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陝西農村是什麼樣的?

花花心心


我就是陝西南部的,去過八百里秦川關中農村,卻沒去過陝北,有機會一定去看看黃土高原的風景。

十幾年前去的,我們本縣的一個小鎮有個火車站,從那裡坐的是成都到西安的過路火車,很慢的綠皮火車。那時車次少,坐火車很不容易。

火車一起身,就在一個接一個的山洞裡穿梭,除了山洞,就是高得嚇人的橋樑,陡峭的懸崖,婉延曲折的河流,綿綿不斷的山。

過了秦嶺,不多久,就到了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這裡被稱為八百里秦川,我在那裡的一個小鎮上下了火車,又坐了一個小時的車,他們村裡的麵包車,到親戚家裡時天已經黑了。


他們沒登子坐,叫我們上炕去,第一次上炕還有點不習慣,學他們盤腿坐炕上,坐一會就難受。

第二天,親戚的兒子帶我到處逛,看到了他們獨家獨園的房子和園子門樓,看到了真正的平川,真的是一望無際,而我的家鄉是靠近四川的一個小縣城邊的農村,幾公里之外,一眼望去,除了山還是山。不過一年四季都是山青水秀,滿眼翠綠。


在這裡也看到了厚厚的黃土,走在乾燥的路上,一腳踏下去,細細的土末蓋到了腳背,我去的那時都還是黃土路。看到了在小學課本上說的土窯洞,一進洞口,一絲涼氣襲來,大洞裡還有小洞,橫洞,放著往年的麥杆,油菜杆,還看到了一眼望不到邊方方正正的麥地,和一片一片的蘋果樹園。還有那又深又長的黃土溝壕,就像大地震撕裂了大地一樣的溝壕。這裡除了在城市邊緣,很少能看到河流。

和我的山區家鄉完全不同,我們家鄉山巒疊障,大河小河縱橫交錯,家家都是幾分幾釐的田地,站在遠處看很像一塊塊奇形怪狀的鵝卵石拼接起來的,我的田你的田都擠得緊緊的,插秧苗時往田裡扔秧苗,要是勁使大了就扔到人家田裡去了。

關中農村那裡的生活也比我們家鄉簡單,他們大部分吃的饅頭、麵條、麵糊和麵片,菜很少,陝南主要吃的是米飯,有時也吃麵條,饅頭包子,喜歡弄菜,自己做豆瓣醬、豆食,泡辣椒、泡菜,醪糟等等,還有人人離不開的漿水菜,是我們陝南人的一大喜好。平時也喜歡自己種點菜。


同一省,差別卻這麼大,就是陝北沒去過,不知有什麼區別,這就是陝西農村。


凡人農夫


戶縣的農村,不過據說我們這一塊被高新託管了,也不知道會有啥變化。夏天也很熱,不過現在都有空調了,但是想要一直待在空調房裡是不可能的,要打工就得出門,沒有空調辦公室,只有熱禿禿的太陽,不是在葡萄地裡就是在工廠或者建築工地上。

冬天也很冷,我們這邊農村好像沒有裝暖氣的習慣,基本上就是生凍,晚上睡覺身體露出被子的地方都是冷的。早上水龍頭會凍住,只能用水井裡的水。動的硬邦邦的季節幹啥都不方便,拉個屎屁股都是凍的。

不過,刨去這些不方便,空氣真的挺好,風景也很好。雪天,外面冷風吹,大雪飄,人就坐到暖炕上,吃一碗熱騰騰的戶縣軟面加臊子油潑。熱天,外面曬,坐屋裡風扇下吃一碗美美的漿水涼麵或者涼魚。

夏天的綠菜都是願意自己種,想吃啥了就種啥,在城裡很貴的菜自己種吃起來不心疼,吃的時候嘴裡面再可憐可憐城裡人(雖然真的羨慕城裡人工作地方的冬暖夏涼)哈哈。

出門路上就是成片的樹,很茂密,就跟鑽進了綠色隧道一樣。各種野花野草……

春天太陽好的時候就坐在院子裡曬暖,躺著躺著就睡著了(老人專享,年輕人還是要上班的)。

反正農村就是一個沒有快節奏的地方,也是一個各項生活硬件條件都不如城裡的地方,但卻又是大部分農村人心裡真正的家。城裡再好,有空了總想回村子裡轉轉吃吃喝喝,享受晚上睡覺的寧靜,真的是寧靜不是安靜,在農村生活時間長了就會體會到寧靜和安靜是兩個不同的感覺。








