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和華為,哪個公司更厲害?

體育健身培訓


騰訊和華為雖然都是誕生於深圳,但在國內卻是不同行業的領導者,一個是互聯網巨頭,一個是科技公司的佼佼者,並沒有太大的交集,所以從公司業務上無法直接判斷哪個公司的孰強孰弱。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領域都有她的強者(或者說頂級企業)。你要華為做遊戲肯定比不上騰訊,相反騰訊做手機也肯定比不上華為。



所以騰訊和華為其實是不應該拿來做比較的,畢竟從事的業務壓根就不同。如果需要強行比較的話,那就只能從影響力、企業財報、公司規模這些方面來衡量了,這樣一來兩家企業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華為應該要更厲害些,騰訊畢竟主要還是盤踞在國內市場(雖然騰訊也到處投資和收購),但是騰訊的根基還是中國(而華為有過半收入來自海外市場)。

美國財富雜誌公佈的世界五百強應該是衡量企業的終極榜單,幾乎所有企業都夢想進入這個排名。而華為其實很久前就做到了世界五百強,並且現在已經排到了72位,上升速度非常之快。而騰訊是這兩年才進世界五百強的,所以華為在知名度和影響力上要超過騰訊很多。中國在海外市場最知名的企業其實還是華為、聯想、海爾這些品牌,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企業,騰訊雖然在海外也有些產業,但只是仗著有錢而已。

從公司財報和業績來看,華為也是遠超騰訊。2018年華為營業額破千億美元,約人民幣7311億元,是世界第三家達到這種級別的電子科技公司。華為的利潤高達593億元,在中國企業中是非常高的了。而騰訊一年營收才幾百億美元,進入世界五百強還沒多久……華為有多厲害?它的年收入超過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三家國內頂尖企業的總和。


當然,騰訊的市值很高,即使華為能夠上市估計也沒法和騰訊比,這是互聯網和軟件公司的天然優勢,畢竟運營成本低,發展潛力大,更容易被認可。而華為這些科技企業會擁有大量的工廠,是以生產硬件為主的製造業公司。騰訊的壟斷地位也不是華為可以比的,騰訊憑藉QQ微信等產品在國內收穫了大量的用戶,用戶粘性很強。
總結:華為在世界上更有知名度和影響力,騰訊主要還是依附中國市場,但是騰訊的壟斷性很強。華為公司的規模要超騰訊,員工就高達18萬人。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你覺得華為和騰訊屬於哪一類呢?


時楓科技


騰訊和華為哪個厲害?當然是華為厲害啦,目前來看不管是規模、技術還是知名度,華為都是遠遠超過騰訊的。當然我們首先要肯定的是,騰訊是一個好公司,華為也是一個好公司,不能說騰訊有所抄襲就認為騰訊不是個好公司


我們比較兩個科技公司誰更厲害,一般從公司的發展過程,規模、業務、科技實力等幾個領域來比較

從發展歷程來看,華為遠比騰訊厲害。從兩家的發家史來看,兩家其實早期都是通過模仿國外的先進技術起家(華為是模仿阿朗、思科等電信企業,騰訊QQ是模仿ICQ等互聯網應用)。但是華為一直在和各個領域世界最強的對手競爭,在夾縫中生存,讓自己從模仿中突破創新,一點點的打敗了自己的競爭對手,成為一個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公司。而騰訊起家幾乎順風順水,一方面缺乏有力的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得益於政策支持,同時騰訊一直被詬病抄襲其他的產品。因此華為的奮鬥史肯定是比騰訊困難的多,華為的奮鬥壯大過程肯定是比騰訊厲害的多的


然後我們看看兩家公司的規模比較,兩家都是世界500強公司,華為在世界500強排名第72位,騰訊在世界500強排名331位,華為的排名遠高於騰訊。華為的員工人數有18.8萬人,騰訊有5.4萬人,總人數華為是遠高於騰訊,但是人均產值是騰訊高於華為。所以從公司規模來看華為是更厲害一些

再看看公司收入,2018年全年華為的收入達到了1000億美元,騰訊的收入是3127億人民幣,阿里收入為3453億人民幣,華為的收入是騰訊和阿里的收入之和,這個很明顯還是華為厲害

