孩子不聽話,心理學告訴你可以這樣“盤”ta!

你有沒有發現,拒絕孩子其實沒那麼容易?

你那麼寶貴的兒,只不過想要個冰淇淋,你卻要殘忍地對他說不。明明這孩子配得上世間的一切好伐啦?

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需要去拒絕孩子?

一是你不能去滿足他的需要:比如他不能繼續吃零食了,不能再看電視,不可以再買一件相同的玩具等;

二是你在建立規則: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亂扔垃圾,不可以上學遲到,不可以隨心所欲。

如果粗略分,大概就是這兩類:愛與規則。

抱歉孩子,我不能無限為你提供愛;

以及,有時你需要遵守這世界的規則。

那你就可以去問問自己,哪一類的拒絕對你而言比較困難?

是不能繼續提供愛了?還是你必須去限制孩子行為的時候?


孩子不聽話,心理學告訴你可以這樣“盤”ta!


01 任何內心衝突,我們都可以拿來理解自己。

我分別舉兩個例子。

一位從小缺愛的母親,立誓長大要給孩子最多的愛。

她意識上知道不能溺愛孩子,知道需要控制對孩子的滿足,但潛意識她希望將對孩子的愛如洪水一般傾瀉而出,這就形成了一個衝突。

症狀就是:她在意識層面拒絕滿足孩子,但看著孩子哭鬧時,她內疚不已。

如果要給這個症狀一個解釋,那就是:母親潛意識將那個缺愛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與此類似的情況是,一位從小被過度限制的父親,他對處於三四歲正需要建立規則的孩子束手無策。

只要他去限制孩子,對孩子說不,他就將被控制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

就是兩種很常見的情況,讓我們無法對孩子說不。

這兩種潛意識的情況,都非常好解決。

根據心理諮詢臨床經驗,只需要父母認識到自己曾經的創傷,看到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投射,基本上就沒有問題了。


孩子不聽話,心理學告訴你可以這樣“盤”ta!


02 有些父母發現,難以對孩子說不,是因為自己難以面對孩子的情緒。

比如我們說了不後,孩子不可避免會出現失望、憤怒、傷心、生氣、委屈、恐懼等情緒。

那我們也可以去覺察,你最怕面對的是哪種情緒?

如果你覺察情緒的能力不錯,大概你會發現你對某種特定的情緒反應明顯。

比如有些人難以承受孩子的憤怒,當孩子憤怒,激活的部分有可能是:我不夠好,我很糟糕。

如果這種“自己不夠好”“被指責”的體驗,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那麼也許父母需要去看到,這是一個遺留問題。

有些人難以承受孩子的委屈,他看到孩子委屈、隱忍的表情,就內疚到無以復加。


有一位媽媽,小時候曾經向自己的媽媽提一些要求,但不快樂的媽媽總是無法滿足她。

於是她經常委屈自己,不再提要求。

當她長大,很正常去拒絕自己孩子時,她很容易去將孩子正常的情緒,投射成“委屈”,從而無比心疼。

注意,你觀察到的孩子情緒分兩種:

一種是真實存在的;

一種是你投射過去的。

有時候這兩者互相摻雜,相互影響。

如何識別哪些是你投射的?

第一步就是,你得知道自己身上存在這個部分;

第二步就是,牢記:有時候你以為的,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還有一個媽媽,從小被父親恐嚇,父親總是帶著暴怒拒絕她。

於是她一旦拒絕孩子,投射性認為孩子正處在“恐懼”中,這也導致她無法正常地對孩子說“不”。

那,這是另一種投射的情況。


孩子不聽話,心理學告訴你可以這樣“盤”ta!


03 面對你的情緒太令人煩躁了,我不如直接滿足你。


還有一種,與潛意識無關。

就是在意識層面:當我說不的時候,我必須要去面對孩子的情緒。我覺得很煩躁,還不如直接滿足他。

這種情況非常非常常見。

而且說實話,我覺得有時候偶爾為之也無所謂。畢竟帶個孩子那麼累,有時候為讓他消停片刻,不擇手段也能理解。

但如果這種情況多數發生,那麼可能我們需要思考兩個點:

一、你是否無法接受與真實的孩子相遇?


因為拒絕孩子,意味著你要去面對真實的他,他真實的情緒會展現在你面前。

而這部分是你難以招架的。也許是因為你不習慣於去與真實的別人打交道,也許是你難以承受別人的情緒;

二、過度滿足是否是種控制?


讓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呈現,以過度滿足來控制孩子的行為,以確保他的行為和情緒,在你能應對的“正軌”上。

所以,我們該如何去對孩子說不?