不愛夾趾拖


自己的真實經歷吧

去過陝西商洛一個朋友家,我感覺是在山的那邊➕那邊吧。離最近的鎮35公里。

到鎮上後有坐了兩小時車到他家,從公路下土路往他家方向走,她的父母,大伯等都出來迎接。吃飯,4點到家的,就開始吃,給你介紹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都是怎樣做的,期間不停的給夾菜,完了晚上7點,幾乎全村人都來了,村子也就6戶人家,又是吃飯。這次可以讓比上次的菜硬😀,熱情的拿出家裡珍藏的好酒,自家釀的葡萄酒,玉米酒。全村人都熱情的過來和你打招呼,喝酒。第二天早上起來又是一樣熱情款待,中午他大伯特意讓去他家吃飯,又是一大桌子野味,喝酒。吃完飯傍晚自己一個人在村裡散步,碰見村裡人,遠遠的就會和你打招呼,拉著必須去他家喝水,給你拿點特產或者他們認為值錢招呼朋友有面的東西熱情款待。基本上就是這些。



那次我記憶深刻的就是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野豬,其實實話我去那有一大半原因是想去看看野豬最好能吃下。碰巧第三天中午吧,村民有多打到野豬的,直接那到朋友家讓殺到款待我。(大家應該知道野豬很難獵吧,我只見過村民回來汗水沁透衣服,還在滴血的長刀還有那條疲憊不堪的大黑狗)。



第二件就是呆的差不多了,準備回家。訂的人第二天12點多車票,當晚又是一頓隆重的飯局,算是離別宴吧。記得當時也呆幾天了,和村裡人也都熟悉了,我們吃著聊著喝著,結束大約快凌晨三點多了。我和朋友也喝的不少,盯著6點鬧鐘就睡了。等我們起來,他媽媽已經包好餃子,爸爸也殺好了自家養的山雞在等我們起床呢。3點多睡的覺,我6點起床什麼都已經做好了😭車來了拉著你的手不挺多重複招待都不好,有時間一定要再來的話。

那種待人的淳樸,熱情是我們無法超越的。


策馬奔騰k


我老家就在美麗的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放眼望去平展展的土地,真是一望無際。物產也很豐富,盛產冬小麥,玉米,棉花,冬棗,西瓜,紅富士平果,梨,杏子,葡萄等。現在,家家都過上富足的日子,許多人家裡都蓋了新房,有小轎車,想吃啥有啥,早上一般是小米或紅豆稀飯,騰幾個饃頭,順便蒸幾個紅署,再炒個肉醬,炒個素菜,涼拌個紅蘿蔔或黃瓜,既好吃又有營養,中午一般會包餃子或擀麵條,烙韭菜盒子等都非常好吃。農村每逢隔幾天就有個會,熱鬧非凡,人頭攢動,賣啥的都有,有賣衣服鞋帽,農具的,賣蔬菜的,還有賣最好吃的油炸糕,油條,烙餅,涼皮等等。總之,我的家鄉很美,我很愛它。


靜思5577



絕地球生


真實的陝西農村是什麼樣的?說起來大家肯定相信大實話,我是從63年來陝西的,那時農村破爛房,土窯洞最多,好一點的村莊有幾間土坯子房是最好的,生活上農村地多人少,災荒年可陝西不缺吃,經濟差點,各地農村差不多。從經濟改革後,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給農村減免各種費用,扶貧給老人發放低保,給農村高令老人發放高令津帖,給農村困難家庭發放救濟款,在後來各地農村撥款蓋新農村,修公路,架高低壓電燈照明,各村各戶按裝電話,在後來又普基手機,說實在的農村現在比城市都好,家家電燈電話,冬天空調取暖,夏天空調送冷風,春夏秋冬洗澡一個樣,農村空氣新鮮,還能吃到新鮮瓜果菜類,現在城市退休的老工人老幹部都跑到農村養老了,真的陝西農村和全國各地一個樣,全是中央習主席領導好,陝西農村和全國各地一個樣,現在又開始計劃新農村一條街,電梯樓層,商農並進和城市一個樣,建設工農商學一條街,走向城市化。


