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明知道自己的海軍不如英國,為什麼不誘敵上岸打?

灰太狼日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陸上也打不贏。

海軍是完敗,是十死無生。

陸上則是慘敗,是九死一生。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洋人不僅僅是出動海軍,還大量出動陸軍作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皇帝為什麼跑路,不是因為大沽口炮臺被攻下,而是因為八里橋戰役慘敗。

八里橋是正兒八經的陸軍碰陸軍,和海軍沒絲毫關係。

滿清軍隊3萬多,英法聯軍8000人。

其中滿清軍隊有7000蒙古騎兵,3000餘滿八旗騎兵,騎兵1萬人。

客觀來說,雙方的實力有差距,英法聯軍裝備大量火槍和火炮。

但滿清軍隊也不是揮舞大刀長矛的,也有士兵火槍裝備率很高,也有不少大炮。

尤其,當時還沒有速射武器,也就是機槍 的存在。而且,英法聯軍的炮兵行動緩慢,是開戰後很久才趕到前線的。

也就是說,初期英法聯軍不但兵力絕對劣勢,也沒有火炮。

如果清軍戰術得法,英勇果斷,這3萬多清軍尤其是1萬騎兵,完全可能對英法聯軍造成嚴重威脅。

結果如何?

清軍慘敗,放棄八里橋撤走。

搞笑的是,所謂的慘敗,3萬多清軍也不過傷亡1200人,也就是三十分之一。等於1個排才有1個人死傷,整個排也撒丫子跑了。

英法聯軍傷亡就更可笑了。

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一共才50幾個人。

這說明啥?

根本沒有什麼激戰!

滿清軍隊基本是碰了碰,見勢不妙就竄了。

不然大家想想看,不要說3萬多清軍,就算找幾百個村民游擊隊在八里橋沿途打冷槍,恐怕也不止造成英法聯軍50多人傷亡吧。

八里橋戰役期間,確實有蒙古騎兵朝著洋鬼子衝鋒。但毫無組織,基本都是零散胡亂的衝。這些騎兵都是察哈爾牧民,沒有作戰經驗,更沒有和西洋軍隊作戰經驗。他們同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是天壤之別。

不要說人,這些蒙古馬本來都生活在草原上,從沒有聽過洋槍大炮的聲音。馬是很膽小的動物,不經過嚴格訓練是不能用的。結果,察哈爾蒙古馬衝鋒時,被洋槍大炮的聲音嚇得到處亂竄,把自己隊列都衝亂了,這還怎麼打仗。

其實,當時清軍都是綠營、八旗,戰鬥力低下,只能壯聲勢,類似於黑社會打架時撐場子的小弟。

而蒙古騎兵雖然還能打仗,但只能打弱敵,比如捻軍、太平軍,根本碰不了強者,一碰就散。


所以,陸戰中清軍也是不堪入目,放到陸地上來打也是死路一條。

需要說明的是,很多炮臺不是被洋鬼子海軍摧毀的,而是被洋鬼子海軍陸戰隊登陸佔領的。當時洋鬼子回憶,只要他們端著刺刀往炮臺上衝,清軍就會一窩蜂的四散逃竄。雖然清軍的長矛、長槍更適合肉搏戰,但從沒有人敢於和洋鬼子拼刺刀。


薩沙


碰到貪生怕生的滿清貴族和軟包慫蛋、昏庸無能的道光,再多的清兵也不夠殺。


英國海軍的船堅炮利,滿清水師劣勢明顯這個我們得承認。但第一次鴉片戰爭打得那麼慘,打得那麼窩囊,武器的劣勢不是主因。我們來看看其中幾次戰鬥的經歷,再來分析一下失敗的原因。

虎門之戰

1840年2月28日,英軍集結艦船十艘,陸軍4000多人準備進攻虎門,戰鬥還沒開始,兩廣總督琦善派人跟英軍和談。

而漢將關天培堅決不同意,並親率僅有的幾百名士兵鎮守虎門炮臺,清兵雖英勇奮戰,但敵眾我寡,逐漸不敵,關天培多次向琦善求援,琦善只派了200兵丁來糊弄,結果導致虎門炮臺守軍全軍覆沒。



