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第五課:環境的力量

這是第五課的學習筆記。

1.幸福有什麼好處

亞里士多德說快樂是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人類存在的最終目標。

威廉詹姆斯說人類生命最主要的擔心是什麼?。我們應該得到的一個答案是。 "是快樂"。如何獲得 如何保持。如何重獲快樂。是多數人時刻懷有的秘密動機。是他們願意忍受一切 的目的

這裡tal花了大量時間討論為何我們要關注幸福和快樂。

其實,我聽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對,我自己本身也一樣,我知道幸福重要,但其實,我並沒有那麼關注幸福。

相比於去了解自己做哪些事情讓自己幸福,我可能和其他人一樣,關注的是如何避免痛苦。如果去應對未來。

很少直面去關注幸福,關注那些對幸福有意義的事情。

也許從本質上,我不一定相信追求幸福就能幸福。

於是。我發現我看到這一集其實,就不想繼續看下去了。

之後,tal似乎說出了關於追求快樂,我們內心深處的擔憂。

對,我們知道,快樂,感覺好能加強我們的免疫力,能改善人際關係工作水平。

【但當我對自己說。"我想更快樂"。我對自己說"我想更快樂"。那是一件自私的事。它是壞的嗎?是不道 德的嗎?。在我們的文化中。自私和不道德成了同義詞。那是個問題。這就是為什麼 因為這是頭號。 將自私等同於不道德是頭號原因。多數是在潛意識裡。導致不快樂的頭號原因。人們為追求自己的快 樂感到內疚。人們在自我感覺很好時會內疚。我怎麼可以? 我怎麼敢自我感覺良好?。我怎麼能追求 自己的快樂。當世上有那麼多痛苦時?。世上確有很多痛苦。我們要如何回應?。】

這一段突然讓我警醒過來。我似乎腦海中有一個信念,追求個人的快樂,不顧他人=自私=不道德

於是衝突出現了。

但快樂和道德理應不是零和博弈。

可以有共贏的局面,培育自己和身邊人的快樂。大家一起快樂,就不用有這層道德衝突了。

就像別人笑,自己也會笑,反過來,自己笑,別人也會笑。

幸福的好處,是創造更好的自己和他人。

我好像,體會到,我可能開始走出這份衝突,開始希望可以做一個踏實的樂觀主義者。

不對不能這麼說,我本質上還是悲觀的,但可以做一個樂觀的行動者。

嗯。

2.信念是如何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我們想為世人造福。想傳播快樂。 但記住 人們照你做的做。不是照你說得做。你也許想傳播快樂 通過你的言話。但最好的方法。傳播 快樂的最佳方法是努力爭取自己的快樂。因為那時你就成為榜樣。這也適用於領導。領導最重要的不 是說的話。而是如何以身作則。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子女"誠實很重要"。而是你自身有多誠 實。如果你想傳播快樂。"成為你想在世上見到的改變" 以身作則。】

這點倒是真的,要傳播幸福,可能得自己先做到。要不然,怎麼能使人信服。

接下來分享的研究,無非就是皮革馬利翁的翻版,沒什麼新意。

就像這個研究,研究人員,隨機的指派一些學生,告訴老師,他們是很有潛力的。

結果,那批人真的成績上升,智商也增加。

頗有點,雞湯的味道,“你相信什麼,就會發生什麼”

信念會創造出現實。

其實這點我早就相信了。你相信什麼就會去關注什麼做什麼,大概率上也就可以得到那些想要的。

如果僅僅關注問題,這世界的不好,也許你會看到更多不好。

這點說起來簡單,但真的相信的也不多,要不然,大家就都去做好事,幫助人了。

其實相信也許不重要,說什麼也許也不重要,那些研究弄出來,自然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

這也沒關係。相信的人去行動就可以了嘛

也難為這些科學家了,還要一遍遍去證明。但還是有人不相信。哎。

3.我們是如何通過環境。對他人產生期望及信念。這些信 念會變成現實。

三個研究,一個是剛說過的,對老師說,有一批孩子很有潛力,最終真的那些孩子變得很有潛力,但其實,最開始只是隨機指的。

因此證明了,人得相信自己可以變好,並在此基礎上做些什麼,拮据會變好。

第二個研究,是【權利服從】實驗。

研究人員,讓實驗人員控制自己手中的電壓器,告訴實驗人員,對面有人在做題,做錯了就按一下做懲罰。並告訴他們人體最大能承受多大的電壓。

本來以為,每個研究人,不會按下最高伏的電壓,結果,確是當實驗人員點點頭,無論對面的“假人”發出多大的慘叫。大多數人還是按下了最大伏的電壓。

人,面對權威,很難拒絕。

第三個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

在斯坦福進行 他們做的是。 沒讀過的找來讀。我不會深入介紹。他們從街上隨便找來一些人。分別扮演典獄長。獄警和犯人。這 項實驗預計進行兩週。證明進入角色的效果。一週後 他們發現。實驗必須終止。因為隨意找來的 隨 機分配的典獄長們。變得非常殘暴。他們侮辱犯人。進入犯人角色的人受到侮辱。就像犯人經常感受 到的侮辱。這解釋了 Abu Ghraib 監獄醜聞。時事現象。伊拉克戰俘的遭遇。隨便一個人一旦進入角 色。他們進入得太深。Zimbardo 不得不在一週後終止實驗

這些都證明了,人選擇為善還是為惡,環境的力量。

因為情境如此強大。我們就不能只強調消極的東西了

Langer 的實驗是。她找來。75 歲以上的男 人 把他們送去一座別墅。那是間以 1959 為主題的別墅。雖然實驗在 1979 年進行。音樂來自 1959 年。他們讀的雜誌都是 1959 年前後的。日報是 1959 年的。所有的一切都是 1959 年的。就算他們要 進入角色。和 Zimbardo 的實驗一樣。要扮演 1959 年時的角色 彷彿年輕了 20 歲。這是個心理學實 驗。在實驗前後進行各種測量。他們發現。在別墅待了一週。在一週結束時。在一週結束時。心理和 生理年紀都減小了。比如 他們在各項測試中變得更靈活。他們變得更強壯 他們手掌 雙腿。身體都 變得更強壯。他們的記憶力有明顯改善。他們的智力水平。在實驗前後進行測試 再與對照組相比。 在僅僅一週後就有明顯改進。她測量指骨間的距離。人越老 骨骼間空隙變得越小。指骨變得更緊。 一週後 他們的手指變長。他們變得更快樂。變得更加自立。更少依懶他們 不論是他們自己。還是家 庭成員的評估都是如此。他們變得更健康。他們的視力和聽覺有明顯改善。在短短一週時間內。就是 因為他們進入了強大的積極的情境。與在外面世界遭遇的。典型情況和偏見不同。僅僅通過"扮演"某 個角色。他們變成那個角色 正如 Zimbardo 的犯人。在短短一週內真的變成犯人

這樣的研究讓我覺得,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咱先演戲,演著演著,可能就是了。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