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為何至死都不願意去臺灣?

邪惡女女-LL


1949年解放前夕,敗北的蔣中正在去臺灣前,召見了杜月笙,再三邀請他去臺灣。可是卻遭到杜月笙的婉言謝絕,那麼他為何不願意去臺灣呢?

(杜月笙劇照)

說起來,杜月笙和蔣中正的交情要追溯到1922年。

當時的杜月笙,已經是黃金榮的得力膀臂,在青幫中也頗有威望。

而蔣中正是個有志青年。他在加入同盟會後,為了籌資,在上海辦了個證券交易所。結果,由於上海金融千變萬化,沒有經驗的蔣中正,很快就虧了個底朝天。不光賠了本,還欠了不少外債,成天被人追債,非常狼狽。

無奈之下,蔣中正走了上海商會會長虞洽卿的門子,正兒八經地寫了拜貼,拜到當時勢力如日中天的黃金榮的門下,做了他的徒弟。

黃金榮看蔣中正生得儀表不凡,認定他是個大有前程的人。再加上也要給虞洽卿幾分面子,所以他便擺了酒宴,把那些債主請來,表示蔣中正是他徒弟,誰要是要債就找他黃金榮。那些人哪裡敢惹黃金榮,所以這事也就一筆勾銷了。

也就在那個時候,作為黃金榮身邊最得力的心腹,杜月笙認識了蔣中正。

黃金榮好事做到底,幫蔣中正消災後,又送了200塊大洋給蔣中正做盤纏,讓他奔美好前程去了。

斗轉星移,杜月笙靠著過人的能力和威望,漸漸超越了黃金榮的勢力和影響,成為上海青幫名符其實的大佬。

1927年,寧漢分裂後,杜月笙為了支持蔣中正,聯合黃金榮和張嘯林,組建了黑幫性質的中華共進會,不光阻撓工人復工,還非法逮捕我黨進步人士及工人,並誘殺了在工人中威望極高的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最終導致革命受挫。

(黃金榮劇照)

有功的杜月笙,因此得到了國民政府的器重和信任,並被委任北伐軍總司令少將參議。從此,杜月笙和蔣中正往來更為密切。

為了洗白身份,有了國民黨官銜的杜月笙,又有計劃地開辦銀行、實業等生意,並積極投身地方公益事業。

1931年,國家動盪又逢天災人禍,國民政府受到了百姓詬病。

為了支持蔣中正和國民政府,杜月笙成立了水災急賑會。在他的努力下,通過社會各界,竟籌得261萬元款項,其中他自己捐資50多萬,可謂幫助政府解了燃眉之急。

對於杜月笙的良苦用心,蔣中正感動萬分,於是親筆題寫了“樂善好施”的贈詞。

由此,人人都知道杜月笙和蔣中正關係深厚。他的地位和身份,也跟著水漲船高。不久,便在眾人的推舉下,擔任了上海地方協會會長、中國紅十字副會長等職務。

對於國民政府推行的全民活動,杜月笙亦是舉雙手贊成和響應。比如當時國民政府看到鴉片猖獗,於是發起禁鴉片運動,杜月笙本來也有鴉片癮,但他積極響應號召,硬是戒掉了吸食多年的鴉片。

1936年12月,蔣中正在西安遭到張學良的強行扣押。杜月笙聽說後,焦急萬分,他又是個視兄弟如手足的人。所以他聯絡上海各界有影響力的人,以上海地方協會的名義,聯名致電張學良。希望他能以國家大局為重,放蔣中正回南京。甚至表示如有顧慮,他願意親赴西安做人質。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中正回到南京。杜月笙又第一時間趕到南京,探望蔣中正。

杜月笙的深情厚意,讓蔣中正再次感動。臨走時,執意和他合影留念。

1937年滬淞會戰,杜月笙為了抗日,不光動員青幫弟子積極投身抗日,還組織後援會,為前線物資做出了保障。

除此外,杜月笙還與戴笠合作,為軍統蒐集情報和人才,並參與了多起刺殺漢奸的行動。

上海淪陷後,不少有名望有影響力的人,在日本人的誘哄下,出任偽職,供他們驅使。但日本人數次登門邀請杜月笙任職上海市長一職,都遭到他的婉言謝絕。為了避禍,杜月笙帶著家人轉移到了香港。

就算到了香港,杜月笙依然以紅十字副會長的身份,四處募捐籌款,積極支援抗戰。

(戴笠劇照)

1945年,抗戰勝利,自覺為抗戰出錢出力的杜月笙,一心想擔任上海市市長一職,於是他借戴笠之口,把這個意思傳達給了蔣中正。

杜月笙回上海前夕,聽聞國民政府大張旗鼓地為他準備了歡迎儀式,心情無比高興。然而就在他抵達上海之際,卻有隨從打探到,上海市市長和副市長的職位已另有其人,更糟糕的是,原定的歡迎儀式,被各種“打倒流氓頭子杜月笙”“堅決嚴懲黑勢力頭子杜月笙”等標語取代。

原來,蔣中正不願意杜月笙勢力做大,因此針對杜月笙,刻意打壓。

1946年,蔣中正表態,上海市參議會議員由民眾投票選舉。

杜月笙強打起精神,不惜出錢出力,動用種種關係,又讓徒弟們四處活動,準備競選參議會議長一職,並想借此機會東山再起。

在拉選票的過程中,蔣中正公開放話,絕不支持杜月笙。

在杜月笙得到最高票數後,蔣中正卻已經內定了議長名單。

杜月笙明知鬥不過政府,只得發了個公開聲明,以“身體羸弱,不堪擔當重任”為由,推託了議長一職,好歹算是揀回了點面子。

那些軍政要人,見杜月笙已不再是蔣中正身邊的紅人,大家也對他冷落起來,離了軍政界的支持,昔日風光的杜月笙,也就不復存在了。

對於蔣中正的所作所為,杜月笙既不滿又寒心,他曾憤然說:“蔣中正拿我當夜壺,用完就丟床下了。”

