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親家相處,是親近好還是保持禮貌距離好呢?

桃之夭夭17166655097


有事往來,無事莫擾!

親家關係好不好,關鍵在小倆口日子好不好,美滿不美滿,和諧不和諧!


媳婦和婆婆是對兒天生仇家,生活中的場景經常是這樣:小倆口結婚後,一個看不慣一個,今天不是為吃飯扯皮,明天就是為帶小孩爭論,後天又是你不收拾衛生,大後天又是她花錢大手大腳……反正不會消停。爭吵結束後,媳婦把氣撒老公身上,然後給親孃訴苦。母親給兒子反映,然後讓兒子教訓媳婦。總之,針尖對麥芒,誰勸扎誰。鬥爭形勢,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這樣的結果就是,婆婆覺得兒媳缺少家教,自然不會給親家好臉色。媳婦親孃覺得女兒在婆婆家受了委屈,沒有地位,被欺負了,斷然擺個臭臉給親家。因此兩家除非有啥大事,是不會經常往來的。兩家子見面,尷不尷尬,兒子夾中間難不難受。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小兩口和諧,兒子媳婦會處理事情,知道和親孃、婆婆搞好關係,有啥不愉快的事在小家庭內部就消化了,媳婦給孃家只說好的,兩家關係自然就好,多走動吃飯也會有。

但無論那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兒女親家,只會在有事的情況下多來往,比如逢年過節、生日壽辰、紅白喜事之類的,這些場合,要說的話,要敘的情,要喝的酒,都能解決,完事了各回各家,未盡事宜,兒女聯繫,下次再見。不必多麼親近的,你今到我家,我明去你哪兒,改天我給你買點水果,下週他給你捎件衣服,打不完電話,說不完的家長裡短,實在沒必要啊!兩家已經做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了,有事兒女自會效勞,太過殷勤的跑顯的做作。做多了事就多,說多了是非就多。沒事了各忙各的,再見面,也好有新話題。


醉酒的蝸牛更慢


我覺得還是保持距離比較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說話方式,處事方式,就算性格差不多,也不能走的太近,距離產生美,平時保持節假日或者遇到紅白喜事了,能幫忙的幫下忙就可以了,平時沒有必要走得太近。畢竟屬於兩個不同的家庭,有著各自的生活軌道和生活習慣,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進行就可以了,作為子女當然要平時多回去看望雙方父母,這是應該的。

逢年過節我婆婆都會準備一些禮物讓我們帶回去給我父母,當然我父母也會準備禮物讓我們帶給婆婆作為回禮,我婆婆身體不適時,我父母會過來探望,他們就這樣保持著這樣的關係和距離,我也覺得挺好的。

這是我們兩家的相處方式,當然也有相處得特別親近的親家,我有一個閨蜜,她的母親和婆婆就經常在一起玩,幾乎每天都要去她家裡,她們聊得很投機,成了好朋友。所以每個人的相處方式主要還是看性格,我和我媽媽都屬於慢熱型的,不是那種見面熟的人,因此我個人覺得還是保持距離比較好。



藍色妖姬9817


世上的事都要一分為二,有相處好的,也有相處不好的,我就說說我是怎麼相處的吧,我本身就是個不耍心眼的,第一次和親家見面就直來直去,開門見山,沒有臧著,我們雙方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雙方家長都是為了孩子未來的幸福有話直說,說當時也沒客氣就直接的問了對方親家,有什麼條件,對方有什麼講究,要多少彩禮,把我家的情況也說了,我說,咱們倆家以後就是一家人,有什麼話都講到桌面上,兩家大人呢和的來就多走動,和不來就少走動,咱們都是為了孩子,別讓孩子為難,在一塊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也不順眼就少在一起玩,這樣對雙方都好,我平時就不喝酒,那天也喝了兩杯紅酒,話也說的有點多,從那以後,雙方家庭經常在一塊聚會,節假一起出去,雙方走的也很近,朋友都在權,和親家別走太近,我說沒事,心態要好,遇事不爭,和平相處,心底無私,包容萬相,人無完人,其實,我對親家也有不滿的地方,就是愛喝酒,我是不喝酒的,但我不反對喝酒,喝的高興就好,但千方別喝高,喝高了真的受不了,親家哪次喝了點酒就對我說了,他的朋友也對他說了,兩家別走太近,容易成仇人,他對朋友說,你不懂,我一聽和我朋友說的一樣,我就哈哈一笑,順其自然吧,我們倆家住的也不遠,不忙的時候,週末相互在一起吃個飯,說說話,也沒什麼矛盾,我想,別人說什麼都不重要,感覺在一塊一定要大氣,包容,因為各自的生活習慣都不一樣,肯定有不一樣的觀點,能夠容忍和包容對方才是和親家相處的原則,不然己後老了倆孩子怎麼照顧四個老人。


