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閣體”會在當代被一些群體瘋狂追捧背後的更深刻的社會原因是什麼?

李藝泓


"館閣體"其實並不只是一種書法風格,它還是一種文學風格。我們現在說的被風狂追捧的"館閣體"其實指的只是其書法風格。事實上,館閣體在當代,在被一些群體瘋狂追捧的同時,也遭到了不少打壓和批評。它有多被人追捧,就有多大程度上被批評。

"館閣體"在當代被一些群體瘋狂追捧,不少人瘋狂練習"館閣體"書法。那麼,"館閣體"是一種怎樣的書法呢?請看以下圖片:

可以看到,"館閣體"書法具有雅麗雍容、平正典麗、正雅圓融的風格特點。"館閣體"的"館閣"指的是內閣和翰林院,所以它也叫"臺閣體"。

"館閣體"其實並不只是一種書法風格,它還是一種文學風格。說到"館閣體"(或者"臺閣體"),對明代文學史敏感的人可能就會想到明代初期的一種詩文創作風格--明永樂到明成化年間,在文壇占主導地位的"臺閣體"詩文,主要是由當時館閣文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館閣體詩文與館閣體書法都稱得上雅麗雍容、平正典麗,因為它們從根本上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而產生的

我們現在說的被風狂追捧的"館閣體"其實指的只是其書法,因為受到語言文化能力的限制,現在的人們已經很難進行古代詩文創作了。但是歌功頌德的文學現象依然是存在的,不過,我們在這裡就不具體展開。

在當代,"館閣體"被一些群體瘋狂追捧,其社會背景值得一談。我們先倒回它產生的背景。

一般來說,"館閣體"的產生與科舉制具有密切關係,在明代達到盛期。館閣體是科舉考場的通用字體,是一種方正、光潔、烏黑而大小齊平的官場用書體。臺閣體在宋代即已出現,以明清兩代為盛。

"館閣體"在科舉考場上是一種實用的文體。宋明清時期科舉制比唐代的範圍要廣得多,參加考試的人數也特別多,這樣,閱卷就成了一個問題。跟我們現如今的高考一樣,如果字體寫得醜得潦草(或者美得龍飛鳳舞),那麼閱卷人在辨認字體的時候就會很頭疼。出了閱卷速度之外,太有特點的書法可能會讓考官辨認到是自己的某個親戚朋友,從而妨礙考場公正。而館閣體由於規定了大致統一的字體標準,所以可以大程度地避免上述的所有問題。

然而,也正是因為字體標準,所以館閣體也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書寫風格。如果這種風格不僅僅在考場上出現,還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出現,那麼也造成了一種弊病。就像現如今的網紅臉和整容臉,雖然可以拯救市容(開玩笑),但是如果大量產生,也會讓人審美疲勞


現在,回到我們的問題上:"館閣體"會在當代被一些群體瘋狂追捧背後的更深刻的社會原因是什麼?

事實上,館閣體在當代,在被一些群體瘋狂追捧的同時,也遭到了不少群體的打壓和批評。它有多被人追捧,就有多大程度上被批評。這正與它的優劣兩面性相關。

人們在當代瘋狂追捧館閣體,其實就是因為這種書法的風格平正典麗、正雅圓融。現如今,

如果自己不是馬雲,那麼,別具一格的個人特色往往不能給自己的書法帶來稱讚,反而會被質疑書法能力。學過書法的人都知道,在學習書法的前期,臨摹字帖不要求個人特色,而是追求形體、筆畫儘量與原作相像。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如今是大教育時代,人人都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藝術素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藝術教育也迅猛發展。這就和當時宋明清時期,科舉到了鼎盛時期,人人都像通過科舉出人頭地,因此書生越來越多一樣。量變引起質變,唐朝的個性發展,到了宋、明、清就趨同了。

因此,館閣體好壞之爭,從根本上是社會的個性與共性之爭。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都希望自己要具有社會共性—比如強大的職業競爭能力、溝通能力、對社會主流價值認同,這其實便是館閣體被追捧的原因。但我們也要具有一些個性,不僅僅是迎合社會主流,更要關注社會邊緣與弱勢群體。


