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麼多金子銀子都去了哪裡?

自在心菲


▲塊狀黃金

縱觀全球,各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都把金銀等貴金屬當做是硬通貨。不過在早期的中國(尤其是漢朝),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並不像明清時期那樣大量使用白銀,反而都是使用黃金,因此國庫裡的儲備也基本都是黃金。據《漢書》記載,西漢時國庫裡的黃金至少有90萬斤,用現在的度量衡換算約為24萬公斤,總價值852億元。

在《中國貨幣史》一書裡,曾簡單統計過西漢歷代皇帝所賞賜的黃金數量,一個個幾乎都財大氣粗,具體數據如下:高祖42550斤,惠帝68斤,高後110009斤,文帝12000斤,景帝1102斤,武帝806940斤,昭帝2420斤,宣帝680斤,元帝540斤,成帝3660斤,哀帝680斤,平帝200斤,合計為980849斤。

▲漢武帝劉徹劇照

翻開《漢書》,賞賜黃金的例子不勝枚舉,而且動不動就是萬斤或者幾十萬斤。比如因北上抗擊匈奴有功,衛青及其部下“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梁孝王“及死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等。毋庸置疑,西漢黃金數量之巨,得益於前朝的積累。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貨幣形制混亂,因此各國諸侯都將黃金視作珍寶,爭相蒐羅儲備。秦朝統一六國後,天下財富都被聚集起來。等到秦朝二世而亡後,前朝的鉅額財富很快又被西漢繼承。當然,漢代冶煉技術的發達,也大大提高了黃金的開採量。

▲《漢書》明代刻本

按照《漢書》的記載,直至王莽篡漢之時,國庫中還有高達70萬斤的黃金儲備。那麼,數量如此龐大的黃金儲備究竟去哪裡了呢?其實有非常多的黃金都被皇帝和王公貴族們帶入了墓中,大量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都驗證了我們的猜測。比如《晉書·索綝傳》就明確寫道:“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

一個國家三分之一的財富都拿去陪葬皇帝了,如此高昂的財富,自然就會吸引來了許多目光。漫長的中國史,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動亂時期,身在亂世,一般的貨幣都不靠譜,只有黃金這種硬通貨才能給人安全感,這也導致了盜墓活動猖獗,很多黃金都被盜墓賊從墓中帶了出來。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金餅

很多盜墓之人,都不是平頭老百姓,有非常多的盜墓團隊是帝王貴族和農民領袖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盜墓來獲得軍費。這些有組織有勢力的團隊,所挑選的基本上都是大墓。但是新的問題就來了,這些黃金被挖出來後,按理說應該會在市場上流通,那流通後的黃金又去向何處呢?

在子淵看來,主要存在三種去向。一是在亂世之中,貴族富商為避免財產被搶掠偷盜,把家產都藏了起來,以便留作日後取用,可是隨著藏者的意外去世而失傳了。二是自絲綢之路開闢後,中國與西域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讓黃金逐漸流失到了國外。第三則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大量黃金被用於給佛像貼金。由於信眾們對於黃金的狂熱喜愛,僧人還用泥金來抄寫經書、用金粉和金箔裝扮佛像,大量黃金因此被消耗一空,並且永遠無法流通。

▲鎏金佛像

不過在史學界中,也有一種觀點頗有意思——部分學者認為,在秦漢之時,由於鑑別技術比較落後,許多黃金其實都是用黃銅冒充的,真正的黃金並不像史書上記載的那麼多。再加上古代的計量誤差也比較大,這才造成了漢代“遍地是黃金”的假象。

參考文獻:

《中國貨幣史》《漢書》


趣觀歷史


首先,地理大發現之前中國古代貴金屬並不多,特別是銀,相比於金更少。中國銀礦儲量不多,開採困難,因此古代白銀產量太低,作為錢幣使用的主要是銅。白銀更多是作為首飾工藝品等使用,比如打個簪子之類,不承擔流通和儲藏的功能。