從科技實力來說,華為的業務分為3個BG,CNBG是運營商業務、EBG是企業網業務、CBG是消費者業務。難能可貴的是,華為大部分業務都可以排在世界前三(除了華為公有云)。而騰訊主要業務聚焦在互聯網(包括即時通信、遊戲和視頻業務)和雲業務。因此騰訊和華為能比較的也就是雲業務。


我們看看華為的業務實力,華為的無線、傳輸、數通、服務器、手機終端業務均排名在全球前三,公有云華為比騰訊差,騰訊排名中國第二,華為排名連中國前十都沒進入。騰訊的即時通信和遊戲排名在世界也是絕對靠前的,但是總體來說,華為涉足的領域的含金量更高一些,所以我覺得這裡依然是華為厲害一些


然後我們再看看華為和騰訊的科技實力。這方面華為毫無疑問是碾壓,華為每年投入1000億元的研發費用,佔銷售收入的14%,全球排名第五,騰訊研發費用投入只有華為的1/5,排名世界第61。海量的研發投入保證了華為毫無疑問是中國最具科技實力的公司。專利排名第一、海思IC全球實力前三,5G標準必要專利全球第一......就硬件而言,除了著名的手機SoC麒麟980,現在連自研的泰山服務器都用上了自家的鯤鵬芯片。所以華為的科技實力毫無疑問對騰訊是碾壓的


我記得以前美國對中興通信進行大規模封鎖時,有人分析為何美國沒有封鎖華為,最後的結論就是,如果美國對華為封鎖芯片,華為真的自己能搞出芯片替代美國的芯片。這就是一個科技公司公司的實力體現。中國很多上了500強榜單的公司,都缺乏華為這種重視研發的精神。我非常喜歡華為的一句宣傳標語“華為,不僅僅是世界500強”。華為最不容易的是華為的科技實力也應該是世界的500強

<strong>

因此,如果真要比較,當然華為更厲害


IT老菜鳥


感謝邀請:我是科技數碼隨時答,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騰訊和華為,哪個公司更厲害?

從商業模式來看的話騰訊確實更加厲害,因為是做軟件系列的,而且我們可以看到營收方面4萬多人的公司,營收來到了3000多億人民幣,而華為的員工是18萬人左右,去年的營收是1000多億美金,也就是6000多億人民幣,但是從實際發展的模式來看的話,華為的模式是無法超越的,而騰訊如果是放在之前的話也許沒有人可以超越,但是隨著社交軟件越來越多,等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果真的騰訊倒了,其實還是有公司可以替代的,而反觀華為的硬核實力確實沒有那個企業可以當作是替補。


華為和騰訊的業務範圍

華為業務範圍相對更加廣泛,比如消費者業務也就是手機業務,企業服務,以及通信業務,三大業務的實力,確實沒有人可以質疑,去年華為手機銷量是2億部,而且華為在5G之前就是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供應商,而現在5G到來了,華為又有 迎頭趕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華為的強大,而且不管是手機行業還是通信行業的地位和實力確實是沒有人可以撼動的。


研發方面的投入,華為在2018年的研發費用為1015億元,其實這樣的佔比僅次於美國谷歌母公司Alphabet(133.88億歐元)、德國大眾(131.35億歐元)、美國微軟(122.79億歐元)而華為是(113.34億歐元),不管是通信還是手機處理器方面,等等一切的研發和投入,對於以後來說都是用得到的,而且在有些方面的創新是申請了專利,也就說擁有權。

而騰訊我們很多人說是靠抄襲,但是騰訊的佈局確實還是很廣泛的,比如社交類平臺,比如,微信,QQ,以及現在的微視,以及騰訊新聞,以及各種各樣的遊戲,但是依託是平臺的支撐,也就說如果騰訊沒有軟件的支持,那麼還有其他的企業和公司會頂替上去,而華為的實力是其他公司代替不了的,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騰訊的利潤相對華為要更多。

