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謀如果成功,蜀國必然大獲全勝,諸葛亮為何沒有采納?

楊莎莉


子午谷奇謀如果成功,蜀國必然大獲全勝?


請問這是誰說的,還是有人推理出來的?


魏延如果真的能夠突襲子午谷,拿下長安之地,長安城附近幾乎沒有險要的屏障,而曹魏勢必會來搶奪長安城,如此一來蜀漢政權無疑是拉長了戰略補給線,這種情況下誰能保證蜀國一定大獲全勝?


我們先來看看成都和長安之地的地形



蜀漢所在的成都和曹魏所鎮守的長安中間有一個理想的戰略緩衝帶,正是由於漢中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在三國征戰中,很多時候漢中都替天府之國的成都承受了戰火的波及,而漢中南部的成都總是能夠合理的避免戰爭所帶來惡劣影響。


由於四川盆地周圍都是高山所包圍,所以從成都出兵勢必要翻越高山,隨後抵達漢中之地。


可是在抵達漢中之地,又得翻越高山,最終才能抵達長安之地。


如此繁雜的禁軍路線,勢必會給蜀軍帶來很大的困難,而子午谷奇謀又是魏延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極為驚現和富有挑戰的戰略構想。


漢中出兵長安的交通要道


蜀漢在抵達漢中之地後,這個時候就可以整軍備戰出兵長安了。


可是,這個時候擺在蜀軍面前的有四條路:


  • 繞行最遠的祁山道

  • 中部的褒斜道

  • 中部的儻駱道

  • 閉塞的子午道



這四種方案中,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中所選用的祁山道,這種方案雖然戰線被拉鋸的特別長,但是確是幾條山道中最為好走的一條路。


而魏延所走的子午道,在東漢後期已經廢棄,而且更多的人都選擇褒斜道,因為這條山道的距離是最為的,這樣一來無疑為縮短了自己的戰略補給線。


可是,這樣一來也會導致曹魏的防守重點就是在褒斜道。


為了能夠避免和曹軍正面衝突,諸葛亮所採用的方案便是拋棄了這一最近的方案。


子午谷奇謀


在魏延所提及的到子午谷奇謀中,魏延是希望自己帶領五千的精兵,僅僅帶著五千人的軍糧奔赴子午道,突襲長安城的。


隨後,諸葛亮出兵合圍長安。



子午谷的地形


我們可以看一下子午谷的具體情況:



子午谷是又南邊的午谷和北邊的子谷聯結而成的,為東漢時期的王莽所下令修建,可是後來這條通道已經廢棄了,所以魏延之所以想走這裡是因為這裡曹軍不會懷疑有人能夠從這裡穿越到長安之地。


從午谷延伸到子谷的距離有600多里之地,古代的行軍速度40公里/天。


這樣算下來魏延索要行走的距離至少為7-8天,而史料中所記載的“不到十日可到長安”正是一種初級的戰略構想,山谷行軍的速度是絕對不會以40公里/天<strong>行軍速度進行急行軍的,在狹窄的山道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大家仍然無法感受到子午谷的險要,我們可以截取三張子午道上隨即的三段地形圖來看一看它到底有多險要:


隨機截圖子午道上的第一段地形圖:



隨機截圖子午道上的第二段地形圖:



隨機截圖子午道上的第三段地形圖:



看了這三張地形圖也許大家可能已經對子午道方案有了主觀的認識,魏延所帶領的五千精兵侵襲

壓根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既然是突襲急行軍,必然不能攜帶攻城器械,僅僅帶著乾糧的魏延即使到了長安城,怎麼攻城?


難不成曹軍主帥夏侯楙真的會看到魏延就棄長安城而逃?


