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如風往事1999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我思考過很久,也看過許多資料,我認為導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僵化腐敗的宗室制度。 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在《皇明祖訓》裡對子孫後代的生活待遇做了規定,除了繼承皇位的兒子外,其他皇子全部封為親王,親王世襲,親王的其他兒子封為郡王;郡王世襲,郡王的其他兒子氛圍鎮國將軍。以此類推,共有八個等級。親王年俸祿一萬石大米,郡王兩千石,最低的奉國中尉每年是200石,一石大米在明初約合2兩銀子。這樣一算,奉國中尉的年俸祿比縣令還高處許多。此外,這些藩王還有田莊,享受當地部分稅收等收入。

明朝初年,宗室人口不多,宗室俸祿高也沒有關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不斷增長,問題就凸顯出來了。到明孝宗朱祐樘(1487-1505年在位)的時候,明朝立國已120年,宗室人口劇增,宗室的開支就很大了,以至於朱祐樘跟大臣感嘆:太宗朱棣在的時候,南征北戰,朝廷的錢花不完,現在天下承平,反而經常缺錢,這是怎麼回事?大臣們自然不敢說真話。但是,朱祐樘自己也知道,宗室人口增長過快,開支過大,大大擠佔了朝廷的經費,為此,朱祐樘開始限制宗室子弟娶老婆的而數量,除了親王,每人最多隻能娶5個老婆。



到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6年在位)在位的時候,宗室人口更多了,當時戶部官員統計:如果要足額支付,山西全省的財政收入不夠養封在山西的晉王、代王、潞王3個家族,河南全省的財政收入也不夠養封在河南的周王、伊王、徽王等藩王家族。嘉靖晚期,朱厚熜出臺了《宗藩條例》,旨在對宗室進一步進行限制,但是並沒有根本改革,效果一般。 明穆宗朱載垕劇照 到明穆宗朱載垕(1566-1572年在位)的時候,宗室人口已經超過28000人,朝廷已不可能如實支付這麼多宗室俸祿,有大臣上疏要求立即改革宗室制度,特別是對遠支的宗室,採取買斷工齡的辦法解決,讓他們迴歸平民,可以從事士農工商等職業,而朱載垕沒有采納。此時的朝廷,已經常出現拖欠軍費的情況。



到明神宗朱翊鈞(1572-1620年在位)的時候,宗室問題更加突出。朱翊鈞9歲登基,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改革,但是不涉及宗室制度,這樣的改革主要是挖掘政府潛力,挖掘社會資源,對於供養龐大的宗室而言,從長遠來說是解決不了問題。張居正搞了10年改革後去世,死後被朱翊鈞清算,各項改革陸續廢除,宗室制度也沒有大的改變。根據《明史神宗本紀》記載:萬曆十五年(1587年),萬曆皇帝朱翊鈞親自拿出內帑(皇帝的私房錢)賑濟陝西、河南、山東等地的遠支宗室。這些地方的遠支宗室領不到俸祿,已經吃不上飯了。到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朱家宗室人口已達15.7萬人,朱翊鈞還是沒有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限制。

明熹宗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登基後,遼東局勢危機、西南少數民族叛亂,經費缺口太大,他把自己結婚用的錢和後宮的金銀首飾都拿出來當軍費。但杯水車薪,只好想其他辦法。天啟五年(1625),朱由校出臺《宗室限祿法》,就是對每家親王限制薪水,並採取包乾制,每年總數就那麼多,宗室生再多孩子,朝廷也不多給一分錢。這是逼得沒有辦法了。朱由校的親叔叔瑞王、惠王、桂王30來歲了,還沒有安排出去就藩。 明思宗朱由檢上臺後,全盤推翻了朱由校的做法,但是錢從哪裡來?朱由檢向老百姓徵收繳餉、練響,把本來就窮困潦倒的底層百姓逼得家破人亡,只好加入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所以,明末農民起義軍的兵員非常豐富,越打越多,而官軍越打越少。



