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平價上網時代下的光伏產業推演

近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下發《關於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正式於2019-2020年間開展平價上網項目和低價上網試點項目建設。

【政策背景】

(1)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日益擴大,補貼模式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已經無以為繼。

(2)風電光伏發電成本不斷降低,度電成本相比火電優勢已逐步開始顯現。

(3)國家對可再生能源行業長期支持,也不希望可再生能源行業出現斷崖式的下跌。

【政策要點】

(1)全國各地在不引發大規模限電的前提下開展不設額度限制的平價上網、低價上網試點。為此,要求地方政府和電網公司應當從降低非技術成本、保證消納的角度分別支持上述試點。

(2)平價上網、低價上網項目分為三大類:本省消納的集中式,跨省跨區消納的集中式,就近直接交易的分佈式。

(3)本省消納的集中式項目,原則上按照申報時的火電標杆電價籤20年購售電合同,且不要求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但如果在併網後確實出現限電的,限發部分可以轉為優先發電計劃,參與發電權交易(市場價值低於火電標杆電價扣減當地火電的度電可變成本,一般不會高於0.15元/度)。紅色預警區域不安排本類模式的項目。

(4)跨省跨區消納的集中式項目,按照不超過受納省份的火電標杆電價扣減輸配電價的價格簽訂20年固定電價購售電合同。嚴格落實優先上網和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

(5)就近直接交易的分佈式項目,交易電量徵收的輸配電價僅限於所涉電壓等級,且免收政策性交叉補貼。

(6)鼓勵在綠證交易政策出臺後通過綠證交易獲得合理收益補償(但當前綠證政策還沒有出臺)。

【政策點評及對光伏行業的影響分析】

(1)本次政策的出臺意味著可再生能源補貼時代的正式結束和平價上網時代的正式開啟。兩個時代切換的本質差異在於:在補貼時代,推動行業裝機增長的模式為“降補貼-搶裝”模式;在該模式下,電站運營商的投資是“衝動”的,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組件價格上漲。但在平價上網時代,電站運營商的投資將是“理性”的,組件價格不降,堅決不裝。

(2)目前尚不清晰的是,平價上網項目與低價上網項目之間,究竟是哪類項目更佔主導。但無論如何,可再生能源行業的超額收益是不可能存在的,投資商只能獲得社會平均回報率,超出的部分將通過競價的形式被“沒收”。

(3)平價上網項目和低價上網項目雖不限規模,但不一定帶來新增裝機增量。原因在於,平價上網項目會擠佔補貼項目。本次政策裡提到“對於未在規定期限內開工並完成建設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項目核准(備案)機關應及時予以清理和廢止”,目的就是為平價上網項目讓出市場空間。

(4)政策中雖提出全額保障性收購,但在電力安全問題面前,這一點約束力不強。政策中已經提到了如果出現限電情況該怎麼處理的問題,更是印證了全額保障性收購要求的約束力之弱。

【光伏行業未來發展情形推演】

在分析平價上網時代的行業發展情形前,首先需要對平價上網條件下的電站運營商投資收益進行測算。SOLARZOOM新能源智庫根據全國各地330多個地級市的輻照數據、各省份火電標杆電價、7%的最低IRR要求測算後發現:

(1)鑑於集中式光伏、風電在一省發電裝機的極限佔比為30-35%(否則將出現嚴重限電),全國各地加總後尚有不超過53-77GW的集中式光伏可供發展(含補貼項目)。

(2)在3元/W的極限系統成本的前提下,山東、廣東、遼寧、雲南、浙江、內蒙古等區域仍有較大發展潛力。

(3)3.5-3.8元/W的系統成本是平價上網項目大規模推廣的臨界條件。

基於上述測算,我們可以推演的情形是:

(1)系統成本臨近3.5-3.8元/W的平價上網臨界條件。

(2)運營商申報大量平價上網項目。

(3)製造商與運營商積極洽談,組件價格下不去(尤其全球平價市場在較快增長中)。

(4)運營商採用“不見到組件價格下跌,就不正式簽約鎖定價格”的策略。

(5)製造商價格鬆動,隨組件成本降低而逐步跌價。

(6)運營商開始逐步實施項目。

在此推演下,SOLARZOOM新能源智庫認為,國內光伏行業的裝機需求不可能忽然爆發,價格也不可能出現一兩個季度以上的上漲(否則就會出現需求快速放緩)。行業將伴隨著系統成本從3.5-3.8元/W降低至3.0元/W,逐步釋放需求,直至電力約束(風光裝機佔比達到30-35%)對光伏新增裝機量帶來明顯制約。而鑑於集中式光伏53-77GW的剩餘容量,若不考慮自發自用分佈式光伏,未來兩年的裝機量在30-35GW/年的水平就已經很不錯了。“十四五”期間,集中式光伏將全面進入“全國各地瀕臨限電”的極限水平。屆時,若電力市場化改革若沒有全面完成,則光伏行業有可能面臨國內需求的忽然停滯。但若電力市場化完成,且分佈式光伏可以全面參與電力交易,則光伏行業不會出現斷崖式的下跌——分佈式光伏將因為不受電力約束的限制而成為行業需求接力棒的下一個接棒者。

長期而言,伴隨著能夠克服可再生能源“與負荷間的時間錯配性”(指負荷集中在上午、下午,光伏、風電的發電高峰在中午、夜間)及“間歇性、波動性、不可預測性”等重大弱點的儲能成本大幅降低,光伏、風電的裝機規模將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其中,根據SOLARZOOM新能源智庫的測算,2050年國內光伏風電的裝機保有量將分別超過1500GW,合計發電量佔全國發電量的40%以上。上述行業規模的絕大部分,受制於電力約束條件,必然不出現在集中式發電側,而出現在用戶側和微電網側。然而,用戶側光伏當前所面臨的雙重主體問題、微電網側光伏所面臨的價格政策限制問題,仍然有待全行業、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對於光伏製造業而言,即使在2050年達到了上述目標,每年的平均需求也只有40 GW+的水平。因此,如何在追求規模之外苦煉內功,應當是每個光伏製造業企業應當深刻思考的問題。

對於光伏電站運營商而言,在平價上網時代,如何利用好儲能克服光伏集中於中午時段發電所導致的“鴨子曲線”效應(光伏中午發電導致中午電價急劇降低)問題,當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