歷史總探長


蜀漢公元221年——公元263年,是漢室後裔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是後世為區分東西漢,劉備稱帝國號是漢。蜀漢內部也自稱季漢。蜀漢在東漢也指漢中巴蜀之地,三國也是如此。(後漢書:公孫亦竊帝蜀漢。吳人默記:魏氏跨中土,劉氏據益州,並稱兵海內,為世霸主。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 公元223年阿斗繼位,諸葛亮派鄧芝使吳。蜀漢東吳重新聯盟抗魏。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軍征討南中,秋天就平定了。內部穩定了,東吳又重新聯盟了。


諸葛亮把注意力放在北邊魏國。三國志: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公元227年率軍進駐漢中。這時侯蜀漢的國力並沒有恢復好。公元220年曹丕下詔詢問眾臣,問劉備會東征東吳嗎?群臣都講不會的。蜀漢是小國,名將也只有關羽。關羽死了,蜀漢膽破,沒有力量進攻。只有劉曄講肯定會的。三國志: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劉曄的意思是講蜀漢雖然是小國,但劉備的策略是依仗軍事力量輝武揚威。肯定會興師動眾顯示他的力量有餘。可以說諸葛亮也是採用這個策略。所以諸葛亮是向曹魏宣示,你看我還能進攻。就是以攻為守。魏人袁子認為:蜀兵輕銳,良將少,亮始出,未知中國強弱,是以疑而嘗之。且大會者不求近功,所以不進也。就是說袁子認為諸葛亮對曹魏進入試探性進攻。我認為這也是諸葛亮向魏國薄弱地帶隴右進攻原因之一。


諸葛亮在以攻為守的同時,也是打算蠶食雍涼。隆中對講天下有變兩路進軍。現在天下無變,又無兩路進軍。並不是滅魏後好時機。加上蜀漢連續遭受重創。在第一北伐前,諸葛亮應跟眾將商討伐魏之策。據三國志:魏延提議讓他率萬人跟諸葛亮導道在潼關匯合,像當年韓信一樣。魏略是講魏延要求率萬人走子午谷攻佔長安,諸葛亮從斜谷率主力到長安匯合。這樣就能一舉拿下咸陽以西。兩者綜合就是:魏延率萬人走子午谷,拿下長安後向潼關進軍。諸葛亮率主力從斜谷趕到潼關和魏延一起拿下潼關。蜀漢大軍在潼關切斷魏國跟雍涼的聯繫。這樣雍涼就歸蜀漢了。魏延只是講拿下雍涼,也就是說他也知道蜀漢跟魏國實力相距較遠。先佔領雍涼為前進基地。當年法正就對劉備講拿下漢中後: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就是說看準時機北伐一切順利的話可以滅掉曹魏、沒能滅掉曹魏的話蠶食雍涼也可以、再不濟就在漢中擋住曹魏。魏延的計策可能是從法正這裡得到啟示。


諸葛亮當時並沒有採納魏延的計策,每次北伐魏延都要提一次。諸葛亮每次都否決了,認為太危險了。有人講韓信能成功,魏延為啥難以成功。因為時代情況的不同。1劉邦韓信出兵定三秦。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至少半年後才投降,一年後雍王章邯戰敗自殺。史記:元年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漢二年六月,漢軍引水灌廢丘,廢丘降漢,章邯自殺。漢二年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降。也就是說韓信是用了一年的時間才完全佔領關中。這還是項羽在齊趙之地交戰支援不了關中的情況下。憑韓信的能力打了一年,說明並不容易打。而魏延講十天後他到長安,二十天後諸葛亮到達。諸葛亮不先消滅隴右郭淮部,關中曹真部。如何能安心西上長安?再者對魏國支援速度估計錯誤。公元228年諸葛亮攻陳倉時,魏國從收到消息再把張郃從荊州召回洛陽再進軍到陳倉不到半個月就到了。長安距離更近,不用十天援軍就能到。馬懿此時在漢中的上庸,有五萬人。距離長安不過七百里。司馬懿剿滅孟達,八天行軍一千二百里。2項羽這時根本無法救援三秦,因為這時項羽在跟齊趙開戰。(因為項羽分封不公,把原來的趙王改為代王把好地方都給張耳了。陳餘只封候,於是跟代王攻張耳。齊國田榮也沒封王,連他部下都封王。張耳的手下,和代王的手也封王。)就是說韓信用了一年才完全佔據關中。3把一切想的太順利了。十天通過子午谷(歷史上還真沒人用這麼短的時間)到了長安魏國文武跑的跑投降的投降。魏國法律守城百日無援,投降其家人無罪。就算他們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家人考慮。(魏略:然魏法,被攻過百日而救不至者,雖降,家不坐也。)曹真正在關中佈防,讓魏軍得知在谷口設伏就全軍覆沒了。4無論魏國圍還是攻,蜀漢都堅持不了太久。如果魏國不圍改為攻,蜀漢也是難擋住的。



