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為什麼能成為封建王朝的主導思想?

幸哉盛世


儒家思想的五個階段

儒家思想發展至今應該分為五個階段,即先秦、兩漢、宋明、王陽明和新儒學。這五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子、堇仲書、朱熹、王陽明和新儒學代表人物熊十力(民國時期的眾多新儒學人物之一)。

五個階段的社會狀況

從周平王東遷到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專制統一國家,這段時間在歷史上是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時期。

春秋時期

以周室皇權為正統的國家權力日漸衰落,而各路諸侯則逐漸強大起來。其最為典型的事例就是鄭國的鄭侯,他與周皇室可以互抵“人質”。兩百多年後,魯國的季孔氏在自家府上演只有皇室才能演出的歌舞。按周公旦制訂的禮儀,而這個禮儀又是孔子及門徒極力推崇和維護的,這種禮儀不僅代表著社會等級秩序,而且代表統治地位高低。這在孔子看來,真的是“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換言之,從鄭國敢以互換人質要挾周皇室到孔子看到季孫氏“八佾舞於庭”,春秋時期的“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已基本不存在了。




當然,在那樣社會動盪的大變革時期,孔子的思想主張還只是在逐步興起且只能伴雜在眾多思想主張之中而不能突出。中國自春秋時期開始就是非常講究“實用”的變革社會,墨學、兵學和法學等是整個先秦時期最受歡迎的顯學,而且最早重法家思想的秦孝公不僅果敢地啟用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而且把強調以法家思想為主體的治國方略一直貫穿整個秦國的強國之路,秦國以一個邊埵之國最終滅亡六國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在春秋戰國這個先後有五百年的時間裡,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理念雖然有荀子和孟子發揚光大,但畢竟在需要覇權(或強權)的時代,孔儒思想只能充當兒戲罷了。





兩漢時期

劉邦斬白蛇起義並滅亡秦朝建立漢朝,通過休生養息的平和治國理逐漸使遭到秦朝殘暴破壞的社會生活得到了恢復,社會不僅穩定下來,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迅速提高。然而,在社會繁榮的背後,原先隱藏的社會矛盾也慢慢顯露出來。一是豪強掠奪下的土地兼併,二是豪賈富們不僅顯富擺闊,而且還極力向官場滲透造成官商勾結的新勢力,這讓強勢的漢武大帝感到了脊背上的陣陣涼意。因此,此時的國家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治理上出現了兩個重大變化,一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是重新拾起“重農擬商”並作為封建治國的基本國策(這個基本國策一直執行到民國之前)。



宋明理學

中國歷史上的唐朝是一個比開放的封建朝,國家或社會的治理措施基本都在“儒、釋、道”之間,中間還穿插著法家思想和黃老玄學,而且這個時期的中國封建制度也日趨完善,到兩宋時期和明朝中早時期,中國封建制度可以說是發展到了最高點(當然這只是本小編以為)。主要反映在皇權制國的理念更為成熟,也更為貼近老百姓生活現狀,唐、宋、明時期的中國文學的高度發展發達就是其中一佐證。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社會物質生活也是中國封建時代最為繁華的時期,若不是中國封建社會固有的思想守舊,恐怕中國要比西方早兩百年開啟資本主義社會(當作笑話吧!)。然而,在這大好的社會背景下,一向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再次成為治理國民思想的重要武器,“滅人慾,存天理”(如何解釋非本文重點)成為那時代最強聲音。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必定帶來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而這完全不適應以農業立國的封建社會發展需要。換言之,在沒有出現能取代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其他實體經濟模式之前,任何表面的經濟繁榮現象只能催生中國封建社會的早熟奇形兒,這不僅是中國鄭和不可能帶領中國率先走向世界的原因之一,也是繁榮“朝貢貿易”背後進一步催生“閉關鎖國”和重拾“重農擬商”的重要原因。