1949年,內戰進入尾聲,國軍敗局已定。蔣中正得到情報說,我軍派人找過杜月笙,表示以前的事情一筆勾銷,希望他能留在上海。於是蔣中正召見了杜月笙,並極力邀請他攜家眷同往臺灣,共圖大業。

但杜月笙卻以哮喘發作,不適宜臺灣潮溼天氣為由婉拒了蔣中正。

蔣中正當然不希望杜月笙最後會站到我軍這邊,所以旁敲側擊,想逼杜月笙去臺灣。

杜月笙其實早就想好了退路,他也知道在幫助蔣中正的時候,做過不少惡,擔心會遭到清算。但蔣中正對他的所作所為,也讓他看透了蔣中正的絕情,所以他最終選擇了去香港。

(參考史料:《杜月笙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杜月笙不是不願意去臺灣,只是經過權衡利弊後,暫時不去。

但是,臺灣終究還是要去的。

1949年蔣將去臺之時,曾經邀請過黃金榮和杜月笙一起去臺灣,但是黃、杜兩人拒絕了。

蔣志清處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在上海灘瞎混,炒股輸了個精光,又欠了一屁股債,被討債的人追的抱頭鼠竄,最後沒有辦法,竟然想到了一個辦法——拜黃金榮為“老頭子”,讓黃金榮為他出面擺平債務。

黃麻皮收了蔣的門生貼,幫他解決了債務,對蔣有恩,可是卻也沒有跟著蔣去臺灣。

黃金榮雖然老了,可是心裡也門清,他一個黑幫大佬去了臺灣,即便老蔣能夠容他,可是他還能打的出自己的一片天?不過,他是蔣的黑歷史,他不得不擔心蔣會不會讓他好過。

更何況,當時他已經81歲了,哪裡經得起折騰?可別一番折騰後死在了海上,反不如老死上海。

所以,黃金榮沒有去臺灣。

那麼,杜月笙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才沒有接受蔣的邀請去臺灣呢?

杜月笙在1937年時不僅沒有像張嘯林一樣投靠日本人,反而冒著生命危險衝破日本人的阻撓,離開了上海,去了香港。

他去香港後,幹了什麼?拼命砸錢支持中國的抗戰事業!為此,他幾乎傾盡了家資!

可是,他從沒有後悔過,也沒有心疼過自己的錢。

即便是後來去了重慶,他也仍然沒有忘了繼續出力,他雖然想著在重慶打造一個商業帝國,可是卻又砸了無數的錢為蔣從敵佔區購買物資,也讓自己的“門下走狗”在上海破壞日本人對佔領區的統治。

杜月笙從1927年開始,已經投靠了蔣,為蔣立功頗多,按理說在1949年應該會跟著去臺灣,可他偏偏沒去。

杜月笙很清楚老蔣一直對他看不上眼,只有用到他的時候才會想起他,他每次立功,蔣給他的也始終只是虛職,完全沒有要重用他的意思。這也是杜月笙後來將自己比喻成“夜壺”的原因,用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用完了就會被藏到床底下。

如果當時杜月笙在國府的靠山——戴笠還在的話,他肯定會去臺灣,可是戴笠卻死了。

杜月笙善於識人,也捨得投資,所以在看到有膽有魄又有頭腦的“小癟三”戴笠後,他便眼前一亮,然後給予了這個“小癟三”一定的友誼,對戴進行了投資。

這不,戴笠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先是考入了黃埔,後來又成了蔣的心腹,權勢日隆,戴也因此成了杜在國府中的後臺。

兩人可謂是相輔相成,戴缺錢缺人,杜便給錢給人。

杜月笙正是想通過戴笠這座“橋樑”,由江湖而入廟堂。

但是,在1946年3月17日這一天,卻發生了一件事——戴機撞岱山,雨農死雨中!

戴笠一死,維繫杜月笙和蔣之間的橋樑瞬間崩塌,杜再想步入廟堂,步入政界,便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

這是杜月笙沒有去臺灣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

此外,杜月笙選擇去香港,是因為香港處於兩黨的中間地帶,又不是兩黨的管轄範圍,更利於觀望局勢,可進可退。

杜月笙投靠蔣,幹了不少損害我黨利益的事,所以他肯定不敢留在上海。同時,杜月笙雖然投靠了蔣,可是也曾幹過違背蔣意志的事,戴笠一死,沒有人能夠庇護他。

這也是他沒有去臺灣,而是去了香港的一個原因。

不過,杜月笙在臨終前卻專門囑託家人朋友,特別是陸京士,讓他們在自己死後,將自己安葬到臺灣,這說明什麼?

活著的杜月笙不是不願意去臺灣,他想去,但是因為他害怕自己去了臺灣,不僅不會得到蔣的重用,反而可能會繼續充當“夜壺”的作用。

他願意當夜壺嗎?顯然不願意,所以沒去。

可是,一個死去的杜月笙顯然便不會有這個擔憂了,蔣也不會為難一個死人,所以他才會在臨死前讓家人將自己葬到臺灣去。


吾與吾國


杜月笙生於民國時期那個魚龍混雜的時代。舊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形形色色的勢力在這裡遊蕩,跑馬佔地。

這裡有舊軍閥、北伐軍、青年新銳、滿清遺老,再加上各類兇殘的幫會勢力。

杜月笙作為一個無任何勢力的小癟三,卻在這樣一個混亂不堪的時代,登上了人生頂峰。當然這個頂峰可以爭議,但就個人而言,做到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他的非凡與睿智。的確,杜月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也是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

杜月笙懂得進退,深諳人性,在大的選擇面前從沒失過手。他曾為蔣介石做過許多事情。

杜月笙晚年的時候,內戰失敗後的蔣介石想逃往臺灣,曾經邀請杜月笙一同前往,但是他始終沒答應。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有書君就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杜月笙信奉“夜壺”理論,深諳人性、人心,這是他不想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首要原因。