張新春14


看到這個問題,就不由得想回答一下,因為本人就是陝西人,就在幾個月前,還去了一趟小時候待過的農村老家。
我這次回去的農村老家,因為家裡許久沒有人住,沒有人待,所以,也就待了小半天。看大家都發的圖,我沒有拍照(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回去的話,能拍一些照片留作紀念),但感覺畫風完全不同。我回去時候的印象是,看到以前的鄰居奶奶,已經步履蹣跚,拄著柺杖走路,遠遠看到我,大概是眼睛也有點花問是不是我回來了,我過去抓著她的手,粗糙至極,看到滿臉的皺紋,滿是歲月的痕跡,而多年前見她,她還健步如飛的趕著牛羊。
就在待了大半天的時間裡,沒看到幾個人,說起來,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就是老人和孩子,因為是白天,可能孩子們都去上學了。而真正看到的,就是老人,狗,和一座座看起來荒涼的房子。
待半天就想走了,因為實在是無聊,雖說大家都裝了網絡,卻也實在是無聊至極,想想多年在城市待的我們,真的不想回去農村了,一幕幕荒涼的情形,讓人完全不敢相信,這就是我們小時候待過的地方。那時候,怎麼覺得,人好多,農村真好。
根據瞭解,以前所有的同學,無論是上大學還是沒上大學的,基本都沒有待在農村的,除非家裡有身體不適的老人需要照顧的,大都去外面了,哪怕是在附近的縣城買個房子,也不願意回去農村了。
可無論現在怎麼變化,小時候記憶裡的農村的模樣,依然會在心裡最深處,跟隨記憶一輩子,因為,那時候天真爛漫的歲月,和小夥伴抓泥巴,踢毽子,瘋跑的歲月,已經再也回不去了。

農機通


我覺得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有點太廣泛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個地方都存在著差異,陝西省也不算是一個小省。說句實話,關中,陝北,陝南的發展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在這兒不是說歧視哪個地方或者怎麼的,就是比較客觀的評價一下。大貓就關中,陝北和陝南依次來說。

1.關中

關中大部分地方都是平原地帶,所以農民種地的話根本就不用靠天吃飯,一般都會有專門灌溉的大渠水。所以關中地帶的發展確實比陝北和陝南的發展好一些,並且做什麼都比較方便,隨著十二五規劃的進行,比如咸陽市的涇陽縣、三原縣、還有興平,這些地方的農村農民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很多,以前的馬路都是泥濘的,但是現在全部水泥路,農村道路加寬了不少,街道衛生也很乾淨,一副新農村的面貌。大家住的房子基本都是平房,一方面可以曬糧食,另一方面也可以給上面再蓋二層房。

2.陝南

陝南地方比較多山,所以很多人大家就只能靠天吃飯,前十年左右吧,修了一條叫藍商高速的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確實給藍田縣和商洛市(均為陝南)的人帶去了不少的便利,因為這些地方大都有山,大家出門幹什麼根本就不方便,尤其是冬天下雪的時候,一個冬天就別想出門了,不過有了高速公路了,大家也就不怕了。但是相對而言,陝南的經濟發展還是一般,信息比較堵塞,很多農村人去城裡打工,一去就是一年,婦女也沒有什麼工作可以幹(在關中的話,很多婦女還可以出去打零工,比如栽菜什麼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家裡的經濟負擔都落在了丈夫的身上,一年到頭糧食也要看天。當然啦,近幾年來的生活條件也有很大的改變。

3.陝北

陝北是我們的紅色革命勝地,所以很多人可能對於陝北的印象更加的深一點。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對於陝西的印象是“扭秧歌”“住窯洞”“沒有水喝,一年洗不了幾次澡…”真的,這些都是曾經別人問過我的,我當時說我是陝西人,然後有一個人他就這麼赤裸裸的問了我!那個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在別人的印象中,把陝北當成陝西了(但是,不管是哪兒,我們不會窮到一年洗不了幾次澡)陝北的離西安比較遠,之前有朋友在延安大學上學的時候一直在吐槽陝北,但是呢,陝北人也都很不錯,至於目前的發展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因為我還沒有去過陝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家的生活水平絕對有提高!

最後補充一點,陝北人說話我是完全懵逼,陝南人說話口音略重(但是向商洛某些農村的說話也根本聽不懂,比較偏南方了)。關中人是哦陝西話在某些發音方面還是有略微差異!

這就是陝西農村的一些概況,歡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評論!

大貓聊三農,我是王大貓。喜歡大貓的可以關注一下啦!

大貓聊三農


陝西地分陝北、關中、陝南三塊。以秦嶺淮河為界,南部三市安康、漢中、商洛就是陝南呢。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分界線,陝南的風光和氣候和關中、陝北大有不同。這個答案推送給我幾次,看見大家發的多是陝北、關中的,翻了下幾張我自己拍的,老家漢中的農村照片,為這個樓添磚加瓦,也為自己家鄉打CALL。


2017年暑假,回老家閒呆一週左右,手機隨手拍圖。這是下午午後,雨後初晴,紅妝白樓在綠秧的映襯下,朋友圈曬過,迎來大家一片點贊。

家門前的小院是開放的,種的各種花,還有葡萄架,小時候門前還有曾經有課柿子樹,成熟的柿子摘下來藏在罈子裡捂一陣,又軟又甜。好像領居家還有過椿芽樹,每年長成時大家分,不過都久遠了,樹怎麼麼了,我也不記得。