王陽明

王陽明的出現似乎與地中海西岸的形勢變化有著某種默契,可事實上,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覺。現在,我們稍加對世界歷史有學習的話,都會知道,在14世紀初到16世紀初,地中海西海岸正在做西件事,一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二是以哥倫布為代表的航海興起。出生在15世紀中葉的王陽明在其立志後,通過自身的學習和親身經歷感知到中國社會需要改變,於是他在“儒、釋、道”三者學有所成的基礎上開創了“心學”。陽明心學中有重要論述是“汝未見此花前,此花歸於沉寂;汝見此花後,此花與汝頓時明朗起來。”這一論述是在說明世界界萬物的任何存在都因人心而存在,這不暗合了地中海西岸的“解放人性”的呼聲嗎?可是,陽明先生和其弟子並沒有在“心即理”的路上走下去,而是通過“知行合一”來分離“心”與“理”的“人性解放”關係,最終落得個“致良知”。什麼是“致良知”?如果說王陽明對儒學有很深的學習和研究的話,到不如說他對佛學理解得更透,但不僅是他的晚年的思想更接近儒家思想,而且具體地提出了“致良知”而非呼喚“解放人性”。如果說陽明先生在“格物致知”上與朱熹唱了反調,到不如說他的“致良知”又與“滅人慾,存天理”達到的“神一樣”的吻合。雖然後來有個李贄把“解放人性”的意願表達出來了,可最後勢單力孤的他卻被逼瘋自殺了。


(李贄像)

中國封建王朝不需要什麼“心學”,那怕只是不成氣候的”心學”,中國封建王朝需要的是由孔孟推出的所謂“良知”,而且這個“良知”主是對下而不對上。

民國初期

孫中山先生帶領中國國民黨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政權,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這中國近代史上不可磨滅的重大歷史事件。但民國建立初期,國家和社會還是一片混亂。清庭並沒有真正退出歷史舞臺,只是龜縮在紫禁城,甚至在日本軍國主義的扶持下還一度以“滿洲國”的形態存在著。孫先生在建國之初,從大局出發,也得把共和國大權交給清政府出來的袁世凱。軍閥混戰,西方列強在中國興風作浪是一波接一波。也就是說中國不僅沒有建真正的資產階級政權,反道是落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怪圈裡。此時的中國社會是工業救不了國,西方的理念不能融入中國社會,而且在“打倒孔家店”之聲中,舊儒家思想也成被摒棄之勢。於是所謂“新儒學”便將儒家思想改頭換面地亮起來了。

最後幾句話

其實,自孔子開創儒家至新儒學出現,在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這五個階段的儒家思想表面似乎是一樣的,但其每一階段的思想重點是有區別的,甚至區別還很大。孔儒的思想還存有“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合理部分,因為其畢竟是剛誕生出的治亂理念,所以其指向的是有“士”以上資格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有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禝次之”的呼聲。但董仲舒更多的是強大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到了宋明則是重“滅人慾,存天理”,王陽明心學的曇花一現,最終泯滅在所謂的“良知”之中。新儒學是以傳統儒家思想為基調並柔入西方的一些民本思想的產物,它興許可以在中國周邊地區獲得一些成就,但並不能改變深層次的問題,特別是在中國大地。

最後,儒家思想能在兩千多年的中國一直能沿用下來,主要且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思想的根就在中國的封建小農經濟和意識裡。換言之,不擺脫“小農意識”,在不能出現可以替代“小農經濟”發展的工業實體經濟為重要模式的社會里,儒家思想還將一直沿用下去。


黃山一片雲


西漢建立後,漢代的統治們在總結秦亡的教訓基礎上,認識到單一的嚴刑酷法無法維持政權的長久穩固,在這樣的情形下,戰國時期消沉下去的黃老之學、儒家之學開始活躍了起來,而最終儒學能夠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與封建社會的需求相契合

儒家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的得以生存並不斷髮展,以封建正統思想的地位存活到封建專制制度解體,最主要的原因是儒家思想能夠滿足當時的社會需求。

首先,就統治者而言,儒家的思想與統治者想要實現封建大一統,君主專制統治的願望相吻合。儒家思想經過孟子、荀子的修正發展到漢代董仲舒時,他竭力將人事政治與天道運行牽強附會而強力地組合在了一起,同時將孔子的大一統思想和法家的君主集權思想捏合在一起,主張“一統於天子”,而這一主張的提出正好與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相契合,從而使得儒家思想逐步成為了封建正統思想。

