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吳首將周瑜,蜀首將關羽”,你覺得魏的首將是誰?為什麼?

黃蜂二師兄


三國魏漢吳,蜀漢與東吳的將領優劣明顯,之所以會給人一種誰為首的感覺,恰在於這二個國家地小人少,賢人更少,劉備之前分兵時必屬關羽,自蜀漢自失荊州後,人才凋零,東征得劉備親自出馬,夷陵敗後,只剩諸葛亮勉力支撐,東吳相對好一點,還有幾個勉強獨擋一面的,周瑜有赤壁之戰等出色表現,死後還有魯肅呂蒙陸遜等繼續,比蜀漢迴旋餘地大。而曹魏佔據中原腹地,人才眾多,倒導致到沒有哪一個人更加突出,要從曹魏方面找出一位力壓眾人的出色統帥,除了曹操外,還真難找。


論全面和史實記載,夏侯惇可算其中一個,他是夏侯淵族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曹操舉兵討伐黃巾軍時,夏侯惇隨征討,此後跟隨征戰有功,戰績卻少有記載,後人分析認為,夏侯惇的戰功不彰,應該是歸功於曹操,因初時力弱,曹操經常帶著他一同出戰,有老大在,佔了功勞,增加威望,用以號召天下人心,而他在東征呂布時,被射瞎了一隻眼睛,此後得到盲夏侯的外號,對此非常憎恨氣憤。後來能人漸多,夏侯惇逐漸轉為內政,築陂塘灌溉農田,力行屯田,為曹操鎮守後方,被稱為曹魏第一功臣“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


提起蜀漢的關羽,曹魏也有人能與之對應,比如張遼,長期鎮守淮南拒兵東吳,以八百騎破孫權二十萬兵,奪旗斬將,威震當時,名傳後世,以一名呂布麾下降將,成為曹魏武將的楷模,實屬不易,又受到曹操曹丕的一如繼住的倚重,可以和關羽周瑜一比。(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另有一位曹操的本家曹仁,演義上沒有出色表現,但在史實上也是常常獨擋一面,赤壁之戰後,曹仁鎮守江陵,與周瑜相持一年而敗。袁馬戰中渭南擊破馬超,又平蘇伯、田銀、侯音之叛。在關羽北伐時,擋住了關羽的進攻,死守襄樊等。

三國中期曹魏就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統帥了,東拒陸遜西拒諸葛的司馬懿,他掌兵較晚,可能由於狼視鷹顧的原因,曹操一直把他作為內政和參謀人才對待,曹丕也由於其父的交待而心有提防,司馬懿真正掌兵並做大是在曹睿時期,階級固化,人才流動遲緩,下級難以出頭,老臣便受到重用,從擒斬孟達駐紮宛城逐步在軍中建立威望,與諸葛亮長期對敵,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又平定遼東立有大功,逐漸成為中期曹魏傑出統帥,雖如此,卻也不能說他是曹魏中最突出的首將。


南方鵬


什麼是首將,我理解為排名第一的將領,可能是文官,也可能是武將,三國時期的將領一般來說文武不分家,例如周瑜是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關羽是蕩寇將軍,領襄陽太守,將軍是武職,太守則是文官。

但說到首將,吳國首推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以周瑜為首將;而蜀漢首推五虎上將,趙雲因為在《三國志》蜀書六中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共列一傳,姑且算做五虎上將吧,以關羽為首將。



但說到魏國,似乎很難說誰是首將,因為魏國的人才太多了,而且能力又比較平均,但我們仔細分析,還是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曹魏的將領主要有兩個系統,一個是諸夏侯氏及曹氏,另一個是五子良將。

諸夏侯氏及曹氏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曹休、曹真。



五子良將有: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魏國的情況比較複雜一些,不同的時期首將也不相同,但曹操在世時,夏侯惇是當之無愧的首將。



