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為何大規模仿造古代青銅器?

isly_0925


宋代為何大規模仿造古代青銅器?

答:是仿造,不是偽造。

宋代大規模的仿造的是三代的【青銅禮器】,而且不是個人,而是朝廷官方,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家禮制建設所需的禮器。

--------------------------------------------------------------------------

我們知道宋代之前有一個「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大動盪」時期:

宋太祖趙匡胤奪取政權之後,他認為五代時期是「禮儀衰亂、禮崩樂壞」,他需要完善的「禮樂制度」才能得以穩定和鞏固自己的政權。


所以,北宋的歷代皇帝都十分重視「禮制建設」。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作為宗廟祭祀之器的三代青銅器,是禮制的載體和象徵,也即所謂的「藏禮於器」。


因此,夏商周三代的青銅禮器,自然備受統治者重視。


所謂「禮失求諸野」,特別是到了宋徽宗時代,他推動禮制的大改革,考訂、統一禮器的外形和規格,喜愛古物和收藏的他,也極力在民間搜尋三代青銅器:

引自:郭月瓊. (2011). 宋代仿古青銅禮器研究 (Master's thesis, 中國藝術研究院).頁86


在宋徽宗的推動和提倡下,士人都以「收藏鑑賞、考訂研究」青銅器為雅好,形成了一種「考三代古風,效三代禮制」的學術風氣。


研究青銅器的金石學,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宋代出現《三禮圖》、《金石錄》、《宣和博古圖》、《考古圖》這一些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鉅著。


呂大臨的《考古圖》


所以,金石學這門學問在宋代的興起,跟宋代政治背景和宋徽宗個人喜好密切相關。宋代金石學著作達到34種之多。


引自:杜遒松. (1993). 青銅器鑑定.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5


今天,研究青銅器這門學問,就是宋人奠定的基礎:青銅器分類、命名、銘文,大部分都是宋代學者的研究成果。當然,錯誤和侷限性也很大。


所以,宋代統治者對禮制建設的重視,影響了文人的學術偏好,導致了宋代特別是徽宗時期,收藏、研究三代青銅器的風潮。


但是,三代的青銅器,從漢代以來就陸續出土,但是,真正三代青銅器畢竟是很少的。


宋代朝廷致力於恢復古老的禮制,宮廷、宗廟等全國各地的祭祀典禮場合,都需要用到青銅禮器,就更加一器難求。


宋徽宗時期,掌管禮制的官員上奏說:國家用的禮器跟士大夫收藏的三代青銅器形制不同,不符合「禮制」,要求朝廷收集出土器物,建立「資料庫」,然後製造符合古代禮制的青銅器。


宋徽宗採納了這個建議,朝廷開始仿製三代青銅禮器,滿足國家各種政治場合的禮儀用器:



引自:郭月瓊. (2011). 宋代仿古青銅禮器研究 (Master's thesis, 中國藝術研究院).頁86


因此,官方的仿製青銅器,主要是滿足禮制建設所需的禮器。


我們知道宋徽宗是一個全能的藝術家和鑑賞收藏家,其藝術鑑賞能力是一流的,而且是朝廷官方機構仿造,不是簡單「照搬、復原」,而是「循古之意而勿泥於古,適今之宜而勿牽於今」的承古革新。


宋代仿古青銅器流傳到今天並不是很多,枚舉下面幾件:


宣和尊和政和鼎:

圖引自:鄧昶, & 朱和平. (2016). 宋代仿古青銅器造型的設計學考察.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5), 72-78.


大晟蕤賓客鍾

引自:杜廼松. (1990). 宋元明清銅器鑑定概論. 故宮博物院院刊(4), 49-63.

牛鼎:

南宋時期也有一些仿古青銅器,如紹興豆:

-----------------------------------

綜上所述:

宋代統治者注重禮制建設,致力於恢復古老的禮制,以求國家的長治久安。

「藏禮於器」的青銅器,成為官方恢復禮制的主要載體,宋徽宗時期,官方對三代青銅器特別重視,廣泛在民間蒐集。

宋代官方的重視,也影響了當時的學術風氣,文人中也出現了收藏、研究古青銅器的風潮。

「國家禮制建設」和「文人收藏研究」,產生大量的古青銅器需求。

但出土三代青銅器畢竟是很少的,那麼官方仿製三代青銅器,滿足政治層面的禮器需求,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宋代官方仿造青銅器,不是偽造青銅器,因為官方不是為了牟利,不需要偽造成三代的古董,而且仿製的青銅器上的銘文,一般都有的宋代年號和時間、器主人名字。


