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成长

我有时在想,人的心理从青年到老年对人、对物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看法转变?比如从小看电影,我就知道人有好坏之分,是不变的,就像黄世仁与白毛女。但实际上一切都在变化,我不相信黄世仁出生时就那么坏;父母取名“世仁”,大概也有一种对人性的美好愿望。

到年轻时,我们依然有美丑之分、贫富之分、贵贱之分、……,我们的婚恋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受此影响,寻求一种等价平衡,位低而卑、位高而傲。

我刚毕业到兴桥上班,见一慈善中年人,穿一套旧黄衣在院内打扫卫生,当即判定,一定是清洁工;后来才知,原来是分理处主任(军官转役)。其实我年轻时,潜意识上是看低清洁工人的。

我四叔四婶倾一生积蓄,供儿子在北京念书、打拼,逢人便谈儿子,浑身自豪;之后二老做了环卫工人,一方面锻炼身体、一方面养活自己。后来儿子在大城市娶了媳妇,结婚时回来一次后,四叔四婶就不做环卫了,听说媳妇嫌他们丢人。

有时候人或许真的要经过挫折、苦难的磨炼,人性才会逐步成熟,所以为什么佛、仙、道常常以一副不堪面目示人;就像济公、铁拐李、《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曹雪芹本人,因家道败落,也对万事万物同悯起来。

我自己生过一场病后,也突然顿悟,原来生命是如此脆弱、短暂与渺小,我们不是永远不变、永远存在的。回顾自己以前的生活,才恍然发现,生活其实是美好的,人性的美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都有两面,以前若有心结,都是我们方向关注错了。

我有时上下班(我喜欢步行),在我们单位做保安、做清洁、做服务的姐妹看到我在路上跑,总是停下电瓶车,喊我坐她们的车;班上的兄弟姐妹也一样,下班会主动喊你跟不跟他(她)们的车。

无论有没有磨难,时间也总是把人变得越来越宽容。

我有时上下班,班上一位骑自行车的老姐(已退休),只要见到我,就下车扶着车陪我一块跑。

有一次早上在粥店吃饭,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在女儿的陪伴下坐在我对面。她们喊个豆腐、喊个豆角;老奶奶一直把菜推到我面前,说“吃、吃,趁热吃!”

......

这种种感受与温暖会在你心里发酵的、成长的,从量变到质变。

这种变化常常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形;但会在你的心里时不时跑出来。

就像我们同学群里,发一个抓黄鳝精的视频,我第一时想到的是黄鳝这条生命;

人性的成长

就像我写到蚂蚁,以前量词都是一个、几个,但现在基本写不下手;

人性的成长

即使是植物,我现在也看到它是跟我们一样的生命存在;......

人性的成长

我以前总在想:艺术家对生命的一种感受能力是怎样培养起来的?比如说跟花草有同样的感受、比如说对动物忽然有了不同的看法, 是读书、写作、思考、沉淀,还是对宇宙的理解升华突然感到人类的渺小与卑微?

如果这属一种成长,我也在想: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人性成长或许会更快些。

但无论怎样,随着世事的经历、时间的迁移,我们的心也会一走一宽。

1811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