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的表現有什麼?

簡單狠幸福501


腦癱的臨床表現

1.痙攣型

痙攣型腦癱主要損傷部位是錐體系,因此主要特點是肌張力增高,被動運動有"折刀"樣肌張力增高,關節運動範圍變窄,運動障礙,異常姿勢。由於屈肌張力增高,多表現為各大關節的屈曲、內收、內旋模式。上肢表現為手指關節掌屈,手握拳,拇指內收,腕關節屈曲,前臂旋前,肘關節屈曲,肩關節內收。下肢表現為尖足,足內、外翻,膝關節屈曲,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下肢大腿內收,行走時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臨床檢查可見錐體束徵,腱反射亢進,骨膜反射增強,踝陣攣陽性,2歲後巴賓斯基徵仍陽性。低出生體重兒和窒息兒易患本型,本型約佔腦癱患兒的60%~70%

2.手足徐動型

手足徐動型腦癱主要損傷部位是錐體外系,表現為難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運動,顏面肌肉、發音和構音器官也受累。因此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當進行有意識、有目的運動時,表現為不自主、不協調和無效的運動增多,非對稱性姿勢與意圖相反的不隨意運動擴延至全身,安靜時不隨意運動失。運動時肌張力變化,安靜時變化消失。不隨意運動尤以上肢為重,亦可見皺眉、眨眼、張口、頸部肌肉收縮,臉歪向一側。由於上肢的動搖不定,可使軀幹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摔倒。病變早期部分嬰兒表現為鬆軟,而多數患兒症狀不明顯,因此早期確定病型較難。也有將此型稱為舞蹈——手足徐動型,即快速不自主運動與慢速不自主運動同時存在。

3.強直型

較為少見,錐體外系損傷所致。肢體僵硬,活動減少。做被動運動時,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續抵抗,因此肌張力呈現鉛管狀或齒輪狀增高。腱反射不亢進,常伴有智力低下,情緒、語言障礙、癲癇、斜視、流涎等。

4.共濟失調型

主要損傷部位為小腦,因此表現以平衡功能障礙為主的小腦症狀。步態不穩,不

能調節步伐,醉酒步態,容易跌倒,基底寬,不敢邁大步。手和頭部可看到輕度震顫,眼球震顫極為常見。指鼻試驗、對指試驗、跟脛膝試驗都難以完成,肌張力低下,語言缺少抑揚聲調而且徐緩。本型不多見,多與其他型混合。

5.震顫型

主要表現為身體的某部分在一個平面內呈不隨意的、節律性的搖動,典型的震顫症狀多為四肢的靜止震顫,在腦癱患兒中極少單獨出現。

6.肌張力低下型

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四肢呈軟癱狀,自主運動少,仰臥位時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狀似仰翻的青蛙,俯臥位時頭不能抬起。

7.混合型

腦癱某兩種類型或某幾種類型的症狀同時存在於一個患兒的身上時稱為混合型,以痙攣型和手足徐動型症狀同時存在為多見。兩種或兩種以上症狀同時存在時,可能以一種類型的表現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

8.無法分類型

有少數患兒表現複雜,難以用上述分型進行分類。

長期從事腦癱防治研究的學者注意到、腦癱患兒的病型有各種各樣的變化,初診與最終診斷的病型經常發生變化,因此應能正確區別腦癱各型的主要特點。


曲周康復


你是想問新生兒腦癱有什麼樣的表現嗎?一般腦癱患者會有身體發軟或是發硬的變現,這是肌張力異常的症狀,還有頭圍異常、不會笑、斜視、體重增長不良、吃飯沒有力氣、經常吐奶等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