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缺愛的女孩越沒有人愛?

你身邊有缺愛的女孩子嗎?她們是不是往往表現得比較難搞?或者一味討好他人?

有部著名的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說盡了童年缺愛的女孩遭遇的命運魔咒。

松子有一位總是不接納她的爹,動則語言暴力相加。為了討好自己的父親,她學會做鬼臉,終於迎來父親的一笑。可就是那罕見的一笑,葬送了松子的一生。

為何越缺愛的女孩越沒有人愛?


他開始徹底喪失自我,瘋狂迎合一切可能會愛她的人。為了得到“愛”,她受盡渣男們的各種屈辱而不自知。男人越是輕蔑,松子越是討好,而她的討好換來的又是加重的輕蔑。

不被善待的童年,喪失自我的人生,為她吸引來了一切人際關係的厄運。最終,她自殺了。自殺前,浮現出生前的一幕幕,如果回到童年,她多希望父親是因為她在臺上的舞蹈而笑,而不是靠扮鬼臉把他逗笑。

她想從源頭拾回那被擊碎的“自我”。

最終卻只留下一句,“生而為人,真的很抱歉。”

為何越缺愛的女孩越沒有人愛?


這部電影雖然壓抑悲慘,但道破了一個心理學現象:越缺愛的女孩越沒人愛。

1、為何越缺愛的女孩越沒有人愛?

有個詞叫投射性認同。

一個缺愛的人,會預感自己缺愛,擔心自己缺愛,就會表現得很容易缺愛,別人看到你表現的那麼不相信自己會被愛的樣子,就會“認同”你的想法,讓你保持缺愛。

這也是心理學裡的“吸引力法則”,和內在信念有關。

2、你的玻璃心從而而來?你怕被拒絕嗎?

童年缺乏母愛的孩子會特別害怕被拒絕,因為被自己最愛的父母拒絕過太多。他們會把任何拒絕的信息解讀為自己是無價值的、不值得被愛的,這種恐懼卻往往被他人誤解為敏感。

3、缺愛的人在九型人格測試中,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童年缺愛的人對戀人的迷戀和需求超過一切,甚至重於自己的生命。他們試圖將自父母那裡缺失的愛從戀人身上得到補償。

但顯然任何人都沒有義務也不可能提供家長式的無條件關愛。

所以亦步亦趨中,他們早已忘記了自己當初究竟是哪些閃光點把對方給吸引了,只剩下通過“無盡的取悅”來求得對方多一點的愛。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是這種情況。

4、缺愛的人不敢主動出擊

安全感在很小的時候是要靠父母給予的,缺愛的孩子普遍都缺乏安全感。

這將導致對於一段感情的得失心重,怕被拒絕、怕失去,從而拱手將主動權讓給對方。

不敢主動追求喜歡的人,以及不敢輕易表露對人的想念/喜愛,都是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表現。如果被“競爭”,也缺乏爭取的力量。

因此,她們要麼表現得“無盡取悅”對方,要麼表現得冷若冰霜不好接近。


為何越缺愛的女孩越沒有人愛?



5、缺愛讓人用力過猛

明明可以用三分力度解決的問題,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非得用盡全身解數,讓對方招架不住,不懂得留空間和空隙,缺愛的人,在情感表達上也常常用力過猛。

因為匱乏而導致情感偏執。

馬斯洛曾說過:人必須客觀認識現實,在世界的浪潮裡前行,才能放下幻想與偏執,成為更好的自己。

那麼,怎樣通過實際生活訓練來走出童年“缺愛”的陰影呢?

1、不要壓抑自己的表達

很多人因為很清楚自己處在一個怎樣“危險”的處境,知道自己很容易在戀愛中迷失自我。為了板正自己,就有意識地壓抑自己的語言表達。但行動上,對對方的“用力過猛”卻一點也沒減少。

其實你越不說,內心的負擔越重,負擔越重,你就會暗示自己已經陷得越來越深。

所以,不要怕在語言上略帶誇張第表達出自己的愛意,當你給自己定的人設比你本身還要“深情”的時候,這種鮮明的對比會讓你發覺到你並沒有自己描述的那麼愛他,於是反而會產生一種安全感。

2、不成為一段關係中的“被施者”

缺愛者在戀愛中渴望得到“愛自己的人”,將自己擺在了被照顧者的位置上,一旦對方不能持續付出,就會感受到巨大傷害。

要避免這種情況,就需要做出改變。需要承認,人的一生,真的只能靠自己。

將個人的喜怒哀樂建立在他人的所作所為上,註定被動而艱辛。讓別人的看法或思想來影響你,你永遠也不會獲得快樂。

最後,請記住: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