一往文學


謝謝你的提問。欣賞館閣體還不是罪差的,最差的是把館閣體書法奉為書法的最高水平,把其它書法都視為“醜書”,這才是最瘋狂的悲劇。

館閣體書法,本來就不是書法,只是一般的寫字,而且主要是在溫度文檔這個範圍。出了這個範圍,館閣體書法就顯得蒼白無了。

館閣體就是翰林院的院士辦公的公文書法。公文書法確實有自己特殊的要求,那就是一定要乾乾淨淨,工工整整。不允許你寫得酣暢淋漓的。這是特定的需要。


我們對這樣一個要求當然應該持肯定態度,而不是反對態度。

如果你是一個專業謄抄員,你的書法不是館閣體,開除你都不過分。

所以,館閣體書法,有自己的特定需要。

那麼,今天我們學習書法就是學習館閣體嗎?

當然不是。今天辦公有電腦有複印機有手機,一天能寫幾個字?為什麼一定要寫館閣體?王羲之也不會欣賞的。把一種桎梏當做書法,當然於書法不是一回事。

館閣體與書法寫得好也不是一回事。宋代沈括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非常透徹。他說:“三館楷書,不可謂不精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


沈括說的“三館楷書”就是翰林院的楷書,他認為翰林院的楷書不能不說不好。

但是,進一步來看呢?沈括說,“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

這就是說,要真正推敲一番這些書法的好處,你真的找不到一筆!

這絕對不是誇大其詞,對館閣體書法的全盤否定,而是按照藝術美的尺度,館閣體哪裡有什麼藝術?


我們很多人現在遠離毛筆字,對毛筆字的書法藝術,很少了解,他們認為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就是最美的書法,起碼不是容易達到的寫字境界,所以,非常認可館閣體書法。

說實在的,欣賞館閣體書法,真的不需要文化修養。因為館閣體是最低層的書法欣賞。

事實上,欣賞館閣體,或者為館閣體而瘋狂的,正是很多沒有書法常識的朋友。

館閣體被任為是最低層的書法,而有些人把館閣體書法奉為神明,而不是全面普及書法基本知識,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書法教育,災難就在後面。


千千千里馬


“館閣體”在當代被一些群體追捧,背後身後更深刻的原因是什麼?

館閣體書體名稱,明代科舉取士,用於考卷的字體,要求寫的方正,光潔,大小一致。屬於翰林院與館閣所倡導。一時風靡。



一、明太祖與文臣的喜歡而形成這種小楷特徵的書法。

明太宗稱帝期間,朝廷頗多的文本案牘出自沈度墨翰,太宗興高而曰“我朝羲之”。可見皇帝是為一句話,可謂一言九鼎至尊,於是上下文臣以及世家王孫讀書大儒,皆有效仿而趨之若鶩,刻苦用心,繫於自己的仕途的重要因素,首要一筆好字,小楷精工,且有館閣要求的方正烏黑賊亮。

二、形成的這種書風,初衷追求翰墨之美

因了皇帝的欣賞觀,取決一個時代的需求。因為規範的楷書作為考卷字跡,其一為了識讀的規範,利於閱卷。考試肯定有一定的書法要求,一如現在考試要求卷面乾淨,且書寫規範,是一個道理,這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另外選擇何樣的楷書,書寫能手巧匠肯定都在翰林院與館閣之內。當時的沈度書藝造詣最高,並且書寫的小楷規整而具美妙絕倫。太宗一槌定音,擇取了沈度的筆墨楷形貌。因而成了館閣體的鼻祖。



無可厚非的是館閣體是屬於上層建築的文字標準。從朝廷案牘及上奏摺下到文化人都以此為範本。一如現在的政府文件一般以仿宋體,以及報刊雜誌皆實用楷書,而不用狂草篆書。一個理。