當然,由於宋代皇家和文人的蒐羅,數量稀少的三代青銅器,在宋代就成為價值不菲的古董,自然就會有人造假謀利。這就是另一個【宋代青銅器偽造】問題了。

當時的金石學家的著述,確實已經有涉及青銅器的鑑定和斷偽。

比如:宋人趙希鵠所著的《古鐘鼎彝器辨》,提到偽造青銅器的色澤、鏽蝕的方法,用「色、味、聲」來辨別真假,可見偽造青銅器在宋代已發展為專門的技術。



引自:杜遒松. (1993). 青銅器鑑定.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5

小漢字見大歷史


中國歷史上,宋代曾掀起過復古運動,在徽宗朝時期達到極盛。目的是希望通過再現“三代”禮制,以求治國和加強皇權。據《宋史》載,由於“義由於五代亂世,家廟已不存在”,徽宗在宗廟禮制方面曾有過改革甚至強化,“先王之制,廟止於七”,徽宗時則增置九廟。宋代想恢復舊制,所以當時也有一些排外情緒,比如說,從漢到唐,胡人俑相對來說都比較多,但宋代出土的就基本上消失不見了。

宋王朝在修訂禮典制度過程中,崇尚復古,稽考先秦禮制。宋徽宗大觀初年(公元1107年),設置議禮局“詔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屬”(《宋史·禮志二》)。這標誌著宋代官方大規模仿造青銅器的開始。由於朝廷“詔求天下古器”,因此全國各地盜掘古墓成風,商周青銅器的出土日益增多。而新發現的古青銅器並未悉數進入宮廷,也有大量的流入民

間收藏。這場復古運動,皇室與士大夫階層是最熱衷的訴求者與實踐者。伴隨制禮作樂的,是古器物學的研究。宋代留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批古器敘錄、圖像書籍,如《三禮圖》、《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其方法與理論開風氣之先,不少考證成果惠及後世,甚至沿用至今。這樣的仿製也是當時學術成果的一種再現,具有考古鑑賞的成分。

由皇室引導的此風迅速蔓延。由廟堂而陳設,大有“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勢。使用貴重的銅器,成為既風雅又顯擺的風尚。

我梳理了一下,現存宋代銅器大致可分成幾個類別:

1、純粹仿古禮器(如鼎、鬲、觚、爵、卣、晷、盈、豆、敦、鍾、磬、尊、盤等),幾乎涵蓋三代青銅器中常見的器型。

2、有古韻又有創新的製品,如爐、瓶、壺等。爐在宋代大量流行,它既可作祭祀焚香供器,也可陳設。宋代的爐主要有鼎、鬲和簋三式。其中的鼎式和鬲式香爐到明代發揮到了極致,名聞遐邇的宣德銅香爐的基本形制就出自於此。

3、獨具宋代審美風格的,如膽式瓶、文玩陳設品等。後兩類不純屬仿古青銅器,雖然很難確定它們是純粹的祭祀禮器,還是作為欣賞的陳設器,但因考慮它們與禮器一起出土,至少有一部分是承載有同樣的功能,且也是受復古風潮影響而產生的。

析上述三類器物的用途,大致可歸成幾類:

1、皇家宮廷祭祀所用。

2、地方性的府學供器。

3、寺廟供器。(前三者體量大,紋飾繁複華美)

4、家廟祠常祭祀供器(包括受到皇家重用的寵臣所得賞賜品)。體量較小。

5、文人賞玩及陳設品。


老吳談收藏


歷經大唐文明繁盛之後,宋代制瓷工藝已經達到鼎盛。尤其是到了宋徽宗時期,崇尚復古,稽考先秦禮制。

宋徽宗大觀初年(公元1107年),設置了議禮局,“詔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屬”(《宋史·禮志二》)。標誌了宋代官方大規模仿造青銅器的開始。

由於朝廷“召求天下古器”,民間各地紛紛行動,盜墓成風,商周青銅器大量出土。新發現的青銅器有流入宮中,還有很多流入民間,當時的古物市場交流也一時繁盛起來,當時青銅器交易也是合法的。

這些青銅器出土以後,徽宗開始讓工匠大規模仿鑄青銅器,用於皇家祭祀活動和宮廷內的活動。但是徽宗和欽宗在位總共二十餘年,後來經過“靖康之禍”,珍寶大量被金人掠奪,戰火之下,官方青銅器大部分被損毀。現在官方發現的北宋官方青銅器非常少,其中“大晟鍾”和“政和鼎”、“宣和三年尊”則是倖存之物。徽宗是繼位於他皇兄的皇帝,本來無心朝堂,繼承大統之後仍然一門心思做他的“藝術家”,對藝術史的貢獻還是有目共睹的。

在徽宗時期仿造的青銅器和燒造的瓷器,都是具有極高的水平的,很多技法後世紛紛效仿卻至今難以企及。到後來南宋時期,連年戰亂導致國力不濟,延續了100多年,但是也未能及北宋徽宗時期的水平。


香在室博物觀茶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海涵。整理思緒碼字不易。


用戶267902378587779


您指的是南宋吧?北宋戰敗移師臨安(今杭州)立南宋。當時很多宮庭重器落入敵手,無奈之際以瓷器仿製青銅器,鬲式爐,鼓腹孤,弦紋瓶等都是青銅器的翻版。


王江80625517


主要跟當時的皇上的喜愛有關。


七嘴八雀


宋代文人掌權,文化空前繁榮。金石學就開始興起。有需求就有供應。


汶淐土著


當時處於和平時期,有可能是對秦的喜歡還有嚮往加上自己獨到的製作方法可能想超越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