明朝末年,全國只有5000多萬人口,要養30幾萬宗室人口,還要養2萬多官吏、養110萬左右的軍隊,在農業社會,這是不堪負擔的。尤其是宗室人口,原本都是養尊處優的,一個親王府,光是儀仗隊、服務人員、保鏢等就有好幾百人,明末親王府有30多個;近千個郡王、近萬個鎮國將軍都是皇室、王室近親,日子過得也是相當可以的。這些宗室,從明成祖朱棣以後,都不需要工作,不承擔任何行政和軍事責任,任務就是吃喝玩樂,生孩子。 朱由檢派孫傳庭最後一次招兵買馬對付李自成的時候,只給了孫傳庭6萬兩銀子,只有這麼多了,否則在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候,以朱由檢的小聰明,定不會吝嗇錢財。朱由檢曾經要求大臣和皇親國戚捐款,苦口婆心才搞到20萬兩銀子。

明朝的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亡於宗室制度,亡於民窮財盡。


坐看東南了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強盛的政權,也是我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政權。鼎盛時期的大明朝曾威震東亞,揚威海外,北伐蒙古、南下西洋、東逐日本、西平烏斯藏,世界60%的白銀都流向中國,但如此強盛的大明朝卻說亡就亡了。那麼強盛的大明帝國因何而亡?

15世紀,世界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全世界的氣候都在變冷,寒冷的氣候引發了嚴重的旱災,中國是這場災難中受災嚴重的國家。1580-1644年小冰河進入集中爆發期,大明朝遭遇了千年以來最冷的極端天氣,氣候寒冷乾燥,降水減少,旱災竟然長達七十年之久。持續的乾旱造成了北方農業的絕收,導致陝西、河南等地災民遍地,所以激發了嚴重的民變,大明朝內憂外患,無力賑災,引發了席捲北方的農民叛亂,李自成和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軍摧毀了大明朝在北方的統治。

明朝從開國以來,對待貪汙腐敗、徇私舞弊的懲罰力度是最大的。對農民的保護也是最強的。可奇怪的是明朝的貪汙腐敗也是最嚴重,對農民的盤剝也是最厲害的之一。明朝的政府和強力執法部門腐敗糜爛、對民間層層的盤剝、壓榨。在自然災害頻繁、農民需要國家救濟之時,依然加重賦稅盤剝、使得農民紛紛破產、變賣田地、逃離家鄉、賣兒賣女以求溫飽。一個得不到農民支持的王朝就如同驚濤駭浪的海面孤舟一樣,必然被風浪和大海傾覆。

明朝賦稅收入太低。科舉制造成的權力結構導致增加農業稅難,增加商業稅更難;導致明代晚期,工商業高度發展,工商業階層無比富裕,而國家的賦稅收入仍舊是依賴農業。反過來,這種和經濟結構嚴重脫節的稅收結構,又導致從絕對數量來說並不算高的農業稅,即便要增加一點,在基層也會遇到極大的抵制,使得更多農業人口流失,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Sylar弈


明朝的滅亡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過程。以現在的眼光去看明朝滅亡因素,很多人認為是統治集團的混亂、紛爭;也有學者認為是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崇禎時期的小冰河時代);也有說是明末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因白銀流入過少導致明朝滅亡。

但我個人認為,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統治體制和社會經濟結構中存在的矛盾和痼疾,這才真正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因素。

一、貧富差距的極度懸差:

明朝中期后土地的惡性發展,造成了“富者極富,剝削於民;貧者極貧,以至民不聊生”。當時曾有人提出賦役改革,解決賦役不均的問題,但效果不大。甚至在明朝最困難的時候,有人建議剝取富者的錢財,以緩解國難,這提議更遭到強烈的反對,因此無法實施。

二、區域間的巨大差距:

眾所周知,唐朝後期,江南的經濟水平已全面超過北方。進入明朝,南北方的差距更是進一步擴大,因南方田地肥沃,產量較高;北方土地貧瘠,產量低下。而明朝政府竟然完全不考慮北方土地貧瘠的條件,以南方生產條件為標準,強行平攤賦役,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北方的農業、商業水平、百姓生活水平落後於南方,承受自然災害和剝削能力較差,所以北方更容易成為農民起義活動區域和爆發戰亂的根源地。