夏侯惇

夏侯惇是最早跟隨曹操起兵的將領,不僅是曹操的親戚,而且能力出眾,作戰勇猛,深得曹操信任。夏侯惇是魏國軍隊的開創元老之一,與曹操一起創建的魏國軍隊,曹操徵徐州時,陳宮、張邈背叛曹操迎立呂布,夏侯惇是唯一留守曹操大本營兗州的武將,與荀彧、程昱一起為曹操守住三個城池,曹操就是靠著這三個城池,東山再起,用了2年時間,還打敗呂布,重新佔領兗州。

此戰,夏侯惇不僅被劫為人質,還被流矢射瞎了一隻眼睛,儘管困難重重,夏侯惇仍為曹操守住三城,立下大功,因功受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之後開始作為曹魏的首將參加一系列的軍事行動。



徐州之戰,夏侯惇不敵高順、張遼; 博望坡之戰,夏侯惇被劉備擊敗;佔鄴城、平衛固、討張魯,夏侯惇參加過多次戰鬥,並且在公元216年時,夏侯惇都督淮南二十六軍,成為曹魏東部軍區總司令,成為僅次於曹操的魏軍軍事領導人。

220年三月曹操病故,四月夏侯惇也因病去世,夏侯惇在去世前,被曹丕任命為大將軍,仍是魏國最高軍事領導人。

夏侯惇去世後,曹魏進入調整期,由於曹操去世前後,有很多名將去世,曹純是210去世的,樂進是218年去世的,夏侯淵是219年去世的,張遼是222年去世的,曹仁是223年去世的,徐晃是227年去世的,曹休是228年去世。



夏侯惇去世後,曹仁以車騎將軍升任大將軍,接替夏侯惇大將軍的職務,並且統率荊州、揚州、益州軍事,成為曹魏自夏侯惇之後的首將。

曹仁

曹仁是曹操的從弟,也是很早就跟隨曹操,經常是曹操領一支軍隊出戰,曹仁帶領一支偏軍協同曹操作戰,曹操徵徐州陶謙,曹仁攻陶謙部將呂由。曹操徵呂布,曹仁攻句陽;曹操徵張繡,曹仁打周邊;眭固叛亂,曹仁討平。

官渡之戰,曹操在正面抵禦袁紹,曹仁在後方打敗劉備;赤壁之戰,曹操在前方開戰,曹仁在後方守江陵城;南郡之戰,曹操退回許昌,曹仁堅守江陵城一年有餘才退回襄陽。曹操徵關中,曹仁跟隨,之後曹仁受封徵南將軍,假節,駐樊城,擔當鎮襄陽之重任。



襄樊之戰前,曹仁平定宛城叛亂,斬候音,屠城。關羽圍攻襄陽,威震華夏時,曹仁寧死不降,堅守樊城。曹操去世後,曹仁升任車騎將軍,並在襄陽擊敗東吳將領陳邵,奪回襄陽。夏侯惇去世後,曹仁升任大將軍。

濡須口之戰,曹仁由於大意,被東吳將領朱桓擊敗,不久便病逝。

曹仁去世後,魏國首將就是曹休。

曹休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侄子,曹休在父親去世後從吳地前來投奔曹操,自至開始跟隨曹操征戰,曹休最早是在虎豹騎任職,之後隨曹操參加漢中之戰,曹休識破了劉備軍隊的意圖,並擊敗劉備軍吳蘭部,此戰後,曹休升任中領軍。