廈門之戰

當英軍進攻廈門時,閩浙總督鄧廷楨(漢將)率領水師和地方民兵奮勇殺敵,最終擊退英軍,取得了廈門保衛戰的勝利。但戰後,道光皇帝聽信漢奸的誣陷,竟罷免了鄧廷楨,並充軍伊犁。

靖江之戰

英軍進攻靖江時,大股部隊還沒來,道光皇帝的恩師,兩江總督牛鑑就帶著部隊跑了。靖江縣守軍只有幾百人,手中只有幾十條抬槍。為保衛家鄉,知縣楊鳳翮募集銀兩,招募鄉勇,還有上千名老百姓助陣,而最後就靠著這個陣容打跑了英軍。結果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道光為了和談,又把知縣楊鳳翮革職查辦。



從上面三次戰爭,可以總結出一下清軍不敵英軍的原因。

道光用人不賢,法度不嚴

兩廣總督琦善、兩江總督牛鑑仗沒開打,和談的和談,逃跑的逃跑,而道光皇帝還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常言道:“兵慫慫一個,將熊熊一一窩。”道光任用這樣的人擔任主帥,怎麼能打勝仗呢?

能打仗的漢將得不到重用

廈門之戰、靖江之戰打勝了的鄧廷楨和楊鳳翮反而被革職查辦,這樣的結果只會寒了天下人的心,誰還會為大清賣命?所以清兵一擊即潰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正如毛主席所說:“決定戰爭成敗的不是武器,而是民心。”在靖江之戰中,拿著低劣武器的鄉勇和百姓,團結一心,浴血奮戰,最後打跑了英軍。所以清軍屢戰屢敗,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已經太腐爛了,失去了天下民心。就算引英軍上岸,結果也只會是戰敗。


花木童說史


為什麼不引誘到內地再打?前提恐怕得是你能引誘的了!更重要的是,就算進入內地,你打的贏嗎?

鴉片戰爭的失敗,並不是在於作戰地點,而是從武器、戰略思想到人員素質,清朝的軍隊已經全面落後,說的直白一些,到什麼環境去打都是一樣的結果!想想清朝末年在各種位置對外作戰,清軍的種種表現:



1、定海之戰,定海水師不到十分鐘全軍覆沒

2、馬尾海戰,福建水師30分鐘之內全軍覆沒

3、甲午海戰,北洋水是僅僅經過兩次戰役就全軍覆沒

4、兩次鴉片戰爭中的廣州,廈門,寧波,吳淞口天津等防禦作戰,全部失敗!甲午戰爭平壤旅順,威海衛等防禦作戰,全部失敗!



而在野戰方面,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甲午戰爭的牛莊戰役和田莊臺戰役等等,清朝軍隊面對外軍完全沒有勝算,通常都在一天之內就宣告崩潰,想把英國軍隊引入內地,那結果也許會更慘,或者退一步來說,連中國沿海外圍的城市都守不住,又拿什麼去守衛內地的城市?

海戰打不過,守城守不住,野戰一天就崩潰,這樣素質的清朝軍隊,已經沒法用選擇作戰地點來證明自己了,最有意思的莫過於三元里抗英,廣州103個鄉組織上萬百姓,圍攻不到百人的英軍步兵連,最後也僅僅打死五人,但諷刺的是,當地的清軍卻懼怕當地的地方民眾趁勢做大無力抵擋,提前將民眾百姓勸退,可見廣州上萬清軍的戰鬥力也許連三元里民眾都比不了,而在事前的廣州之戰,清兵總兵力高於英軍先頭部隊20倍,卻被英軍逼近廣州城內不敢出戰,想打野戰?也許鬧出的笑話會更大!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問題建立在一個虛幻的認知上:英軍打陸戰不行,清軍必勝。其實當年大清的前線指揮官也是這麼想的。

我們仔細研究一下鴉片戰爭,就會發現鴉片戰爭的大部分戰鬥其實是陸戰,畢竟佔領那麼多城鎮,單靠軍艦是不行的,然而清軍依然輸掉了每一場陸戰,而且不管清軍多麼驍勇都是一樣。