三、統治集團的全面腐敗:

張居正的改革方案夭折後,明朝統治集團極速腐敗,特別是皇族。明朝的幾個皇帝中,明神宗怠政貪財;明光宗一個月就死了;明思宗性格剛愎自用。明朝出了一個個又一個奇葩皇帝,皇族再也沒法培育出力挽狂瀾的中興之主了。至於朝廷的官員,從高層到地方,貪汙腐敗已爛到根處。萬曆是趙南星就說過:“現在的各級衙門,撈錢就跟強盜一樣”,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百姓已然無法生存,只能鋌而走險,揭竿起義。

四、官僚之間黨派紛爭劇烈:

萬曆以後,黨爭劇烈,嚴重影響了朝廷處理政務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很多人認為黨爭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魏忠賢死後,東林黨重新獲得朝廷話語權,但這批自稱正人君子,為民請命的人沒有安邦定國的良策,只有結黨營私,專研個人利益。甚至在國家生死關頭,這些家產萬貫的“君子”,都捨不得為國家多出一分錢來籌備軍餉,只顧自己進退,最後誤國家亡了天下。所以崇禎才會悲嘆到“朕非亡國之君,汝等乃是亡國之臣”。


在眾多導致明朝滅亡的因素中,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也需說明,就是明政府後期對軍士、驛卒等這些特殊群體的利益過於忽視。這些群體基本上已經和土地脫離,而他們的從事的職業就是賴以生存的手段,一旦收入不穩定或者失去職業,他們就變成社會的淘汰品,只能用非法手段來維持生存。

農民起義的士兵英勇善戰,就是因為軍事、驛卒加入的原因。明末為了緩解財政危機,過度忽視了這些群體的利益,導致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加入起義軍中,這也是加速明朝滅亡的因素之一。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留意討論!


大國布衣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大家比較熟知的原因有黨爭、貪腐、天災人禍、宦官專權等等,但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原因莫過於文武失衡

在太祖朱元璋建國稱帝之後,很快便發現了勳貴的實力太過龐大,不利於皇權統治,於是精心策劃一些列案件如胡惟庸案、藍玉案,以此為由大肆誅殺功臣,只留下他比較放心的幾個,之後方才放心傳位給了建文帝朱允炆。

而正因為朱允炆上位後大肆重用文臣如方孝孺等人,而冷落勳貴,朝堂之上文盛武衰,方才讓朱棣尋覓到機會,起兵靖難,而勳貴經歷過朱元璋的大屠殺後根本沒幾個能打的,最後只能讓紙上談兵的李景隆上陣,結果一敗塗地,朱棣靖難成功,登基稱帝。

而之後的數十年,總體來說都還保持著文武相對平衡的傳統,直到明英宗這位奇葩出現,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結果一敗塗地,不僅自己當了俘虜,還讓大明國的勳貴死了個乾淨,文武徹底失衡。 土木堡之變後,文官徹底掌握了權利,殘存下來的勳貴根本不是文官集團的對手,只能苟延殘喘,混個一世富貴。

文官全面掌握權利之後做了哪些事呢,首先就是制定了以文馭武的觀念,文官地位徹底碾壓武將,武將晉升調動全由文官做主,不聽話打仗打得好沒功反有罪,聽話的打仗打輸了照樣晉升;其次就是免除士紳賦稅,這一點純粹是為了自家利益著想,後果就是大明國的收入曾直線下降,待到崇禎時代國庫更是空空如也;最後便是與皇帝爭權,萬曆不上朝、嘉靖大禮議幾乎都可以說是皇帝和文臣的鬥爭延伸,每任皇帝皇帝都想限制文官權利,但是勳貴在這近百年裡文官的長期壓制下已經徹底扶不起來了,皇帝們也就只能扶持宦官與文官爭鬥,以鞏固皇權,最典型的就是天啟皇帝和魏忠賢,別的不說最起碼天啟皇帝時期沒怎麼為銀子發愁過。

文官一家獨大的後果就是內部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黨派爭鬥,而且腐敗嚴重;武將們一個個收斂錢財孝敬文官求晉升,錢從何來,要麼吃空餉要麼壓迫最低層士兵或者兼而有之;至於宦官們麼,作為身殘之人,貌似也就銀子那一點愛好,也是到了任上就開始大肆斂財,貪腐剝削成風。



而到了崇禎時期,悲劇上演了,文官再無風骨,武官再無脊樑,哪怕李自成都快達到北京城了,崇禎求他們捐款一個個都吝嗇無比,最後反倒是都便宜了李自成,何其悲哀!