曹操去世後,曹休升任領軍將軍,之後又升任鎮南將軍,曹丕徵吳時,曹休為徵東大將軍,假黃鉞,率張遼、藏霸攻洞浦。



曹丕去世後,曹休受詔輔政,當年在皖城斬殺東吳將領審德,收降東吳將領韓綜、翟丹,因功受封大司馬,都督揚州,成為曹魏軍隊最高統帥。

石亭之戰中,曹休中了東吳的詐降計,損兵折將,不久後因病憤憤離世。

曹休去世後,曹真就成了魏國首將。

曹真

曹真也是曹操的族子,跟曹休一樣,最開始也是在虎豹騎任職,隨曹操參加漢中之戰,曹真以偏將軍與曹洪、曹休一起擊敗劉備部將吳蘭,受封中堅將軍,升任中領軍。



曹操去世後,曹真被任命為鎮西將軍,都督雍州及涼州軍事,成為曹魏西部戰區軍事長官,在平定張進的叛亂後,升任上軍大將軍。之後曹真在221年擊破諸胡叛軍,平定河西,並打通了曹魏與西域的通道,曹魏恢復了在西域名義上的統治。

曹丕徵吳時,曹真率夏侯尚、張郃、徐晃進攻荊州,先後擊敗吳將孫盛、諸葛瑾,包圍江陵城,之後由於吳國的求和而退兵。



曹丕去世,曹真成為輔政大臣,升任大將軍,但低於曹休的大司馬,蜀漢諸葛亮北伐時,曹真擊敗趙雲、鄧芝的疑兵,並加強陳倉城的防守,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由於曹真的預先判斷,諸葛亮無法攻克陳倉。

曹休去世後,曹真接任大司馬,成為曹魏最高軍事長官,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曹真病逝。

曹真死後,曹魏進入司馬氏時代,先是司馬懿掌權,之後是司馬師和司馬昭,一直到曹魏滅亡,此處暫且不表。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人們常常說蜀將看關羽,吳將看周瑜。這兩個人都分別是各自陣容裡被稱為一號大將。從地位來看,蜀國的關羽是劉備時期官職最高的武將,實權也是最大的。關羽掌握著劉備的荊州集團,並且掌握了當地的生殺大權,甚至對劉備的小舅子都可以任意訓斥。同時關羽的戰績也非常輝煌,一度打得曹操想要遷都躲避。周瑜在東吳的地位也非常高,是東吳實權最大的大將,也有自己的一幫幕僚和將領,並且在赤壁之戰擊敗了曹操。蜀漢和東吳都有自己的一號大將,那麼曹魏的一號大將應該是誰呢?

符合一號大將的條件有兩點,第一點就是地位足夠高,第二點就是有足夠輝煌的戰績。曹魏的夏侯惇的地位比較高,不過主要是依靠的關係,並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戰績。司馬懿屬於曹魏後期的將領,在曹操時期並沒有出色的表現。曹仁的地位也比較高,不過戰績勝敗參半,不能算是輝煌。

曹魏真正的一號大將應該是張遼,張遼在曹操時期就是徵東將軍,和曹仁的級別是一樣的。後被升任前將軍,張遼沒有做到車騎將軍是因為曹魏的最高軍事將領大部分都是曹家人,張遼的前將軍在非曹姓將領裡面已經是非常高的了。

張遼的戰績非常的輝煌,特別是在抵禦孫權的時候,張遼不僅沒有敗績,甚至讓東吳聽到張遼的名字就害怕。當時曹操徵調張遼的軍隊去西征,張遼明白孫權肯定會來進攻,向曹操詢問破敵的方法,曹操留給了張遼錦囊。張遼當時的軍隊只有7千人,孫權帶領十萬人來進攻張遼。張遼打開了錦囊,原來裡面只是簡單的人員部署方案,並沒有多少直接的計謀。張遼明白這是曹操讓他自由發揮,於是張遼找了800勇士,吃飽喝足之後衝向了孫權的陣營。孫權的軍隊雖然多,不過沒有見過這麼勇猛的陣勢,反而被嚇破了膽。

張遼以少勝多擊敗了孫權的前鋒部隊,並且還一度邀請孫權來單挑,嚇得向來喜歡身先士卒的孫權躲到了盾牌的後面。到了逍遙津之戰的後期,張遼突襲沒有防備的孫權部隊。如果不是孫權僥倖跳過了斷橋,恐怕就要成為張遼的俘虜了。東吳的眾多將領都在這一戰中戰死,張遼也因此名揚天下。後來張遼生病了,孫權的部下想要趁機來偷襲合肥,不過孫權已經被張遼打怕了,不敢於出擊張遼。後來張遼病死在合肥,他所受到的尊榮是非曹姓將領裡面最高的,曹丕和曹操多次用各種方式來獎勵張遼,顯示他受寵信的地位。

