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水之濱添新景——看吉安再建一座城市“後花園”


贛水之濱添新景——看吉安再建一座城市“後花園”

規劃效果圖

□ 本報記者 白靈

春到廬陵,四處煥新。

早就聽聞濱江生態公園正在建設,從2018年5月開始,這裡發生怎樣的變化?4月初,記者帶著好奇到訪,未及言語,工作人員就遞來一張介紹單,內頁三張長圖讓人眼前一亮。

第一張圖是動工前的原貌,河濱散落著不一的建築,十年九澇,曾有人戲言“寧要河西一張床,不要河東一棟房”;6個月後大變樣,第二張圖顯示,9個村莊、7家企業,房屋742戶1069棟基本拆遷完成,乾淨猶如一張待繪圖的畫布;第三張圖,是濱江生態公園規劃圖,“一心、兩帶、五區”移步易景,成為心之嚮往的城市“後花園”。

告別棚戶區 這一路有信念和汗水為伴

濱江生態公園項目位於吉安三座大橋中間,原廬陵新區紅光社區地塊,南北長5公里,佔地1000餘畝,這裡曾居住著1725人。“以前住在這裡真是難,一下雨就漲水,東西都不知泡壞了多少!”家住在天府花園的市民李來順想起以前的日子感慨地說。

民之所憂,政府之所思。2018年5月,濱江紅光地塊棚戶區改造暨濱江生態公園項目啟動。然而,工作人員卻四處“碰壁”——村民惜土如金,故土難離,徵收牴觸情緒大,歷史遺留問題眾多,這樣一個惠民工程成為難啃的“硬骨頭”。

“越是困難,越要迎難而上!”這句話成了指揮部全體幹部的工作箴言。關鍵時刻紅光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禮龍、居委會主任郭五發帶頭測量評估、簽訂協議、拆除房屋;老黨員肖水林主動要求測量、評估,還主動做兄弟思想工作。抓住關鍵點“破冰”,指揮部出資裝修恆盛花園57套房屋,讓被徵收困難職工“拎包入住”,解決他們住房難、過渡難問題,成功攻下吉安港船廠第一份協議。紅光村經濟發展預留用地開發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指揮部聘請法律顧問,講法律、說政策,最終村民同意掛牌出讓預留用地……

一路走來,徵收工作組成員深夜12點回家是常態,帶病上崗,不叫苦、不喚累。付出的一片真心,深深打動了武警北京總隊來吉警官藺紅兵,他主動延遲歸期,幫助新區宣講徵收政策、紓解不良訴求。去年11月16日晚上,軍屬姚文光簽下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為項目徵收工作畫上圓滿的“句號”。

興建新公園 一切努力只為百姓的歡笑

“這裡是天寶廣場,有近萬平方米的廣場……”漫步濱江生態公園,四處都在施工,在工作人員富有激情的介紹下,濱江生態公園建成後的場景彷彿就在眼前。“我每天都會在這裡散散步,真希望公園能儘快建好!”4月3日,市民曾雲如是說,每天來這“打卡”已成為生活的樂趣。

據瞭解,公園按照“水岸緩衝、江景風光、休閒活動”的功能定位建設,分為古船新韻、兒童趣園、天寶廣場、河東碼頭、杉林溼地、橡楊林海片區,將力爭在今年國慶節建成。

工作人員描述建成後的公園:公園成為城市河岸行洪區,可保持岸線水土,居住人員的搬遷可減少生活用水的排汙,對水源保護大有裨益。

新公園內種植了20多種植物,實現綠化全覆蓋。綠道貫通公園,騎行一路猶如在森林裡穿行,一路美景相伴,四季有變化——春季可賞櫻花、玉蘭;夏季紫薇花開正豔;秋季銀杏、紅楓各自連片;冬季紅梅傲雪迎春。

片區各有千秋。古船新韻片區曾集中了一些造船廠,見證了贛江“黃金水道”的興衰,如今將重建一些造船廠,保留城市記憶;河東碼頭片區將新建“凌波亭”,保留渡口;兒童趣園片區將以沙灘為主,增設娛樂設施,成為親子樂園;天寶廣場片區建成後,是百姓散步娛樂場所;杉林溼地、橡楊林海片區就是城市花園。如乘船一路望去,處處皆景,到處是亮點,成為贛江邊一道靚麗風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