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抽穗後出現白穗秕粒是什麼病?怎樣防治?

七星老農


小麥抽穗後出現白穗的現象比較常見,原因有很多,一般情況下,以病害導致為主,當小麥白穗現象發生面積大、危害嚴重時,對於產量有著很大的影響,甚至可能會造成絕收。

關於小麥抽穗以後的病害,主要有以下4點,都可以造成白穗現象,具體如下:

1、赤黴病

揚花期和灌漿期是赤黴病的高發期,如果小麥感染赤黴病以後,不僅會形成紅穗,還會變成白穗,大家近期要注意當地是否有陰雨天氣,陰雨天會加重赤黴病的發生。

解決辦法:針對小麥赤黴病,建議提前打藥預防,第一遍藥可在抽穗期時噴施,然後等到揚花初期再噴施一次,如果,只打一遍藥的情況下,那就選擇揚花初期噴藥(揚花開始20%左右),可用藥劑有戊唑醇、咪鮮胺、甲基硫菌靈、吡唑醚菌酯·氟環唑、戊唑·咪鮮胺、氟環·多菌靈、多菌靈·三唑酮等等。

2、根腐病

根腐病在小麥整個生育期中都可危害,根腐病很明顯的一個症狀,會導致根部出現腐爛,如果抽穗以後小麥感染根腐病,由於根系受害,輕則會出現營養不良,進而出現白穗的情況,重則整顆小麥出現死亡。

解決辦法:針對小麥田間已發生根腐病,及時打藥進行防治,可用藥劑有三唑酮、苯醚甲環唑、丙環唑、多菌靈等,另外,為了緩解小麥的長勢,還可以在噴施一些葉面肥或者芸胎素內酯。

3、全蝕病

全蝕病又被稱為“黑腳病”,當小麥抽穗以後感染全蝕病,會導致出現白穗。

全蝕病也比較好分辨,直接觀察小麥根部,會出現明顯的發黑症狀,隨著病害的加重,根部出現腐爛,同時生長緩慢,嚴重影響最終的產量。

解決辦法:全蝕病一般是通過拌種預防,如果播前使用苯醚甲環唑拌種以後,發生全蝕病的幾率會大大降低,而田間當小麥感染全蝕病以後,要及時打藥防治,可用藥劑有苯醚甲環唑、三唑酮等,但最好的辦法還是播前拌種。

4、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病害,如果小麥抽穗以後感染了紋枯病,除了影響小麥整體生長外,還有兩種明顯的症狀,第一,觀察小麥的莖杆,會有一些病斑出現,形狀為橢圓形,顏色為褐色;第二,會出現白穗,這是由於莖杆出現問題後,營養傳輸受阻,慢慢形成的。

解決辦法:紋枯病也是靠播前拌種預防為宜,但是,抽穗以後田間已出現病害症狀時,要及時打藥防治,越早越好,可用藥劑有:三唑酮、苯醚甲環唑、烯唑醇、己唑醇或者是井崗黴素等。


農民的小幫手


每年都會有因各種原因導致小麥白穗現象,病蟲害如小麥全蝕病、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黴病等,具體有以下幾種病害:

1、小麥全蝕病,一種典型的基部病害,白穗是由於根及莖基部受病菌為害引起的。抽穗灌漿期病株成簇狀或點片出現早枯白穗,並且在莖基部葉鞘內側形成膏藥狀的黑色菌絲層。

2、小麥根腐病,也稱斑點病、黑點病等。主要表現為苗朔芽鞘和根變褐腐爛,嚴重時不能出士。病菌矮小叢生,植棟逐漸萎,不能抽穗即枯死,或部分抽穗結實不良,成為白穗。

圖:小麥紋枯病造成的“枯白穗”

3、小麥紋枯病,抽穗期症狀最明顯,主要特徵是在葉梢上形成大量蘿蔔籽狀的菌核。菌核表面粗糙,成熟後容易剝落,重病株主莖枯死產生“白穗”,易倒伏,減產嚴重。

4、小麥赤黴病,穗腐發生在小麥揚花時,小穗發病後擴展至穗軸,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位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圖:小麥赤黴病

