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成長

我有時在想,人的心理從青年到老年對人、對物會有一種什麼樣的看法轉變?比如從小看電影,我就知道人有好壞之分,是不變的,就像黃世仁與白毛女。但實際上一切都在變化,我不相信黃世仁出生時就那麼壞;父母取名“世仁”,大概也有一種對人性的美好願望。

到年輕時,我們依然有美醜之分、貧富之分、貴賤之分、……,我們的婚戀觀、價值觀、人生觀都受此影響,尋求一種等價平衡,位低而卑、位高而傲。

我剛畢業到興橋上班,見一慈善中年人,穿一套舊黃衣在院內打掃衛生,當即判定,一定是清潔工;後來才知,原來是分理處主任(軍官轉役)。其實我年輕時,潛意識上是看低清潔工人的。

我四叔四嬸傾一生積蓄,供兒子在北京唸書、打拼,逢人便談兒子,渾身自豪;之後二老做了環衛工人,一方面鍛鍊身體、一方面養活自己。後來兒子在大城市娶了媳婦,結婚時回來一次後,四叔四嬸就不做環衛了,聽說媳婦嫌他們丟人。

有時候人或許真的要經過挫折、苦難的磨鍊,人性才會逐步成熟,所以為什麼佛、仙、道常常以一副不堪面目示人;就像濟公、鐵柺李、《紅樓夢》中的一僧一道(癩頭和尚、跛足道人)、……。曹雪芹本人,因家道敗落,也對萬事萬物同憫起來。

我自己生過一場病後,也突然頓悟,原來生命是如此脆弱、短暫與渺小,我們不是永遠不變、永遠存在的。回顧自己以前的生活,才恍然發現,生活其實是美好的,人性的美無處不在;萬事萬物都有兩面,以前若有心結,都是我們方向關注錯了。

我有時上下班(我喜歡步行),在我們單位做保安、做清潔、做服務的姐妹看到我在路上跑,總是停下電瓶車,喊我坐她們的車;班上的兄弟姐妹也一樣,下班會主動喊你跟不跟他(她)們的車。

無論有沒有磨難,時間也總是把人變得越來越寬容。

我有時上下班,班上一位騎自行車的老姐(已退休),只要見到我,就下車扶著車陪我一塊跑。

有一次早上在粥店吃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在女兒的陪伴下坐在我對面。她們喊個豆腐、喊個豆角;老奶奶一直把菜推到我面前,說“吃、吃,趁熱吃!”

......

這種種感受與溫暖會在你心裡發酵的、成長的,從量變到質變。

這種變化常常看不見、摸不著,無影無形;但會在你的心裡時不時跑出來。

就像我們同學群裡,發一個抓黃鱔精的視頻,我第一時想到的是黃鱔這條生命;

人性的成長

就像我寫到螞蟻,以前量詞都是一個、幾個,但現在基本寫不下手;

人性的成長

即使是植物,我現在也看到它是跟我們一樣的生命存在;......

人性的成長

我以前總在想:藝術家對生命的一種感受能力是怎樣培養起來的?比如說跟花草有同樣的感受、比如說對動物忽然有了不同的看法, 是讀書、寫作、思考、沉澱,還是對宇宙的理解昇華突然感到人類的渺小與卑微?

如果這屬一種成長,我也在想:喜歡讀書、喜歡思考、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人性成長或許會更快些。

但無論怎樣,隨著世事的經歷、時間的遷移,我們的心也會一走一寬。

1811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