因為魏延的計劃未知數太多又把計劃想的太順利。1走子午谷沒人發現。當時曹真駐軍在關中。歷史上有走子午谷都是讓人發現了。2十天到長安。歷史上還真沒那麼短時間通過。3守城的人棄城跑了。魏國法度守城百日無援而降,其家人無罪。即使他們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家人考慮吧。4魏國援軍要二十天以上才能到。小看了魏國支援速度。長安距離洛陽不過六七百里。司馬懿徵孟達時八天行軍一千二百里。張郃支援隴右時近兩千裡,十幾天就到了。三國志裴:後十餘日,諸軍上隴,諸葛亮破走。後漢書郡國志:隴西郡,雒陽西二千二百二十里。5二十天內諸葛亮隨後趕到。不先幹掉郭淮隴右部和曹真關中部如何西上?

魏延計策即使成功攻佔長安和潼關也是難道擋住魏國的反撲的。有人講當蜀漢佔領長安東吳也會響應。我覺得即使東吳響應也是一兩個月了。再者魏國在長江沿線駐軍十五萬左右,東吳即使北伐響應也是翻不起什麼浪來的。諸葛亮不採用原因有以下:

第一蜀漢跟魏國軍事實力相差太遠

當年馬超等部十萬人在潼關都沒有擋住曹操。曹操的策略是主力跟馬超在潼關相持,另派軍隊渡河據守。然後主力渡河。魏國要是調二十多萬攻打潼關,完全可以以十幾萬猛攻潼關。六七萬渡河繞到後面去。然蜀漢根本抽不出多少人馬去阻擊。蜀漢的將領也是遠不如魏國的。

第二後勤保障

糧草後勤是蜀漢一大硬傷。蜀漢雖然號稱天府之國,但運不出去。蜀道難於上青天、漢中地理甚為天獄、八百里秦川崇山峻嶺。這樣無論蜀漢軍隊支援還是運輸糧草,損耗和時間將數倍於魏國。 蜀漢每次北伐都是因糧盡退軍的,只是打了幾個月。戰線推進到潼關,蜀漢就更難支持了。



第三蜀漢元氣大傷

自公元219年失荊州、公元220年失漢中東部、公元222年東征大敗。蜀漢損失的人才有名字記錄的有三十五人。東征回來的不到三分之一。軍隊精銳盡喪,人才非一州所有。這些損失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復的。就是等到蜀漢小孩長大也要十幾年,但戰鬥經驗呢?光黃權部投降魏國封侯四十多人,將軍一百多人。可以說諸葛亮是帶著一幫老弱去北伐的。

第四魏主之明略,司馬懿之輩不可欺也。

魏明帝其才能不亞於曹操。東吳陸遜曾評價: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胡三省注講:凡兵之動,佑敵之主,知敵之將。邈之不用延計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馬懿輩不可輕也。

諸葛亮北伐出祁山時,魏明帝一邊令曹真督關右諸軍進軍一邊派張郃率軍支援隴西。魏明帝親自坐鎮長安。一旦佔據長安,魏國可不會只是派張郃。

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進駐漢中,魏明帝想先下手為強。 孫資建言: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魏明帝同意了孫資的建言。如果魏明帝不早死,也許統一天下的就是魏國了。


小鴻哥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魏延曾向諸葛亮建議,自己率領五千精兵走子午谷穿越秦嶺,此計若能成功,將直接攻取長安,奪取關中,可惜諸葛亮卻以太過冒險為由拒絕了魏延的請求。

那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可行嗎?雖然他的這一計策有一定風險,但是用兵之道在於出奇制勝。可惜諸葛亮一味的採取保守策略,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因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軍的主帥並不是司馬懿,斷不會料想諸葛亮會從子午谷進軍,加上當時蜀軍士氣正盛,完全有希望佔據關中地區,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或許就能成功。



對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司馬懿給予了評價:“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司馬懿說得這句話,“ 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明確肯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完全可行的。同時司馬懿也指出了諸葛亮的缺點“ 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這也是諸葛亮沒有用此計的原因。


諸葛亮為了引誘司馬懿出戰除了謾罵就是羞辱。而司馬懿指出諸葛亮的缺點的同時,也不忘對諸葛亮誇獎一番,誇獎別人的同時,也抬高了自己,可見心有多寬命有多好!

