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197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熊跡》是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講述我公安人員將竊取“八一四”戰備工程機密情報的蘇聯間諜一網打盡的故事。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被抓獲時的馬爾琴科(左)和李洪樞(右)

影片部分取材於1974年1月震驚中外的“北京西壩河間諜案”。1974年1月15日晚8點多,蘇聯駐華使館一等秘書馬爾琴柯夫婦、三等秘書謝苗諾夫夫婦等人在北京朝陽區太陽宮附近的西壩河橋與克格勃派遣特務李洪樞秘密接頭時,被我公安人員和民兵當場截獲,現場繳獲的旅行包內裝有快速收發報機及安裝示意圖、電臺聯絡頻率表、5000元人民幣以及數百斤全國通用糧票以及偽造的邊境通行證。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1月19日,馬爾琴柯等5名蘇聯間諜被我國政府宣佈為不受歡迎的人,並於當天被立即驅逐出境。1月20日,《人民日報》對這起事件進行了報道,隨後在23日發表了由公安部創作組成員王文林與新華社著名記者穆青撰寫的通訊《蘇修間諜落網記》。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熊跡》的編劇公卓是王文林的筆名,他曾在瀋陽鐵路公安處辦公室工作,是反特片《鐵道衛士》的編劇之一。後來他調到公安部創作組,參與了“北京西壩河間諜案”的偵破工作。《熊跡》是一片命題作文,既要揭露蘇修的間諜行徑,又不能與案件聯繫過於緊密。所以背景設定在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之後,而蘇聯間諜的目標則虛構為“八一四”戰備工程,具體的偵破過程也有很大的創作成分。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實際上,“八一四”戰備工程也不完全是虛構,多少與哈爾濱的“7381”人防工程有關。1969年,中蘇珍寶島事件後,全國在“要準備打仗”的思想指導下,把人民防空擺到了城市防禦體系的重要位置。1973年,考慮到哈市是國家一類人防重點城市的重要戰略地位,決定修建一條貫穿全市、連通山區和“五能”的大型機動幹道工程,所謂“五能”是指能防、能打、能機動、能生活、能生產。由於黑龍江省委在1973年8月1日這一天批准開始建設,所以代號為“7381”工程。“7381”工程同樣是冷戰時期各個敵對國家想要刺探的機密,正因如此,《熊跡》和同期的反特片《黑三角》才會有敵特潛伏到哈爾濱竊取我人防工程機密的情節。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北京和虛構城市江城。江城的場景分散在哈爾濱、吉林和大連等地。例如,影片開始偵察科長李欣在邊境追擊入境間諜、跳崖排雷的戲在哈爾濱賓縣的大頂山拍攝。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間諜周英傑留下接頭暗號的地方是哈爾濱南崗區建設街溜冰場。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李欣與潛伏特務“銀狐”在五一遊園會上的戲則是在大連勞動公園拍攝的。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此外,哈市的頤園街一號還充當了蘇聯駐華使館。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北京部分的場景則包括了北京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地鐵一號線北京站站臺。

文革後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跡》

李欣冒充“銀狐”到北京與蘇方間諜周旋的戲在北京八達嶺長城拍攝。

值得一提的是,“7381”工程的主隧道就在哈爾濱南崗的地下商業街下面。2013年9月26日,地鐵1號線正式開通,哈爾濱人圓了期待了30多年的地鐵夢,而這條地鐵的基礎隧道正是由當年的人防工程打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