與沿襲明初“三段射”的清軍火器兵相比,經歷過拿破崙戰爭洗禮的英軍只有一條單薄的陣線,可以最大限度發揮火力密度的優勢,在近距離將清軍陣列打垮,然後用刺刀解決戰鬥

例如在第二次定海之戰中,總兵鄭國鴻、王錫朋、葛雲飛率軍5600餘人進駐英軍放棄後的定海。三總兵積極備戰,整訓軍隊,並於城郊山嶺加築炮臺土城,增設炮位,分段防守。然而英軍只出動了2100人登陸,清軍就被打垮了,三總兵全部陣亡。

鴉片戰爭是古代軍隊和近代軍隊的較量,結局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鎮海之戰中,清軍安炮157門,由欽差大臣裕謙親自統清軍5000餘人駐守,其中還有1500人是比較能打的四川綠營。英軍出動了2300人,清軍又是大敗,裕謙自盡,總兵謝朝恩陣亡。

鴉片戰爭的參戰英軍只有一部分是本土調來,大部分實際上是印度的土著部隊。雖然他們和清軍士兵一樣目不識丁,迷信愚昧,但他們一樣是受過嚴格訓練的近代軍人,能夠良好地執行近代戰法,使用近代武器,非古代軍人可比



反攻寧波之戰中,清軍出動了最為強悍的金川藏兵,通過預伏在城內的內應配合,擒殺南門英軍哨兵,破壞了架在城上的火炮。後續清軍紛紛湧入城內,清軍攻入城後直奔英軍寧波指揮官居住的府署。此時英軍開門衝出,列為橫陣,用火槍齊射,將清軍打退到狹窄的街道里。緊接著,又有部分英軍爬上臨街的屋頂,向擁擠在街心的進攻部隊投擲榴彈。英軍又調來大炮,對著在街心擁擠的清軍進攻部隊以霰彈炮擊,一時屍體堆積如山。慘烈的死亡,迫使入城的清兵蜂擁退逃。

穿著虎皮戰袍的藏兵雖然剽悍,但依然不敵近代軍隊

乍浦之戰是清軍打得比較好的一仗,清軍有6000餘人,英軍有2200人。由於抵抗頑強,犧牲也特別慘重,有八旗兵200餘人、綠營600餘人、鄉勇600餘人戰死。英軍陣亡7人,負傷44人。



真實的三元里並沒有這麼大快人心,畢竟英軍即使不能開槍,能夠抵禦法國胸甲騎兵決死衝鋒的刺刀方陣也不是鄉民可以撼動的

至於著名的三元里,由於天公作美,大雨讓英軍裝備最多的燧發槍無法射擊(只有少數雷汞槍可以發射),才被幾萬名憤怒的鄉民趕得抱頭鼠竄,但被確證打死的英軍只有一人而已。

雙方的火器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雖然都是前裝滑膛火器,但近代化技術使得英軍武器射速更快、射程更遠、威力更大

從以上戰鬥可以看出,雙方差距太大了。清軍的火器基本上還是歐洲17世紀的水平,落後了200年,而戰法則還要多落後100年。

而且英軍發現,清軍抵抗最頑強的部隊往往是冷兵器多的部隊。由於在以往戰鬥中,東亞地區的主要對手往往在幾輪火槍射擊後,就出現潰敗或停滯不前的跡象。所以清軍火器裝備多的部隊根本不會打白刃戰,英國人不僅在火槍齊射上壓制清軍,刺刀肉搏也遠勝清軍陣中的長矛、腰刀和盾牌。



甚至英國人還發現,清軍雖然自知火力遠不如自己,卻寧願被動被打,也不願意拼死發動近戰。一旦英軍近身,大部分清軍都會望風披靡。英國人此前在印度、阿富汗和非洲等地遭遇的當地武裝,都會在火力不如的局面下,嘗試依靠近戰來挽回局面。唯有大清帝國的正規軍,在面對英軍的刺刀衝鋒時,如此聞風喪膽。


海軍史研究會員


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打的也是登陸作戰,因為清軍也沒有多少戰艦。有戰艦的時代是後來19世紀末的時候,向德國買的戰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前後,戰船的數量很有限。