1927年4月,蔣介石準備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就找到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三人,要他們幫忙鎮壓上海的工人,杜月笙等人立即同意。

蔣介石曾經是黃金榮的徒弟,可是真正為蔣介石賣命的人,卻是杜月笙。4月11日晚,杜月笙誘捕了上海共產黨工人組織領袖汪壽華,將他殘忍地活埋。次日,杜月笙等人出動大批黑幫分子偽裝成工人,在全市攻擊工人組織。

蔣介石以工人內訌為名,將上海的工人糾察隊全部收繳了槍支,並開始屠殺共產黨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

蔣介石“論功行賞”,杜月笙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

杜月笙在1933年脫離了青幫,在蔣介石的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幫會組織——恆社,這樣他就更能方便地為蔣介石出力。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杜月笙讓自己的幫派成員全力協助中國軍隊作戰,蒐集情報、帶路、暗殺日軍軍官和後勤人員等。

另外,他還與戴笠成立了情報站,拿出大筆錢支持抗日。籌集大量毛巾、香菸、罐頭食品、防毒面具等,送往前線。

後來日軍攻陷上海,也曾找到杜月笙幫他們做事,但是杜月笙乾脆地拒絕了日本人的要求,由上海前往香港躲避。杜月笙人雖不在上海,但是他指揮手下,聯合青幫成員、軍統人員在上海成功處決了幾個大漢奸,離間了汪偽陣營。

為了獎勵杜月笙,蔣介石在1940年任命杜月笙為人民行動委員會負責人,統一指揮各地幫會組織。

在香港期間,蔣介石又任命杜月笙為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杜月笙當然也盡職盡責,通過組織捐款、將大量錢款和抗戰急需物資送到前線。

1945年抗戰勝利後,杜月笙以為自己一直為了蔣介石肝腦塗地,應該能當上海市長,最起碼也是個副市長。沒想到,因為上海的外國租界都被國民黨政府收回,上海已不存在外國勢力,杜月笙與租界打交道的特長,對於蔣介石來說已經毫無意義。

這年9月初,杜月笙從外地返回上海,蔣介石已經任命錢大鈞為上海市市長、吳紹澍為副市長,並取消了對杜月笙的歡迎儀式,連本已搭好的牌樓也被拆除,火車站還貼出了“杜月笙是黑勢力代表”“打倒杜月笙”等標語。杜月笙為避免難堪,臨時改在上海西站下車。靠站時沒有一個要員迎接。

蔣介石的種種做法,讓杜月笙寒了心。你蔣介石用到我時,我杜月笙沒說過半個不字,為抗戰鞠躬盡瘁,如今抗日成功了,可我又換來了什麼?

杜月笙遊走江湖數年,當然也深諳人情世故。他有一個著名的尿壺理論:搞政治的人把黑幫當做尿壺,每當晚上要小便的時候,就把它從床底下拿出來。一旦小便完了,這個尿壺就不需要了,甚至會嫌它又臭又髒,恨不得立即砸掉它。

杜月笙深知自己在蔣介石心中的位置,也深知蔣介石這個人“卸磨殺驢”的本性。如果自己跟隨他去臺灣,就相當於一個無用的“尿壺”,遲早會被蔣介石“砸個稀爛”。所以,他不想去。

二、杜月笙和蔣經國曾經結下“樑子”,擔心去臺灣後會遭到蔣家父子報復。

1948年,杜月笙和孔祥熙合作,哄抬物價,屯積居奇,擾亂市場和金融秩序。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來到上海打擊投機商人,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被逮捕。

杜月笙出面為兒子活動,蔣經國不敢不給面子,他請示蔣介石後,杜維屏坐了6個月的牢,然後被放出來。

杜月笙雖然不敢公開表示對蔣經國的不滿,但是他也狡猾地建議蔣經國不能“只打蒼蠅,不打老虎”,接著就揭露了蔣經國的表弟、孔祥熙的兒子孔令侃所經營的揚子公司,也同樣存在囤積居奇、倒買倒賣的事實,逼迫蔣經國不得不採取“大義滅親”的舉動。

後來,蔣經國對於上海擾亂市場及金融秩序行為,只好不了了之。蔣經國本來想通過自己做的這第一件大事揚名,卻不料因杜月笙吃了癟,讓蔣經國懷恨在心。

如果杜月笙去臺灣,那臺灣的大權早晚會落在蔣經國手裡,即便杜月笙活不了那麼久,可是子孫後代恐怕也沒有什麼好日子過。

因此這是杜月笙不願意去臺灣的第二個原因。

三、如果去臺灣,一切從零開始,風燭殘年的杜月笙已不可能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杜月笙長期在法租界生活,比較適應殖民地的生活狀態,解放前夕,全中國的殖民地也就只有香港了,因此,香港對於他來說,是個最佳的選擇。

再者,八年抗戰期間,杜月笙一直住在香港的杜公館。不僅如此,經過長時間的經營和發展,杜月笙在香港有相當大的勢力,黑白兩道都吃得開。回到香港也算相對聰明的做法。

1949杜月笙已經61歲了,而且身體大不如前,去臺灣,所有的吃穿用度都要重新安排,這是十分麻煩的。再者,去臺灣也不會再闖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香港與臺灣兩者對比,杜月笙選擇香港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於是1949年4月,杜月笙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也自覺自己曾犯下不可饒恕的過錯,而未接過我黨為其拋出的“橄欖枝”,舉家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定居。後來,他的哮喘病發作,並不斷惡化。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於香港,享年63歲。

可見,杜月笙這樣一個讀書極少、文化層次不高的人,僅僅是因為把握了人性、人心,就避免了在那樣一個複雜的時代迷失自我,做出錯誤的選擇。

他之所以沒有跟蔣介石去臺灣,是因為他對對方和自己都有個清楚的認識與估計,他的“尿壺理論”則是他徹悟人性的最好詮釋。

再者,他與蔣經國結下過“樑子”,去臺灣也是自討沒趣,將來也不會有好結果。

還有,香港有他的一番天地,與其去臺灣人生地不熟,不如駕輕就熟回到自己的老根據地,可以趨利避害。這些,就是他死活不去臺灣的原因。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我是方圓,我來回答。

在筆者看來,杜月笙不去臺灣的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就杜月笙本人和國民黨的關係來說,可以說成是“關係密切”,也可以說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甚至可以說是“相愛相殺”。為何這麼說呢?

