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隴兩縣歷史上的“三合三分”

位於渭北黃土高原南部、陝西省西陲的千陽、隴縣,現在是唇齒相依的兩個縣域。千百年來,千河悠悠,一水相連;隴山莽莽,一脈相承,歷史上曾有過“三合三分”的演變。

千隴兩縣歷史上的“三合三分”

據《千陽縣志》記載,遠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民就在千河谷地繁衍生息。秦統一六國後,置汧縣,治在今隴縣,今千陽縣地歸汧縣管轄。也就是說,當時的千陽、隴縣就是一家,可謂歷史上的第一次“合”。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六月,分汧縣,置隃麋縣,這是千隴兩縣第一次“分”。

晉初,隃麋縣併入汧縣,這應該算是千陽、隴縣歷史上第二次“合”。北周天和五年(570),置汧陽縣,隴縣為汧陰縣。這稱得上是千隴兩縣第二次“分”。

1958年11月,撤銷汧陽縣,千隴兩縣合縣,這是第三次“合”。1961年8月,千隴兩縣分設,這是第三次“分”。

歷史上千陽、隴縣的第一、二次“合”與“分”,年代久遠,史料缺乏,其緣由無從考究。這第三次“合”與“分”,在千陽縣檔案館藏資料中可見一斑。工農業生產大躍進,各條生產戰線都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力和物力。鋼鐵的生產與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若干中型甚至大型工程、地方工業的興辦、農林牧副漁的全面發展,都需要從農業方面調出一部分勞動力。縣的人口過少,在勞力協作、勞力分工和資金集聚等方面都有許多不便,承擔較大規模的建設事業和多種經濟的經營,也有一定困難。縣的區劃過小,也侷限了經濟資源比較平衡的分佈,形成經濟單一化的局面,不利於發揮地方的積極性。特別是許多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工程、農田基建工程、水利工程和交通事業,也需要打破縣界的大協作。在這種情況下,並小縣為大縣顯得更為迫切和必要。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於1958年11月1日同意撤銷府谷等47個縣。方案中稱,撤銷汧陽縣,將汧陽縣的行政區域劃歸隴縣,縣址設隴縣縣城。

汧、隴合縣後,根據政社合一原則,調整為曹家灣、溫水、河北、城關、娘娘廟、汧陽6個人民公社。汧陽人民公社轄娘娘殿、黃裡、千川、水溝、沙家坳、普社、南寨、上店、柿溝、新興鋪、文家坡、南灣嶺、草碧、寇家河、高崖15個管理區。1959年1月13日,隴縣人民政府決定,將汧陽人民公社的“汧”字改為“遷”字。1961年4月26日,中共隴縣縣委發出《關於調整社、隊規模方案的通知》,決定將遷陽人民公社劃分為6個人民公社,即娘娘殿、遷陽、文家坡、寇家河、柿溝、高崖人民公社。5月6日,將遷陽公社所屬的93個生產大隊劃分為103個生產大隊。

新成立的遷陽人民公社,歷時4個半月,整頓民兵組織,健全了機構,純潔了隊伍;針對部分社員棄山下塬、造成大面積山吊莊荒蕪的問題,實行由社員承包經營;執行生產隊所有制和生產小隊部分所有制,繼續推行“包工、包產、包投資、超產獎勵”制度;開展“反對右傾機會主義”“反貪汙”運動和農村整黨整社整風活動,鞏固農村大好形勢;貫徹“以糧為綱,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方針,推進地方經濟發展;克服幹部隊伍中的官僚主義作風,要求每位幹部手持兩本(勞動記工本、工作日記本),做到四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商量),當好七員(生產指揮員、生產戰鬥員、飼養員、辦事員、宣傳員、學習輔導員),減少會議,減少公文,深入生產第一線,各項工作都在不斷向前推進。尤為一提的是,全社抽調民工上萬人,施工3個冬春,興修大溝水庫,時任省委書記趙伯平親臨水庫建設工地視察指導;動員山塬勞力修築千陽至高崖公路60多公里,實現跨省幹線公路聯通。

凡事皆有規律。存在,確實有它的合理性。縣制從兩千多年前建置,一直到今天,仍然鮮活在中國的版圖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叫了多少年的縣,突然沒有了,老百姓有失落感;一個縣已有龐大的工作機制,一下又把兩個縣合併在一起,精兵簡政,正常運轉實屬不易;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坎坷,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濃郁的故土情結難以割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種格局發生變化,勢必涉及各方面的利益;還有天災人禍等等,縣制的撤、並、復就成為新的課題。1961年8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遷陽縣建置。9月1日,遷陽縣委、縣政府及各部門正式辦公,縣名廢“遷”復“汧”。同日,上店國營農場改為上店公社,遷陽公社改為城關公社,娘娘殿公社改為黃裡公社。1964年10月,國務院公佈,改“汧”為“千”。從此,“千陽縣”名一直沿用。

千隴兩縣歷史上的“三合三分”

從撤銷汧陽縣劃歸隴縣,到又恢復汧陽縣置,前後不足3年時間。縣名的“汧”改“遷”,再復原回“汧”,然後改“千”,演變了一段歷史進程,也還真應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老話。分分合合,深究其理,不外乎一個“利”字。所謂分有分利,合有合利,分利大則人心思分,合利大則人心思合。古今中外,無不如此。治國安民,計皆出於馭利之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