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很多主張對於實現君主專制發揮了有效的作用。儒家提倡禮治,在佔據統治地位後,儒生們開始致力於引禮入法,從漢代開始到清末,引禮入法不斷髮展,禮與法實現了完美的結合。禮法的結合不斷的加深對封建倫理綱常的維護,用“三綱五常”的規範來維持家族秩序,強化君權、父權、夫權,運用這種道德教化作用來解決小農經濟的分散不利於管理的現狀無疑是可行的。

當然在儒家佔據了統治地位後,統治們們同樣也並沒有放棄律法的作用,而儒家在迎合封建統治需求,提出了“德主刑輔”、“以刑去刑”的主張,強調教化的同時,也主張用刑罰來對付反抗的臣民,一方面用政權和法治的強制力來維持國家的二同志,另一方面用道德教化來馴化全體臣民為皇帝效忠,這種恩威並施的策略對於維護君主專制統治有著積極的作用。

其次,就人民來說,儒家思想符合人民大眾的心理,尤其是大部分以農業為主的人們的心理。第一,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社會將農民與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就造成了農民原因循規蹈矩,追求和諧的心理,而儒家思想正好符合廣大農民的心理需求,儒家提倡禮治,用“禮”來規範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解決糾紛,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套標準的行為模式,這無疑符合了農民願意循規蹈矩的心理。而儒家的“無訟”思想也與農民追求和諧的觀念想吻合。

第二,農業社會里,家族的地位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提高農業產量的需求還是農民傳統思想對於家庭的重視都決定力量家族地位的重要性,而儒家提出的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制對於家族秩序的維護有著極好的規範作用。一方面,家長的絕對控制權有利於家族的穩定,家族的穩定更利於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倫理綱常作為維護家族秩序的準則是能夠被農民的傳統思想所接受的,這些特點都決定了儒家思想被廣泛農民接受並遵守。

創新性保障了儒家思想生命力的旺盛

儒家思想從被確立為封建正統思想開始到封建社會的兩千多年裡一直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存在,離不開儒家學派對儒家思想的不斷創新。

從孔子的以禮治國,到孟子重視道德的教化,再到荀子將法家的“法制”思想納入儒家思想體系,提出“隆禮”又重法的思想主張,到漢代將儒家思想與“天授”所結合,都反映出了儒家思想在時代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在吸納新的思想,並將其納為己用,以此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為其保障了強大的生命力。


文話史


儒家理論的主題思想是喪失人性,不尊重人權的。儒家思想本質特徵的強姦文化,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強者的護身符,而卻是弱者的緊箍咒。在這種文化體系統治之下,孕育出阿Q之類的奴才的民族,培育出庸才的人種,培養出奸偽的群體,遺傳出病態的後代,造就出喪失人性的部落,毀掉了科技人才的生存條件,泯滅了人才的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創造力,使中國長期以來,很多高科技項目,在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上,處於落後的地位,諾貝爾獎的科技人才寥寥無幾,不少科技領域只能“中國仿造”、至多是“中國製造”,嚴重地扼殺了"中國創造"。[流淚][流淚][流淚]


江夏43755022


為什麼了。儒家思想有幾個優點特點

。 1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對於個人,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礎。人皆有惻隱之心。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和為貴。

2對於統治階級,仁政,仁者愛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選賢與能,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反對殉葬,首作俑者,其無後乎。對統治階級也是一個指導和約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他的延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有點牛逼了。

3孔子是個大教育家,整理五經,習學六藝,儒生都是古代的知識分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舉一反三,溫故知新。歷代人才輩出。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陽明,曾國藩。心學,理學兩大門派。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新人換舊人。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4儒家是個學習開放的思想系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儒家平等的思想,人皆可為堯舜,人皆可為聖賢,當仁不讓於師。不患寡而患寡不均。王陽明致良知。強調人性解放從此而來。