首先,你知道自己有時不能說不的原因,大概是什麼。看到自己的投射,就會有很多的幫助。

當你看到後,你拒絕孩子就會變得理直氣壯,而如果處在投射中,你拒絕得會相當猥瑣。要麼沒有底氣,要麼趾高氣揚。

那對孩子說“不”的態度,很多地方都曾經談到過:溫和而堅定。

堅定是我們都能做到的,比較變態的要求是溫和。

當你拒絕孩子後,分分鐘孩子就會一點不溫和,你還得隨時溫和,這個太理想化。

所以我自認為,我們的態度是:堅定+儘可能的溫和。

當真的繃不住了,喊一句“我盤死你丫的”也請放過自己。


孩子不聽話,心理學告訴你可以這樣“盤”ta!


04 我們怎麼做到儘可能地溫和?


根據我的觀察,你說了“不”之後,這小孩兒立馬就會翻臉。

他會有幾步曲:

一哭二鬧三扔東西四人身攻擊;

間歇地會來討好你;

你再拒絕後,他再哭再鬧。

直到把你磨到渾身炸毛,咬牙切齒地要麼盤死他,要麼破功妥協,要啥給啥。

怎麼盤呢?無非就是打罵威脅。

問題是,你打完罵完威脅完後,孩子消停了,但你一點都不痛快。

你會心驚膽戰:孩子會留下陰影吧?長大了會不會變態?

吶,所以這招不好。

妥協呢?妥協一次,你會發現下次他磨你的時間立馬翻倍。得不償失。

我的建議是:熬。

崩一次了,放過自己,阿彌陀佛我崩了,也請相信你孩子不會變態。

下次再接再厲,熬久一點。

熬的過程你可以採取:注意力轉移法+靈魂出竅法。

注意力轉移法在孩子小的時候好用,你指著天上說:“看,飛機“。基本上就糊弄過去了,糊弄不過去就多看幾次。

再大一點需要糊弄的功力再深厚一些,這得你自己想辦法。

但不建議你說:那啥,我給你買點別的好東西?

這個讓他知道,你拒絕了這個,會給那個。相信我,時間長了你會後悔。

如果實在糊弄不過去,我推薦你靈魂出竅法。

你可以假裝你的肉身已經不在原地,允許你的孩子跟你鬧得死去活來,你就當自己已經脫離塵世。

這不是解離哈,這叫隔離。

基本上當你進入這種入定狀態後,你的孩子會用兩招來吸引你的注意力:扔東西,打你。

這個讓你很難不注意到他,咋整?

很多家長貫徹溫和地堅定,最終卡在這一步:我無論如何溫和地去告訴他這件事不能做,他還是照做不誤。

我發現有很多心理學方法太不走心,我不止一次聽見家長吐槽:小傢伙東西扔得遍地都是,你還是一遍遍微笑著說,孩子,這樣不可以。

教你共情孩子的心理學方法,此刻還要加上一句:

我知道你很生氣,你很委屈,你很失望... ...

這得多肥的膽子,才讓你敢在風口浪尖上共情這小瘋子。

你不共情他還知道看點臉色,一共情他馬上就會衝過來撕你。


孩子不聽話,心理學告訴你可以這樣“盤”ta!


那到底咋整?

溫和還是要的,但記住兩個原則:

1、溫和地告訴他什麼不能做,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他馬上就不做。而是一遍遍告訴孩子你的底線,一步步豎立邊界;

2、溫和不了的時候,真實比溫和更重要。

有時候那個情況,你溫和不起來。

心理學又教你溫和,你就會定在原地,一遍遍地回憶書上到底有沒有說:

什麼情況下可以盤這傢伙?

當你真的很生氣的時候,我建議你就做個生氣的人。

只要這個生氣不是非常原始的、指向不明的情緒。你都可以虎著一張臉,沉聲告訴他你不好惹。

而如果孩子攻擊你,你需要一遍遍抓著他的手告訴他:

“我不喜歡你這樣做。我不喜歡你打我,我不喜歡你扔東西。“

必要的時候你可以和他隔離,不理睬他,直到他剋制住情緒和行為,你才願意再次和他互動。

當然,這招不適用於特別小的孩子。

說不其實很簡單,難的是如何面對因被拒絕而瘋狂的小孩。

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甚至無論如何堅持溫和,熊孩子也絲毫不為所動。

但我們知道拒絕他,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而只是因為你和他,是不同的兩個人。

而一旦你熬過了那個因聽到“不”而暴走小孩的攻擊,沒有因一時的偷懶而選擇妥協,一段黑暗的時間過後,你就會發現他長大很多。


作者介紹:欒晶,丁丁心理簽約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用最易懂的語言,寫最難懂的心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