那時代軟筆手抄必然以一種規範的文字形式。故出現了所謂的館閣體或清代名曰臺閣體。皆為尚書官府代稱臺閣,而今一些請柬上傳統稱呼臺閣。

皇帝必須考略海內文字規範,如此將高手翰墨楷則定為“官”字。

館閣體的鼻祖沈度擅長篆隸楷行諸體,其書歸類保存,成為這種書體的代表人物了。

三、這個命題有些神秘,背後的深刻的原因。

有故弄玄虛。真正的原因簡單有二,其一皇帝的選拔人才需要科舉篩選,考試卷子文字的規範化,其二皇帝親自點翰林院高手翰墨楷則為卷子文字形式。



楷乃正,作為封建社會,君君臣臣,理學到心學的玄迷,到底是一種統治者的手段工具。把臣民變為仁善之奴性。或許這就是背後的原因。上層建築――王朝的統治所利用。

話說明代末期董其昌,文徵明等諸家都有一手魅力無限的書法景觀,深受當時書風的影響。

四、而今亦乃有一種排斥明清時期的魅力楷書。

其實也是寫不出來而有介之詞,評判標準亂說一氣。人云亦云,館閣體阻撓了人性。本身科舉就是一種泯滅人性的不科學的篩選人才的方式,從科學的態度來說。但是在封建社會已經是進步了,相比較世襲制有了進步。那麼文字書法,不是禁錮人性,而是一種時代的產物,社會背景形成的一種藝術欣賞習慣或叫做水準。欣賞的標準。哪一個時代沒有標準?



而今也有法度與標準。僅僅是遇上了自由化藝術景象。才有的失控了藝術的標準。

成天爭鳴,利益鏈讓書墨藝術愈加亂像叢生。

明清館閣體極端。而當今缺失一種書墨“極端”


狂喜淡墨a


館閣體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大肆吹捧,更有吃瓜的群眾真偽難辨,還有對官僚的深惡痛絕,既而群起推波助瀾,致使本來就底氣不足的書協領導無能為力,只能眼不見心不煩,後來,就索性隨之任之了!



館閣提之所以如此猖獗而且屢誹不
止,也是當今的書法領域,或是書協的領導們,真的沒有能夠把書法的基本,也是近於館閣體的書體寫明白。於是,館閣體的代表人物提出比試時,書協的大人物們竟然是集體沉默!



館閣如此囂張!有書法的愛好者有不憤者提出挑戰館閣,誰知,全天下的書法同行們,竟然支持寥寥,真真的使人倍感痛心!



其實,我敢說真正的書法達到家的境界時,書寫館閣體不是件困難的事,但是,如今社會的悲哀是,自譽或他譽書法家者比比皆是,摩肩擦踵,而敢於接受館閣挑戰者是鳳毛麟角,是九牛而與一毛者!



現階段館閣體已經結成嚴密的同盟,而書法界中再除去醜書者只是一個鬆散的群體,一致對外決計不成,彼此內鬥倒是不逞多讓。



建議書協,多多吸收民間的高手,淘汰那些只知道拿利益而無能,極其關鍵時急需而不出力者。書協如果有人能把顏柳歐趙褚體寫成且能寫出館閣體者,館閣的神話,不攻自破矣!


一笑貫長天


其實題主多慮了。現在沒幾個人在追捧館閣體,真正的問題倒是以“館閣體”為帽子扣人、批人者不少!

一、館閣體是當時館閣修書的定體,是官體、正體。

現在哪有人照著四庫書、永樂典去學習的?誰有那些功夫、修養呢?!

如若有幾個,也是幸事!自己去追求,別人為何說道、攔阻呢?!

二、誇大一點,印刷體、規範字也算館閣體遺留。國家語言文字法強制施行,教材中用、電腦中用,也無有問題、無可替代。

學生要學習、要考試,教師要教學,公務員要寫報告,社會交往都要用,不學規範字書寫學什麼?還有更好的嗎?!

三、書法、藝術是個小圈子,你儘可自由追求,何必霸權、指責別人?

你所指責的館閣體夠格嗎?是嗎?

有些書法家是沒文化中的有文化人、有文化中的沒文化人,館閣體的文化內涵你明白嗎?

館閣體是一個高峰,功過、好惡自由人說。

不廢江河萬古流!