6儒家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蒼生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給中國人指明瞭一條做聖賢的終極目標。立德立言立功。從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是為大丈夫。到捨生取義的最高境界。林則徐講苟利國家生死以就是這個意思的發揮。

7儒家提供了成功的方法論,君子慎獨,一日三省,溫古而知新,舉一反三。人一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曾國藩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從這裡來。

7儒家的愚民,有利於統治。要兩面看,基督教佛教那個不愚民了。馬克思說宗教是精神鴉片。道則仕,不道則隱,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

先說這麼多,謝謝大家。


天天扎心13君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這話說的最客觀,也最可貴。因此,只要階級社會還存在一天,這種烙印就會以各種形式反映出來,包括對孔子思想不厭其煩的討論或爭論的背後,都反映出這種烙印的深刻思想作用。

中國自從進入夏商周家天下社會之後,上層社會從人性上開始墮落,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人民群眾越來越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境地。在這種情形之下,統治階級內部爭奪最高統治權利的鬥爭也日趨激烈,於是出現了道德經中的“智者”,(實際就是陰謀家和野心家的意思)。老子說“大道費,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是說他們以偽善的面目來吸引大眾眼球,並利用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來為自己篡權竊國的目標服務,西周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所以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統治階級內部這種智者偽善的行為,在社會歷史上產生出極為惡劣的影響,即使在統治階級內部的兄弟父子之間,也不斷為了權利而互相殘殺,所以周朝的禮樂制度只能從表面上限制下層民眾,根本就無法限制人性變惡的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勢造成的禮崩樂壞局面。所以老子說“以智治國國之賊。”

孔子是個學者,出生在東周(前551年),他看不透西周所謂“以有道伐無道”的虛偽假象,看不到歷史變遷形成的深層社會矛盾和人心越來越惡的歷史趨勢,思想沒有超越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而制定的禮樂範疇,認為統治階級應該實施仁政,而大盜竊國的家天下統治階級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橫行無忌的流氓集團,一些有實力的諸侯都存在著稱霸擴張的野心,它們竊取的家天下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可能對老百姓實施什麼仁政的。但孔子的主張對於一些看不透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人來說,卻有著很大的欺騙性,尤其是那些看不到歷史深層矛盾的人。

如果拋開階級性不談,孔子作為一個修身上進的學者是當之無愧的,他說出來很多令人不得不佩服的話 ,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有比他早二百多年的關尹子先說出來的,不知是否收到過影響無法確定)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但孔子真正的思想深度比起老子關尹子的確有著天壤之別。也比不上子產,范蠡,墨子,管子,晏子,文子,列子,莊子,鬼谷子等人的思想深度。尤其是他看不起勞動人民,對問起耕作問題的弟子表現的很不耐煩,暴露了他看不起勞動人民的思想傾向。

但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要想既維持統治階級三宮六院寬宮大墓極度奢侈腐化的生活與百姓在極度貧困中掙扎這兩種高度不合理的現象長期並存,就需要一種似是而非但表面上又說的過去的文化作為思想基礎,麻醉人民群眾,於是孔子非他莫屬而十分“榮幸”的入選了,因為只有不涉及社會深層矛盾的思想才是對這種統治者有利的。因此,即使在蒙元滿清外族統治中國時,它們也捨不得把這個現成的法寶丟掉。

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作為,失仁而後義……”。人性一旦被社會的惡性爭鬥所左右,一切仁義道德只能作為一種口頭說教,不但不可能實現,而且還自然就變成了爭權奪勢過程中張冠李戴或自我包裝的一種工具,對老實善良的人形成欺騙。所以偉大的思想家魯迅看透了這種思想“吃人”的本質,這也是當今很多既得利益者(主要是某宗教組織潛藏在各級政府中的人員)在網上攻擊魯迅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們必須看清孔子思想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本質傾向,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古始之道


任何一個能說得通立得住的思想理論,都沒有錯,只是從不同角度把不同人引往真理的路徑,只是適合在某一時處相應方法理論。

任何一個所謂真理的形式都是如此。

儒家思想也是一樣,本質沒有問題,只是被統治者誤解利用,來狹隘的矇蔽人們。

任何理論都沒錯,錯就錯在了人被低級貪妄之心愚迷了。

被統治者是這樣,統治者也是這樣,都不正常了。

封建社會里,

有再多的錢,都是奴隸。都是統治者的奴隸。統治者就是奴隸主。

奴隸主和奴隸,都是貪心的奴隸。

統治者也不自主,不自在,他是貪心、虛妄、煩惱、掩蓋虛妄的奴隸,並不快樂。

為什麼被統治者,和統治者都能被愚迷困住呢?

