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三國亂世,為何諸葛亮一心霸佔蜀州?

潘雅靜


諸葛亮提出西取益州是當時形勢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在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的時候,天下形勢已經十分明朗了。自黃巾起義後,東漢帝國已經分崩離析,各地的割據勢力互相吞併。北方的曹操以兗州為基地,消滅大部分北方地割據勢力,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袁紹的主力,後經過幾年的努力徹底佔據了青幽並冀四州,包括曹操之前的領地徐州、豫州、兗州以及司隸地區,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北方。因此劉備集團想要發展起來在曹操那邊肯定是佔不到便宜了,畢竟實力放在那裡。

荊州的劉表死後,荊州地區經過孫劉曹三方的爭奪後各佔荊州一部分地區。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的結盟註定了無法向東部發展的可能。此時的劉備集團北有曹操,東有孫權,只有西面的益州也就成為了唯一的擴張方向。這種局勢也迫使劉備集團必須向益州發動軍事行動。


益州自古是天府之國,此時的益州牧為劉璋,但是為人懦弱多疑,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明確了益州的戰略目標,其中談到了“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因此益州就是劉備集團口中的一塊肥肉。


生存者zyx


雖然諸葛亮《隆中對》就為劉備規劃了佔有荊益的戰略構想,但如北大田餘慶先生所指,諸葛出山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外派,而不是留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似乎並未被劉備重用。

正如《隆中對》所論,北方已經被曹操佔據,江東已有孫權,憑劉備的實力當時無法與這兩家爭鋒,剩下可發展的地盤也就是荊益兩州了,而且即使佔據了荊益,也要與江東結盟才能抗衡北方的曹操。諸葛亮的一生都是在實踐這一戰略構想。但劉備則似乎並未太把諸葛的計劃放在心上。當然益州是不得不取的,但劉備奪取益州治理益州的最主要謀士是法正,而不是諸葛。關羽死後,劉備立刻興兵報復,完全不把孫劉聯盟放在心上,事實也證明了劉備沒有實力與孫權爭鋒,兵敗身死,荊州也拿不回來。諸葛亮當時還感嘆,法孝直若在,斷不會讓劉備走到如此境地,可見諸葛亮的自我認知,至少在劉備的言聽計從方面是在法正之下的。

諸葛亮只是在劉備臨死託孤的時候才被委以重任,與李巖共掌蜀國國政的。他差不多完全置荊州之失劉備之死於不顧,立即派出使者與東吳講和,重建孫劉聯盟,同時穩定蜀國,穩定西南,這才站穩腳跟,可以說諸葛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這個時刻,除了把益州蜀地作為根據地,諸葛也無處可去了。

當然諸葛亮也並沒有把眼光侷限在蜀地,在根據地穩固之後,他出兵想奪取隴西,從西面蠶食魏國,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因街亭之敗,導致了計劃破產。只能說天不遂人願。自古以來,除了劉邦這一特例(當時天下未定,項羽放棄了秦地),還沒有任何人能憑蜀國這一隅的資源而爭得天下的,都是據險自守,以觀天下之變而已。諸葛亮知其不可而為之,已經是非常進取了,不能說他一心霸佔蜀州。


HarryWang126641329


回答前我先提個意見,題目中霸佔兩個字改為經營比較恰當。

開始答題。

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靈魂人物,特別是在劉禪時代,完全是定海神針一樣。

而當時的益州,偏處一隅,人力匱乏,內部本土士族,和諸葛亮為代表的外來士族矛盾重重。

諸葛亮本是法家,治理益州採用的是嚴刑峻法,還好十分公平,他活著的時候還壓得住。

但諸葛亮明白,龜縮在益州遲早要被吳或魏吞併,唯有以攻代守才是上策。所以諸葛亮堅持聯吳抗魏,多次出兵討伐魏國。

所以說諸葛亮經營益州是形勢使然,不得已啊,並非如題所問,一心霸佔益州。


大白讀歷史


《自由體詩》

——(諸葛亮,先觀全局,順局而成,後逆天道,強為而敗)

弱走天下亦能強,擁有一隅勢氣亡。

三分已成局定後,欲破必當自身傷。



如若天風


蜀州劉章沒將帥之才


用戶2344503976667


巴山蜀水,地勢險要,山路奇曲,易守難攻。重走劉邦建漢歷程,《隆中對》中已闡述。當時劉關張非常需要諸葛亮這樣的帥才。


魏春堂810


重走劉邦建漢歷程,《隆中對》中寫的很清楚。


手機用戶戀蝶花


曹操佔據北方,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能以之爭鋒。孫權佔據江東,經歷二代,又有長江天險,不能奪取。而益洲劉璋闇弱,人心不穩,正是奪取的好時機


歷史人物和故事


蜀自古也算富足而且山路險要沒有地形圖很難找到路,易守難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