總結

華為是中國需要的企業,而騰訊是人們喜歡的企業,軟件和硬件的結合才有了我們現在手機端的生態鏈,雖然說缺一不可,但是騰訊的研發和業務其實也算是軟件類型的,雖然也是沒有辦法超越的可以出現替代品,而華為做的是硬核實力,就像任正非曾經說的:“拿不下上甘嶺,拿下華爾街也行。我們不要狹隘,我們做操作系統,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讓別人允許我們用,而不是斷了我們的糧食。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華為現在做的是有利於國產化的研發,也就是如果沒有了美國的系統和硬件,我們照樣可以自己弄,這樣以來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那麼我們還是可以用上自己的操作系統和硬件,這樣騰訊這樣的軟件平臺才不會垮掉,所以華為的業務實際意義是更大的。


回答完畢

歡迎留言發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科技數碼隨時答


特意查了一下:兩個公司都是世界五百強,華為排名76位,營收890億美元,盈利70億美元。騰訊排在331位。營收351億美元,盈利100億美元。

也就是說華為交的稅比騰訊多多了。但是華為的盈利能力比騰訊弱不少。

兩家都是很優秀的企業。如果從老闆的角度來說,可能騰訊更賺錢,但是更希望中國能更多一些華為這樣的企業而不是騰訊。

1.華為對中國通信的發展是有非常大的貢獻的,華為每年投入了巨大的研發經費用於基礎科研。

2.華為走向世界,質量強,代表中國企業,相當於中國企業的一張名片。

3.華為重視基礎的技術研發,是其他企業值得借鑑的。

1.騰訊一路走來,憑藉自己用戶量大靠抄襲發展起來,對中國互聯網的創新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

2,騰訊最大的賺錢業務是遊戲,一個王者榮耀讓他們躺著賺錢。




程序員聊科技


“斷了我們的糧食,備份系統要用得上!”

做研發,任正非是認真的;

“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做移動支付,馬雲是玩真的。

任正非和馬雲牽手?

畫面太美妙!

<strong>

國內估值前兩位的非上市公司聯手!

低調!一如既住的低調!

國內估值前兩位的非上市公司——華為和螞蟻金服,選在五一小長假期間搞了個事: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

現在想起來,這事怎麼也低調不起來!

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是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平臺,華為是構建萬物互聯的世界級移動終端企業!

這兩家企業有很多共同點:務實、開拓、國際化視野,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啊!

此次二者宣佈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要做一個東西:手機盾。

這個產品問世後,第一個可能受到傷害的,是銀行!

對企業和商業人士而言,在和銀行處理現金業務時,電腦裡會被要求種入各大銀行的各種控件和數字證書,有時甚至影響到電腦運行的速度。但是儘管如此,有時還得“請君入甕”,親自去櫃檯處理業務。

華為和支付寶合作的手機盾出來後,手機使用支付寶可以進行百萬級別的轉賬業務,而且安全指數比央行還要高!

這意味以後我們不需要去銀行,只要動動指尖就可以輕鬆解決企業給員工發工資等大批次轉賬的問題了。

多年前,馬雲說過:“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這一次,他還拉著華為一起改變銀行!

雙方為什麼能實現合作?

其一,麒麟芯片強大的智能處理能力和安全可信的執行環境是支付寶一直渴求的。

其二,支付寶龐大的用戶流對任何一家企業都是不容忽視的。

這次雙方的合作發生在“中興事件”後,還有一個特點:更像是企業家精神的相互映照!

比如說,升級支付寶的技術一般都是由阿里系自己完成的,因為其中可能涉及到大量的數據問題,所以此次支付寶和華為的合作,是需要很大勇氣的;而華為不但將最新的麒麟芯片處理技術無保留地分享出來,還會專門組織核心人員投入創新升級。

為推動技術發展不遺餘力,而不是為了爭搶一小塊蛋糕頭破血流,我們還用擔心在芯片等核心技術上被別人卡住脖子嗎?