一點清風O學生漂亮字


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創作了《戲為六絕句》組詩,這一組詩歌非常鮮明的表達了部署,對於以往六朝詩歌的成敗經驗的看法和總結,清代李重華在《貞一齋詩話》中這樣評價杜甫的這組詩歌:

杜老七絕欲與諸家分道揚鑣,故爾別開異徑。獨其情懷,最得詩人雅趣。

歸結起來,李重華在這個評價中,對於杜甫的詩歌總的看法是他的詩歌和以往的古人大相徑庭,但是又有所繼承和發展,因此說杜甫的詩歌是"別開異徑"的,在盛唐以及前人詩歌成就的基礎上,創作出了一種別開生面的詩歌面貌,而如果我們詳細的端察杜甫在他的這組詩歌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就會發現,杜甫不僅僅是從詩歌的角度來進行論證詩歌應該怎麼創作,而且他的某些觀點和看法,對於我們如何看待藝術發展,理解藝術家對於當時文藝環境的思考,都有很大幫助。

比如在談到六朝的詩人庾信的詩歌時,他認為: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而談到當時的唐初四大詩人王楊盧駱時,他又這樣說: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我們都知道王楊盧駱是當時初唐時期最為著名的文學大家,人為稱之為初唐四傑,他們位低而才高,官小而志氣大。他們在唐代詩歌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在文學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價值。

但是在這首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初期以及唐朝中後期對於這四位詩人的評價不是很高,以至於杜甫在某種程度上是靠寫詩來為這四位詩人來辯護,包括我們前面談到的庾信的文章和詩歌,也被當時的人所恥笑,這也是世人為他們感到不平的地方。

通過這兩首詩歌,我們可以看到杜甫寫這組詩歌的意圖非常明顯,那就是為了針砭時弊,告訴人們文藝在當時,應該如何發展,如何看待和評價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因此,這組詩歌實際上是滲透了杜甫對於當時文藝以及文學界一些現象的思考。

在杜甫的這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的某種潛在的人格特質,即他們對於當前的現狀永遠處在一種不滿足的狀態,對於當前社會氛圍和文化語境下的某些弊端,總有著非常敏感的嗅覺和警惕性,如果不是這份敏感,那麼也就不會有杜甫對於當時詩歌評價風氣的這種批評了。

所以,每一個文藝現象,以及每一個非常顯著的文化現象背後,總是有比較深刻的社會原因的,而當某個藝術家將這一個觀點提出來,或者說明確的表達自己的喜惡之情時,實際上這是滲透了這個藝術家對於自身社會所存在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也正是如此,館閣體在當今書法評價的話語系中,呈現出來一種非常兩極化的現狀。

我說的這種兩極化,主要是針對於以往和現在,以及當前的主流話語和底層的民眾認識,這兩種不同維度之間的一個分離和矛盾上。

我們都知道,館閣體,它誕生的歷史背景,是當時的科舉制度以及當時封建帝國統治的要求,在那種環境下,那些官僚和考生必須掌握這種文字書寫能力。

從根本上來說,館閣體是一種實用性的手寫印刷體,他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加公平,或者說更有效率的處理個各種事物和應付考試,它是一種標準的應用性書體,在實用性上是無可挑剔的,所以當把它作為一種書法藝術來看待的時候,實際上它的藝術性就被誇大了,而它的實用性就被縮小了,而當我們把它還原到一個真實的歷史語境中,就會發現他的藝術性是次要的,而它的實用性是第一位的。

所以,近現代的一些藝術史論家、書法家、藝術評論家們,在接受了西方文藝理念的情況下,認為館閣體從藝術上來講,它束縛了當時社會文人以及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是一種較低級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面貌,是不值得提倡的。

所以,當這種語境或者說這種觀念被建立起來之後,如何對這種觀念和這種語境進行反制,以期望它投射到現實中的藝術創作中,就成為了很多藝術家所思考的問題。

而當館閣體被打成異端,認為是不良藝術表現的情況下反館閣體的行為就成為了一種潮流共識和一種我們理所當然的“正確”。

所以我們會看到當代的藝術在西方的文藝理念影響下,出現了多種藝術變種,尤其是書法,產生了諸多行為怪誕,形式多樣而又吸引人眼球的雜耍式的書法形式、一些普通大眾看起來非常醜陋無比的藝術表演。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在館閣體批判潮流中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實踐和遵從。

