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管理、知識管理,永遠是個成長性的話題

筆記管理、知識管理,永遠是個成長性的話題

前幾天看一個文,作者寫到:

“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血肉。”

但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或者說這只是我讀書的成長階段。

最近在讀齋藤孝(日)的《超級閱讀術》,也在順便思考筆記管理的問題。我的筆記一是靈感,二是讀書。讀書是人生成長繞不開的牆,但怎樣使讀書獲得的認知在大腦中互融互聯,就像一個密集的地圖存在腦海裡,能隨調隨用?而不是變成一個孤島,讀完就忘。

人的大腦進化還在一個初始階段,屬健忘型的;或者說它不適合、不是用來記憶的,只是用來思考的。所以筆記記錄與整理變得尤其重要,只是我們沒有這方面的強烈感應。筆記怎麼記?

二、立記(立即記、立時記)。

思路、想法來的時候,如果不立即記不來,再去回憶與整理是很費勁、費時的。原來20%的功力就能完成的事,後來要花80%、100%,甚至吃奶的力,所以為什麼要等風來、借力打力,為什麼有“草船借箭”典故、“風口”說法。

特別是思路來的時候,最好立即寫成一篇文字,最起碼寫成一個框架,因為這時效率是最高的。我以前有若干無以計數的思路,都是在看一會書再寫、看完這部電影再寫、明天再寫、......,然後再也積攢不起那種力量去寫,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筆記管理、知識管理,永遠是個成長性的話題

我現在形成的一個習慣是一有想法就立即記下來(手機便籤),問題是後續整理跟不上。就像看了一遍《紅樓夢》、看了一本《哲學史》,然後潛意識對意識說:“我知道了,就那麼回事。”但其實離真正的理解、離瀟灑自如的應用實在是誤差十萬八千里。人就是一種喜新厭舊的動物。

這個怎麼解決?我現在想到的是寫覆盤(反思)筆記(最好每天拍一張照片,增加記憶聯想)。我有時一天的靈感會很多,每天回顧一下,刪掉無用的記錄;如果能成文的,立即成文,時間趕不上,就寫個框架。然後再形成周覆盤、月覆盤。

三、讀書筆記。

關於讀書。讀書其實當時的感覺(觸發、感悟)最好。最近這幾年,我也讀了很多書,包括若干讀書筆記;但上個月,我的同事請我寫一個書評,我竟然想了很久,讀了哪些書、書中寫了哪些內容,竟然沒有多少印象深刻的。再想起去年,我參加的一個每週打卡讀書群,我最後竟然向群主尋找自己的讀書清單。

現在想想,這確實有很大問題。就像我們從小到大的生活,除了一直有記日記習慣的,其他人的記憶都像那漏斗一樣,最後所剩無幾。

有時想,筆記其實是無比重要的。什麼是文明?就是有文字記錄。人類自從有了文明,便進入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但我們自己呢?我們自己的“文明”呢?我們自己有沒有進入“文明”時代?

藉著這次反思,我也在想今後的讀書筆記怎麼總結、聯結、回顧。我自己讀書時,會在筆記(印象筆記)裡記錄,但抄錄過多,導致不喜歡回顧。

《超級閱讀術》裡提到“三段引用法”與“讀書清單”,我想或許可以借用改進一下。

比如在筆記中專門建立一個“讀書清單”筆記本,先做一個⑴彙總清單筆記,記錄每本書的書名、作者、出版社、閱讀時間,再添加上一句感想文。

比如:

《人間紀實》鐮田慧 築摩文庫 181110-181115作者既站在社會弱勢群體的立場上,又以自己獨特的立場記錄了學習、苦鬥中的人們的境況。作者的生活方式令人欽佩。作者的自傳體作品《我從生活中學到的》(巖波現代文庫)也十分令人感動。《某明治人的記錄會津人柴五郎的遺書》石光真人編著 中公新書 181116-181120本書中的事實讓人震驚得瞠目結舌,朗讀後淚流滿面。文言體。傳達出武士的氣概。

⑵每本書再建一個獨立筆記,以自己的語言簡述這本書的內容,

①再選擇三段自己最想要引用的內容→②將它們進行排列→③消化三段內容。寫成文更好,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

⑶建“跨界知識”筆記本。就是把在書中學到的那些元知識、最基礎的知識、第一性知識、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知識,集中管理。很多現象背後的原理都是相同的。每件事情發現後,思考一下,跟哪些元知識有關係,提高自己系統思考的能力。比如“二八定律”、“黃金圈思維”、“遞弱代償”、......。提高利用率、聯融力。

⑷建思維導圖。結合思維導圖app建靈感與讀書感悟的思維導圖,更便於覆盤與看出其中的關聯,以及更便於目標管理。這是初步設想。

很多實際使用的東西越簡單越容易堅持、越長久 ;我還要思考更適用的方法。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裡面有很多實踐與思考;筆記整理、知識管理也一樣。

當然,知識的整理、使用,如何結合腦科學(看發展進度),達到最佳的適配與效果,也永遠、一直會是一個我們思考的話題。

1812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