<strong>

阿里強勢殺入芯片硬件領域

事實上,美國依照所謂的國內法,以莫須有的罪名制裁中興後,受到衝擊的不光是中興,整個中國科技界都感同身體。

而早在6年前,任正非就說過:

我們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於戰略得考慮,如果他們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突然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同樣的我們在做高端芯片的時候,我並沒有反對你們買美國的高端芯片……主要是為了讓別人允許我們用,而不是斷了我們的糧食,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無獨有偶,在2017年的雲棲大會上,馬雲也表示:達摩院一定也必須超越英特爾、微軟、IBM!

中興事件後,馬雲第一個表態:大企業要有大擔當,中國需要一大批超越BAT的大公司。

說到就要做到!

4月20日,阿里全資收購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

為什麼要收購中天微?IP 核是基礎芯片能力的核心,進入IP核領域是中國芯片實現“自主可控”的基礎 ,基礎打牢實了,萬丈高樓憑地起。

在此之前,阿里已投資了寒武紀、Barefoot Networks、深鑑、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等多家芯片公司。

與此同時,阿里的達摩院正在研發一款神經網絡芯片——Ali-NPU。

按照設計,Ali-NPU的製造成本和功耗僅為目前市面上主流CPU、GPU架構AI芯片的一半,但是性能是他們的10倍,性價比超過40倍!

這也意味著在將來和歐美主流芯片的競爭中,阿里的國產芯將擁有很好的性價比和極強的競爭能力。

<strong>

而在支付寶和華為合作後,一個更嚴峻的問題出現了:微信支付會不會邊緣化?

作為國內領先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自從2014年第三季度開始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平臺。

目前,支付寶的全球用戶接近9億,2017年第四季度,在國內市場更是以近54%的市場份額坐上移動支付的頭把交椅。

為了推廣移動支付,馬化騰有一段時間基本上是連軸轉,到全國各地的銀行、公安局、公交公司、地鐵公司當推銷員,事實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是支付寶的反擊更凌厲,也更有效。

比如說,和李嘉誠旗下的商超等合作,將支付寶裝上香港的生活超市甚至是出租車,通過高德地圖順風車業務捆綁支付寶,最近又投資“立即出行”,搶佔共享汽車的移動支付市場。

而在和華為合作後,華為的5G技術可以更快地支持支付寶升級換代,從新的起點來說,支付寶已經領先微信支付一代了!

也就是說,無論從識別速度、使用功能、使用體驗各方面看,不久的將來,支付寶可能全面超越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邊緣化的時代已越來越近了?——留給馬化騰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電商報,中國電商影響力媒體!歡迎關注我們!】


電商報


騰訊和華為是兩家同樣處於深圳的企業,是深圳的雙子星,每天加班最多的也就是這兩家公司。可以說兩家公司難分伯仲,同樣非常優秀。馬化騰和任正非在各自領域都做到了中國第一,甚至世界第一。


一、市值上騰訊超過華為,但營收華為高於騰訊

騰訊目前市值5000億美元,而根據預估華為估值只會在3000億美元以下。所以資本市場更認可騰訊的價值。

從營收上看,華為銷量超過6000億元,而騰訊收入只有2000億元,可以說騰訊的銷售額遠遠不如華為,但是利潤遠遠高於華為,騰訊利潤724億元,而華為425億元,說明騰訊的利潤率比華為大的多。

二、華為員工數大於騰訊

華為有18萬多名員工,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騰訊有4萬名員工,主要業務在中國。

三、華為納稅遠遠高於騰訊

華為2017年納稅1000億元,騰訊2017年納稅70億億元,華為納稅佔據了整個深圳的20。非常厲害。

四、行業決定華為重研發,騰訊重產品

華為2017年研發投入14.9%,投入金額1000億,是名副其實的研發大戶,而騰訊研發金額17億,但這不是說騰訊不重視研發,而是騰訊產品太強了,通過研發直接產品落地實現。

所以,兩家公司各有所長。

你更喜歡騰訊?還是華為?


毛琳Michael


華為雖然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科技巨頭,不過卻一直對外宣稱不上市,任正非對於股市的厭惡或許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於華為的估值也就非常好奇,這樣一家體量龐大,並且還在快速成長的科技巨頭會是國內最值錢的企業嗎?