同樣的花木,院裡都比我現在家裡陽臺上的繁盛。直接在地裡長得植物長勢比花盤裡好,我爺講是這個原理。

家門前的地裡,水稻欣欣向榮,遠眺青山,看上去都是很養眼的。水稻是油菜花謝了後種的。手機上沒有拍油菜花海,大家可以想象下,這一大片如果全是金黃色,配上藍天和青山,這邊的水也很多,漢江和她的很多支流,水質也好。漢中這幾年油菜花節做得很好,今年的主會場,就在我老家,漢中勉縣。

下雨時看著也不錯,煙雨朦朧,涼風習習。蘇子說西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美是共通的,我們可以藉著對比,想像一下。曾經有山西的好友,來我們這邊玩,跟我感慨,你看你們小學語文就很好學,那些描寫景緻的句子很容易理解,我就不行,一行白鷺上青天,青山碧水,什麼意思,我們那天遲早是灰濛濛的,山大多禿了,盡挖煤了。

暑假,早上很難睡懶覺,鳥叫鴨叫狗叫都有,隔壁鄰居家養了兩隻大嗓門的鵝,總愛到我家院子邊玩耍。現在年輕人在家的,也多是務工,交通方便,離縣城也不遠,附近有幾個工廠,騎著電動車就上下班呢。村裡的老年人還有養家禽的習慣,我自己覺得養豬是最吵的,領居家的一群豬,餓起來叫的吱哩哇啦。

晨練的景緻也不錯,當然下午飯後散步也是常有的。現在的河水已經比小時候少了很多,過度開發吧,淘金,賣沙子都有。但是也沿著河修出了寬闊的景觀道,比之記憶裡的土路,方便很多。

夏季雖然是豐水期,上游有水庫蓄水,所以河水還是很少的。小時候,夏天去縣城,漢江大橋離我們村比較遠,騎自行車走那條路可能要一個多小時。就近過河,就是要坐船。普通的小船,類似於烏篷船,更大一些,大家連人帶自行車都站在甲板上,船伕沿著絞動攬繩把大家擺渡到對岸,一人一角錢,車子也是。

現在交通越修越便利,我上大學時,公交車就通到家門前呢。今年暑假,新修的國道延伸到我們村,開車下了國道幾百米的距離,車就停在自己家院子呢。

每天都勤快了很多,出門走走走,隨手拍遇到的風景。晚上的星空也很美,特別是雨後,漫天繁星一點也不誇張,看著星空有種莫名的豁達通暢,但是手機拍不出來。


離家讀書生活以久,關於村莊日常生活不如大家瞭解的細緻。我自己和家人親戚聊天,兒時好友攀談,總覺得,我們這裡,自然環境尚可,民風也淳樸自得,大家大多數家庭經濟和文化生活都處在一種上升增長的過程中,幸福感還是挺強的。


偶爾回家小憩,看到的盡是美好,僅為個人見解,不能代表全貌。感謝駐足閱讀。


微微光


從2004年的時候,我就用相機拍攝了陝西農村,前後跑了70多個縣城,200多個村莊。由於時間和篇幅所限,我只把我看到的部分圖片和文字展示給大家,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該縣地處深山區,山大溝深,可耕地面積少,河流相對較少,當地居民用“八山一水一分田”來形容當地的地理位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土豆為主。屬於典型的深山區農業縣,全縣人口約計有42萬人。

過我們對該縣大部分鄉鎮走訪瞭解到,當地農村居民人均擁有大約2畝土地,土地所處位置大都在25度以上的山坡上,加上近幾年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當地人口數量的增多,人均可耕種面積相應減少,受當地地理位置所限,當地經濟發展遲緩,雖然近幾年政府也解決了農村通路問題,大部分通村公路都已修建好,但耕種方式依舊沿用人背馬馱的傳統勞作方式。

原本依靠土地為生的當地居民,看到所耕種的土地只能維持全家人的溫飽後,當地絕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務工掙錢養家,青壯年的外出,導致當地村莊基本上都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三類人員留守於村莊生活。

男人們離開村莊到外謀生,女人和老年人成為土地裡勞做的主力軍,因長期分居導致離婚案例增多,特別是近五年來,原來留守的婦女大部分選擇和愛人一起到城市打工為生,導致60%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

留守在家的老人,不得不承擔耕種土地任務,農忙耕種,農閒上山採藥成為當地老人們的日常生活常態,上山採藥的老人增多,山上的可採藥材日漸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