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為何在臨死前,把別人借他錢的欠條都燒了呢?

北斗天使匯


實際上,當時不論杜月笙有沒有將手裡的借條燒了,都只不過是一張張沒用的廢紙,可是,這一燒卻又燒出了另一番景況。

這一燒,實則是他在臨死前和人情世故的最後一次博弈。

杜月笙一生經手金錢無數,所以,他在晚年的時候仍能口放豪言:“我一生一世,過手洋鈿何止億萬!”

對於錢,杜月笙有自己的理解,錢是世上“攻城略地”的利器,錢能砸倒一座堅固的城池,也能砸垮一個人的心,所以,他會撈錢,更會破財和散財。

所以,他說,別人存錢,我存交情!

他一生交遊廣泛,上至落魄總統黎元洪,下至流氓混混戴笠,文學泰斗,賭界高手,軍政高官,他統統結交,沒有機會也會想方設法創造機會。

為了錢,更是為了交情。

只要錢能買來交情,他絕不會吝嗇,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用錢買來的交情往往又會在他的不斷經營中變得牢固和可靠。

拿曾被譽為“四川財神爺”的劉航琛來說,劉航琛曾在川系軍閥劉湘麾下任事,為劉湘整飭財政,將宛如一潭死水的經濟盤活,為劉湘籌措到了難以想象的軍費,頗受劉湘器重。

不過,後來劉湘在漢口病逝,劉航琛便遭到了四川省代裡主席王纘緒的通緝,迫不得已之下,劉航琛只好逃出四川,輾轉之下去了越南河內。

杜月笙一聽這事,當即派顧嘉棠去將劉航琛接到了香港,好酒好肉地招待了他幾個月。

後來,孔祥熙打了個電話給劉航琛邀他去重慶,劉也有心回川,於是一拍即合,劉航琛即刻買了飛去重慶的機票。

杜月笙知道劉航琛要離開後,便派顧嘉棠和劉一起去重慶,寸步不離地貼身保護劉航琛,以防王纘緒對劉下黑手。

這一份用錢,也用情義打造的交情,後來讓杜月笙獲益無窮。

杜月笙在上海淪陷後去了香港,後來香港也淪陷了,他便只好留在了重慶。

可是,重慶對於他來說是一塊陌生的處女地,他的根基不在重慶,他的勢力和人手也不在重慶,更重要的是此時的他手裡已經沒有多少錢了!

他只不過過了一段時間手裡沒錢的日子,便再也耐不住了,打定了主意要在重慶打出一片天來,可是手裡沒錢怎麼辦?

借!這個字對於杜月笙來說,是很難啟齒的,向來只有他借錢給別人,從來沒想過,竟有一日會是他向別人借錢。

杜月笙困居重慶,他又能向誰借錢?借的到便罷,如果借不到的話,他一身聲譽便會從此被毀,所以他不得不慎重考慮。

他思來想去,最終鎖定了一個人——被譽為“四川財神爺”的劉航琛!

杜月笙去找劉航琛,直搗黃龍般地說道:“航琛兄,承你借我一本空白本票,讓我隨時在你的銀行中支錢,你這番盛情,我是十分的感激。”

他要借的是一本空本支票,不是一張!這借錢哪來的底氣這麼獅子大開口?

可是,沒想到劉航琛還真借了,杜月笙要借150萬,劉航琛也是一口允諾:“一百五十萬元之內,杜先生打支票,我的銀行立刻照付。一百五十萬元以上,麻煩杜先生先知會我一聲。”

別說150萬了,即便超過了150萬又如何?你給我知會一聲,我也會借給你。

所以,杜月笙在借到一本空白支票後,才會忍不住發出感嘆——生平借款,以這一次最為痛快!

這份“痛快”怎麼來的?不正是杜月笙用錢砸出來的嗎?然後又用情義打得如同鐵桶一般。

1951年,杜月笙在臨死前讓女兒杜美如去香港匯豐銀行的保險箱取出了一包東西。

杜美如正疑惑著這包被杜月笙存放在銀行保險箱裡的東西是什麼的時候,只見他拆開了這包東西,然後拿出了一張張字據。杜美如定睛一看,這些字據原來竟是一張張別人向杜月笙借錢時所立下的借條,即便是國府軍政高官也有不少,數額小的不過幾千,數額大的竟然達到了數百根大黃魚!