張遼是五子良將裡面戰績最好,從來沒有敗績的一個將領。在他的一生中,東吳始終沒能攻下合肥這個橋頭堡,曹魏東南地區的穩定都是依靠著張遼的功勞。張遼的地位和功勞,作為曹魏的首將絕對是當之無愧的。


鄧海春


如果“吳首將周瑜,蜀首將關羽”,那麼,魏首將是誰?



從提問對吳、蜀首將的定位看,資格老、功勞大、地位高是基本特點,按照這個標準,曹魏首將應該是曹仁。



先看資格,曹仁是最早跟隨曹操、陳留起兵的六將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之一,黃初四年(223)去世,就是和劉備同一年死的,為曹魏奮鬥整整三十三年,在三國,除了司馬懿、孫權這些壽星外,服務年限算是很長的了。



再看功勞,據三國志記載: 曹仁跟隨曹操征討徐州時,經常督率騎兵,充當先鋒部隊。後來打徐州時,作側翼攻擊陶謙的部將呂由,獲勝回師與主力均在彭城會合,大破陶謙軍。以後攻費、華、即墨、開陽等縣,陶謙派遣將將援救這幾個縣,曹仁指揮騎兵隊擊破敵援軍。曹操徵呂布,曹仁獨自進攻句陽,攻陷城池,生擒呂布部將劉何。曹操平定黃巾,及迎奉天子遷都許縣。曹仁在這幾件事上都有功勞,為此官拜廣陽太守。太祖器重他的勇略,不讓他去廣陽就任,而以議郎身份統帥騎兵隊。曹操征討張繡,曹仁單獨攻打其他縣城,俘虜男女三千多人……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故事說,建安十九年(214),曹操殺了伏皇后、伏氏父親伏完、穆順等宗族二百餘口,召夏侯惇、曹仁回朝,商議收吳滅蜀之計。夏侯惇路遠未到,曹仁先到。連夜入府來見曹操,當時曹操醉酒臥床,許褚仗劍立於門外警戒。曹仁欲入,被許褚檔住,曹仁大怒,說“吾曹氏宗親,汝何敢阻擋”?許褚答曰:“將軍雖親,乃是外蕃守將,許褚雖疏,現充內侍,主公醉臥室內,不敢放入”。曹仁聽了,就沒敢進去,曹操知道後,感嘆“許褚真忠臣也”,更加相信任用許褚。



曹仁不太光彩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初,曾經奉命屠南陽城,殺了好多人。曹仁曾經擔任職位:大將軍、大司馬、封爵:陳侯、假節鉞,較長時間任職徵南將軍,駐節南陽,食邑壹千五百戶。(454)


流譽後


曹魏的武將之首是不斷變化的,在不同時期武將之首也不同,僅以魏武帝、魏文帝和魏明帝時期來說,分別有以下變化。

魏武帝曹操時期:曹仁

魏武帝曹操生前並未稱帝,所以他手下武將的軍職應該是漢獻帝任命的,漢獻帝曾任命曹操代理車騎將軍的職務,又任命袁紹為大將軍,但這不能算曹魏陣營的武將之首。

曹操手下的眾將有許多都很出色,“五子良將”和“諸夏侯曹”幾乎並駕齊驅,個個都很出色,但也沒有特別突出的。

官渡之戰前後,于禁等人已經將軍或偏將、裨將,其中於禁、樂進是偏將,將軍有李典、程昱等人,張遼、張郃、徐晃都是裨將、偏將,許褚的軍職稍低些,是校尉這一級。

而當時的曹氏和夏侯氏兄弟晉升的速度並不比其他異姓將領更快,甚至還稍稍有些落後。曹操的用人方略歷來受到後人的推崇,其中一條就是獎罰分明,平時建立有嚴格的軍功考核、登記制度,該獎的時候必獎,不該獎的時候決不濫獎,避免了獎懲和職務晉升的隨意性。