之所以說他們之間關係密切,實際上倒不是杜月笙和國民黨走得有多近,而是作為上海灘的黑幫老大,國民黨清楚去拉攏他的重要性。可以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杜月笙對國民黨可以說是有求必應,而國民黨對杜月笙也是極為尊重的。

比如在酒桌之上,別人來給蔣介石敬酒,蔣介石都是坐著的,而杜月笙來敬酒,蔣介石就要站起來,還要說一聲:“杜先生”(選自《歷史的溫度》)。

由此可見杜月笙在蔣介石心中的位置。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蔣介石對杜月笙的這種所謂的“尊敬”,也並非是發自內心的,也許是,但是相對於利益考量來說,發自內心的尊敬也要顯得遜色一些。

此外,在1931年的時候,杜月笙花了五十萬大洋建起來的“杜氏祠堂”在浦東高橋落成,頓時間大批人來觀看,但這其中最讓杜月笙感到有面子的,還會蔣介石、何應欽、胡漢明和孔祥熙等人送來祝賀的匾額。(摘選《歷史的溫度》)

但這一切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蔣介石心中對杜月笙的利益考慮遠比心中的那份真摯的尊敬要高的多。

蔣介石之所以這麼“尊敬”杜月笙,是因為現在的上海還存在租界,是因為日本人還沒有失敗,還需要杜月笙的黑社會勢力和這些人斡旋。

但是到了1945年日本人投降以後,上海也沒有了租界的勢力,蔣介石自然就用不到杜月笙了。頓時間,杜月笙便“失寵”了。

最可笑的是,當時的上海副市長吳紹澍還打出了“打到杜月笙”的標語,而他之所以敢這麼做,那是因為他的背後有蔣介石給他撐腰。

杜月笙被蔣介石徹底冷落後,在1949年7月國民黨的《中央日報》上,還將杜月笙說成是“時代渣滓”。雖然蔣介石也為此做出了道歉,但是相比也是迫於面子和輿論吧!

後來杜月笙還對門徒說到:

“那些政治大官,其實當我們是夜壺。晚上尿急了,想到用我們。用完了,一腳踢到床下去,嫌我們又髒又臭。”

可見此時的杜月笙已經對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但是就歷史層面來看,杜月笙也並非就是一個趨炎附勢,一心只想著和國民黨搞好關係的人。相反,在民族大義上,他和蔣介石有著不一樣的理解。

抗戰期間,杜月笙除了青幫老大這一個頭銜外,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個高大上的頭銜,那就是:“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

這確實是個虛銜,但是杜月笙卻從來沒有將它當做是虛銜,而是真正的去做這個頭銜該做的事情。

他設立了很多醫院,救助了很多傷員,錢不夠,他就發動群眾募捐,募捐還不夠,那就自己來補。這些在淞滬會戰時期,就有很明顯的體現。

不僅如此,杜月笙還有這樣一舉豪言:

“如果日本人敢利用租界進攻中國軍隊,我杜月笙在兩小時內就毀滅租界。”

別以為只是說說而已,他還真就去做了。他讓自己的門徒組成一千五百人的別動對,直接就和日本人幹起來了。

到了1949年的時候,杜月笙受到臺灣蔣介石的邀請,讓他去臺灣。但是杜月笙拒絕了。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杜月笙對蔣介石的所作所為已經是心灰意冷。

第二點,當時共產黨也通過黃炎培等人勸杜月笙留在上海,保證既往不咎。杜月笙是猶豫的,但是他最後卻去了香港。

第三點,在兩者之間,杜月笙選擇在“中間位置”,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大半生都活在動亂與刀口之上,自己已經對這樣的生活再難提取信心,只有遠離恐怕才是最好的選擇。


方圓文史


杜月笙為何至死都不願意去臺灣?(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國民黨在大陸敗局已定,蔣介石開始籌劃據守臺灣事宜,除了向臺灣運送大量物資、財物之外,蔣介石還帶走了一大批學者和專家,有些是被捆著去的,除此以外,他還“邀請”了一些知名人士,杜月笙就在邀請名單上。


接到蔣介石的邀請,杜月笙猶豫了,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1949年,蔣介石利用到上海的機會,特意在崇明島單獨會見了杜月笙,再三“邀請”他去臺灣,面對蔣介石的“誠懇邀請”,杜月笙委婉回絕:”總裁美意,月笙心領了,可臺灣氣候潮溼,我哮喘病犯了,我想先在香港治療一下,然後再去臺灣。”

蔣介石心領神會,知道兩人之間多年的交情已經恩斷義絕,既然杜月笙已經沒有什麼價值,天要下雨娘要嫁,只要不跟著共產黨走,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吧!