賊道人


明朝是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它的滅亡令人很惋惜。崇禎作為最後一位皇帝,表現出的的骨氣值得人們可敬可佩。無論明朝末年間,條件是多麼的艱苦,還是奉行了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條。上位以來,勤勤懇懇、一生的心血都用來治理國家了。最後落得個煤山吊死的結局。崇禎是一位好皇帝,但明朝的滅亡和他有著直接得關係。



也有一種說法明亡於東林黨。崇禎對文官集團失去了控制。崇禎上位也算是臨危受命了,以前沒有學習過志國之術,駕馭群臣和平衡各方勢力的本領。上位後立馬殺了魏忠賢,剷除了閹黨。閹黨和文官集團相互制約,打壓,始終保持在一個平面上。朝局也可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可剷除閹黨,天平立馬朝向文官集團。崇禎也因此失去了對文官集團的控制。

崇禎這個人,生性多疑善變、剛愎自用。在位期間殺了不少大臣。只要是誰辦錯了事不是殺就是撤職。在面對天啟留下來的爛攤子,不是殺幾個人就能解決的,需要慢慢的調整治理。得用人,把人殺了誰辦事啊。出一點錯就掉腦袋,誰還敢為你做事啊!



最重要一點是沒有及時遷都,南京作為明朝的開國首都,一直都有著一套完整的體系。不遷都也行,也沒有及時調兵北上勤王。李自成起兵北上時,崇禎有足夠的時間來辦這兩件事的其中一件,遷都或調兵北上勤王。由於他的優柔寡斷,一件也沒有辦。如果做成一件,也不至於讓大明滅亡。

性格決定命運。崇禎帝如果在太平年間,或許是一位好皇帝,一代中興之君。可惜他生在明末年間,面對天災人禍,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勤勤懇懇,也無能為力,可敬可嘆啊!


舊夢v新詞


太祖高皇帝本淮右布衣,乘元綱失振,揭竿而起,南征北戰凡十餘載,奄有天下,歷十五帝,傳至懷宗。懷宗踐祚十又七年,本欲澄清海宇,振興社稷,然治國不得其術,馭人又無善法,剛愎自用,性本好猜,急於求治,反害國家。內無孤直,外乏良弼,有一袁崇煥而不能用,臣誤君,君亦自誤,是以積重難返,回天乏術,卒致身死煤山,社稷殄滅。予嘆懷宗之遭時艱難,又恨其始終不自省也。讀史至此,輒為之三嘆而頓足曰:難矣,為人君者,輕則喪身,重則亡國。南明半壁江山,猶可為明室偏安之本,倘若弘光帝勵精圖治,任人唯賢,雖不能匡復中原,還於舊都,尚可效東晉、南宋王朝之故事,與滿清分庭抗禮,劃江而治,綿延數十百年,亦非難事。然觀弘光帝前後之所作為,深負天下之望也。史謂南宋、東晉臣民偷安江左,不足取哉,而予獨謂南明且不宋、晉若也。嗟乎!天既厭明德也明矣,乃令闖王馳騁,獻賊猖獗,流寇鷹揚,滿人入主。豈所謂“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堤必先裂,而後蟻入”也歟?

蓋明亡蹈歷朝歷代六大覆轍,一曰流寇殃民。明季天災示警,水旱頻仍,篡奪相尋,禍亂踵至,苛捐重稅卒致四方盜賊並起,天下爭橫。牛鬼蛇神,嘯聚山林,野心狼子,割據一方。遂令天下城池盡毀,廬舍為墟,害遍生民,殃及枯骨,毒流華夏,禍延九州,民室猶如懸磐,四野竟無蒿草。此誠世道陵夷之秋,日月隱晦之時也。至若君之有民,猶如木之有根,根本動搖,安有不亡之理?朱子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夫李闖僭位於長安,張獻稱尊於武昌,皆以不旋踵而致敗亡,何其速也!是知亢龍有悔,處非所居,紫色蛙聲,物極必反。天下之爭名逐利者,視此其能迷途自返乎?