因為他們都是貪心的奴隸,都想貪,被貪所迷,所以人性就不得不做奴隸,不能得到享受自主的價值快樂。

由於貪婪縱慾,違反自己自然規律,多數都毀了自己。

人類社會發展,也是物極必反輪迴的一個發展規律趨向,最終人類自然性逐步走向了更平衡文明的新時代。


靜心永恆本好紅塵笑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一個克己復禮的舊有秩序維護著,一個等級深嚴宣揚愚忠的道德範式正合帝王心意,統治者不用儒學還能用誰?

所謂亂世黃老盛世儒術。還有一句話,外示儒術,內用黃老。何也?說白了,儒術是用來愚民的,統治者需要的是愚忠的跟隨者,儒術對於統治者來說可以說是事半功倍的好學問。而為什麼內用黃老呢?這更好理解。跳出儒術,看透帝王心的,沒事,黃老哲學那套等著你呢?跳出三界外,還有如來手掌等著你,跳你是跳不出如來的手掌心的,這就是外示儒術,內用黃老的妙用。


行雲流水


封建王朝的主導思想從來就不是儒家思想,即便有,也是偶然而暫時的。但是,表面上看起來確實又都尊崇孔子孟子,滿嘴仁義忠孝,這是為何?因為它們最具有迷惑性。事實上,從秦朝以降,尤其經歷過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之後,封建王朝施行的就一直是外儒內法。中國的法家,和現在人們普遍理解的法制或者法治全無半點關係,而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帝王統治術。講求的是法術勢。孔孟儒學經過與法家的嫁接之後,衍生出了非常陰柔腐朽的“禮教”文化。用魯迅的話說就是一種吃人的文化。


豐語微言


仔細研究中國歷史。每當時代動盪。社會不安定時。社會輿論與共識基本都是反孔的。當社會秩序重新架構之後。統治階層迅速開始尊孔。這是中國歷史的死循環。無人能破的魔咒。其實原因很簡單。儒家思想及其執政理論其實與封建社會並不配套。他誕生於奴隸社會往封建社會過度期。企圖恢復奴隸社會禮制。他只適合於奴隸社會。當一個封建王朝通過反孔掌握政權後。妄圖重新通過禮制來恢復秩序。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儒家的禮制根本是隸屬於奴隸社會的。以禁錮人思想與人身自由為表現形式的。當架構的社會穩定成熟以後。農民大量失去土地後漸漸失去人身自由。從農民往農奴身份轉變。於是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這是一個封建王朝覆滅的開始。

所以說因為儒家思想的獨大。中國其實根本就沒真正進入到封建社會。而是一直處在奴隸社會往封建社會過渡期。其表現形式就是對農民以致平民的思想與人身禁錮上。方式與方法就是所謂的封建禮治實際上是奴隸社會中的等級觀念這無形的枷鎖。


無來無趣


儒家思想注重名分,也就是說,注重尊卑等級之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做各自分內的事,分外的事別去做。如果都按照儒家思想去做,國家容易統治。古人推崇“孝道”,一個家庭父親有處置權,父親權利是最大的,兒子兒媳便不會做出格的事。一個村或一個鄉,就是一個家族裡最有資歷的做族長或者叫鄉紳,管著族裡的人,這個姓氏的人做了錯事,族長可以處置。這樣一個個家庭就是個獨立的小單元,這些家庭的家長又被族長鄉紳管著(鄉紳國家是不給俸祿的),鄉紳又被縣令管著,縣令又被皇上管著。朝廷找縣令收稅,縣令找鄉紳收,鄉紳找老百姓收,環環相扣,利於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