這是兩人的最後一次見面,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飛往臺灣,而早在4月,杜月笙帶著一家人已經到了香港。

從1902年杜月笙以社會底層小流氓的身份進入黃公館,一直到他成為上海青幫的最大頭目,他的黑社會老大變化史,一直與蔣介石密不可分,杜月笙的成功離不開蔣介石的暗中支持,投桃報李,他也為蔣介石幹了不少髒活。

1927年4月,掌握國民黨黨政軍大權後的蔣介石決定清黨反共,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杜月笙積極響應,幫助鎮壓上海的工人,殘忍活埋了上海共產黨工人組織領袖汪壽華,出動黑幫分子偽裝工人攻擊工人組織,蔣介石以內訌為名收繳了上海工人糾察隊的槍支,屠殺共產黨人。蔣介石論功行賞,杜月笙順利當上了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並脫離青幫,創立了恆社。

抗戰期間,杜月笙出錢、出力,蒐集情報、刺殺日軍、協助軍統,籌集錢款,購買了大量的軍用物資支援前線,上海陷落後,杜月笙沒有當漢奸,出走香港,遙控青幫成員暗助軍統清除漢奸。蔣介石任命杜月笙為人民行動委員會負責人和紅十字會副會長,便於杜月笙統一指揮幫會力量和籌集軍用物資。

杜月笙如此不計成本的為蔣介石賣命,他自有心中的小九九,那就是當上海市市長,實在不行,副市長也可以,杜月笙心裡非常清楚,黑社會不是長久之計,戰爭年代還能存活,一旦局勢穩定了,黑社會就是政府打擊的對象,他必須利用蔣介石來洗白自己。

蔣介石會給他這個機會嗎?

杜月笙最大的優勢就是利用上海的租界,在各國之間周旋,謀取利益,日本投降了,租界收回了,上海沒有了外國勢力,杜月笙對蔣介石來說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1945年9月,在杜月笙信心滿滿的從香港回到上海前,蔣已經任命他的侍從室主任、號稱“八大金剛”之一的錢大鈞擔任上海市市長,蔣做事真夠絕的,連副市長都給了吳紹澍。當杜月笙快要到達上海的時候,他的青幫小弟告訴了他一個不幸的消息,市政府取消了原定的歡迎儀式,已經搭好的牌樓也全部拆了,甚至還有人在火車站貼了“杜月笙是黑勢力的代表”、“打倒杜月笙”的標語,為了避免難堪,臨時改在上海西站下車,火車靠站時,一個迎接的都沒有!

如果此時的杜月笙還對蔣有一絲幻想的話,接下來的事兒讓他徹底看透了蔣的無情。

1946年,上海市選舉參議員,杜月笙有意參選議長,憑藉他的威望和實力,順利當選議長,誰知道,蔣派人傳來口信,議長一席,希望由潘公展擔任,杜月笙徹底心涼,蔣這是要徹底斷掉他的後路,知趣的杜月笙很快遞交了辭呈。

這兩件事,猶如卸磨殺驢,刀刀見血,刀刀割在杜月笙的心上,兩個人徹底交惡。杜月笙曾自嘲,我就是蔣的夜壺,用完了,就往床下一踢。此時的杜月笙徹底明白,自己的根基在上海,到了臺灣,就成了刀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除了不受蔣介石待見,杜月笙與蔣經國也結下了樑子。

1948年,杜月笙、孔祥熙等人在上海哄抬物價、囤積居奇,擾亂市場和金融秩序,小蔣奉命到上海整頓,首先拿杜月笙開刀,逮捕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杜月笙四處活動,大蔣小蔣都不給他面子,硬是讓杜維屏坐了半年的牢。杜月笙明面上不敢開罪蔣經國,暗地裡舉報孔祥熙的兒子、蔣經國的表弟孔令侃經營的揚子公司倒買倒賣的事實,逼得蔣經國不得不“大義滅親”,孔令侃同時也是宋美齡最喜愛的乾兒子,蔣經國不但得罪兩個大人物,自己主導的整頓活動也無功而返,從此對杜月笙懷恨在心,如果自己到了臺灣,不但杜月笙本人,恐怕一家子都沒好日子過。

到了臺灣,一切要從零開始,而香港才是最佳選擇。

抗戰期間,杜月笙一直住在香港的杜公館,經過8年的經營,基本上在香港算是立住了腳跟,一些產業也提前向香港轉移,憑藉往日的威名,香港黑白兩道還算給面子,此時的杜月笙已經60多歲了,疾病纏身,沒有精力到臺灣開創新天地,所以,他果斷婉拒了蔣介石的“邀請”,帶著一家子到了香港安度晚年。

雖然到了香港,國共雙方都沒有放棄他,杜月笙的兒子經常往返滬港兩地,傳遞信息,對於我黨的邀請,杜月笙也以身體原因為由,婉言謝絕了。

1950年,杜月笙在香港與孟小冬補辦了婚禮,給了她一個名分。

1951年8月16日,64歲的杜月笙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據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回憶說:“父親迴光返照時,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杜月笙雖然不願去臺灣,他死後,他的家人很多去了臺灣。

長子杜維藩(非親生,杜月笙與大太太沈月英領養的)遷居臺灣,任銀行經濟研究室研究員。

七子杜維善、八子杜維嵩與母親姚玉蘭遷居臺灣,杜維嵩年紀輕輕就自殺了。

二女兒杜美霞與孟小冬一起遷居臺灣,相依為命。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與其死在海上,不如死在上海,黃金榮如是說,杜月笙黯然,不再相勸,舉家遷入香港。

戴笠一死,杜月笙如喪考妣,平生一知己,怎能不悲痛。至於蔣介石是個什麼貨色,杜月笙怎能不知。杜月笙曾自嘲,在蔣介石眼裡不過是個“夜壺”角色,蔣介石的忘恩負義加上蔣經國的睚眥必報,杜月笙有幾條命也不敢去臺灣試水,杜月笙放棄飛往臺灣的念頭是必然的,自然也就拒絕了蔣介石在崇明島上所謂的“善意”邀請。

杜月笙幫過蔣介石太多,其最大的政治汙點就是四一二政變,幫蔣介石幫出來的,在重慶栽過一次,忍氣吞聲,也是幫蔣介石幫出來的,多少年來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缺飛機買飛機,擋日本人水路杜月笙毀了自家10多艘大船沉到長江,反過來說,杜月笙自己的兒子竟然讓蔣經國抓了,他都沒求過蔣介石。

