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關於少年因沉迷手機而誤入歧途的新聞,年年都有。雖說這些案例都較為極端,但是生活中,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確實是家長們都非常頭痛的事。而最新一組研究數據表明,對1000名0~5歲幼兒父母的調查結果顯示,幼兒的智能手機使用率為80.4%,其中3歲就開始玩手機的竟然達到32.5%。

Q

我們可以問自己這麼幾個問題▼▼▼

1、你是否曾經試圖用手機來安撫孩子?

2、當你拒絕讓孩子使用手機,或者勒令孩子不能玩手機後,孩子鬧情緒,你是否常常以妥協收場?

3、你是否把“玩手機”作為,對孩子的一種獎勵或交換條件?

4、是否在孩子面前頻繁使用手機?

5、是否在與孩子的親子互動中,常常使用手機APP或者手機小遊戲等進行互動?

還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52.9%的家長給孩子看智能手機的主要原因是“讓孩子老實一會兒”。那試問,孩子沉迷手機究竟是誰之過呢?避之不及絕對不是良策。而適時地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也是讓他融入這個時代。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補救呢?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巧用妙招 遠離誘惑

對於已經沉迷手機的孩子,家長不要專橫地採用“沒收”這類方法,極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我們可以嘗試縮短時間,轉移、替代興趣點的方式,讓孩子慢慢自己放下手機。

01

掌控遊戲時間主動權

都說要和孩子做朋友。那為什麼不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呢?首先,在家長看管下,我們可以對含有不良信息的遊戲進行篩選。其次,我們和孩子玩同款遊戲,孩子會覺得你們是一體的,而不是“阻止我玩遊戲”的對立方,可以減少孩子對你的叛逆心理。和孩子明確固定的玩遊戲時間,一同比輸贏、對戰等等,由家長掌控遊戲時間主動權,引導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02

明確零用錢制度

遊戲公司的營銷手段往往讓人防不勝防。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許多遊戲下載免費,但是往往都帶有內設收費。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首先,APP的付費方式往往都是可以選擇的,並且都需要密碼。我們可以選擇相對來說不那麼便捷的付款方式,並且不要將密碼隨意告知孩子。這樣可以避免孩子誤購或輕易充值等。家長最好為付費的渠道開通“消費通知信息”,可以避免許多新聞裡提到的,孩子將卡里的錢刷的差不多了,家長才後知後覺地發現錢沒了。

此外,我們也可以和孩子明確一個零用錢的獲取及使用規則。

通過獎勵、孩子做家務等方式讓孩子獲得零用錢,讓他知道錢的來之不易。

明確每月遊戲及玩具的支出費用定額,讓 孩子知道一個“度”的概念,你不會為超出的金額買單。

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製作自己的小賬本,記錄自己的每一筆遊戲/玩具消費。讓他們對花錢這件事有更直觀的概念。

03

發現手機新樂趣

現在有許多的兒童機器人、繪本機器人等等都是有手機APP操控的。既然孩子這麼喜歡玩手機,那麼不妨讓他們發現手機裡,遊戲以外的樂趣。通過APP操控,將注意力轉移到寓教於樂的兒童機器人、繪本機器人上。為兒童開發的智能機器人大多注重孩子的成長教育,好習慣養成等等,不失為一個好計策。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04

學習少兒編程

孩子對於許多科技產品的使用學習能力之快,常常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對於4歲以上的孩子,我們與其讓他們將探索能力用在消磨時間的虛擬遊戲裡,不如讓他們學習少兒編程。它將科學、技術、數學這些學科融為一體,全面提升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計算力、動手能力、應變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社交能力。讓孩子由遊戲的使用者變成遊戲的開發者,還能和小夥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玩自己開發的益智遊戲,更有意義。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把握時機 防患未然

當然,所有事後的補救措施,都不如防患於未然。

一、善用父母控制系統

現在,許多電子產品、手機軟件,都會設置防沉迷功能/父母控制模式。家長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系統設定,為孩子築起一道防止沉迷,遠離危害信息的保護傘。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某短視頻APP軟件的青少年模式

二、身體力行、遠離手機

不在孩子面前沉迷手機。孩子是需要你陪伴、互動、有情感回應的。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因為手機而對他敷衍。這會讓孩子好奇,手機是個什麼有趣的東西?也不要讓孩子看到你除了吃飯、睡覺總和手機形影不離,造成錯誤的示範。家長的一舉一動對孩子都有你想象不到的影響。

三、巧用繪本做引導

早教階段就可以開始灌輸這類的啟蒙教育了。比如繪本《要是你給老鼠玩手機》,就是這麼一本不讓孩子再沉迷手機的繪本。用孩子的視角,語言,讓孩子理解,主動自覺地放下手機。一開始就正確引導孩子對不沉迷手機的認知,能讓孩子在日後接觸電子產品的過程中有更好的自控能力。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四、多參加戶外活動、親自遊戲

多帶孩子參與一些戶外活動。例如出去旅遊,周邊踏青、採風,登山等等。長時間的戶外活動,對孩子的平衡能力、身體協調性、觸覺靈敏度和深度感知能力都非常有益。經常接觸大自然的孩子,也會更積極、陽光和自信。如果沒時間外出,在家也不要忘了多和孩子做親子游戲,比如一起DIY,一起做點小烘焙,一起唱歌跳舞等。許多商場也有很多親子游樂園。不但能增進親子感情,也讓孩子不會因為空虛、無聊、沒人陪伴而投入手機的懷抱。

52.9%的家長承認是自己讓孩子沉迷上了手機!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手機、平板或更多的新科技產品會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不能因為害怕,而讓孩子脫離時代的步伐。無論這些方法效果如何,父母的身體力行,是最重要的。自己都沉迷手機,又怎麼說服孩子遠離手機呢?面對已經沉迷手機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幫助,掌握正確的引導方式,幫助孩子,讓手機、電腦等成為助力其學習發展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