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可以通大船,為何黃河大部分河段不能通航呢?

Mrs李的博兒


長江、黃河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養育了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承載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作為聰明與智慧並存的中國人,充分利用了水路運輸的便利性,古人把糧食、絲綢、鹽、瓷器等運往京城等大都市,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就是最有利的證據。作為自然形成的“母親河”長江也是充分的證明,長江水面寬廣,水深浪平,大型船舶可以從長江口的崇明島一直航行到宜賓,通航里程佔2/3,為64883公里(包括各支流),被稱為名符其實的“黃金水道”。“母親河”黃河的境地就沒有長江那麼樂觀了,通航里程僅3533 公里(包括各支流),而且多為三級以下航道,不能航行大的船舶,主要問題是其自身原因造成的,主要體現在一下幾點。




一、徑流量小

黃河,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發源於“三江源”的巴顏喀拉山脈,水源的49%來源於此地。而且黃河大的支流不多,也就汾河、渭河、洮河、湟水等四大支流,其它的支流補水量較小,年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相當於長江的1/17,和閩江的面徑流量大致相同。這是黃河大部分河道不能通航的原因之一。


二、地勢不平

黃河,雖然長5000多公里,流經九個省市,水面落差4480米,從“世界屋脊”到蒙古內高原,再到黃土高原,流經太行山脈,華北平原,注入渤海。地勢跌宕起伏,千溝萬壑,像黃河壺口瀑布落差就有30多米,地形險峻,水流湍急,通航困難。這也是黃河大部分河道不能通航的原因之一。

三、大量泥沙的淤積

黃河流經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黃土聚集地“黃土高坡”,由於黃土高原植被缺乏,土質疏鬆,雨季水土流失嚴重,加上上游水流湍急,落差較大,河水攜帶大量泥沙直流而下,到河道下游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地區,開始沉積,長期以往,河床升高,水面抬升,河道越來越窄,時至今日,已經稱為了名符其實的地上懸河。拿開封鐵塔來比較,黃河河床底部已高出鐵塔七八米之多。這也是黃河大部分河道不能通航的原因之一。



四、自然災害,河道改變

黃河,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歷史上氾濫成災,多次改道。南下“奪”淮河河道,北上“侵”海河河床。給周圍百姓生活帶來災難隱患,苦不堪言。還好現在有了清淤船,上游水電站對水量的調控,使得黃河再沒有“氾濫成災”。隨著近些年來氣候的變化,降雨不多,源頭水量的減少,黃河下游偶爾出現斷流情況,更不用提通航的事情。這也是黃河大部分河道不能通航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長江通航的里程很長,而黃河航道不盡如人意,而且出現斷流情況,同是華夏大地的“母親河”,卻出現如此“怪異”的事情,難道不值得我們人類反思嗎。保護環境,節約用水,刻不容緩,不要讓人類的眼淚成為世界上最後一滴水。


謝謝閱讀。


這麼近那麼遠F4


這個問題之前討論過,長江能通航大船是因為自身的自然條件非常好,水量大,江面寬,下表為長江南京以下各水道的基本情況,河寬基本在1000米以上,主槽水深在10米以上,基本上把少量礙航水道整治之後,就可實現12.5米的深水航道了。

而黃河的中游晉陝大峽谷全長784km,河寬200m-400m,黃河下切嚴重,還發育出了谷中谷奇特景觀,特別在壺口處,從原來500m的河床突然收窄至40m,從約30m高壁上飛瀉而下。這樣的水文條件是無法通航大船的。下圖的晉陝大峽谷來自@蘭闍圖片故事(圖侵刪)

黃河的下游花園口至河口約為780km,兩岸無支流匯入,每年從中上游下來的巨量泥沙中約有四分之一淤積在河道,平均每年約加高10釐米。現在下游河道一般高出兩岸的地面3-10米,成為了地上懸河。雖然黃河的河道很寬達1000m,但主槽兩側也被泥沙淤積,成為灘地,水深在0.6m-1.6m,這樣的水量和水深是不足以撐起大船的。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評論和關注!


崑崙還東國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

帶來了大量的泥沙。

容易臃堵,不適合航行。

黃河流域來水量小。

還有乾枯期。

沒辦法航行。

故,黃河無法形成大規模的內河航運。

#凌遠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