但這種“正確”只是在西方文藝理念下成立,它並沒有充分的考慮到館閣體這一書體形成的歷史背景,所以它是片面孤立的去看待館閣體這一藝術的,而沒有看到當時館閣體所存在的歷史狀況和他的真實處境。

上述的這些種種看似醜怪的現象無法為大眾所接受,而大眾又無法真正的瞭解這種怪誕藝術行為背後所隱含的真正意圖。兩種藝術氛圍所形成的鴻溝,就造成了兩種觀點尖銳的對立,一方面,有些人認為館閣體是非常好的藝術代表,它美觀大方,工整典雅,另外一些人就認為館閣體極致追求美感的藝術形式才是最醜陋的藝術。而走在它反面,怪誕和追求個性化,,才是藝術美的極致體現,這就造成了兩種藝術審美上的偏差和分離。

因此,在涉及到評價館閣體的問題上,很多人就會提出許許多多不同的意見,或者是看法,我認為這些意見和看法都有他們有道理的地方,但是最為根本的一點就是,不管你是對館閣體持有什麼樣的態度或者是觀點,我們都要把館閣體這一書體還原到最真實的歷史環境中,去看一看它在歷史上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然後我們再來決定每個人對於這一書體採用什麼樣的態度,即便是很多人所採用的態度並不是你所認同,或者說你所認可的,但藝術的發展就是這樣,他它要包容和接納各種各樣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這樣藝術才能夠取得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以某一種種藝術成就,或者說以某一種藝術美感所形成的藝術正統作為絕對正確的存在,都不是最好的藝術發展環境。

館閣體真正應該被批判的,並不是它的藝術價值的高低,也不是他在某種程度上對於藝術創造性的束縛和發展,而是這種書體背後所隱含著一個非常令人害怕的藝術邏輯,也就是說,它要在藝術創作的領域中,樹立起一個正統,樹立起一個典範,所有人都不能違抗,必須做到一致。

如果說從實用性的角度,包括當時官員的文書書寫以及科舉考試所採用的標準書寫字體來說,採用館閣體這一形式和規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你一旦把它帶到藝術創作,甚至上升到藝術的角度,再對藝術的創作進行這樣條條框框的限制,那麼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把藝術所應該擁有的自由的創作氛圍抹殺掉了。

所以後來不管是大眾對於館閣體是完全支持的態度還是完全反對的態度。這兩種態度都是館閣體這一書體缺點上的延伸和發展,對於任何一件事物,我們都不可能非常肯定的確認它的性質到底是什麼,而是要努力的分清楚,在這一問題的評價過程中,它所涉及到的各個層面和各個含義之間,他們應該擁有的一種邏輯層次關係,這樣才能夠觸碰問題的本質和問題的要害。


松風閣書法日講


無知,麻木,缺乏藝術情懷,美育教育的缺失,長期接觸電腦字和印刷體的影響,加之田大郎、田二郎營銷團隊的推波逐浪。


國畫家網


我也發一幅館閣體供大家欣賞








憤怒的石頭180


館閣體近於標準化的現代印刷體,有人喜歡如喜歡美術字一樣,本也正常。但有人大加追棒,愚以為根源有三。一是現代書法家功底不實卻一味追求澀拙怪狂,審美趣味遠離大眾,致物極必反;二是現代學校教育還未真正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深度趣味,標準化的美育教學很易契入標準化的館閣字體;三是現代社會講到底是個充斥標準的時代,“一流企業做標準”,這種程式化標準化的社會體制很易催生標準化的心理與審美愉悅,所以龐中華二田之流近於館閣的書體能廣泛流行,誠不足怪也!

僅是一得之見,不喜可噴。上一張近作。



暨陽人也


是因為人們對現在書法界亂象深惡痛絕,大量的書法家們表演著醜書、亂書、吼書、射書、巨幅雜耍書,使人目不暇接,同時這些大師們的書法挑戰了大眾的傳統審美標準,所以人們都更喜歡規範的傳統書法,比如楷書的歐顏柳趙書體,難道歐顏柳趙的楷書書體都是館閣體嗎?如果是,那這樣的館閣體又有什麼不好呢?

本人習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