其次,新大陸發現以後,兩牙殖民了南美,特別是西班牙佔領了主要的金銀產地,於是有了大量的金銀產出。明清時期,中國通過海洋貿易大量吸入白銀,使得白銀成為了貨幣。


既然是貨幣,那麼就承擔了支付流通和財富儲藏兩種職能。比如張居正一條鞭法之後,政府收稅以白銀為主,不再收農副產品等雜物,所以白銀在市場上流通。除了拿來買東西以外,包括政府在內不少人把銀鑄造成銀錠來儲存。

除此之外,白銀仍然繼續作為首飾工藝品等使用。比如乾隆給生母造的發塔,因為黃金不足,也加入了大量的白銀。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大門被列強打開,列強通過傾銷商品和戰爭賠款,被大清贈給友邦了。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 賠款2100萬銀元(約合白銀1470萬兩)。

1858年 中英天津條約 賠款400萬兩;

中法天津條約 賠款200萬兩。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 原《天津條約》賠款增至800萬兩;

中法北京條約 原《天津條約》賠款增至800萬兩。

1881年 中俄伊犁條約 賠款900萬銀盧布(約合白銀509萬兩)。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 賠款2億兩&贖遼費3000萬兩&威海衛日軍駐守費150萬兩。

1901年 辛丑條約 賠款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計9.82億兩。



以上就是白銀在古代中國的來去。


史說清史


整個中國近代史,我們喪失了領土,喪失了主權和尊嚴,喪失了無數的生命和中華瑰寶,也流失了不計其數的真金白銀。清政府把每年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無奈的送於帝國主義,再加緊搜刮民財。就這樣,國庫空了,民財盡了。

更大的民族之殤還在後頭,日本終於把戰火從黃海轉移到了中國內陸。從1931年到1945年,十四年侵華戰爭期間,日本佔我國土,殺我人民,毀我城鄉,搶我各種物資和文物,光是黃金就從我們的國家掠奪了21000噸!請記住,西方列強和日本奪走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創造的財富。金銀看不見,你不妨去他們的博物館看看,有多少中國的寶貝!被逼上絕路的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勝利,開始建設新中國。

建國之初,大陸的國庫裡恐怕沒有多少真金白銀,僅有的國力被國民黨帶到了臺灣。蔣介石把故宮都搬空了,把重要物資都運走了,何況可以通行全世界的真金白銀。我們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創業的;重整山河,靠得是我們沖天的志氣和勤勞的雙手!

金銀是真實財富的一種,而紙幣不過是虛假的財富象徵。紙幣會貶值會腐爛會焚燬,會因為朝代更迭而廢止。金銀是貯備和傳承財富的最好載體,是衡量其它財富的標準,它不會貶值。

金銀不會消失,土埋而不腐,火燒不過重鑄;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往往用來做賠葬品,一部分金銀就這樣埋在了地下。作為貨幣的金錠銀錠集中在朝庭手中,朝庭用它來支付工資和用度。這些金銀或通過消費和週轉散落民間,或做成器物。也有一些仍以貨幣的形式囤積於富豪手中。散落民間的金銀又去了哪裡?朝庭通過徵稅把百姓手中散碎的金銀再收攏回來,重新做成金錠銀錠,週而復始。

金銀的總量=新開採的量+原有的量(國庫存量+富豪存量+民間流通量)-流失量

現在,金銀雖然不再是流通貨幣,但仍然是具有保值功能的硬通貨。它已經作為工藝品與收藏品走入尋常百姓家,這也是藏富於民的一種形式吧。你手裡有多少金銀製品呢?勿忘國恥,願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願悲劇永不再重演!


酸甜苦辣70826


古代金子是不能隨意流通的,古代常說的“多少金”,一般指的是銅貨幣。

白銀是古代很長一段時間的流通貨幣,但是一般老百姓也很少時候會使用,大多還是用銅錢。

真正的金子,很多時候是作為皇帝等的賞賜,或者說是高價值的家藏、首飾等。白銀也是,除了作為貨幣,還是製作首飾的材料。

在近代,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時,賠款都用的是白銀或者銀元,白銀在那時候很大一部分流入國外。


喵子愛吃螃蟹


古代的黃金白銀都做成了黃金首飾,白金首飾。


江蘇張歡


不平等條約賠的都是金銀這樣的硬通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