二曰奸賊當道。《易》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國必興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國必衰亡。昔嚴嵩造為亂階,自是之後,君昏臣暗,朝政日非。紈絝子弟,充當股肱;膏粱犬豚,倚為心腹。衣冠禽獸,叨食俸祿;跳樑小醜,玷竊官資。奴顏婢膝,奔走門庭;娼額媚骨,競趨堂下。俳優娼盜,名號列之功首;寵妓幸伶,爵位有如巨勳。國法之威嚴盡喪,閭閻之脂膏皆靡。嗟乎!天地閉,賢人隱。綱紀廢弛,蒼生塗炭。《禮》曰: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夫嚴嵩、趙文華、馬士英、阮大鋮、溫體仁之流非妖孽而何!

三曰宦官釀禍。太祖皇帝嚴旨,太監不得干預朝政。自古帝王之治天下,莫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英宗乃寵信王振,壞祖宗之政體,開宦官干政之漸,遂有土木堡之敗,三載蒙塵,咎由自取。自時厥後,閹黨迭興,宦官釀禍,瀆亂朝野。自古所載權閹賊子及邪佞之人,未有甚於魏忠賢之險惡者也。昔桓靈之世,中涓作亂,漢統陵替,何勿熹宗乃昏聵至此?親暱客媼、魏閹,遂令忠臣慘死,義士駢戮,此不欲亡國滅種豈可得乎?讖曰:八千女鬼亂朝綱。魏賊雖無篡權之行,實有亡國之禍,百世之下,猶渲其汙穢。明朝之亡,實魏忠賢之流促之也。

四曰皇帝昏庸。昔秦始皇尋仙訪道,不能彌沙丘之謀,梁武帝篤信神佛,不能免臺城之辱。此二子者,皆創業英雄,尚且身死國滅,遑論他人也?天下果有長生不老之術邪?以唐堯虞舜之智寧不知耶?抑或堯舜之世果無仙人耶?謬矣哉!為人君者,必以治國愛民為己任,夫國治不求福而福自至,民安不祈壽而壽自延。何世宗、神宗至死不悟也?不理朝政,不納忠言,自專自用,乃令媚子饞臣,乘隙而入,狐妖匪類,因勢而起。子曰言莫予違,必致喪邦。是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夫剛愎自用豈能長治久安?近酒色以致亡身,求長生以致隕命。至若熹宗,更不足道也。國之有君,猶如水之有源,天下豈有源泉汙濁而渠水自清者乎?

五曰後宮爭寵。《尚書》曰:牝雞無晨。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昔唐明皇一代英雄,創開元盛世,不意天寶之歲戀歌飲而疏朝政,近美色而遠賢良,卒致賊陷京師,三軍瓦解,倉皇奔命,為世所譏。宮闈恃寵,內亂之源也。自古立嫡以長,於禮乃合,萬曆皇帝惑於鄭貴妃,以嫡子之親,尚懷猜忌,國本之爭,辜及百僚。豈父子不親於夫婦也?宗法不重於私情也?後李選侍移宮,釀成疑案,牽連甚廣,殃及無辜,此皆後宮爭寵之所致也。夫內廷濁亂,鮮有不自相魚肉者。子曰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觀此則知聖人固不我欺也。

六曰外侮乘隙。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自古中國之亂,未有甚於兩晉者也,昔司馬氏八王作亂,遂令五胡乘隙而進,入主中原。有八王亂晉在先,乃有五胡亂華在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司馬氏尚且甘心自亡其家國,遑論異族也。前鑑不遠,覆轍俱存,滿清以一外夷之邦,崛起於蠻貊之地,猶且踐位稱尊,乘中原內虛,雄據燕京,變中國之冠裳,役朱明之百姓。究其原由,皆以天下大亂,遺外族以可乘之機,遂令千里沃土,拱手讓之於人,豈不痛哉!


