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參加示威遊行,公然與臺灣民意對抗!臺獨之外,民進黨第二張“神主牌”亮出來了

熊興,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博士後

近期,臺灣的一場遊行再次將“反核”與“挺核”問題引入人們的視野。在4月27日下午臺北凱達格蘭大道的“廢核大遊行”中,人們錯愕地發現,蔡英文和賴清德都出現在這次遊行中。儘管目前處於黨內競爭關係蔡賴二人在同一遊行中“王不見王”,並未見面,但作為執政者參與上街遊行,著實令不少人覺得匪夷所思。但細想來,卻又並不令人意外。

對民進黨來說,“臺獨”和“反核”是兩塊難以撼動的“神主牌”。“臺獨”牌自民進黨創黨起便已寫入民進黨黨綱。而“反核”雖然在民進黨黨綱中有所體現,但其上升為民進黨的“神主牌”卻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和政治需要而演化的。

蔡英文參加示威遊行,公然與臺灣民意對抗!臺獨之外,民進黨第二張“神主牌”亮出來了

在民進黨創黨初期,其政治光譜上更多表現為反對威權統治,即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個人和社會運動所形成的團體。因此其中不但有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反對國民黨的成員,還包括很多支持公民意識覺醒議題的組織和成員,如勞工運動、婦女運動和環保運動,反核團體作為環保運動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不少成員當時也集結在民進黨陣營中。

從臺灣的實際情況來看,臺灣本身是一個能源匱乏的孤島。在能源結構上,火電依然佔據電力供應的主體。然後火電的汙染問題一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難題,也容易帶來政治上的影響。在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當局為了廢核而增加火力發電引發的空汙問題所導致的民怨,在不同程度上為臺中、新北、高雄的市長候選人盧秀燕、侯友宜、韓國瑜的當選起到了“助攻”的效果。

儘管核能在臺灣整體的電力供應比重一般不超過20%,在能源結構中並不高,但由於核能具有產能利用率高、供應穩定的優勢,在能夠安全利用的情況下,是可以保障能源穩定供應的綠色能源。“挺核”者認為,經過數十年的安全運營,臺灣在核能的安全利用與管理上已經積累了很豐富和很成熟的經驗。但“反核”者也有自己的依據,他們依據國外地質學家的報告稱,臺灣現有的四座核電站全部都位於地震帶上的人口稠密地區,若發生地震或海嘯的雙重威脅,一旦發生核災難,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蔡英文參加示威遊行,公然與臺灣民意對抗!臺獨之外,民進黨第二張“神主牌”亮出來了

但所謂“挺核”或“反核”問題在臺灣從來就不是一個能源領域或經濟領域的專業性問題,而更多淪為政治鬥爭和爭取選票的工具,成為臺灣政治博弈中的一個籌碼,並逐漸演變為民進黨的“神主牌”。

尤其是在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時,為改變當時藍大綠小、朝小野大的不利局面,頻繁利用新北的龍門核能發電廠建設問題,即“核四”問題,作為與泛藍陣營進行政治鬥爭的工具,並導致了2000年的“核四”風波,使“行政院”唐飛內閣僅執政數月便下臺,引發民進黨的執政危機。隨後島內政治力量在核問題上又多次較量。

在核問題上,國民黨和民進黨的主要分歧在於非核的時間線上。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採取了更為務實的能源政策,曾頒佈《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明確規定“促進能源多元化,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但隨後在2011年發生的日本福島核危機又極大地加劇了臺灣的反核力量,使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在民進黨和民眾的巨大壓力下被迫重提“非核家園”。

依照民進黨提出的2025“走向非核家園”的目標,臺灣在未來數年內將出現能源供應的缺口。儘管現在臺灣也在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綠色能源,但其短期內無法立即彌補供應缺口。若2025年臺灣所有核電站都到期停運,臺灣電力供應將留下至少20%的供應缺口。

蔡英文參加示威遊行,公然與臺灣民意對抗!臺獨之外,民進黨第二張“神主牌”亮出來了

但臺當局短期內又無法拿出解決辦法,以至於有臺灣環保團體在2014年打出“拒絕核電,用愛臺灣愛環境的方式發電”的“用愛發電”口號,引起民眾的揶揄和嘲諷。另外,在目前的島內,“核四”問題不但成了一個無法被認真檢視和討論的專業問題,甚至還演變成為一個時尚議題。不少名人和民眾都以訴諸綠色環保來體現自己的“進步性”,而“反核”成為體現“進步性”的一個明顯標籤。

每當臨近選舉的時期,核問題往往會浮現出來成為選舉中的焦點議題之一。從普通民眾的訴求來說,民眾真正關心的用電高峰、臺灣缺電、能源政策配比、降低火力汙染和負擔比例等問題。而在去年“九合一”選舉中同時進行的“公投案”中,“以核養綠”案同意者多達589萬,以59.49%的多數通過。

多數民眾都贊成至少在2025年之前應使用穩定乾淨的核能發電以彌補電力供應缺口,然而執政的民進黨當局卻並沒有按照“公投”結果修改政策法規。而目前又來到2020選舉的敏感時期,在低迷的民調氛圍下,民進黨執政當局領導人此時出現在“廢核大遊行”中,讓人不但質疑民進黨上下到底是要反對執政中的自己,還是要對抗“挺核”的普遍民意,更讓人懷疑有藉此進行政治操作、爭取選票和拉抬民調的企圖。(責任編輯:唐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