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像贊,指為人物畫像或人的相貌所作的讚辭。自古像贊,一般配置在各姓氏宗譜的先公遺像後面。撰寫像贊者,大都是當代或後世的名人、學者。像贊主要依據題詞者本人的思想、立場而定,並不一定都能做到遣詞公允、恰如其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字裡行間中都會充滿敬仰和崇敬之情。文天祥曾在《劉氏族譜》圖譜和像贊中,寫過兩則跋,其中一則這樣寫道:“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以傳者,必先人勳業燦於當時,道德鳴於斯世,乃能留其像。凡儀容雖盛而不久者,以無譜故也。”文天祥在跋中,十分強調了“必先人勳業燦於當時,道德鳴於斯世”,才能在宗譜中留其像、立其傳,才可傳千百世而不朽。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現摘選幾篇像贊,分別由明末文學家、都察院中丞李淶,清初文學家易學實,進士管奏韺,舉人梅賁英,解元李睿,恩貢易運昌,進士李聖裁,進士南康縣教諭康緒,進士宋昌恂,舉人洪霖等於都名人為易氏鄉賢所作的像贊,以饗讀者。

祖姑夫易公古窩號紫泉先生像贊

進士都御史 李 淶

其持家也勤,故其獲福也常豐;其負才也達,故其與人也常忠。一犁春雨身瞿瞿,然明農於太平之日,萬青燈子嶽嶽,然奮跡於膠庠之中。噫若公者詎啻評,重月旦,而先祠之營尤徵祖之風也歟。

【作者:李淶,字源甫號養愚,西一坊人。明·隆慶丁卯(公元1567年)科,山東僉事,巡撫應天等府右僉都御史】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碭山令易昆良像贊

禮部進士 學實 敬題

此峨冠進賢者何代之人耶?朱衣大袖,博帶銀橫,委垂牙綬,補鮮明,生而榮,歿而獨,得圖畫以全令名者也。

【作者:易學實,字去浮號犀崖,南關廂人,清·崇禎己卯(1639年)科】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九十翁定先易君喜容贊

鄉進士 管奏韺

定先翁易氏卓越子也,事父母以孝聞,而友于克篤,有行葦華萼風,生平仗義疏財,遇事擔當,一介不苟,其叔氏碭山公宰溧水芒碭間政績卓異,翁與有劻勷之力,焉今其年且九十矣,儀容康莊不減函關老子,而蘭玉森立,諸孫繞膝,其嗣子宗爵又能克自成立為望族偉人,皆老翁忠厚之報也。一日會餘於乃弟正翁齋頭,浹談竟日,觀其言論篤實,恍若赤子之未漓,其天因笑謂公曰:翁其無懷氏葛天氏之流歟?不然何竟似太古遺民也,正翁因為之索贊於餘,餘顧而樂之,因喜而從其請焉,贊曰:

其行正直 其品端方

天真爛漫如明月之皎皎

天懷瑩潔若玉山之朗朗

既已獲厥躬之爾壽爾康

行將見後人之爾熾爾昌

善餘之慶 久而

【作者:管奏韺,字凌士,號省庵,西一坊人。清·康熙庚午(1690年)科】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易受之公妣邱孺人像贊

舉人 梅賁英

其性端,其色溫,樸而不華,儉而能樽,節其懿行,當次於古賢嬡之列,而揚彤管之芬。

【作者:梅賁英,字子鶴號鹿谷子,東一坊人。清·順治丁酉(1657年)科】

易明若先生像贊

解元 李 睿

披其幃其編斯在,登其堂其容不改。吾所見者喧兩廡,而中坐端嚴則人奉為師。而所聞者,藹深閨以緊隨篤摯。而母呼曰:囝其孝其德,吾徒尚不能發其幽光,豈丹青得盡,其豐彩雖然。生而先意承志,歿則由貌溯神,有其後人之賢垂,之中堂,自可流芳乎千載。

【作者:李睿,字淇聖號菉園,固院人。清·乾隆庚辰(1760年)恩科解元】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堂兄積士雙像贊並序