允執厥中QQ3491579951


首先,文官政治的高度成熟,使得皇權被削弱。皇帝無法調配資源用於平叛或抵禦外敵入侵。

其次,儒家思想維護士大夫集團的利益,反對增稅,反對土改,只對這個社會進行單調管理。以東林黨為首的利益集團反對對商人和富人增稅,只將負擔壓到農民頭上。

第三,商品經濟的過度發展,導致糧食減產。白銀的貨幣化,拉大了貧富差距。

第四,明末延續幾十年的氣候冰河期,使得北方數省顆粒無收。

第五,明廷對內對外政策失誤。對內漠視底層民眾權益,對外欺壓、歧視周邊少數民族。

關於明朝滅亡原因可參考《大明權力場》,裡面專門有一章講述這個問題。



阮景東


根本原因是逃不出歷史規律,中國封建王朝特有的家天下最終必然滅亡的必然規律!

任何社會本質上是社會上所有人共同的社會、國家本質上是所有人共同的國家。當極少數人把本應該社會共有的東西據為己有的時候,二者之間必然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消滅矛盾的方法必然是兩者同歸於盡或者一方消滅另一方形成新的符合大家共有的共享共治的社會。

明朝滅亡,表面原因是國家財政出現致命問題、或者是政治治理出現致命短板,或者是清朝武裝的興起對它的打擊,這都是表像,它所出現的問題是任何家天下王朝都會出現的,這是規律。


庠府考研


一個朝代滅亡,多半是已經積重難返。大漢如此,大明亦是如此。滅亡的原因終究離不開:苛政、戰亂、天災。但直接原因卻與“主昏臣庸”有關。朱元璋不想子孫後代跟自己一樣吃苦,就下令整個大明皇族不需工作,就可以拿朝廷給的錢,但朱元璋根本想不到,經過幾代人的繁衍,大明皇族可以說是寄生蟲吸血鬼一般蠶食大明老百姓,國家半稅用於養皇蟲,大明能有不滅之理?朱棣遷都北京,不管朱棣處於什麼藉口,遷都北京就面臨了國門被破國家滅亡的危險!我不知道為什麼,朱祁鎮已經領教過了“土木堡之變”的危險,為什麼還不遷都!崇禎如果當年在南京,也不至於會是這種下場,起碼不會在1644年滅亡。


用戶3671669137


其實大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乃是,財政收入,國家的強生和正常運轉都是需要靠錢來運轉的,從財政的收入來看,我們做一個對比,大明朝一年的收入也就是2000多萬的白銀最多不會超過3000萬。而在此之前國土面積很小四面楚歌的宋國又有多少呢。

據記載乃是大明朝的五倍收入,每年一億五千萬左右,而在大明朝之後的大清又有多少呢,大概有八千萬左右。在這之前大漢隋唐等國的財政收入至少也都是在五千萬以上,因此可以說大明王朝是最窮的一個王朝。

這就是要說,國家窮,只要發生什天災人禍,拿什麼抵抗災難呢,所以說有錢是怎麼也打不死的。你看宋朝就是這樣,打敗了賠點錢還能繼續發展,大明末期那麼會如此之窮呢。總結歷朝歷代可以發現,大凡盛世王朝,經濟來源還是靠商業,有了這些才能夠發展,興國財富。雖說個王朝也都很重農抵商,但是都沒有朱元璋做的如此之絕。

因為朱元璋乃是窮苦出身,特別討厭富商和地主,因此在登基後對商業抵壓倒極點。不但把商人社會地位降到最低,還規定這些人不能考試做官不能穿綢緞衣服等等。打壓的是很徹底,其在位期間還禁止出海貿易,這就斷送了一大筆的財富。

因此大明朝真正的滅亡原因還是歸根結底的窮,最可惡的是,明朝的官員還大部分都是貪官,在明朝末年這些人的家中都是家財萬貫,李自成進京在這些官員家中收出大量的白銀珠寶約7000多萬兩,而在抵禦抗敵的時候這些官員一個個都未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