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環太湖的蘇南浙北地區,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以太湖周邊地區為主體的長江三角洲,是咱們國家重要的經濟引擎之一。上海直轄市、江蘇省的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京市,浙江省的湖州市、嘉興市、杭州市,這些城市的經濟實力都是不需要作過多介紹的。事實上,太湖地區的經濟,在唐朝時就非常發達了。

唐朝時環太湖的蘇南浙北地區,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從地理角度看,唐朝的太湖地區,只有三個州:常州(含今無錫)、蘇州(含今上海、浙江嘉興)、湖州。不過,由於杭州和潤州(治今江蘇鎮江,轄區包括南京)距離太湖不是很遠,所以也把杭州和潤州算進來。

當然,唐朝時太湖地區的經濟繁榮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建立在南朝對江南地區大規模開發的基礎上的。到了唐朝,尤其是唐玄宗以後,太湖地區已是唐朝經濟發展的龍頭之一。

唐朝時環太湖的蘇南浙北地區,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太湖地區水網密佈,適宜大面積種植水稻。從最北邊的潤州,到最南邊的杭州,到處都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稻田。除了水稻,太湖地區的經濟作物,比如果樹、茶葉、蠶桑等所產生的效益,在全國範圍內都是頂尖的。

太湖地區的農業發達,也帶動了手工業的迅速發展。比如杭州的絲織品流於全國,吳郡(蘇州)的方丈綾,在當時都是搶手貨,入市即空。手工業的發達,又加速了商品流通。太湖地區的大城市,商業經濟都非常發達。

唐朝時環太湖的蘇南浙北地區,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首先是蘇州,無論是地盤、人口,還是經濟實力,或者是地位,蘇州在太湖地區都是龍頭。蘇州在唐朝的地位,差不多就是上海現在在全國的地位。唐人說浙右諸郡,以吳郡最大,地最廣,人最稠。

又過了幾百年,到了商品經濟更發達的明朝、清朝,從唐朝時蘇州分出來的三個州:平江府(蘇州)、松江府(上海)、嘉興府(嘉興),都是江南地區商品經濟重鎮。而唐朝的蘇州,最多時不過六個縣而已,計有:吳縣、長洲、常熟、崑山(今上海境內)、嘉興、海鹽。

唐朝時環太湖的蘇南浙北地區,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在太湖地區,蘇州的區位優勢最好。潤州和杭州不環太湖,湖州環太湖卻不臨長江,常州環太湖又臨長江,但卻不是長江出海口。蘇州既環湖,又臨江臨海,既是國內商品流通的終點,又是對外貿易的起點。有這個優勢,蘇州成為當時中外貿易重要的流通點之一。

再說杭州。杭州不環太湖,也不臨長江。但是杭州卻有錢塘江穿城而過,匯入杭州灣,更重要的是,杭州是大運河的終點,史稱“杭州處江湖衝要之津”。杭州要山有山,要海有海(鹽官縣臨海)、要江有江,地理條件很好。杭州還是東南沿海地區的商人北上經商的必經之地,杭州想不繁榮都難。

唐朝時環太湖的蘇南浙北地區,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朝廷設浙江西道觀察使,管轄範圍包括太湖五州。而浙西觀察使的駐地在哪裡?是五州中距離太湖最遠的潤州。

在太湖五州的經濟地圖上,潤州似乎很不起眼,但在當時,潤州的地位非常高,是“三吳之會”,其他州經濟再繁榮,也要來潤州彙報工作。潤州地處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處,有江河之利。同時,潤州距離當時全國最大工商業城市之一的揚州,只是一江之隔。其他太湖地區城市的物資要進入中原市場,往往要經過潤州轉運,有些類似於現在扼守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

唐朝時環太湖的蘇南浙北地區,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太湖五州,從唐朝初年就是朝廷重要的糧食基地,但當時優勢還不是很明顯。隨著社會的發展,再加上時局原因,安史之亂後,太湖五州成了朝廷最重要的米袋子。

唐德宗李適在位期間,以太湖五州為主體的浙西觀察使,每年要向朝廷送75萬石大米,在唐初,這個數字僅為20萬石。這還不包括朝廷遇到災年,需要浙西緊急調糧的情況。太湖五州的經濟繁榮,還體現在上繳朝廷的各種稅收上。以龍頭蘇州州為例,蘇州每年要向朝廷繳納各種名目的錢財,多達69萬貫,其中僅鹽茶酒的稅收,就約28萬貫,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

唐朝時環太湖的蘇南浙北地區,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安史亂後,河北藩鎮割據,但朝廷對付這些藩鎮從來不慌不忙,從容有序。何之?因為江南錢糧重地(尤其是太湖五州)被朝廷牢牢攥在手裡。你手上有錢有糧,就能招募打手為你打架,道理就這麼簡單。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