子午谷奇謀屬於一次性計策,一旦公開,魏國就會加強防禦,從此以後,這條計策就再也不能用了。


仰望明月75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我的文章《如果魏延出子午谷佔漢中,蜀漢能統一三國嗎?》

https://www.toutiao.com/i6421874410415718914/


其實說來說去,就是這事魏延的想當然,或者說軍事冒險。

子午谷奇謀成功建立在兩個假設上

第一,長安的魏軍 長安太守夏侯楙不敢抵抗,迅速逃走。

第二,如果長安的魏軍抵抗,就必須洛陽的魏軍不能及時增援,被魏延堵在潼關。

這樣,魏軍等於被封堵在潼關以西,蜀軍順勢佔領長安,繼而吃掉整個關中平原和西涼地區,實力壯大一倍。

自然,這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長安是魏軍的軍事重鎮,從來都是極為重視的,又怎麼可能看到魏延區區1萬人殺過來,就落荒而逃呢?

長安太守夏侯楙再不是將才,固守城池總不可能不會。誰都知道棄城逃走會被斬首,夏侯楙如何敢逃?

如果長安魏軍能夠堅守,就要求從斜谷險要地形突破的諸葛亮大軍,必須迅速打破城市。

同時,洛陽地區增援而來的魏軍,則有子午谷突破的魏延1萬軍隊給予擋住。


但是,一來魏延情況1萬軍隊,憑什麼能夠擋住數量佔絕對優勢的魏軍?


二來,進入關中平原並不止潼關一條路,洛陽魏軍完全可以迂迴突破。

魏軍的數量上相對蜀軍有絕對優勢,戰鬥力又很強,絕非弱雞。

如果魏延在潼關一線堵不住魏軍,諸葛亮的六七萬主力蜀軍,等於在長安城下遭到內外夾擊,很可能全軍崩潰。

更倒黴的是,當初蜀軍不是穩紮穩打過來的,而是走險路斜谷和子午谷過來的。

此時如果撤退稍微遲一些,就很可能被魏軍切斷退路,導致蜀國精銳部隊盡數在關中平原完蛋。

退一步說,就算一切都如魏延的計劃很完美,連夏侯楙也不戰而逃,仍然有一個必備的假設,就是:夏侯楙逃走的時候必須丟下大量糧食。

因為魏延和諸葛亮從棧道輕裝突襲,根本無法攜帶什麼糧食的,只能期望從長安繳獲。

如果夏侯楙逃走前,一把火將長安的糧食燒掉,不用打仗,魏延和諸葛亮大軍也會因為缺糧不戰自潰。

這種軍事冒險,諸葛亮肯定是不會做的,除非他瘋了。


薩沙


因為成功的幾率實在是太小了,與其說是奇謀,倒不如說是冒險。

首先看一下蜀漢北伐大魏時可以走的路線,有祁山、斜谷、散關和子午谷四條路,其中祁山路是通往隴南,斜谷和散關是直插雍州腹地,子午谷則是通向長安。


看起來子午谷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然而這地方道路狹窄,一次只能並行二至三人,如果大軍在谷中行進,一旦被敵人扼住谷口,那隻能大敗還不一定歸的了。因為這種設定,子午谷只能用來奇襲。