如果放在一年前,華為的估值還比較好判斷,儘管華為的規模,業績都還不錯,不過還是比不上騰訊,阿里巴巴兩大互聯網巨頭。《胡潤百富榜》給華為的估值是一萬億元,而騰訊在2017年底的市值是23000億元,阿里巴巴的市值是22000億元。

但是放在今天,如果說華為的估值還只有騰訊的一半,這個我是不相信的。經過2018年的一系列事件,華為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經不是一個品牌那麼簡單,某種程度已經等同於民族的精神力量,被視為國人的驕傲。這些因素賦予一個品牌,帶來地影響是巨大的,華為和蘋果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已經逆轉,從蘋果這幾天的全面降價行動就可以看出,蘋果已經不是過去的蘋果了,環繞在其身上的那層光環已經被打破,而華為正在贏得曾經專屬於蘋果品牌的地位。

華為2018年的營收超過了1000億美元,2017年淨利潤475億元;騰訊2017年的總營收2377億元,盈利724億元。從盈利能力來看,騰訊是超過華為的,畢竟所處的行業不同,華為是一家硬件公司,而騰訊則是互聯網公司。不過華為在5G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以及智能手機業務的高成長性是騰訊所不能比的,華為的市場遍及世界各地,智能手機業務很可能會在兩年內達到出貨量全球第一,高端手機的銷量也在持續看漲,在這些大背景下,華為的盈利能力還會進一步增強。而騰訊旗下的微信始終未能打開國際市場,在國內的增長水平已經觸及天花板,今後的股價走勢難以看好。

從企業的研發水平來看,華為更像是一家國際性的科技公司,2017年研發投入佔比為14.9%,達到133億美元,與微軟接近,高於蘋果公司的112億美元。而騰訊去年的研發支出是25億美元左右,跟一流的科技巨頭還有很大的差距。

個人認為,華為的價值不是簡單的估算就能得出的,媒體給出華為的最新估值大概在2000億美元左右,比起去年的一萬億元還是有較大的升幅,對於這個數字,您認為合理嗎?



雲谷小影


騰訊和華為目前算是中國互聯網中家喻戶曉的幾個公司之二了,乍一看,似乎這兩個公司都挺牛逼,騰訊的微信超過 10 億用戶,而華為的通信和手機,也是排名中國前列。

但是事實上,這兩個公司沒什麼可比性的。騰訊擅長社交,而華為則以通訊基站和手機而聞名。如果非要比一下,我覺得騰訊和華為都有更厲害的地方。

1、首先,從兩者創立以來的輝煌歷史來看,我以為華為更加厲害。華為在深圳創立於 1987 年,到今天已經超過 30 年的歷史了。

而騰訊同樣也是創立於深圳,成立於1998 年,到今天也不過 20 年的歷史,前後整整差了 10 多年。從這點來看,騰訊能不能活夠 30 年,真不好說,可能明天就倒閉了。

所以從創立的歷史來看,我以為華為厲害點,其他的等騰訊 30 歲生日的時候再說吧。

2、其次,從兩者的主營業務來看,我以為騰訊更加牛逼點。騰訊的社交,以 QQ 和微信為代表,創立的一個個神話,不計其數,不管是從用戶數來看,還是從日活量來看,都是國內頂尖,阿里巴巴都望塵莫及。

而對於華為來說,雖然歷經 30 多年,從互聯網的誕生到如今的繁榮,但是經過多次的轉型,主要的業務其實是不斷變更的,儘管都成功了。

實際上主營業務方面是沒法對比的,騰訊做遊戲,華為做手機,但是非要對比,我想還是騰訊厲害點吧。

最後,從市值上來說一下,雖然華為任正非堅持不上市,但是毫無疑問是騰訊厲害點,畢竟馬化騰憑藉騰訊已經多次成為中國首富了。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你覺得騰訊和華為有可比性麼?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stormzhang



騰訊和華為比較,當然是華為厲害,拿騰訊跟華為比,簡直就是在侮辱任正非。可以這麼說,中國可以沒有騰訊,但一定需要華為這樣的,擁有夢想的企業。

騰訊:看誰做的好就去抄襲山寨人家;華為:努力自主創新。

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句話送過騰訊是比較合適的。作為互聯網企業的巨頭,騰訊走的就是山寨和模仿路子。