愚弟 運昌

堂兄積士諱鹹利,乃我堂叔晉五公之第三子也。我堂叔仙逝之日,兄方弱冠,遂有志成立,以竭力事我堂嬸母劉,兄意以為父雖往而母存,猶得菽水承歡,庶可觀後日之有成,以慰親志也。孰意不數載,我堂嬸母亦相繼而去,斯時兄尚未有室家,與二兄一弟共相協力。又未幾,而長次二兄亦相因棄世,兄僅與一弟形單影雙,始勉力而有室。厥後兄與嫂克勤克儉,稍得成家,數十年來漸次積聚,厥有產業,似此奔波半世,宜享長年,奈昊天不弔,年僅五旬有一,堂兄嫂撫幼子弱媳,恪守家規,使天假之年以內主其家,不惟堂兄嫂之所甚願,抑亦諸兒媳輩之所大幸也。奈何我堂兄死僅八載,而兄嫂又相從地下矣,嗚呼!兄與嫂勤勞一生,何天奪之速耶?豈天欲啟佑後人以相報耶。予睹遺像,兄嫂儼然如生,不勝惻然,因援筆而為之贊曰:

吾兄與嫂 勤儉一生 寸積銖累 家道乃成

使天假壽 可大經營 無何兄逝 嫂也即行

睹兄遺像 猶然冠英 與嫂偕坐 同在九

願爾後嗣 克振家聲 尚其含笑 以待封榮

【作者:易運昌,字益源號東泉,東一坊人。清·乾隆乙巳(1785年)恩貢】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易君林茂像贊並序

杏園 李聖裁

易君先予之生十數載,予雖雅聞其嗜學,恨未嘗一識其面也。令子君弼捧其遺像索贊於予,而以吾門易生凌春為之介,因述其平生。厲志讀書,雖家徒四壁不為少輟,屢困童子試,益自刻苦,以此而終。予益信所聞之不謬而又竊喜,君之道貌於身後也。贊曰:

古之學者惟善之明 今人束髮便志功名

君不得志其學斯純 刻苦不倦殞厥身

倘所謂:朝聞道夕死可者,又何功名之足雲。

【作者:李聖裁,字泗傳號杏廬,固院人。清·乾隆甲午(1774年)科

廷試進士,候選直隸州州判】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姊夫易伊立先生雙像並序

鄉進士南康縣教諭 康緒

易君伊立餘堂姊婿也,夫婦同心創業,由困而亨,後俱登壽考,君之卒時餘在京師,距今十有四年,及宦遊他方解組歸來,而姊氏卒又三年矣。展拜遺像,風度依然,又喜後之人能丕承先志,君夫婦可以含笑九

。因綴數語,以題其軸:

夫持德義 婦效劻勷 其居也敬 其行也臧

風雨勤矣 同心而順 田廬闢兮 裕後而光

溯梁孟之風徽於今未遠 景鮑桓之軌範歷久難忘

前桂秀 砌下蘭芳

永宜紹箕裘於百世 豈徒懷怙恃於中堂

【作者:康緒,榜名懋機字特觀,水頭裡人。清·乾隆丙辰(1736年)恩科經魁,乙丑(公元1745年)登明通榜。任南康縣教諭,永寧縣訓導,截取山西孟縣知縣】

易公勵若先生暨配李孺人像贊

鄉進士揀選知縣 宋昌恂

魚有比目,鳥有雙棲,人為物靈,案舉眉齊,維公夫婦。義篤倡隨,其人已往,堪重品題,公敏好學,談經摺角,文章憎命,竟屈尺蠖,解憂何人,魚軒賢淑,烹茗著書,清泉手淪,伴讀寒忽,雞聲

喔,日月幾何,他生空約,殲我良人,門閉閣,金鐵其操,不忘溝壑,撫字遺孤,謹踐諾,習蓼飲冰,老而愈篤。嗚呼!穀同室,死同穴,主同設,像同列,宛見當年帶同結,珮同玦,德同哲,名同烈,不與丹青士女圖同閱,願汝後人對此遺容,如睹先人之手澤口澤。

【作者:宋昌恂,字懷恭,號敬亭,啟傳子,賴村人。清·乾隆庚午(1750年)科,大挑一等。借補武岡州州同,歷署寧縣,沾益州臨安府同知。】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易君秀堯先生暨配周孺人雙像贊