歡樂的海3


個人建議別太親近,各自保持距離最好。

我媽性格內向,不是那種愛說愛笑的性格。平時最喜歡自己待著,社交很少。我爸愛喝酒,脾氣不太好,酒後愛說話,然後天文地理,政治歷史就此開始。

我婆婆是愛說愛笑,愛唱愛鬧的性格。最喜歡人多熱鬧。為人直率,朋友眾多。鄰居之間相處的特別融洽。

兩個家庭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性格秉性也都不一樣,我可以融合其中,但是我很少讓他們相聚一起。因為吃飯吃不到一起,喝酒也喝不了,話題也說不到一塊。

我婆婆曾說,都是一家人,過年在一起過唄!我沒同意。

我們和婆婆出去旅遊的時候,我婆婆也讓帶上我爸媽,我也沒同意。

都是好人,心都不壞,但是不是一路人。兩個家庭沒有交集也沒有矛盾,我感覺還是挺好的。

以上僅屬於自己家庭出發的感慨,不代表所有人思想。

關注我,關注鈴鐺營。


鈴鐺情感營


個人建議別太親近,各自保持距離最好。

我婆婆性格挺好的,是那種不太愛說但愛笑的性格。我公公沒啥脾氣,也不喝酒抽菸酒後,就是有時候說話比較誇張。

我媽是愛說愛笑,愛唱愛鬧的性格。最喜歡人多熱鬧。我爸性格比較內向,話不多,喜歡喝酒抽菸。

兩個家庭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性格秉性也都不一樣,我可以融合其中,但是我很少讓他們相聚一起。因為吃飯吃不到一起,喝酒也喝不了,話題也說不到一塊。

我老公每次說公婆還有爸媽大家一起出去旅遊,我說還是不要了,因為他們生活方式,處事以及口味都不一樣。

都是好人,心都不壞,但是不是一路人。兩個家庭沒有太必要親近,因為都有各自的生活,這樣我感覺還是挺好的。

每個家庭不同,有些家庭適合親近,有些不適合,所以不用勉強,順其自然就好了



小周姑娘的小生活


我覺得還是保持距離的好。

首先我婆婆家是住在市裡,我的家是鄉下,2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事方式都不同。我父母住在鄉下,一切以節約為主,我公婆住在市裡一切以享受為主。

再者雙方父母的性格都不一樣。我媽是那種勤勞能幹,不顧形象,而且能體量別人的性格。我爹是那種不愛說話,就是愁說話不喜歡跟別人溝通的那種,但遇到事情比較沉穩,有思路。我婆婆是那種喜歡打扮,不愛幹活,還喜歡笑話別人,感覺誰也比不上她的那種人,我公公還好,比較務實,跟我父母還能正八經恩溝通。所以讓他們4人做在一起,沒法溝通。

最後雙方父母的想法差異太大。我父母想法平時節儉幫孩子家庭支出,我公婆想法是賺錢一切滿足自己的享受,不考慮子女的家庭負擔,所以兩家的想法差異太大,都相互看不慣。

以上是我的雙方父母的情況,不能千篇一律的去發表意見。



大胖和猴猴的生活記


親家相處的方法

我孩子還沒結婚,親身感受經驗為零,不過自家家裡、親朋好友、親家還蠻多,典型案例:

1.姨姐家 應該是相處的很好的吧。兩邊父母都在世的時候,紅白喜事聚在一起,禮貌有餘,熱切關心,其樂融融。幾年後,兩邊父親離開,兩位母親住在一個屋簷下,相扶相攜,和氣融洽,快樂安詳。或許跟雙方都是敦厚謙讓有關係吧。

2.姑表姐 男方媽媽過世早,老父親少言寡語,雙方父母見面機會很少,每次相聚倒也其樂融融。

3.妹妹 妹夫媽媽快人快語,我媽謹言慎行,兩親家相處最長時間大概是妹妹生孩子那年吧,一個屋簷下,共處2月有餘,後來媽媽每次去妹妹家,停留時長不會超出一週。媽媽有聊過,家常理短有點麻煩,大概我媽屬於那種,不喜歡討論故事的人吧。

