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縣挖出多座窯廠,專家:解開了千古之謎,填補了歷史的空白

導讀:在河北省有一個小縣城叫做內丘,雖然面積較小、人口較少,但這裡卻非常有名。

河北一縣挖出多座窯廠,專家:解開了千古之謎,填補了歷史的空白

內丘縣

史書記載:“公元前15世紀,商代祖乙自相遷邢轄縣域。幾百年後,周成王為報周公輔佐之恩,封周公第四子姬苴為邢侯,統轄邢國”。秦統一六國後,又廢分封立郡縣,把邢臺(刑國)設為縣,也就是如今的邢臺市,而內丘縣就是邢臺市的一個小縣城。之所以說內丘縣非常有名,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歷史悠久、曾是扁鵲行醫、採藥、治病之地,而是因為它被稱為商周“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有著“中國邢窯文化之鄉”的美譽。

河北一縣挖出多座窯廠,專家:解開了千古之謎,填補了歷史的空白

瓷器之國

我們知道中國是瓷器之國,中國的英文(China)就是瓷器英文(china)的大寫,由此可見中國瓷器在世界的影響有多大,瓷器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一種藝術文化象徵。其中“南青北白唐三彩”更是在中國瓷器的燒製手法上,達到了一個巔峰。而“北白”指的就是邢窯白瓷。《陽羨敬壺錄》中稱:“品茶用甌,白瓷為良,所謂‘素瓷傳靜夜,氣滿閒軒’也”。

河北一縣挖出多座窯廠,專家:解開了千古之謎,填補了歷史的空白

邢窯白瓷

邢窯白瓷胎質堅實,胎質細潔純白,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特別是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澤雪白瑩潤,陸羽《茶經》中稱道:“邢瓷類銀”,“邢瓷類雪”,到了唐代後,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

在《資治通鑑》、《國史補》中,也有著很多邢窯瓷器的記載。雖然有很多出土文物,可以證明邢窯瓷器的存在,但是卻沒有相關的考古文物能證實邢窯的所在地。所以一直以來,邢窯的確切遺址都被稱為一個“千古之謎”。而這個“千古之謎”直到30多年前的一次考古挖掘時,才慢慢的被揭開。

河北一縣挖出多座窯廠,專家:解開了千古之謎,填補了歷史的空白

窯址

上世紀50年代,邢臺市當地有一位非常熱衷於瓷器的歷史老師,由於職責所在,他經常看一些有關歷史的課外書籍。再加上興趣使然,他很喜歡瀏覽一些當地有關窯址記載的書籍,並對邢窯遺址坐落於內丘深信不疑。每當工作之餘,他都會去內丘周邊蒐集一些陶瓷殘片,久而久之,引起了當地考古部門的注意。在他的提議下,有關部門幫助他成立了邢窯工作室。

自此以後,他逐步的發現大量的陶瓷殘片,並最終找到了一個疑似邢窯的古窯遺址,這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鑑於這次的考古發現,專家們開始逐漸的對邢窯遺址又重新找回了信心,並於20世紀80年代初,成立專家研究小組,開始大面積的找尋邢窯遺址。

果不其然,在隨後的時間裡,考古覆蓋面積達120平方公里,一共找到了28處古窯遺址。而且其中以白瓷為主,窯瓷連接成群,形成了一個大型的窯區遺址。

毫無疑問,這些遺址有力的證明了邢窯瓷器遺址就在當地,這個“千古之謎”終被揭開。

河北一縣挖出多座窯廠,專家:解開了千古之謎,填補了歷史的空白

窯爐

後來到了2012的5月,專家又在內丘縣的城西關村發現了大量的窯址,並對此進行了長達半年之久的考古發掘。期間一共挖出窯爐遺蹟11座,出土瓷器和窯具殘片20萬件、片以上,並首次發現“隋三彩”,次年又在附近發掘出大量的陶瓷品。

直到此時,內丘縣的邢窯遺址發掘,根據專家的大量驗證後,有力的證明了:“邢窯始燒於北朝,衰於五代,終於元代,燒造時間大約為九百多年”。這一發現填補了中國陶瓷史的一頁空白,在中國陶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