到赤壁之戰後,首先被委以重任的將軍是曹仁,他負責守江陵,為便於指揮,曹操讓他代理徵南將軍,後來又任命曹仁為徵西將軍,考慮到曹仁初次擔任徵西將軍的時間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可以說曹仁的稱得上當時的武將之首。

後來夏侯淵升任徵西將軍,但已晚了約10年,而夏侯惇在曹操生前只是伏波將軍,曹洪是都護將軍,他們都不能與曹仁相比。

“五子良將”也很快成為四徵一級的將軍,在曹操晚年他們又進了一步,張遼、于禁、樂進等人成為四方將軍,高於四徵,而曹仁的軍職未變,曹魏武將之首的概念有些亂了,但從資歷上說,曹仁比“五子良將”要高一些。

魏王曹丕時期:夏侯惇

魏文帝曹丕稱帝后,主要依賴的是諸夏侯曹,其中夏侯惇擔任大將軍,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曹仁是車騎將軍,相當於副總司令,在他們之下曹洪擔任衛將軍,曹真擔任鎮西將軍,曹休擔任鎮南將軍。

此外還有一個驃騎將軍,介於大將軍和車騎將軍之間,也可以算全國武裝部隊的副總司令,曹操生前已給了孫權,這與曹魏無關。

魏文帝曹丕時期:曹仁

就在曹丕發動第一次南征之戰前,大將軍夏侯惇病逝了,曹丕以獻帝的名義諡夏侯惇為忠侯,由他的兒子夏侯充繼嗣。

夏侯惇生前以大將軍的身份鎮守壽春,是曹魏東線戰場的統帥,他死後曹丕命曹休接替,曹休升任徵東將軍。

曹丕稱帝后,在武將方面曹仁以車騎將軍的身份為武將之首,這個職務原來是漢朝的,現在自然過渡過魏朝,軍職不變。

曹洪仍居其下,為衛將軍,但他只是掛個名。以下是四方將軍,即前、後、左、右將軍,魏文帝右分別任命了張遼、張郃、徐晃、朱靈。他們4位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是響噹噹的一代名將,為曹魏大業連年征戰,肝腦塗地,屢建殊功。

典韋、許褚戰死了,不然輪不到朱靈,還有一位本應是四方將軍中的第一位,但兵敗降敵,關羽被殺後,又被“接管”到了孫吳,他就是于禁。

此外,“諸夏侯曹”中的第二代也成長得很快,曹真、曹休以及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夏侯威,侄子夏侯尚,還有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等一批年輕將領紛紛脫穎而出,迅速走向前臺,即將從父輩們手中接過曹魏的兵權。

曹真此時擔任鎮西將軍,坐鎮關中一帶,他隨後成為曹魏西線作戰的總指揮。曹休此時擔任領軍將軍一職,是禁軍的統領,不久之後晉升為鎮南將軍,成為曹魏中線作戰的總指揮。

魏明帝曹叡初期:曹真

魏明帝曹叡繼位後,朝廷新設了太傅、大司馬二職,分別由鍾繇、曹休升任,他們的地位均高於三公。

魏明帝還詔令升任曹真為大將軍,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他們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和副總司令。

這時,四方將軍中的文聘病故,魏明帝想起了曹洪,任命他為後將軍。

當時,曹真負責西線戰場,即關中方向,曹休負責東線戰場,即合肥方向,司馬懿接替夏侯尚成為中線戰場的總指揮,形成了軍中“三巨頭”

魏明帝曹叡後期:司馬懿

魏明帝曹叡時期,曹真、曹休先後故去,“五子良將”只剩下張郃一人,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以大將軍的身份成為曹魏的武將之首。