不單蔣介石,連孔宋兩家黑民國政府的錢,也是從杜月笙那裡走賬,天南海北全國各地的鈔票入賬,一個電話打過來再知會杜月笙讓他轉給某某,杜月笙有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口風極嚴,即便是普通朋友找他借錢,類似:遇到了什麼困難?借錢要幹嘛去?這種話杜月笙從來不問,用他的話說就是,人家既然提出來了,就一定有人家的理由,甚至是難處,沒有必要去打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不打聽他人隱私。

杜月笙站隊老蔣自有其目的,那就是他的政治追求,他沒有什麼主義,只是在意身份上的轉變,聞人轉商人,商人轉政客,至於站隊問題,他曾說過,“全力與國民黨合作, 將來在政治上才有地位”。很不幸,沒過幾年,現實打臉----

抗戰勝利,蔣介石又開始利用杜月笙,大批軍、警從後方調入上海需要時間,蔣介石擔心在此之前上海淪為無政府狀態陷入混亂,所以求助杜月笙,在戴笠的合作下組建“忠義救國軍”,趕對於杜月笙這個有“政治追求”的人來說,這是天大的好事,戴笠屬軍統,身份不衝突,自己過去從政的話,以他的功勞和與蔣介石的交情,上海市長的寶座問題不大。

但是很明顯,內心中從來都看不起杜月笙的蔣介石有自己的考慮,並且在他眼中,無論杜月笙幫過自己多少次,也還是個聞人,這還是好聽的說法,利用過就算了,怎麼會讓他這種身份的人當市長,真這麼做了,會被全國輿論指責。由這時起,杜月笙就知道蔣介石只是利用他,根本看不起他的出身,所以自嘲為夜壺。

杜月笙與蔣經國交惡源於1948年,民國政府的嚴重財政危機,嚴懲投機商,蔣經國被派駐上海,人剛到,杜月笙就下帖子約飯,蔣經國直接拒絕,反手就把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下獄,罪名是囤積居奇,其實只是經營股票而已,哪有什麼囤積,杜月笙制止了手下的報復行動,給蔣經國遞了消息,真正囤積的是(四大家族)孔家,暗指你家親戚(宋藹齡的兒子)你動不動?做完這些,杜月笙安心等待。

杜月笙的意思並不是要害孔家,而是想告訴蔣經國,經濟上的問題,靠強硬的行政手段無法解決,沒想到蔣經國毫不猶豫的把孔令侃也抓了,更加沒想到的是“宋家皇朝”的宋子良也一頭撞進來,被蔣經國關入大牢,這下輪到宋美齡跟蔣介石玩兒命,老蔣沒辦法,只能訓斥蔣經國後,讓其將“舅舅”們釋放出來,杜月笙散佈消息,應該一視同仁,要放一起放嘛,所以杜維屏也終於脫離苦海。

蔣介石倒是沒有因為這件事對杜月笙說什麼做什麼,但是蔣經國的光榮任務到此戛然而止,灰頭土臉的回去覆命,你自己家都這樣,你怎麼管呢,自此蔣經國就恨上了杜月笙,這又引發了令杜月笙暴跳如雷的另一件事,“黨報”事件----

《中央日報》是國民黨機關報,在其文中,把杜月笙歸類為“肅清”之列,必須清除。字裡行間措辭非常激烈,描述杜為:買辦流氓、土豪劣紳、時代的渣滓,上海變成發炎的盲腸、蔣經國上海鎩羽而歸,這些都是杜月笙的罪過。

杜月笙的心徹底涼了,多年來幫助蔣公中正的結果,就是自己淪為時代的渣滓,當初哪怕少捐一架飛機,現在的生活也不至於如此窘迫,這種情況下,即便不會被倒戈清算,他也不會再去臺灣仰人鼻息,在此之後,杜月笙與國共雙方均有溝通,包括毛主席也給杜月笙寫過信(不用奇怪,杜和主席溝通過不止一次,比如杜月笙等提出的南北通航問題,都是主席親自批示的,算是部分參與政府工作建議),所以杜月笙不再懷疑,決定回到上海,可惜被蔣介石再次破壞了。

蔣介石妄圖鉗制杜月笙的原因很多,他不想杜月笙留在上海為我黨服務,不想讓杜月笙穩定上海的金融和社會秩序,即便不來臺灣幫他控局底層,在香港也要籠絡住一群因害怕而逃到香港的資本家,不讓他們再回上海投資,這些人和老杜很熟,以杜馬首是瞻,他還想讓杜月笙在香港籌措資金,他好反攻......

杜月笙是一點都沒慣著蔣介石,蔣介石要求的,杜月笙一點都沒辦到,早在逃離上海之前,他就收到過主席挽留他的信件,但是一直害怕被追究以往罪責,但是他也跟主席保證,全力配合,讓徒弟們不要生事,企穩上海,盡綿薄之力助力平穩過度,以便解放軍接收上海。

至於工商精英們,他們來詢問杜月笙是否參加解放後的北京中國銀行的董監事會,杜月笙支招,你們如果怕回去,或者怕被老蔣找茬,完全可以籤授權書派代表回去嘛,一切迎刃而解。蔣介石氣得罵娘。

最終,杜月笙因哮喘加重不幸離世,他的遺願也被蔣介石破壞,他本來想死後,讓家屬找合適的機會送他回到家鄉上海,和父母安葬在一起,還是蔣介石的干預,最終遺體運到了臺灣安葬,蔣介石再次利用杜月笙大放厥詞,“杜本不宜居香港,但......立場堅定,寧願病死香港,不甘××利用”,其實呢?杜想回上海也是收到消息的蔣介石率先發難,登於《中央日報》:杜月笙已經申請赴臺。杜月笙解釋不清,索性放棄。

近來看到很多朋友都在討論杜月笙的為人之道,其實他的為人之道是被社會和行業規則擠壓出來的一套特立獨行的行為方式,所不同的是,其他人在規則下默默承受,遵守著各行各業各階層的規矩,而杜月笙則可以聰明的對規則善加利用,這種利用並非單純的循規蹈矩。融入較高的情商因素後,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和收益。