杜美如心中一驚,她曾經也以為自己的父親已經“落魄”到了只剩下10萬美金遺產的地步,可不曾想,父親手裡竟握有這麼多借條。

然後,杜美如便看到杜月笙將借條一張張地撕碎了,又一把燒了。

只聽杜月笙低聲說道:“我不想讓你們在我走路以後,去打官司。”

可是,所謂的“打官司”真的會有用?杜月笙一死,便是人走茶涼,他的無權無勢的兒女想要去和軍政高官打官司?不過是以卵擊石,自取其辱罷了!

杜月笙看了一輩子的人情世故,早已看清楚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會將借條撕了燒了,不讓自己的妻兒拿著這些借條去討債,他知道自己的兒女們應付不了這樣的局面,更不願讓他們因此去得罪人。

不過,他這一燒,卻又燒出了一篇“錦繡文章”來。

他手裡的借條,到了此時,說白了不過只是一堆有名無實的沒用的廢紙罷了,願意還的自會主動還了,可是,不願還的,沒能力還的,任他手裡借條再多又有何用?

反倒不如將它們給燒了,一來燒給自己的兒女看,二來燒給欠錢的人看,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讓那些欠錢的人看——你們看著,我已經把借條燒了,錢你們也不用還了。

如此一來,欠錢的人終究會對杜月笙心生感激,心生愧意。

於是,杜月笙便又在人生的最後時間裡,賺得了一份份的人情,這些人情也不是為他自己賺的,而是為自己的兒女們賺的!

這樣即便他死了,那些受過他恩惠的人,也多少會照拂一下自己的家人。

所以說,這次燒燬借條實則是杜月笙在人情世故上的最後一次博弈。

杜月笙會做人,這一評價確不欺人。


吾與吾國


杜月笙的晚景並不如意。燒掉“欠條”實則是為了保家人安全。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在即,杜月笙開始傾向於共產黨,秘密和地下黨聯絡,希望能給自己找條後路。


然而蔣介石單獨召見杜月笙,希望他能和自己一同前往臺灣。蔣介石說了一句:“哎,我只是不忍看著朋友都成為共產黨的刀下鬼,也決不允許任何人變節投敵。”這話是在提醒杜月笙不要忘記當年汪壽華的血債,共產黨是不會放過你的,所以你不能留在大陸,而且我也不允許你留在大陸變節與我為敵。

而且就在這個時候,杜月笙突然發現家裡少了一個紅帖子(命帖),正是當年蔣介石拜在青幫門下的命帖。

蔣介石之所以對自己說話這麼硬氣,大抵就是因為沒了“把柄”,便沒了後顧之憂。


於是杜月笙最後決定以看病為由去了香港,病承諾蔣介石,等病好了便去臺灣。杜月笙到了香港,由於名氣聲望,還是受到了香港各界的歡迎,杜月笙為了結交各路前來的人士,揮金如土,仗義疏財。

但是杜月笙畢竟在香港沒有產業,於是手頭必然開始逐漸拮据。於是找“香港杜月笙”李裁法借錢。這沒借錢的時候,李裁法對杜月笙特別照顧,而且心甘情願聽從杜月笙的吩咐。畢竟李裁法落魄的時間,曾經在上海受過杜月笙的慷慨相助。但是真的借錢才發現此人空有其表,實際上所謂的“香港夜總會皇帝”也只是個“空殼”,別被同行擠兌得快混不下去了。對杜月笙如此這般好,其實也就是為了“消費”杜月笙的名望,希望杜月笙能夠給自己扳回一局。杜月笙還得抱著病軀,去為他站臺。


這讓杜月笙很是失望,於是便打算借道去法國,可是護照貴得離譜,要18萬美金。總之各種敲竹槓。杜月笙無奈,的確拿不出。但是杜月笙是有一箱子借條的,而當時有有資產轉移高峰期的,很多寧波商人把資產從上海轉移到香港的(很多人受過杜月笙資助),隨便找幾個索回債務 ,杜月笙搞個護照錢還是很容易的。