歷史上不是沒有人這麼幹過,後世的東晉和明朝都發生過子午谷奇襲的案例。東晉的司馬勳曾經配合桓溫北伐曾出兵子午谷準備奇襲長安,結果被桓溫的不作為坑了一把,最後被前秦的王猛消滅在谷口;明末的一代闖王高迎祥,試圖出兵子午谷奇襲西安,結果被孫傳庭堵在谷口,來了個一鍋端。歷史證明,子午谷奇襲看似美好,但是風險太大,急需隊友配合,一旦隊友配合不利,那最終就是奇襲部隊全軍覆沒。

以諸葛亮的才智,奇襲這條方略他肯定是也考慮過的。只不過蜀漢在當時根本沒有實施的資本。


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的時候,蜀漢剛剛從夷陵慘敗中修養過來,此前諸葛亮平定了南中,還獲得了大量的蠻族兵員。不過即使如此,蜀漢仍然改變不了三國最弱的尷尬地位,只有近百萬的人口,軍隊數量也是隻有十萬。而曹魏方面,人口已經有五百多萬,全國總兵力也有47萬之眾,從生產力到軍事力量的對比,蜀漢都遠遠不是大魏的對手。

再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兵力部署,斜谷趙雲領一萬人做疑兵。之後諸葛亮還剩下9萬人。九萬人每攻陷一處便要分兵駐守,一開始,隴西的安定、天水、南安三個大郡歸降,漢軍至少分出兩萬人才能保證三郡的佔有權。如此一來,北伐大軍可調動兵力還有7萬。

當得知蜀漢北伐後,曹睿親率十萬大軍坐鎮長安迎戰漢軍。此外還有張郃領兵五萬直奔街亭要道。而諸葛亮為了防守街亭,又派出馬謖和王平領軍至少兩萬去駐守。這樣一來,漢軍正面戰場的兵力就只有五萬了,而這五萬人要客場應對近十萬魏軍。更要命的是,大魏的涼州軍也開始出動,準備配合關中夾擊漢軍,所以一時間,諸葛亮的情況是很危急的。

再看魏延奇襲子

午谷要用兵5000人,就顯得格外彌足珍貴,是漢軍損失不起的。就算魏延真的去奇襲了,那麼還有個問題,單憑五千人,能不能打得下重型軍事要塞長安?就算因為夏侯懋垃圾,魏延拿下了長安,一旦魏軍前來,魏延的5000人又守不守得住?如果沒拿下來,那魏國援軍一旦趕到,魏延這五千人鐵定要被吃掉了。風險太大,蜀漢賭不起。



而事實證明,就算魏延真的拿下長安,諸葛亮短期之內也趕不到。魏延約定的日期是魏軍20日趕到,諸葛亮只要在20日內趕到長安會師即可。而當魏軍真的坐鎮長安時,諸葛亮還沒有突破陳倉。那魏延僅憑孤軍5000人對戰要啥有啥的十五萬人要是還能贏,那可真是不是魏軍無能,奈何漢軍有高達了!

所以說,子午谷奇謀只是看上去不錯,其實也就只能看上去了。


火器工坊


真個問題一定會涉及到魏延、諸葛亮和蜀漢的戰術戰略問題。



一、魏延個人能力

首先我們來說說魏延,魏延的自然情況我們就不說了,相信大家也都瞭解。隨著《三國志》被大家熟知,魏延也水漲船高,但是魏延真的有那麼強的能力嗎?魏延能力強的論據主要是以下三點:

1.自身的實力。魏延以部曲身份出道,一步步打拼成為蜀漢棟樑,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百戰猛將,雁橋之戰和諸葛亮北伐充分提現了魏延的軍事才能。但需要注意的是,魏延大多數情況下是作為一個將領,在統帥(如劉備孔明)指揮下作戰,唯一一次單獨出戰是曹真伐蜀,魏延以偏師入羌,偏師對偏師,狹路相逢勇者勝,大破費瑤郭淮。但縱觀魏延的軍事生涯,以守為主,進攻多作為“刀”,很少從事“捉刀人”的工作。綜上所述,魏延很出色,是一個平均水平之上將軍但不是統帥,他是一個更善於防守的大將。所以不應該對魏延有超出其能力範圍的評價。

2.漢中太守的任命問題。我們所熟知的內容是這樣的,劉備奪取了漢中,力排眾議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上任前的演說也很提氣,他是這麼說的——“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聽上去也是氣壯山河!有人以此論證魏延大於張飛,但事實上恐怕並不是這樣。

