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我不知?— 隱而未現的超能力

想知道自己有什麼隱而未現的超能力嗎?不妨做個科學測試吧,沒準你就測出了超乎常人的心智、體能、感情、或者某種感受力!

生而擅跑?

天生我才我不知?— 隱而未現的超能力

工作記憶不是我的天賦,沒關係,再找找,總會找到的。心智不好使,那就側重一下體能吧。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半路出家的海倫·格羅弗(Helen Glover)為祖國贏得了第一枚女子賽艇金牌,倒退四年,她還在學校當老師呢,划艇那是碰都沒碰過。格羅弗有這等潛力,我們也可以有的吧?

為確認自己有無運動天分,我拜訪了英國金斯頓大學的運動心理學家克里斯·伊斯頓(Chris Easton)。當時我正在練習半程馬拉松,當然迫切想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長跑天分。伊斯頓說關鍵看肌肉成分——一種是快肌纖維,收縮力強但容易疲勞,最適合百米衝刺和舉重項目;另一種是慢肌纖維,適於長跑。“各種證據表明人的肌肉類型是無法改變的,”伊斯頓說,“如果你90%都是快肌纖維,肯定是不適合馬拉松了,因為身體已然如此,再怎麼訓練,也不容易堅持下來三個小時的拉鋸戰。”

測定肌肉組成比,標準的方法是活體組織檢查,會造成一定創傷。退而求其次也有非常簡單易行的法子。瞭解快肌纖維含量,不妨做下垂直彈跳測試:使勁兒往高跳,然後用這個高度減去直立時手臂能夠著的最大高度,就得到結果了。男性65釐米、女性50釐米是很棒的成績呢。測慢肌纖維呢,這樣做:找個地方蹲下,背部貼住牆壁,保持姿勢,越久越好。能堅持30秒以上的人,通常有較大比例的抗疲勞纖維,”伊斯頓說。這法子聽著太過簡單,不夠準確,可我的測試結果那卻是相當明確的:我垂直彈跳成績低得可憐,貼牆而蹲的表現則遠超過30秒,都幾分鐘過去了,我自巋然不動。半程馬拉松看來有點盼頭。

接下來,是一項經典試驗——最大攝氧量的測試,測的是一分鐘身體的最大耗氧量,結果可表徵耐久力。該能力通過運動也能加強,但受制於先天條件,加強也有上限。這個測驗做起來比較難受,需要戴上特殊的面罩,在跑步機上上不停地加速跑,由面罩測定我的呼吸情況並加以分析。伊斯頓看了結果,認為我還沒有卯足了勁兒。儘管如此,我的脂肪比重和BMI(譯者注:身體質量指數,又稱體重身高指數)都顯示很適於長跑。正自竊喜呢,馬上就被澆了盆冷水。一個簡單的血液測試表明,我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水平低於平均值,血液能運輸的氧氣量因而受到影響。唉,縱使前面成績再好,訓練再勤奮,我總歸是當不了一流的馬拉松選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