司馬懿之下,是車騎將軍張郃,他們一個是總司令,一個是副總司令,曹叡讓他們都去了西線戰場,與諸葛亮作戰,這也埋下了張郃被殺的伏筆。


南門太守


說地位的話,曹家和夏侯家的將軍肯定高於五子良將,五子良將再怎樣厲害也要歸曹家和夏侯家的將軍管。曹魏首將變化應該是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休--曹真--曹爽--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

1、夏侯惇:曹操從起兵開始就一直倚靠夏侯惇,後來官渡贏了之後穩定下來了,夏侯惇也就去穩固後方去了,夏侯惇的地位誰都動搖不了。

2、夏侯淵:赤壁之戰敗後知道一口氣拿不下孫權跟劉備,所以派了曹仁守樊城,沒有攻勢,所以曹仁不是這個時期的重點。重點是馬超在西涼造反,曹操正好有理由拿下西涼,重點在西涼,於是夏侯淵虎步關右到定軍山之戰之前,夏侯淵是這個時期的首將。

3、曹仁:夏侯淵死後,關羽又有打樊城的打算,於是曹、劉、孫三家的勢力都聚集在荊州,劉備的首將關羽,孫權當時的首將呂蒙都在荊州,曹操的將軍一定不會比他倆的位置低,所以這個時期的首將必須是曹仁。

4、曹休:後來曹仁逝世之後,分為對東吳和蜀漢兩線作戰。對蜀最高將領是大都督曹真,對吳最高將領是曹休,不過按軍功和資歷來說的話,曹休要略高於曹真。

5、曹真:後來曹休被周魴詐降氣死了。首將自然而然也就變成了曹真一個人,演義把對蜀漢的功績都給了司馬懿,不管演義再怎麼黑,曹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起碼從一句“曹子丹一世英雄,其子豕犬耳”看得出來。

6、曹爽:曹真死後,基本曹家夏侯家的很有能耐的人已經找不出來了。沒辦法,只有讓曹真的兒子曹爽來接大都督之位,雖然資歷軍功都不夠,但畢竟他爹地位高,曹家又找不出更合適的人,所以曹真病逝到高平陵之變這個時期首將是曹爽。曹爽的地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飛揚跋扈,卻蠢得像豬一樣,最後交出兵權被司馬懿所殺。

7、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首將肯定是司馬懿,司馬懿在曹操時期被曹操壓著,後來又被曹丕壓著,曹丕死後曹睿是很依賴司馬懿,但是司馬懿上面還有大都督曹真壓著,後來曹真也死了,司馬懿就斷了曹真的後,農民翻身把歌唱了。司馬懿是把所有牛人基本上都耗死了。

8、司馬師:司馬懿死後,司馬家族的勢力在曹魏早已根深蒂固了,首將自然而然變成了長子司馬師。司馬師後來被文鴦嚇得眼珠子都嚇掉了,活活痛死了。

9、司馬昭:司馬師死後,於是首將變成了他弟弟司馬昭。司馬昭我就不用再過多闡述了,大家都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司馬昭死後司馬炎直接就讓曹奐禪讓給他,建立西晉,也就沒有什麼曹魏首將了。





韓mingkeke


個人認為,如果要用“吳首將周瑜,蜀首將關羽”的標準,魏國則沒有首將一說。如果不對比周瑜,關羽,而非要給曹魏按上一個首將的話,那答案就簡單了,非夏侯惇莫屬。關於夏侯惇的功績待遇,大飛熊寫過很多了,這裡不囉嗦。單單一個理由,就是曹魏體系內部,也是認為夏侯惇是首將,即第一次入選太廟只有三人,排名如下:夏侯惇,曹仁,程昱。其他人,包括其他宗室,五子良將都要靠後。可是為什麼說如果以周瑜,關羽為標準,曹魏反而找不出這樣的“首將”?



