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英帝國到第二英帝國(英國史7)

英國殖民時期分為兩個階段:

17至18世紀英國在美洲的擴張,這一段時期稱為“第一英帝國”;特點是:經濟上偏“重商主義;政治上偏“有形控制”。18世紀開始英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擴張,則稱為“第二英帝國”;特點是經濟上偏“自由主義”,政治上偏“無形控制”。

一、第一英帝國

從第一英帝國到第二英帝國(英國史7)

十七、十八世紀是歐洲民族國家形成初期,各國都在拼命積累自己的財富(當時財富對象主要指金銀,它是通用貨幣)。當然,每個國家積累的方式不同。

當時積累財富的方式有三種:

第一種,西班牙式(搶奪)。直接到南美一些地區搶奪金銀,殺雞取卵。搶完了也就沒有了。

第二種,荷蘭式(貿易)。通過貿易,把一個地方的商品運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賺取差價。17世紀,荷蘭被稱為“世界馬車伕”,“世界倒爺”。一舉成為當時世界強國。

第三種,英國式(重商)。英國採用的是重商主義(商本位),即只要本國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

英國採用重商主義,也是因為當時它奪得了最大的殖民地,包括北美十三個永久殖民地;這其中還伴有東印度公司的擴張、非洲奴隸貿易。使英國擁有了更廣闊的

原材料和商品銷售市場。商品供不應求,又促成了工業革命的產生,促進了財富的增長。

當然,一開始英國的海外擴張並沒有明確的政策,主要以經濟為主、政治為輔,政治管理很寬鬆。比如,當時英國管理殖民地事務的機構就叫“貿易會”。這也是後來美國獨立戰爭容易勝利的原因。

二、第二英帝國

從第一英帝國到第二英帝國(英國史7)

美國獨立後,英國受到很大打擊,但兩國經貿還正常往來。英國一看,經濟繁榮不受影響,思想就開放了(之後加拿大、澳大利亞自治領要求獨立,英國也同意了。後來形成了另一種組織形式:英聯邦。)

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代表新興工商業階層的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提出了自由貿易。

原來的重商主義通過徵收高關稅等手段來保護國內市場,對外則利用殖民地充當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來壟斷殖民地的貿易。

亞當認為壟斷貿易對殖民地、本國經濟都沒有好處,阻礙成長,經濟與貿易都應該自由。

《國富論》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後來英國的政策就改為不注重政治與軍事的佔領,而著重於海外貿易。對外強調一種無形佔有,即保證殖民地的市場對自己開放,從而實現全球商貿利益;政治上無所謂,也避免自己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就是所謂的“無形帝國”。

比如對印度的統治,就是要讓它成為一種經濟意義上的附屬國。一方面讓印度生產大量棉花,然後低價出口到英國;英國再機器加工,生成棉布,高價賣回。後來印度出來個英雄甘地,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自己隨身帶個手工紡車,用印度的棉花織印度的布,拒絕使用“洋布”,最後取得勝利。

所以,有時“有形控制”、“無形控制”也不是英國人自己說了就算,在十七、十八世紀,這兩種方式總是綜合使用。最後,使得英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殖民國家,真正的“日不落帝國”。

1902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