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以為家》中,生而不養,養而不教,為何要生下?你怎麼看?

起2019


我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 等待父母給我們的道歉

他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等我們說謝謝

而我們都得不到想要的

看完了整劇,關於苦難與社會,關於被苦難逼出的淋漓盡致的人性,關於溫情與理性,當然,也關於車到山前必有路,苦盡甘來的光芒。

記得在贊因極力阻止父母賣掉妹妹時,母親帶著嘲諷的語氣說了一句:你想當英雄人物是嗎?

在我來看,他從不是“想”當英雄,而是骨子裡“住”著一位英雄。

就整劇看來,相比嗜菸酒成性,脾氣暴躁,賣掉孩子毫不猶豫的父親,和將苦難歸咎於命運,不斷遷怒於於孩子的母親,贊因用瘦弱的身體,從影片開頭將一個人扛著煤氣罐,搖晃著身體幹活,照顧弟弟妹妹,到幫助父母撒謊賣毒品原料,街市上賣果汁,卻從未妥協於生活,沒有半句怨言,保留著內心的善良與人性的溫情。

他是全片中最理性之人,沒有因苦難遷怒任何人,深知大多苦難來自於父母的不節制生育,也是全片中最瘋狂之人,不顧母反對設計妹妹逃跑計劃,自己離家出走,知道自己疼愛的妹妹死於他人傷害時,相較於父母懦弱不敢言,將刀子伸入施害者的身體。如此相較於他的父母,確實是英雄人物般的存在。

補充:1.本片既體現了戰爭下外逃難民沒有合法身份,卻懼怕被遣送回戰爭國,苟且度日的艱苦生活,也體現了不服從於命運的反抗鬥爭精神(沒有像父母一樣,對艱苦的生活聽之任之,而是反思原因,並以行為抗爭)。

2.影片後期,贊因並不是步父母后塵,選擇賣掉孩子,而是實在走投無路,不能讓孩子跟著自己餓死,最後將希望寄託於一個陌生人的,即將生活交託於命運(最後一絲活下去的希望,因為這樣弟弟不會餓死,自己也能獲得一筆錢,還能出國,至少短時間內不會餓死),這是最好的選擇,法庭上被賣孩子的母親表示對贊因的理解即可提現這一點,至於人販子是否“靠譜”,我想贊因也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實際上人販子坑了贊因100元的情節也是想表達人販子並不靠譜,坑小孩子的錢,買前一套,買後一套,不講誠信)

3.影片結局,贊因起訴父母生了自己,卻沒好好養,傳達了“沒有養活的能力就不要生孩子”,這種適用於所有窮苦人(尤其是戰爭以及各種自然災害下難民)的觀念。生了是一回事,養不起就任憑其餓死,壓榨孩子最後價值,甚至賣身為奴為婢,這樣是對孩子的極不負責任。

4.情節設計的很好,最後贊因捅刀上了法庭,碰見了拉希爾(黑人小孩的母親),將所有事情聚合在一起,將故事娓娓道來,也是全篇故事的重大轉折。


豆漿同學


看似生養的家庭問題,實則社會問題,很複雜。經濟是基礎,沒有基礎,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文明當然就得不到發展。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不止是父之過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