舉人 洪霖

夫正妻順,倡隨有光,同心創業,德比孟梁。田廬廣置,乃積乃倉。勤儉以持己,訓子有義方,延名師以課讀,繼前人之書香。種種懿行,實多劻勷。睹雙像之容貌,何用不臧,有如斯之德望,閫範固直,厥後克昌。

【作者:洪霖,字常吉號夢野,銀坑人。清·咸豐壬子(1852年)科。同治辛未會試呈薦。同治癸酉(1873年)纂修邑志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易母曾太孺人暨易君秀堯先生墓誌銘

舉人 何戴仁 撰

古云:丈夫亦愛憐少子,矧在婦人苐。丈夫之愛子以義方,婦人之愛子以姑息。以姑息則不知為之計長,久圖成立,驕奢淫佚,日納於邪,幼而習慣,長而性成。微論:貧不能致富,賤不能致貴。而貴夷於賤,富流於貧,比比皆然職是故也。古來以婦人之愛而能遠勝於丈夫之愛萬萬者,若孟母之斷機、陶母之截髮、柳母之熊丸、歐母之畫荻,遐哉愛乎弗可,尚已他如疏幃訓儉,親績誨勤,倚閭教忠,務使其子興家立業,名榮當時,聲傳後世,以曲成其愛者,稽諸史冊類不多,覯則甚矣。愛而能勞未易期之於婦人也,乃今聞吾雩固院易母之事則有可述,焉母曾氏幼適易君朝贊,舉丈夫四,相夫經營稱賢內助,以家不豐,諸子盡遣就賈,約束嚴明,不令稍淫蕩。諸子各遵母訓,竭力營生,中年後家道已隆隆起。幼子秀堯尤所鍾愛,屬望愈深。而所以勞之者益至秀翁,曲體母心,恪守母教,發奮為雄,由始有少有逐至富有,由是棄賈車,

太學,慨然有志於詩書,因己自幼之謀食,未暇謀道也,不惜重聘廣延名士,日課其子若侄曰:吾其以吾力之所,未能盡與吾志之所,未得逐者,勉之後人而償之可乎,隆師重道,課藝訓文,曲竭其誠。雖世講儒業者不是過人,方謂翁志如此,諸子侄芹香桂蕊,拭目可俟。母曾孺人愛憐少子,且裕孫謀也,夫何年未周甲,遽溘然先母而逝,嗚呼!翁誠有志而未逮也,已方翁之未逝也。母已九旬,長、二、三君相繼凋謝,母非不哀,但恃有愛憐之少子在,雖悲不,迨翁棄世母乃黯然傷,茫然失凜乎,若不可以久留於世,而令所愛憐之少子孤遊泉下也,歲甫期遂汲汲從少子以會親夫於黃泉,嗚呼!洵可異也,已斯誠愛之至,憐之甚者乎其生也,勞以成其愛其歿也,從而終其愛,其業之所就,雖不能如孟陶諸賢母之名馳千載,而論其志,核其異,其亦可與古之賢母並傳。而世之愛憐少子不以義方而以姑息者,丈夫而反愧於婦人矣。母之孫翁之子與侄前皆及吾弟之門,因得悉其母子之懿行,而述其可傳者而為之誌:母年九十二,生於乾隆癸未年九月二十二日卯時,歿於咸豐甲寅年九月二十四日午時,女一,子四:長昌謨,次奮揚,三會嘉,四則少子秀堯翁也,翁名如壁,國學生,生於嘉慶辛酉年正月二十三日寅時,歿於咸豐癸丑年十月二十九日亥時,得年五十有三,子三:長翠濤,次早卒,三出繼長兄昌謨為嗣;女三,以母之生死愛翁也,遂以翁隨母並卜葬於本處下秧腳合
共墳,巳山亥向兼丙壬,辛巳辛亥分金。吾既誌之並暨以銘,銘曰:

雩山之秀 貢水之靈 鍾靈毓秀 母子挺生

母愛能勞 子孝能成 瞻依膝下 無間幽明

佳城欎欎 蔭子及孫 抉科發策 先志克承

【作者:何戴仁,字曙峰號耐園,晚號曉凡,北鄉青塘人。清·道光庚子(1840年)恩科。同治辛未(1871年)纂修邑志,稿未就而卒】


于都縣李淶、易學實等為鄉賢所撰的像贊


(整理:易玉龍;供稿:于都縣志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