因此都是靠炮臺對抗,你看虎門炮臺,就是當年抗擊英軍的地方。虎門之戰已經家喻戶曉了,炮位達到377位,還有沙角大角之戰,兩處炮臺攻擊91門炮。

顯然清軍的陣地就在岸上,只不過射程方面英軍有優勢,不論是第二次定海之戰、廈門之戰等,清軍其實都是處於被動狀態。這裡除了裝備上落後之外,還有就是士氣的問題。等英軍登陸之後,更是作鳥獸散,所以這樣的背景下怎麼能夠撐得住。

其實英軍人數很少,比如鎮海之戰英軍登陸兵力2293人,這點人其實一點都不多,關鍵在於解決問題的決心夠不夠,也就是2000多人的兵力,卻打敗了幾萬大軍。


軍情瞭望臺


英,英法,選擇的時間很好。如果選擇康乾盛世,會死的很慘。西班牙葡萄牙為何沒選大明,而是被壓縮到美洲,因為自殺和送死是一回事


老夫有話說5


其一清軍雖有百萬之眾,但分散到各地,局部兵力並不佔優;而英軍憑藉艦船的機動性,總能在局部上形成兵力,火力優勢。其二,英軍戰術,鬥志都遠勝清軍,即便肉搏戰,清軍都處於下風。如果清軍能發起游擊戰,或者夜戰而非正面對抗,局面或許不一樣。三元里是個例子,英軍並非無弱點。其三,清軍見識淺陋,愚笨不堪,從林則徐都以為西洋人腿直不宜彎曲便可見一斑。第四英軍也是以襲擾為主,並無深入內地,遠離艦船,補給也是問題,況且兵力不足以支持深入。英軍的要求就是開放口岸通商,香港本就是無足輕重之地,清廷比較容易接受。


九霄劍氣


在很多人看來,遠道而來的英國憑藉船堅利炮,打開了東方這個最古老國度的大清帝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清海軍太弱雞,和英國經過工業革命以後的遠洋艦隊不在一個層次上,但大清的陸軍就能擊敗放棄軍艦、登岸挺進內陸的英國陸戰隊嗎?

在當時看來,包括對英作戰的大清將領來說,實行閉關鎖國百年的大清,沒有過重的發展海軍,因此在與英國的海上交戰中處於不利局面,但擅長騎射的八旗軍隊應該可以擊敗靠兩條腿行軍的英國登岸軍隊。

可事實上呢,在短暫的海上交鋒後,由於大清海軍力量的薄弱,清政府的主要武器僅限於戰鬥力有限的艦艇以及數量繁多但射程短的岸防大炮上,因此對英國的殺傷力有限。

被英國遠征軍打蒙圈的清軍潰不成軍,一旦英軍登陸後,將領們就被英軍的槍炮嚇掉了魂,甚至帶頭逃跑,拱手將城池要塞讓給英軍!

而且,即使登陸後英軍的行軍速度緩慢,比不上大清騎兵的進攻行軍速度,但依靠火炮洋槍的超距離殺傷,清政府賴以信任的八旗軍隊被打的落花流水,以至於後來對英作戰,無論是海戰還是陸戰,大清都打不過英軍等列強,後來也就懶得誘敵上岸決戰了!


獨舌視界


你這個問題答案有兩個要點。

(1)既然是誘敵,那麼主動權在敵,也許清軍已經誘敵了,可是英軍並不冒進,穩紮穩打推進戰線,清軍無機可乘,所以被迫水上決戰。

(2)打仗的目的不是滅絕,而是錢,英軍也是這樣,英國那時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之多,估計他自己都管理不了,所以攻城掠地的慾望低,打的目的也就是錢,加上清軍是防衛戰,英軍並不需要死磕,只要拿到錢就退了,這也是後來為什麼佔了香港的原因。


手機用戶84882556720


因為海上力量在之前無法客服中國的海岸環境,投送兵力蒸汽時代之前無法深入中國,英國陸軍贏了很多衝突但是不敢真的深入內地,而清朝也因為陸地運輸能力很難聚集真正意義的絕對兵力,所以鴉片戰爭本來就是小打小鬧,英軍只敢打擊沿海的守備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