閬中地區地處川中要地,向東可至永安,向西去成都也是平坦大路。漢中之戰以前,孫權曾對荊州動手,劉備領兵增援,雙方以湘水為界暫時締結合約,也就是說,劉備的荊州地區極不穩定,一直受到孫權的威脅。同時,張郃曾襲擊閬中地區,威脅蜀漢後方。所以劉備把張飛放在閬中,位置絲毫不亞於漢中。所以張飛出現在閬中,其一是作為荊州和漢中的預備隊,其二是劉備的戰略重心的轉移,漢中沒被當成重要的戰略方向,如果放張飛,還可能有造造攻勢,騷擾武都陰平,對關隴保持壓力的作用,放魏延,就只是藉助地勢固守門戶了。

所以說劉備拿下漢中後,就有調整東線的想法了。魏延出任漢中太守是劉備戰略部署的變化,此時張飛的位置無疑比魏延重的多!只是後來關羽敗亡,這步棋沒能發揮作用。

3.劉備用人原則。作為一代梟雄,劉備自然可以不拘一格用人,但劉備用人做獨當一面的長官時,除了才能,最重要標準是“信任”,諸葛亮先後留守荊州和益州大本營,此時無法分身;關羽留守荊州,防禦來自北方和東方的敵人;張飛作為總預備隊駐守閬中,關係到下一步戰略規劃;趙雲保護首都安全;關羽張飛趙雲孔明皆有重任在身,而作為北方防禦重要支點的漢中用人必須保證忠誠!馬超作為坑爹的代表人物,無情無義,斷然不行;黃忠等都是降將也不妥。作為劉備親信部曲的魏延無疑比馬超黃忠更值得信任,所以魏延才出任了漢中太守。

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劉備雖然很器重魏延,但就魏延的能力而言,距離網友們所說的高度還差的很遠!魏延從未做過大兵團統帥,並沒有很好的全局眼光,沒有謀士的縝密思路,雖然很勇敢,但所謂的“子午谷奇謀”的含金量是存在疑問的!



二、戰術執行問題

從整體的大戰略來講,蜀漢自夷陵戰敗以後幾乎到了亡國的邊緣,在蜀漢忠臣們的努力下,總算是挺過來了。但是蜀漢的國力依然不足,諸葛亮辛辛苦苦攢出來的家底誰都捨不得浪費,也經不起浪費。

如果採用魏延的計策,從子午谷出兵偷襲長安,成功的概率不是沒有,但是成功與否有很大的幾率不由自己決定。

首先必須保證夏侯楙真的很慫,真的會望風而逃。但如果駙馬大人沒那麼草包或者說有人勸阻了夏侯楙的逃跑行為,魏延這點兵力恐怕只能是全軍覆沒了。

其次,就算是佔領了長安,必須保證長安裡糧草充足,武庫裡兵甲足備,魏國沒留下間諜,長安老百姓無條件支持魏延誓與長安共存亡,這樣才能抵擋住魏國的反撲,條件太苛刻了。

第三,要保證魏國援兵真的需要二十天才能抵達長安。二十天是理論上的行軍時間,但是此時司馬懿駐紮在荊州,這位八天干掉孟達的閃電戰專家會給魏延二十天等待諸葛亮的蜀漢主力嗎?

我們假設以上條件統統滿足,諸葛亮與魏延順利在長安會師,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此時的關中革命根據地的處境是極其惡劣的!長安處於四面包圍之下,如果斜谷的曹真主力擊破趙雲,蜀漢很有可能被抄了後路。如此計算依然是死局!