答案也簡單,就是夏侯惇有資歷,但缺乏軍事指揮能力,反觀曹操,個人軍事綜合能力太強大了。三國開創基業的諸侯中,不論其他,單論軍事,恐怕只有孫策能和曹操比肩。曹操從東郡發展到兗州,又和呂布逐鹿中原,以及官渡之戰,統一河北,北征烏桓,後又赤壁伐吳,西北征馬超,張魯。每一戰重要的戰役,都是曹操親自參與,在這種的情況下,曹魏軍隊所不容易出現所謂的“首將”的。當然,劉備也是親上戰場,但是根基和軍事都不行,才常常遭遇敗績,這時,關羽和張飛“萬人敵”的作用,價值就凸顯出來了。孫權更不用說,本質上就是“創二代”,要依靠“創一代”孫策,甚至是孫堅時期的人馬。



所以,曹魏這邊比較尷尬,即便是夏侯惇,曾經都督二十六軍於居巢,也只是防衛孫權。曹仁督諸將在潼關拒守,曹操還命曹仁不得出戰,直到曹操親至。夏侯淵本可有機會接近周瑜,關羽,但還是犧牲於定軍山下。曹洪督諸軍拒守漢中,實際指揮者卻是曹休,這是曹操的意思。五子良將中,于禁和關羽一樣是“假節鉞”,但是于禁依然要聽命於曹仁,即使解救樊城成功了,沒有投降之事了,最多隻是“五子良將”的首將。張遼,樂進,李典守合肥,還有曹操留下書信遙控。另外,樂進屬於勇將,徐晃中規中矩,張郃厚積薄發,又被司馬懿壓著,都不可能為“首將”。



那麼,依周瑜,關羽的標準,什麼才叫“首將”呢?大飛熊認為,首將不但要軍事能力超群,還得是一國之“象徵”。首先,周瑜屬於東吳基業“創一代”的軍事代表人物,而且作為主帥,主導了赤壁之戰,江陵之戰,都取得了勝利,最後孫權進帝位,大臣推功,周瑜第一,毫無爭議。關羽是公認的“萬人敵”,也是唯一一個在曹魏和蜀漢都有絕對地位的人物。在曹魏時,關羽是第一個被任命為偏將軍的,比五子良將都早。在蜀漢更不用說,唯一擁有“假節鉞”絕對權力,在荊州和孫權的外交交鋒,對錯不論,都壓著東吳的。所以,關羽絕對是蜀漢的象徵,後來還成為武將的象徵。



所以,如果單論軍事能力,曹魏一抓一大把,就不一一舉例。要結合資歷,曹魏宗室的夏侯惇,曹仁,夏侯淵都能算。但是,要綜合資歷,軍事能力,絕對權力,象徵性這幾個要素,鋒芒就被曹操本人蓋過,從這個角度講,曹魏是沒有所謂的“首將”的,這也是三國鼎立,形勢卻各有不同所決定的。


大飛熊騎士


按《三國志》排序來看,魏國的首將當然是獨眼龍夏侯惇了啊!

你看,蜀國的傳記裡,二主妃子傳是第四,諸葛亮傳是第五,關張馬黃趙傳是第六。按照皇室、文臣、武將的順序,妥妥是關羽是第一將。

吳國傳記裡,宗室傳第六,文臣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張嚴程闞薛傳第八,武將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因此周瑜是吳國第一將。

至於魏國,是二公孫陶四張傳,也就是那些漢末諸侯第八,然後諸夏侯曹傳第九了,甚至排到了荀彧荀攸賈詡這些文臣的前面。當然這個沒辦法,曹老闆是家族企業,那些個夏侯和姓曹的都是帶資本來的。

諸夏侯曹傳裡排第一的是夏侯惇。

而從關係、權位、封賞來看,夏侯惇也是魏國的第一將。

首先,夏侯惇跟曹操最鐵,“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

其次,夏侯惇的權位也高,“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節制諸將。

最後,夏侯惇的封賞也厲害,“建安十二年,錄惇前後功,增封邑千八百戶,並前二千五百戶”,然後還被封為前將軍,到了曹操死後,曹丕稱王,夏侯惇直接被封為大將軍,這可是漢末三國的第一軍職。