4.姨妹 男方父母年齡較小,每次親家相聚,很是熱情,嘰嘰喳喳話題很多,姨母賠笑傾聽。親家總會提到兒子如何辛苦云云,希望全家多體貼云云。後來,但凡親家去的場合,姨母總是能避則避;

5.堂哥 女方父母政府官員 堂兄父母,農民身份,紅白喜事聚在一起,握手問候,僅此而已。

.........好像還有很多,捋一捋,總結

1.性格隨和,雙方生活圈差距不大的親家,大都相互包容,是非較少,常住一起也無妨,很親近

2.快人快語,偶爾相聚較好,熱情親近,聚在一起不超一週為佳

3.雙方生活圈差距較大,禮貌相聚即可

總之,親近或是禮貌,因人適用!

3.





evelynzi


個人建議不要太親近,距離產生美。

我婆家到孃家只需要5分鐘,但是每次都是雙方有事情需要見面的時候他們才會見面,公婆常年都不怎麼見我父母。畢竟生活方式不同,沒有必要向朋友一樣相處。有時候話說的對了不對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結婚四年,去年我弟弟出了點事情,弟弟出院,公公去我家看了弟弟。到那裡也只有幾分鐘就走了(公公怕我爸跟他喝酒😂)他也不善言辭。還有就是紅白喜事的時候會見面。其他時間一般不見面。


農村傑妹兒


紅白喜事大事禮尚往來,保持距離就是保持友誼,我是連親家的電話微信都沒有,沒有什麼事情需要打電話,有事女兒女婿可以聯繫溝通,也不遠一元伍角錢的公交車,一年上頭就是過年相互兩家吃餐年飯,我覺得蠻好的,我天生就不喜歡走人家,不喜歡到處做客吃喝,只喜歡呆在自己家,哪怕是破舊房子,哪怕是情願自己買菜做飯也願意,喜歡自由自在,喜歡清靜簡單快樂,最不喜歡湊熱鬧人來人往嘰嘰喳喳,東家長李家短的扯家常,。


寶鑫東風店曾姐


保持適當的距離比較好吧。有句話說距離才能產生美!😁😁😁😁


兩家人如果太過親近也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連兩夫妻之間偶爾都會產生矛盾,會吵架,更何況是親家呢。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如果兩個親家脾氣相撞,到時候兒女都不知道該勸誰 該幫誰,最終還可能造成小夫妻之間的不和。

太親近,就會經常串門,有時就可能發生不必要的誤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後果。

我侄女嫁人之後,我大姑經常去她家看她過得好不好。有一次 ,我和我大姑去趕集回來,路過她家。於是就準備去她家看看,順便討口水喝。結果剛走到她家院子外 ,就看見我侄女正坐在矮凳子上艱難的洗衣服(這個時候她懷孕快生了)。我大姑當時氣不過,一下子過去就把她扶起來,氣沖沖的就跑到他們家的服裝店去找她親家母,問都不問一下原由,指著就開始罵,邊罵還邊動手了 說她對我侄女不好,大冷天的,都快生了,還讓我侄女用手洗衣服,捨不得那幾塊錢電費,摳門摳到家了。她親家母也被指甲撓著了,火氣一下子起來,兩個人就扭打起來了。

我侄女看見,連忙去勸架,可是都在氣頭上,沒人聽她說話。她就動手去拉,結果一不小心,就被兩個人劃來劃去的手給推倒了。這時兩個人慌了,急忙去扶,可是晚了,最終還是流產了。

因為這件事情,兩家人的關係就鬧得很僵,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家都不肯退讓,埋怨對方的不是。後來我侄女告訴我大姑,說不是他們讓她手洗的,是因為那兩天停電,他們都在忙,所以她就自己準備把衣服洗了。聽了這話,我大姑就感覺心裡很不是滋味,畢竟她孫女之所以會流產和她是有很大關係的。


後來這兩家人就沒有以前那麼親近了,除非有什麼事情才會去,不然平時只是偶爾在街上碰到,打個招呼,閒聊兩句而已。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性格和想法 如果兩家意見分歧太大,那應該聽哪方的呢?聽任何一方,都會讓另一方的人不高興。所以,最好還是雙方保持適當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