但實際上,杜月笙並沒有這樣做。不但沒有這樣做,臨死前,還將這些“借條”都付之一炬。

杜月笙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正是杜月笙的深思熟慮的結果,也是其高明的地方。


杜月笙臨終前,仍然留有12萬美元的家當,這些足夠自己的家人維持一個相對衣食無憂的生活了。甚至為了讓孟小冬也能夠有名分分到家產,在病榻上跟孟小冬成婚。

此刻“借條”不是錢,而是禍害。一次意外地遭遇打劫,讓杜月笙徹底認清了自己在香港的處境;而1951年5月的傳來的黃金榮在大世界門口掃大街,和《文匯報》上的“悔過書”,讓杜月笙徹底斷了回上海的希望,這也就意味著杜月笙徹底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已經徹底淪為一個有名氣而沒實力的“是非之人”了。


杜月笙意識到要給後人買“平安”、買“善意”,那就是要把這些欠條燒了,並且永遠不能找人要債。

因為遊戲規則業已重新洗牌,而那些或明或暗的各色人等都有了新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欠條”是過去的產物,每去要一筆錢,必然要翻出過去的事情。而“每翻開一次”就增加一次自己家人被捲入這種複雜關係的“風險”,而他們處理不來,處理不來便會有危險。


而此刻杜月笙看到黃金榮的事情,已經看不到大陸可能善待自己的希望了。而蔣介石更不會善待自己,此刻的自己已經不值錢了。他不希望家人被自己生前的各種負面因素連累。

杜月笙的”欠條”不是錢,而是別人“欠”你的把柄。燒了“欠條”,別人就都安心了。別人安心才能保證自己家人的安全。就像當初蔣介石為什麼千方百計地偷走紅帖子,道理是一樣的。


炒米視角


1951年8月16日下午4點50分,杜月笙在說完最後一句話的之後不久,就走完了他這段漫長的死亡歷程,在距他64歲不足24小時的時候,結束了他複雜的一生!



杜月笙去世之前,趁著神智清醒之際,仔仔細細的安排了自己的身後事!

杜月笙要求自己的喪事一切從簡,唯一隻提了三點要求:第一條就是要求穿長袍馬褂入殮,這是他穿了大半輩子的衣服,死去也要這樣穿;第二條是要有一口好的棺材,這並不是杜月笙死了還要出風頭,而是為了滿足他第三個要求,就是屍骨不能埋在香港,未來等上海“光復”,再將棺材帶回上海,葬在他的出生地高橋。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這也是杜月笙日思夜想的事情,可這位昔日的上海皇帝,落葉歸根的心願終究成了鏡花水月!

據說,杜月笙死之前並不只是提了三個要求,還做了一件讓人很是疑惑的事情!

杜月笙臨死之前,曾經把別人寫給他的借條都給燒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後來有人曾分析了幾個原因:

  1. 杜月笙死後,杜家沒有人能鎮住這個場面,這些錢大多是要不回來的,與其讓子孫們為了要錢操心,倒不如一把火燒了!
  2. 杜月笙本來就喜歡交朋友,這些欠條一部分是他心甘情願送出去的,一部分是別人來借的,如今燒了欠條,就表明錢不用還,但我講道義,還希望你們能照料我的後世子孫!
  3.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杜月笙一死,杜家就已經倒了,留著這麼多“錢”又有什麼用,可能會給孩子們平白增加禍端!



杜月笙一生什麼都經歷過,遇事也看的明白,什麼該留,什麼不該留心裡清楚的很!


微歷史看客




在解放軍攻下上海前夕,國共兩黨都希望杜月笙能夠站在自己的這一邊。但杜月笙覺得兩邊都靠不住,最終選擇去了香港。

困在香港的杜月笙本來計劃去臺灣,卻發現蔣介石不是非常熱情,這個計劃就只能中止了。當他在報紙上看到黃金榮在大上海門口打掃衛生時,也就斷了回大陸的念頭。

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對於混黑社會的杜月笙來說,香港不是上海,更不是自己的地盤。活在香港只能寄人籬下,然而又有什麼辦法呢?

