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管理、知识管理,永远是个成长性的话题

笔记管理、知识管理,永远是个成长性的话题

前几天看一个文,作者写到: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血肉。”

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或者说这只是我读书的成长阶段。

最近在读斋藤孝(日)的《超级阅读术》,也在顺便思考笔记管理的问题。我的笔记一是灵感,二是读书。读书是人生成长绕不开的墙,但怎样使读书获得的认知在大脑中互融互联,就像一个密集的地图存在脑海里,能随调随用?而不是变成一个孤岛,读完就忘。

人的大脑进化还在一个初始阶段,属健忘型的;或者说它不适合、不是用来记忆的,只是用来思考的。所以笔记记录与整理变得尤其重要,只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强烈感应。笔记怎么记?

二、立记(立即记、立时记)。

思路、想法来的时候,如果不立即记不来,再去回忆与整理是很费劲、费时的。原来20%的功力就能完成的事,后来要花80%、100%,甚至吃奶的力,所以为什么要等风来、借力打力,为什么有“草船借箭”典故、“风口”说法。

特别是思路来的时候,最好立即写成一篇文字,最起码写成一个框架,因为这时效率是最高的。我以前有若干无以计数的思路,都是在看一会书再写、看完这部电影再写、明天再写、......,然后再也积攒不起那种力量去写,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笔记管理、知识管理,永远是个成长性的话题

我现在形成的一个习惯是一有想法就立即记下来(手机便签),问题是后续整理跟不上。就像看了一遍《红楼梦》、看了一本《哲学史》,然后潜意识对意识说:“我知道了,就那么回事。”但其实离真正的理解、离潇洒自如的应用实在是误差十万八千里。人就是一种喜新厌旧的动物。

这个怎么解决?我现在想到的是写复盘(反思)笔记(最好每天拍一张照片,增加记忆联想)。我有时一天的灵感会很多,每天回顾一下,删掉无用的记录;如果能成文的,立即成文,时间赶不上,就写个框架。然后再形成周复盘、月复盘。

三、读书笔记。

关于读书。读书其实当时的感觉(触发、感悟)最好。最近这几年,我也读了很多书,包括若干读书笔记;但上个月,我的同事请我写一个书评,我竟然想了很久,读了哪些书、书中写了哪些内容,竟然没有多少印象深刻的。再想起去年,我参加的一个每周打卡读书群,我最后竟然向群主寻找自己的读书清单。

现在想想,这确实有很大问题。就像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除了一直有记日记习惯的,其他人的记忆都像那漏斗一样,最后所剩无几。

有时想,笔记其实是无比重要的。什么是文明?就是有文字记录。人类自从有了文明,便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但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的“文明”呢?我们自己有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借着这次反思,我也在想今后的读书笔记怎么总结、联结、回顾。我自己读书时,会在笔记(印象笔记)里记录,但抄录过多,导致不喜欢回顾。

《超级阅读术》里提到“三段引用法”与“读书清单”,我想或许可以借用改进一下。

比如在笔记中专门建立一个“读书清单”笔记本,先做一个⑴汇总清单笔记,记录每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阅读时间,再添加上一句感想文。

比如:

《人间纪实》镰田慧 筑摩文库 181110-181115作者既站在社会弱势群体的立场上,又以自己独特的立场记录了学习、苦斗中的人们的境况。作者的生活方式令人钦佩。作者的自传体作品《我从生活中学到的》(岩波现代文库)也十分令人感动。《某明治人的记录会津人柴五郎的遗书》石光真人编著 中公新书 181116-181120本书中的事实让人震惊得瞠目结舌,朗读后泪流满面。文言体。传达出武士的气概。

⑵每本书再建一个独立笔记,以自己的语言简述这本书的内容,

①再选择三段自己最想要引用的内容→②将它们进行排列→③消化三段内容。写成文更好,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⑶建“跨界知识”笔记本。就是把在书中学到的那些元知识、最基础的知识、第一性知识、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集中管理。很多现象背后的原理都是相同的。每件事情发现后,思考一下,跟哪些元知识有关系,提高自己系统思考的能力。比如“二八定律”、“黄金圈思维”、“递弱代偿”、......。提高利用率、联融力。

⑷建思维导图。结合思维导图app建灵感与读书感悟的思维导图,更便于复盘与看出其中的关联,以及更便于目标管理。这是初步设想。

很多实际使用的东西越简单越容易坚持、越长久 ;我还要思考更适用的方法。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里面有很多实践与思考;笔记整理、知识管理也一样。

当然,知识的整理、使用,如何结合脑科学(看发展进度),达到最佳的适配与效果,也永远、一直会是一个我们思考的话题。

1812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