聯眾遊戲一火起來,QQ遊戲上線了;靠收點廣告維持生計的暴風影音一出街,騰訊視頻免費出場;美團做的剛有點眉目,QQ購物登臺亮相……

在每一個創業的風口上,都站著那隻嗜血的企鵝。在網友眾多的評論中,他們送給騰訊的一句話是:“一直在山寨,從未被起訴”。

反觀華為,這麼多年來,爆出紛爭最大的就是與出走華為的李一男的恩怨。這個曾經被視為任正非的接班人的李一男,離開華為後,自主創業的產品直指華為的要害,任正非自然不會妥協,在收購不成的情況下,華為奮起反擊,最後勝出,但任正非用了“慘勝如敗”四個字來形容與李一男的戰役,可見任正非是不願意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騰訊:只知道在國內嗜血收購創新企業的資本怪物;華為:默默耕耘力圖走出國門賺取外匯的良心企業。

被輿論批評抄襲、模仿和山寨的騰訊,通過碾壓幾乎互聯網上每一個賺錢的遊戲生意之後,騰訊當之無愧地成為互聯的遊戲巨頭,寡頭地位形成的同時,也積累的鉅額的資本。

騰訊的專橫導致了很多創業者紛紛避開與騰訊的行業衝突。據聯眾的創始人親口所說,在敗退聯眾之後,就去投資醫療器械之類的領域,只能繞著騰訊走。

也許是被質疑多了,又也許是互聯網遊戲領域沒有了更好的目標,後來騰訊也慢慢調整了思路,實現了由抄襲,模仿到股權投資的畫風轉變。

收購美團,併購摩拜單車,開展搜索業務等等無所不去涉獵。在騰訊涉足的領域,基本都是等你做的差不多成熟的時候,他就出現了,摘了桃子之後,再圖謀整個市場。

“沒有它不染指的領域,沒有它不想做的產品,這樣下去物極必反,與全網為敵”,新浪網總編陳彤如此評價。

而華為,則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2017年華為不僅把通訊設備市場份額做到了世界第一,還在智能手機領域,在全球賣出了1.53億部,位居全球智能手機前三位。

騰訊:創新能力在逐步喪失;華為:每年百億美元的研發投入。

前不久,一篇《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傳遍互聯網,不少觀點切中了騰訊的痛點。

簡單地說,騰訊憑藉社交用戶的流量,通過門戶網站、視頻、朋友圈、公眾號、遊戲、文娛等業務獲取了豐厚的收益。但這種賺錢的方式,拼的是流量,跟技術創新,對國家民族的貢獻,似乎毫無關係。

如果騰訊繼續以這種方式存在下去,互聯網的特性決定了某個出奇制勝的創新,一不小心就在某一天突然地幹掉了騰訊。因為你並沒有核心技術,所擁有的僅僅是流量,流量是可以通過創新的模式予以分流的。微信公眾號,就是一個是行將死掉的業務。

華為走的則是一條更為艱難,卻心安理得的道路。每年上百億美元的研發投入,企業在一點點的積累起技術的制高點,或者正在走向制高點的路上。


布穀公社


很多回答在網上查了些信息和一點皮毛就在回答裡胡言亂語

首先說華為 幾大產品線 網絡 IT 通信 終端 其他(電池 光伏 機房等) 產品涵蓋企業和個人用戶 覆蓋面極其廣泛 影響到IT及通信的方方面面 大到通信設備小到PAD 都有華為的產品 技術為主導 應該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 華為把技術的關注發揮到了極致 前期埋頭研究國外領先技術 現在開始局部引領世界技術 大部分產品都排在世界前三

再說騰訊 遊戲是利潤點 即時通訊是根本 藉助平臺延伸服務 核心是提供各種服務 技術核心不多 但服務運營創新很多 典型的互聯網經濟 目前依託微信平臺 延伸到企業IT市場

從國家角度 華為是不可替代 具有核心戰略價值的

騰訊對於普通老百姓是具備無法脫離的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