古今通史


杜月笙(1888年——1951年),十六歲開始在十六鋪碼頭賣水果,一路跌跌撞撞地混進了十里洋場,23歲上位,看上去文質彬彬,實際上心狠手辣。出身貧寒,卻又成為涉足娛樂、文化、教育、金融、新聞各業的財富大亨,一躍成為上海灘最大的幫派老大。在他身上可以說是集結了所有的傳奇元素。

有人說杜月笙是亂世梟雄,有人說他是流氓大亨,也有人說他是青幫大佬……而刀叔認為,用一代梟雄來形容杜月笙是最恰當不過了。

杜月笙雖然是混黑道的,心狠手辣,但卻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杜月笙曾經是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帶頭捐獻了150萬抗日救國,曾經創辦了上海大公職業學校,也就是江蘇科技大學的前身。

政治上,1937年,杜月笙主持的上海敵後工作統一委員會採取各種辦法迫使上海資產階級的頭面人物虞洽卿等人離滬赴渝,併成功地策反高宗武、陶希聖脫離了汪精衛漢奸集團。“八一三”抗戰後,蔣介石安排杜月笙為中央賑濟委員會常委,負責第九救濟區廣東、廣西、福建三省的救濟工作。

軍事上,1938年“八一三”抗戰爆發後不久,與杜月笙合謀,利用幫會組織蘇浙行動委員會。在蘇浙行動委員別動隊的5個支隊中第一、二、三支隊的司令均是杜月笙的門生。

上海淪陷後,蔣介石為了阻止日本海軍大規模溯江西侵提出了封鎖長江的計劃。杜月笙率先指令自己的大達輪船公司開出幾艘輪船行駛至江面鑿沉。而後,其他輪船公司也紛起響應,鑿船沉江,阻塞了長江航道,遲滯了日軍的進攻。

為蔣反共二十年,換來的卻是夜壺一樣的待遇。“我就是蔣介石的一個夜壺,想用就用,不想用就塞到床下去了。”

杜月笙在革命道路上為蔣介石可以說是肝腦塗地,原本以為蔣介石論功行賞怎麼也會給自己個上海市市長噹噹,再不濟也是個副市長。萬萬沒想到的是,1945年8月,當杜月笙回到上海時,蔣介石已任命錢大鈞為上海市市長、吳紹澍為副市長,負責接收上海全權。

更讓杜月笙寒心的事情還在後面,火車快到上海時,門徒上車報告,市政府已通知取消原定的歡迎儀式,連本已搭起的牌樓也已拆除,北火車站還貼出了“杜月笙是黑勢力代表”、“打倒杜月笙”等標語。杜月笙為避免難堪,臨時改在上海西站下車。靠站時,竟沒有一個要員迎接。

蔣介石的種種做法徹徹底底讓杜月笙寒了心,用到我的時候我從來都未說過一個不字,為國家鞠躬盡瘁,如今抗日成功了,可我又換來了是什麼?所以當蔣介石戰敗邀請杜月笙一起去臺灣的時候,杜月笙毫不猶豫地就拒絕了。

同時,中共方面也委託黃炎培勸杜月笙留在上海。可是杜月笙心知肚明自己反共二十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就殺了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等眾多共產黨員。血債累累,又怎麼敢留在上海?另外,一日為賊,終身為賊,想要在人民群眾中洗白自己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杜月笙選擇去了香港度過餘生。

蔣介石曾經拜在杜月笙門下,神秘的“紅帖子”不翼而飛

杜月笙的長孫杜順安說,蔣介石早年尚未發跡時,曾經託人引薦見過杜月笙。並且遞上了“紅帖子”。也就是說,早年的蔣介石曾經想拜在杜月笙門下,認杜月笙做老大。“紅帖子”上清楚寫著“弟子蔣志清認杜月笙為師”。

蔣志清是蔣介石上學時的名字,蔣介石實際年齡比杜月笙還大一歲。杜順安說當年將這份紅帖子放在保險櫃中,後來卻不翼而飛。他懷疑,是蔣介石派人偷走的,原因不言而喻了。

杜月笙去香港以後,一直蝸居在一個三室一廳的小房子裡,直到1951年8月16日去世,終年63歲。


刀墓手札


杜月笙至死都不願意去香港,這一切都跟蔣介石有著莫大的關係。杜月笙有一句關於蔣介石的自嘲,道出了杜月笙至死不願意去臺灣的原因。

杜月笙與蔣介石交惡,自嘲是自己是夜壺。1945年,抗戰勝利後,因為杜月笙在抗戰的時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按論功行賞,杜月笙盯上了上海市長的職位,好好過一把官癮。誰知道蔣介石給杜月笙來了一個卸磨殺驢,杜月笙被擺了一刀,準確來說是兩刀,刀刀見血,兇相畢露。

第一刀卸磨殺驢,在杜月笙信心滿滿地準備回到上海當市長的時候,蔣介石蔣介石已提前任命錢大鈞為上海市市長、吳紹澍為副市長,負責接收上海全權。蔣介石的這樣安排直接跟杜月笙沒有一毛錢關係了,這令杜月笙感到很失望。這還沒完,在杜月笙回上海的時候,本來以為有宏大的歡迎場面,誰知道有人搗鬼,市政府取消原定的歡迎儀式,連本已搭起的牌樓也已拆除,北火車站還貼出了“杜月笙是黑勢力的代表”、“打倒杜月笙”等標語。杜月笙聞訊氣上加氣,為避免難堪,臨時改在上海西站下車。靠站時,竟沒有一個要員迎接。