簡單一句話,在魏國諸將裡,曹老闆最罩著夏侯惇。


冷兵器研究所


“吳首將周瑜,蜀首將關羽。”細細想來,首將要麼統領萬軍,要麼鎮守一方,是一個陣營基本上能力最強,被所有人敬佩認同的將軍。

但魏國選一個首將,就比較不容易了。我們看看各國發生的戰爭打法。

吳國安於江南,自群雄逐鹿起就在江南魚米修養,禦敵徵外基本上就一條戰線,而為首的就是都督,都督為首的就是周瑜。



蜀國更不必說,五虎大將各自鎮守一方,均為帥才,其中關羽鎮守荊州,頗為重要,有乃五虎之首,為首將深得人心。



唯獨魏國,雖然龐大還是比較特殊,曹操雄才大略,滿腹兵韜,故魏國他是統帥,統領著各將領,劉備孫權皆不具備也。

“魏有張文遠,吳有甘興霸。”張遼再神勇也是有甘寧比著一類的,都是勇將,首將不夠格。那麼再往上數曹氏宗族裡有夏侯惇、曹仁較為突出。

在我瞭解來,夏侯惇德高望重,聲望很高,但為殿前大將,多是與曹操合謀,合縱軍團,而不是統領一方軍馬。曹仁號稱銅牆鐵壁,守城一絕,也是多次獨立帶兵的將軍。但作為與周瑜關羽相比較,還是弱了些。



魏國名將無數,但與周瑜、關羽相比擬的統帥,還是沒有,曹操又太高,但也只能曹操,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

魏首曹操,吳首周瑜,蜀首諸葛(關羽)。


柏十印象


魏國幅員遼闊,要想說誰是魏國的唯一還真不好確定。

夏侯惇是曹魏官職做的最大的那位,也是曹魏第一個意義上的大都督。就僅從這個身份來說,他就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將,也是眾多魏將讓三分的武將。“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將軍。”“從徵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曹丕即位時夏侯惇即為大將軍,此時夏侯惇已經遲暮,這裡面多少有榮譽的味道。曹仁先被曹丕封成車騎將軍,後遷大將軍、大司馬。曹氏第三代曹叡對夏侯惇也給予祭祀禮儀。

張遼算是魏國人氣很高的武將,曹丕即位後封張遼為前將軍,這個是夏侯惇昔日官職,所以張遼的地位完全沒辦法和曹氏和夏侯氏相比較。夏侯惇雖然備受信任但是作戰能力卻算不上頂級。最被人熟知的竟然還都是敗仗,這簡直成全了別人的軍功簿,一次是被射傷了眼睛,一次是被劉備燒了一把火。

夏侯惇從身份上來說可以算是魏國第一武將,從戰功上只能勉強算,反正下屬的功勞就是他的功勞。曹仁受到衝擊的情況要更為人熟知,那就是著名的襄樊之戰,關羽給了曹仁莫大的威脅,也成就了曹仁的軍事地位。假如換個小嘍囉和曹仁拼命,也不會將曹仁的光輝載入史冊。

魏國將領中最喜歡的還是張遼,他是魏國半壁江山的直接屏障,曹丕稱他簡直像之前的召虎那樣勇猛。張遼的確非常讓人放心,面對孫權大軍的進攻不慌亂,弄了一支敢死隊去和孫權拼命,弄得吳軍大亂,只能繼續玩僵持。假如張遼能活的更久一些,官職也會更高,但是張遼朝見曹丕回來後就得了病,曹丕親自看望。病老虎也是老虎,孫權依然不敢小覷。

從戰鬥能力看,張遼可以排在前面,但是與他的官銜又不符合,這實在是個尷尬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