財產曾經受過打劫的杜月笙,還不時的賙濟此前的一些好友。還要照顧自己一大家子人,生活也就慢慢困頓下去了,畢竟是在坐吃山空。



1951年8月,一代傳奇人物杜月笙病逝於香港。這就宣佈屬於他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他連同他的那個時代都被一個全新的社會給埋葬了。

杜月笙的遺言很簡單。第一,要穿長馬褂,實現他畢生的願望,像上層人一樣生活。第二就是要有一口上口的棺材,和中國任何一個老人的遺願都一樣。第三就是希望能夠假以時日,葉落歸根。第四就是燒燬了生前所有人欠他的債務借條,這對於生活有點困難的杜月笙來說非常難得。



杜月笙死後收留下了10萬美元,供自己的多房太太和子女來分。對於當年在上海年入幾千萬,花錢如流水的杜月笙來說,彷彿人生又回到了起點。

當他從浦東到上海來打拼的時候,骨瘦如柴,一貧如洗。那時他只能混跡在下層社會,吃過各種各樣的苦頭。但人生走到終點,也並沒有留下什麼。



雖然杜月笙在上海的生意做得非常大,每年的收入大概有3000萬銀元。但他的開支非常大,首先自己有十幾萬幫眾。然後要給廚界的各位大佬分發份子錢,然後就是結交社會名流,給他們按月發放例錢。甚至杜月笙還經常賙濟窮人,給自己老家的鄉親們發放工資。

對於他來說,錢就是用來花的。用錢能夠買到更廣泛的人脈,有了人脈就能買來社會地位,賺到更多的錢。

自從杜月笙混到上層社會後,每天都向上層人士看齊,穿長馬褂。直到死去也要求換上長馬褂,再裝進棺材。這是一個出身卑微的人,一生都在擺脫自己原生社會身份的不懈努力。

杜月笙利用各種渠道,開賭場,販賣鴉片,開妓院,賺取大量資金。然後再把他們回饋到社會上去,換取更多的資源,這就是他在上海灘能夠成為上海皇帝的原因。



混在當時中國社會和上海的人,不少人的一生都在富有和貧窮之間來回轉換,其中也包括很多社會名流。比如章士釗,章太炎等,很多人都靠杜月笙的孝敬生活。

向杜月笙借錢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尤其是曾經的朋友和同鄉的鄉親們。其中也有不少使昔日的朋友和慕名而來的民國大人物,只要力所能及妥月生,從來是來者不拒。

當杜月笙臨終前,就把所有的借條給付之一炬,燒掉了。這就代表著杜月笙要和自己過去的歲月一筆勾消了,讓所有欠債的人都記著這份人情,永遠念他的好。

更重要的一點,也非常殘酷。流落到香港的杜月笙甚至還碰到了打劫,這是他自己沒有辦法控制的社會。就算他的子女去討債,也未必能夠要回來,甚至還有性命之憂。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的生活還是讓他們自己去打拼吧!


新知傳習閣


舊上海灘的人們對青幫三大亨有著很中肯的評價“黃金榮貪財,張嘯林能打,杜月笙會做人”

杜月笙貧苦出身,就是靠著會做人混到了上流社會,坐上青幫第一把交椅,走上人生巔峰;也是從小癟三到青幫大佬這一路的披荊斬棘,讓他練就了爐火純青的交際術。

杜月笙說過“做人有三碗麵最難吃,人面、場面、情面”,因為吃過苦、受過窮,知道對於困境裡的人也需要尊嚴,逆境裡的朋友多麼珍貴。

他一生都信奉“存錢不如存交情,別人都存錢,唯有他把錢都花在存交情上”,當然如何存交情也是大有學問,杜月笙的原則是“只願雪中送炭,不願錦上添花”。

他靠著在上海黑白兩道的勢力,收留幫助了許多落難的政客豪紳,像蔣介石、黎元洪、徐樹錚等都受過他幫助,杜月笙幫人還會因材施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拉攏,縱橫舉一個杜月笙結交文界泰斗章太炎的故事。

護法行動失敗後,國學大師章太炎索居蘇州,名重上海,杜月笙一直 仰慕其名,有心結交,但文人嘛,都自視甚高,根本看不起流氓頭子杜月笙,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杜月笙有了接近他的機會,原來章太炎的侄兒與人發生了房屋糾紛,寫信向章太炎求助,章太炎寫文章在行,打官司可不在行,苦無對策時想到了聞人杜月笙,他們本無交集,只是杜月笙義薄雲天、無所不能的名聲章太炎早有耳聞,便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修書一封給杜月笙,沒想到杜月笙馬上把事情平了,還提出要登門拜訪,章太炎剛求人幫忙也不好意思拒絕人家。