防治措施:(1)種子處理,可選用125 g/L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200 mL/100 kg種子,防治小麥全蝕病;30 g/L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500 mL/100 kg種子,可防治小麥全蝕病、小麥紋枯病;25g/L咯菌腈懸浮種衣劑600 mL/100 kg種子處理則可以防治小麥全蝕病和小麥根腐病。(2)防治紋枯病可選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噻呋酰胺等藥劑, 防治小麥赤黴病可選用咪鮮胺、戊唑醇、 氰烯菌酯及其復配製劑。防治小麥赤黴病施藥的時問原則:當抽穗期問天晴、溫度高,麥子邊抽穗邊揚花,在始花期 (揚花 10%-20%)施藥最好。抽穗期低溫、日照少,麥子先抽穗後揚花,在始花期(10%揚花)用藥。抽穗期遇到連陰雨,應在齊穗期用藥。

雲眾地服務宗旨:幫助農民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


雲眾地


近年來發現,小麥抽穗後出現白穗秕粒的不僅有病害,還有蟲害也會造成。

小麥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抽穗揚花灌漿,但是小麥抽穗後不久就會經常發現麥穗出現枯白秕粒現象,於本該綠色麥穗很是顯眼,如果就白穗植株進行觀察一般會發現在在小麥莖稈上會有大小長短不一的缺刻蛀孔,在蛀孔處剝開莖稈多會看到體色略呈微紅的白色幼蟲,既水稻大螟為害。據近年研究發現,水稻大螟以老熟幼蟲越冬後,在春季就會鑽柱小麥莖稈,甚至直接為害小麥穗部,發生較早的會造成小麥枯心苗,較晚時出現枯白穗,稻麥輪作田塊近年發生明顯增多。而對於玉米或大豆等旱地輪作的,一般是蠐螬或螻蛄等地下害蟲隨春季溫度上升開始為害活動加劇,當小麥莖基部及根系被咬斷為害後,也會使已經抽穗小麥因為水肥不足而出現白穗秕粒。一般莖基部為害切口纖維狀為螻蛄為害,切口整齊的為蠐螬為害。為害較早時田間會出現死苗現象。如果發現白穗植株根系及莖基部有暗褐色條紋則是根腐病為害,根系正常,莖基部有黑色膏藥黴層的為小麥全蝕病為害,如果基部葉鞘莖稈有云紋狀病斑,為紋枯病侵莖失水造成,如果發現小麥上部莖節及其莖稈有紅色黴層,或枯死麥穗上又紅色物質的是赤黴病為害引起。

對於大螟為害,一般水稻收穫後進行秸稈粉碎並深翻,結合小麥抽穗前加入甲維鹽或康寬噴施一次,通常對大螟防治效果較好,而地下害蟲一般除甲基異柳磷拌種處理外,春節3-4月份地下害蟲活動盛期選用毒死蜱或辛硫磷已經雨前撒施防治較好。對於小麥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等病害,一般要播前選用苯醚甲環唑混配咯菌腈預防效果最好,結合田間發生初期選用苯甲丙環唑或苯甲醚菌酯防控較好。而小麥赤黴病一般在抽穗至揚花初期噴施氰烯菌酯戊唑醇或丙硫菌唑等防治較好,如果等小麥出現白穗秕粒,已經錯過最佳防治時間,不僅效果不好,而且防治也通常沒有什麼意義了。

總之,小麥赤黴病、全蝕病或根腐病及地下害蟲等病蟲宜在播前藥劑拌種預防,結合及時藥劑預防控制,能避免小麥白穗出現,如果田間出現白穗後通常防治意義不大,一般不建議在噴藥防治了。


農業植保管理技術110


氮肥營養過剩,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轉化和還原相反,幹物質積累少。地裡不缺氮磷鉀,甚至標準,糧食提質增效根本做不到?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向當地農戶推廣和使用全嫁營養配方施肥。例如:玉米深施肥口肥,水稻返青柯杈肥。蔬菜底肥/追肥。馬鈴薯,紅薯底肥。配合盛世黃金多元素螯合葉麵肥。努力爭取達到穩產增產品質好。以上都是個人經驗,有所不足希望給予批評和指導。











新盛緣肥業11


小麥出現了白穗秕粒現象,主要原因是青枯病,農村人叫.立死杆。還有雨水過多,或者是澆水過量,低屲處積水過多,造成了小麥根部腐爛,即產生根腐病。也有可能產生小麥全飾病,白粉病等病害。嚴重時,都有可能使小麥產生乾枯現象,如果是後期,就出現小麥秕粒現象,使小麥品質下降。也使產量降低。

這樣的現象要對症治療。在小麥開花過後,根據土壤墒情和天氣因素,適當控制澆水。不能使土壤過溫。

如果是產生病菌危害,初期及早用戊唑醇加代森錳鋅,或者是百菌清加三唑醇代森錳鋅按說明噴霧防治,要間隔七天,連噴二到三次,效果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