三、諸葛亮的北伐戰略目標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標,我認為是奪下隴右地區,然後以隴右為根據地,依託羌人的戰馬資源,在隴右開田拓地,生產糧草,與曹魏進行持久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與諸葛亮的計劃的有根本的不同,魏延的眼睛盯著長安,希望賭一把大的,但是所處的位置決定了視野,魏延作為將軍更多的從戰術層面考慮問題,諸葛亮作為蜀漢的CEO為必須著眼全局,不可能壓上蜀漢全部基業豪賭這樣一個不在自己掌握中的賭局,所以這是視野的差距,不存在諸葛亮打壓魏延的可能。

諸葛亮當時制定了一個很穩妥的辦法,他的計劃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讓趙雲率領一路疑兵,從斜谷道出兵,製造很大的聲勢,讓曹魏以為蜀國將要從斜谷道出兵,攻打扶風郡的郿國。而實際上,諸葛亮自己卻率領蜀國的主力,從武都郡穿過,直接攻打祁山要塞,拿下祁山,佔領隴右,用先鋒部隊佔據街亭,依託隴山這個天然屏障,擋住魏軍,把隴右變成蜀國的地盤。

這是對當年隆中對的一個修正,諸葛亮深知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所以計劃步步蠶食關中。復興漢室是一個長期的計劃,要打持久戰必須有實力,涼州就是計劃的第一步。



綜上所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無論是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極其危險,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司馬武侯


我倒覺得他不可能成功。

從歷史上看子午谷到長安有三百多公里,相當於從大連到瀋陽。走這麼長的路還讓魏國察覺不到真的以為魏國的探子是吃乾飯的嗎。。。

我們就假設魏國沒發現好了,當時蜀國的野戰軍以步兵為主,步兵急行軍穿越複雜地形本來就十不至一,糧草淄重這些顯眼的物資也要跟上(這是生怕魏國發現不了啊)。

輪流開路的行軍方式也不可取。畢竟據記載子午谷的‘險’在於地形。本來就疾行受限,淄重和大型武器更難通過。強行加速通過只會造成部隊首尾無限拉長,士兵折損增大,更容易暴露。再者如果對方願意用火攻,那麼只需要百十個人就能讓這五千人有來無回。

那我們繼續假設,部隊就算過了子午谷他的部隊還會剩下多少人呢?先不說會不會直接被長安的守軍殺散,長安是古都,城高壕深。急行軍也不可能帶攻城的武器,怎麼攻城啊?就算提前駐紮下等待重型武器的通過那不相當於告訴魏國‘我’來了嗎?

那我們繼續假設好了,長安的守軍不抵抗全跑路了,但他們不至於傻到把糧食留給敵人吧。。子午谷的計劃需要配合孔明的軍隊,但事實證明孔明出岐山並沒有成功,就算魏延成功了也是獨守空城,又沒有糧草,這不是等著被包餃子嗎。就算魏延佔領長安帶兵夾擊曹真的軍隊那魏延帶多少人呢?又留多少人守城呢?曹魏軍隊以騎兵為主。步兵在沒有地形沒有奇謀的情況下直面騎兵本來就是送死行為。縱使魏延一身都是鐵又能打幾根釘?再說了長安城如果只留一兩千的軍隊守城主將又不在的話又能擋得住誰呢?

所以我覺得子午谷奇謀是不可能成功的


請勿洩露他人



一是諸葛亮過於謹慎,怕魏延戰術運用不當,會損兵折將,故不敢冒險。二是諸葛亮知魏延腦後有反骨,故不敢把這重任託付於他,怕魏延自立為王,或者擁兵自重,會威脅到蜀漢的統治。在出師表中諸葛亮也寫道,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將大事託付於我。這也說明了諸葛亮並不是人們想象的神人,只不過心細,想的周到而已。


子午谷奇謀無論成功與否,我認為都不會改寫歷史,因為蜀漢的實力與曹魏懸殊太大,若是成功,諸葛亮也就是取得一些戰術的勝利,孤軍深入!總有一天諸葛亮會撤兵的。


兵哥129472092


魏延這個人雖然在《三國演義》中被貶低了,但是也不能過度的抬高他。

五條道路

當時諸葛亮想從漢中攻下長安,有五條道路可以選擇,從右至左分別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以及祁山道。這五條道路中,漢中到長安平時的物資運輸都是走褒斜道,所以也是當時重兵把手的一條道路。



