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旅遊文化風情——金沙三丈水省級森林公園

畢節旅遊文化風情——金沙三丈水省級森林公園

金沙三丈水省級森林公園(陳世海 攝)

2001年6月22日,被貴州省林業廳列為省級森林公園的“金沙三丈水省級森林公園”,位於金沙縣沙土鎮、後山鎮和沙土鎮官田社區交界處,緊鄰烏江渡水電站庫區主航道北岸,與貴陽市息烽縣隔江相望;上游是六廣河化覺峽谷風景區,下游可達偏巖河和烏江渡水庫大壩,總面積66.53平方公里。

關於“三丈水”的來歷,說法不一。一說是因為景區內的一條河流水質清澈透明,三丈之內能見水中游魚,故名“三丈水”。另一說法是在這個景區內有一個常年水流不斷的冒水洞,一日之內,洞裡湧出來的水三漲三落,“三漲水”之名由此而來,後來經訛傳就叫“三丈水”了。

三丈水省級森林公園,根據景觀資源的分佈特點和完整性,分為四大景區:一是三丈水景區,從團林至翁貢水乾河溝,以三丈水遊船、三丈水溶洞探秘為主體,兼以尾水森林野營、翁貢水峽谷徒步涉水觀光、品嚐貢米、遊覽古戰場遺址等。二是後山桃花園景區,與那杵河、三丈水景區相連,包括錢壯飛烈士陵園及其事蹟陳列館、東漢古墓遺址、桃花園田園風光、屯坪仙人垛石等。三是那杵河景區,從響水溝仰天窩、碾坊巖、那杵河經聯盟大溝至肯池,包括常綠闊葉林、響水谷、碾坊的“小橋、流水、人家與古樹”、金鐘寺、那杵河田園風光、傳統手工造紙工藝、桃花谷瀑布跌水群、聯盟大溝、肯池風光等。四是天靈寺景區,從天靈寺經鹿角山下石家溝至坎壩傅家寨,與那杵河井渠相連,包括天靈古剎遺址、古代石器製造遺蹟、狹葉方竹林、以絲粟栲為主的常綠闊葉林、石家溝楊氏牌坊式石刻墓碑、坎壩田園風光、油杉林、古銀杏、古櫸木林、高山草坡、野生木本花卉等。

三丈水省級森林公園是烏江旅遊線路中的一個重要景區,具有濃縮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徵和奇、偉、靜、幽、綠等特點,是一個集湖光山色、奇峰異石、神奇溶洞、文化遺址為一體的風景區。其主要景觀有森林、水域、溶洞、瀑布、雲海、古蹟等。主體景區有錢壯飛烈士陵園及其事蹟陳列館、仙人垛石、天靈寺等30多個景點。

作為省級森林公園,三丈水景區森林繁茂、蒼翠欲滴。在這裡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景觀各有意趣,其中尤以各種珍稀樹種和千姿百態的方竹林等最為有名。這裡深壑幽谷,清溪長流,飛瀑連綴,一瀑一景,絢麗壯觀,猶如長長的風景畫廊,動人心絃。這裡四季景色風格迥異,古木參天,松柏蒼翠,奇花異草,令人流連忘返。

三丈水森林公園還與兩條河的名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一條是發源於鹿角山南麓的一級支流那杵河;一條是發源於鹿角山北麓的翁貢水,流域面積達4000多公頃。

那杵河的源頭在響水溝。響水溝是一條狹窄的山間小溪,其落差比較大,因溝內長年流水叮咚鳴響,故得其名。這條溝在源頭上段為地表溪流,至響水溝谷中成為伏流,只聞水響不見水流,到金鐘山後從山腳溶洞中湧出成為地面河。

因源於天靈寺山腳的兩股泉水流於壩中匯合,極像農民背東西時用以歇氣形如叉形的打杵,那杵河被當地群眾稱為“打杵河”,後訛傳為“那杵河”。

那杵河流域,主要景觀有峰叢、窪地、暗流、溶洞、巖生植被、古樟樹等別具韻味的景點。在那杵河下游桃花谷,水流奔騰而下,形成四級跌水瀑布。該瀑布相對落差約40米,雨季時飛珠濺玉,水花夾雜著霧氣撲面而來,令人神清氣爽。沿著那杵河攔河壩的壩坎前行,就步入了烏江主航道水面。這裡過去是一條長長的峽谷,因烏江渡水電站的修建而高峽出平湖。由烏江兩岸的懸崖、峰叢、村寨和小水電站組合而成的這個景區,很別緻。在這裡,遊人可以看到當年為引那杵河水灌溉農田以及解決飲水問題,當地群眾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戰天鬥地,在刀削斧剁般的堅硬山岩上攔腰開鑿出來的“聯盟大溝”,因其險峻且施工難度大,所以將其譽為畢節市的“紅旗渠”,一點也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