於是杜月笙如願見到了章太炎,席間兩人相談甚歡,文質彬彬的杜月笙給章太炎留下來好印象,章太炎為了表示感謝,幫杜月笙改了名字“杜鏞,號月笙”解釋為“東方之樂謂之笙,笙,生也,東方生長之方,故名樂為笙也。西方之樂謂之鏞,鏞,功也,西方物熟有樂成,亦謂之頌,頌亦是頌其成也”只是一點點改變就變得文化底蘊深厚了。

杜月笙十分喜歡新名字,喜不自勝,臨走前還悄悄在杯底放了一張2000元銀票,既保全了章太炎的面子,也解決了他生活的窘境,此後杜月笙每月都會派人給章太炎送一筆生活費,接濟他拮据的生活。

杜月笙待人謙恭儒雅,做事周到細緻,故而門生遍地,好友滿天下,得到了“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的評價,稱他是民國時代的春申君,評價之高可見一斑。

杜月笙臨終前當著兒女面拿出的一堆金額不小的欠條就是他存了一生的交情,他絕對不願意親手毀了自己一生心血,所以他寧願面臨入不敷出,面臨破產、面臨生活窘迫,也不願去向人討債。或許他借錢就沒打算往回要,留著這些借條只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點成就感。

在燒借條之前,他對兒女們說“寫這些借條的人早已顛沛流離,生死不知,我死以後,若是知恩圖報、有心還錢的看到我的兒女過得不好,自然會主動幫忙;不想還錢的,你們就算拿著借條去討也是要不回來的,說不定還會惹來殺身之禍”。

這就是杜月笙的處事哲學,洞悉人性,精明透徹,寫這些欠條的人三教九流,自己得勢之時想要錢,不用親自去人家就會送來,自己失勢時親自去討也許能要的回來,若是自己死了兒女去討要,成功的可能性就很渺小了,說不定人家想賴賬還會動殺心,所以不能讓孩子以身犯險。

自己燒了欠條,講義氣的會一輩子承杜月笙的人情,即使杜月笙不在了,能力之內也會照拂杜家兒女,所以這就算杜月笙留給兒女的人情遺產吧!


史論縱橫


1,留著借條,後輩有可能登門討要,杜月笙勢利鼎盛時還有可能追回,若死後借錢人恐不認賬,會給子孫帶來災難,尤其在那個動亂的年代。

2,杜月笙借出去的錢,他死後就此算了解。所有債券和後輩無關。欠錢的知道杜燒掉欠條,也會從內心感激杜月笙,會惠及子孫。

3,杜月笙燒掉欠條,目的讓子孫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如果指望討要舊賬過生活,則後代多半無出息。

4,杜月笙縱橫上海灘幾十年,對於人情世故、江湖險惡瞭然於胸。燒掉欠條必經過深思熟慮。

5,本身性格使然,注重交情會散錢、會用錢,這是他高於黃金榮和張嘯林之處。


隨遇而安44683523


一、他認為那些欠他錢的人,如果有感恩之心,日後遇見他的子女有難處,必然會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比錢更重要的東西,也就是他等於給子女積攢了一些人脈!

二、欠他錢的人裡面不可能都是懷有感恩之心之人,如果子女向這樣的人討債,很容易招來殺身之禍!


徐峰77445812


原因大抵如下:

1.這錢很大可能要不回來(杜老闆晚年窮困的時候也沒去討債度日)

2.杜老闆的三碗麵——留得情面在,對於活著的人是有好處的

3.不希望後人們靠著討債度日,而是希望他們能靠自己的努力,讓以後的生活更美好才是。

4.同第三條,杜老闆的後人也沒讓他失望啊,後來發展的都很棒!


咕咚比爾


首先用一句話來概括 杜月笙 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社會最底層混到他這境界的沒有第二個了 所以他踏入江湖的時候 就知道什麼是錢 錢怎麼支配 錢怎麼掙錢 他左手數進來 右手數出去 錢 幫他奠定了 社會地位 ……時過境遷他借出的錢 不是一般的人收得回來的 況且杜月笙靠做人得天下 金錢對他來說沒有雪中送炭之用…所以燒掉。


夜不歸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