兩人的選擇

諸葛亮和魏延的選擇不一樣,魏延選擇了最接近長安的子午道,這條道路是最險要的一條道路。而諸葛亮則是選擇最左邊的祁山道,然後再褒斜道用虛兵,祁山道地勢相對平緩,適合排兵佈陣。

就出其不意來說,無論是魏延的選擇還是諸葛亮的選擇,都有出其不意的作用。而不是說只有魏延的子午道有出其不意的作用,只是子午道最接近長安而已。



魏延帶隊從子午道進攻長安,雖然做到了出其不意的作用,但是人數必然不會那麼多,而且也不會帶多少物資,所以只要魏軍堅守長安,那麼魏延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很危險。魏延的計策是讓諸葛亮大軍從最容易的褒斜道走,那麼如果魏延被困住,褒斜道的魏軍死守。諸葛亮照樣成功不了,這對於一生求穩的諸葛亮是不會接受的。而且即使魏延偷襲成功,如果魏延不趕緊攻下潼關,佔據地利,那麼長安照樣是一座危城,哪來的大獲全勝之說。

諸葛亮的選擇是祁山道,可以走大軍和物資,穩打穩走對於謹慎的諸葛亮是最好的選擇。若是魏延也同意走這條道路,那麼帶兵打街亭的很可能就是魏延了,這才是最穩妥和最可能成功的方案。魏延的方案看似接近成功太近,但是隻是以長安為目標制定的奇謀。若是沒有攻住長安的門戶,那麼照樣無功而返,所以諸葛亮不同意也是對的。

其實就當時的情況而言,走祁山道是正確的是出其不意的,魏軍在當時並沒有準備充足,打下了街亭讓魏軍退守長安,然後分兵,部分兵圍住長安,主力攻打下扼守長安門戶並且死守,再來甕中捉鱉,這樣才能真正拿下長安,這樣才是統一有望。


淡看天上月


《三國志》中並沒有明確記載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詳細一般見於《魏略》: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這並不是像大部分人想的那樣,諸葛亮帶主力出祁山,魏延帶兵奇襲長安——如果是這麼用兵,魏延這支孤軍早晚被吃掉。

實際上,魏延是想改變諸葛亮的進軍計劃,諸葛亮不要出祁山,主力部隊走斜谷,然後魏延先出子午谷,嚇跑夏侯楙,然後和諸葛亮一起佔領長安。佔領長安之後,關中一帶,魏軍群龍無首,關外的援兵可能也還沒到,這時候再扭過頭往西打,大部分地區就很容易平定。

包括軍隊的糧食補給、魏軍援兵的集結時間,這些問題魏延都考慮好了,所以算是比較成熟的一個方略。

諸葛亮不是個冒險主義者,要是龐統在,也許還真這麼幹了,大家回憶一下,當初劉備打西川時,龐統給劉備上中下三條計策,龐統心中的上計就是:選取精兵,晝夜兼程,直取成都。而劉備最終也沒選擇這條計策,選擇了相對穩妥的中計,一步步打過去。嗯,話說,當初取西川時,魏延不就是跟在龐統身邊麼,所以說,魏延這是不是受了龐統的啟發……

但是在諸葛亮看來,魏延這麼進兵過於冒險。將主力部隊直接殺入關中腹地,萬一戰事不利,撤退很難,因為路不好走。所以,諸葛亮的計劃是出祁山,走相對平坦的隴右大道,從西往東,一步步打過來,這樣雖然耗費時間,魏軍有足夠的時間集結兵力應戰,但是諸葛亮不怕魏軍集結,堂堂正正決勝負,諸葛亮有信心打垮對手。即使交戰不利,他也能全身而退。

所以,諸葛亮最終還是求穩了,否定了魏延的計策。但是諸葛亮的計劃儘管很穩,但是實際執行時,還是碰到了孟達、馬謖兩個豬隊友,最終還是失利。

笑談君認為,魏延的計策雖然很險,但是行軍作戰,貴在出其不意。三國曆史上,曹操輕騎出盧龍塞、鄧艾偷渡摩天嶺,都是兵行險著,但是效果很好,魏延的計策其實是可以一試的,畢竟,以弱擊強,如果不搏一把,很難扭轉劣勢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