第二刀蔣介石戲耍杜月笙,1946年夏,蔣介石為體現“民主政治”,下令“民選”上海市參議會議員。杜月笙信以為真,有意競選議長席位,哪知就在勝券在握時,傳來蔣介石的口信:議長一席,希望由潘公展擔任。潘公展蔣介石的親信,杜月笙自知胳膊擰不過大腿,在選舉結果杜月笙當選議長後,杜月笙馬上宣讀了一份辭職呈文。

這兩件事的發生,導致杜月笙和蔣介石徹底交惡。當時杜月笙自嘲:我們是夜壺,蔣介石把我們用完了,眼看沒有利用價值了,就往旁邊一甩,再也用不著你們這些夜壺了。此時的杜月笙對蔣介石是徹底失望了,也明白自己的根基在上海,到了臺灣也不受蔣介石的待見,地位甚是尷尬。於是,62的杜月笙決定再次遠遁香港,與世無爭,就在香港安度晚年。

1949年4月,杜月笙赴香港,1950年與京劇名角孟小冬在香港結婚,1951年8月16日下午,62歲的杜月笙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回憶說:“父親迴光返照時,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享年64歲。


密探零零發


這個問題用杜月笙的話來說最恰當:“蔣介石這是拿我當夜壺使,需要的時候就拿出來用一下,不需要了放在床底都嫌臭啊”。

一,杜月笙的夜壺論,發表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杜月笙榮歸回上海的檔口。

蔣介石曾經是黃金榮的徒弟,可是和蔣介石命運連在一起的人,恰恰是杜月笙自己。

蔣介石北伐戰爭擔任總司令時,杜月笙作為青幫三大亨就已經決議投靠蔣介石。蔣介石掌握國民黨政府後,杜月笙更是鞍前馬後伺候得不亦樂乎。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一槍不放,日本佔據了東三省。可是第二年的一二八事變,日軍攻打上海,卻被阻擊成功。這裡杜月笙的功勞很大。更重要的事,杜月笙作為“民間外交家”參與淞滬停戰協定的談判,這也是蔣介石所需要的。

抗日戰爭爆發後,杜月笙遠在香港,遙控上海,與戴笠合作組織蘇浙別動隊,上萬的青幫弟子犧牲在抗日戰場。杜月笙還積極籌款支援抗日,救濟災民。杜月笙還暗中找人蒐集情報,並策劃多次暗殺漢奸活動,並策反王克敏離間汪陣營。

1945年抗戰勝利後,杜月笙以為自己能當上海市長。沒想到,蔣介石已經任命錢大鈞為上海市市長、吳紹澍為副市長,取消了對杜月笙的歡迎儀式,還發動新聞界搞臭他。要知道副市長吳紹澍正是杜月笙的門徒叛離出來的。

到這時,杜月笙才認識到,對於蔣介石來說,杜月笙只不過是可利用的人,一旦失去利用價值。蔣介石會毫不猶豫的拋棄他,如果杜月笙連個人勢力也沒有了,蔣介石會毫不猶豫殺掉他。

二,香港是杜月笙的第二個家。

八年抗戰期間,杜月笙一直住在香港的杜公館。不僅如此,經過經過長時間的經營和發展,杜月笙在香港有相當大的勢力,黑白兩道都吃得開。

杜月笙在香港的居住條件相當好,如果到了如果到了臺灣,可能需要重新安排,這是十分麻煩的。

三,杜月笙和蔣經國勢同水火勢不兩立。

解放戰爭期間,杜月笙幫助宋子文和孔祥熙穩定金融秩序,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當蔣經國上臺開始大呼掃黑的情況下,杜月笙和孔祥熙合作從事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被蔣經國抓到證據。

杜月笙出面,蔣經國不敢不給面子,蔣經國請示蔣介石後,對於上海的擾亂金融秩序行為,只好不了了之,這是蔣經國做的第一件大事,杜月笙面前吃癟,讓蔣經國懷恨在心。

如果杜月笙去臺灣,那臺灣的大權早晚會落在蔣經國手裡,即便杜月笙活不了那麼久,那麼子孫後代恐怕也沒有什麼好日子可過。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杜月笙長期在法租界生活,比較適應殖民地的生活狀態,解放前夕,全中國的殖民地也就只有香港了。

只是讓杜月笙除了上海,沒有其他地方可去。如果去美國估計也難免不了被參議院之類的人清算。


歷史知事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蔣介石率殘部撤退至臺灣,而此時上海的無冕之王,地下皇帝杜月笙則既未留在大陸,也沒去臺灣,而是去了香港,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病逝。為什麼杜月笙至死都沒有去臺灣呢?


眾所周知,在民國期間,上海幫派的影響力十分巨大,甚至能夠決定上海的走向,而這些幫派中,尤以青、洪幫勢力最為強大,作為上海青幫的大佬,杜月笙堪稱上海灘的無冕之王,也因此,杜月笙所有的根基和他的權力來源都在上海灘。

所以一旦解放軍佔領上海,曾經在“4·12”反革命政變中,瘋狂瘋狂屠殺過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的杜月笙,勢必會被清算,杜月笙必然不敢留在大陸。而杜月笙一旦離開他的根基上海,除了曾經青幫大佬的名聲,他將一無所有,也就沒有了跟蔣介石討價還價的基礎。



杜月笙早在20年代就開始與蔣介石打交道,他非常瞭解蔣介石的為人,一無所有的杜月笙,即使到了臺灣,也不可能被蔣介石重視,反而身家性命都決定於蔣介石的一念之間。

再加上1948年,蔣經國去上海打虎時,杜月笙聯合宋美齡坑了蔣經國一把,使蔣經國打虎行動最終失敗。得罪了“太子”,又失去了被利用的價值,精明如杜月笙,自然不會羊入虎口。


事實的結果也證明了杜月笙選擇不去臺灣的明智。到達臺灣後,蔣介石絕大部分在大陸時嫡系和高級將領都受到了冷落,也失去了權力。曾經蔣介石的親信都是如此待遇,杜月笙區區一個黑幫首領,自然不可能有多好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