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遠揚的盜墓王溫韜,多次盜竊唐朝皇家陵墓,最終結局怎麼樣?

大侃歷史


凡偷墳掘墓者,必損陰德,不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將遭受別人的唾罵,甚至連累子孫。

每當朝代更迭,時局動盪之時,就是盜墓賊猖獗之日,如漢末的曹操,唐末的黃巢,甚至是後來的東陵大盜孫殿英,手上有傢伙式,就不怕惡鬼纏身,為了維持部隊的日常開支,盜掘前朝皇陵是最有效也是最便捷的“致富”之路。

但是不論是曹操還是孫殿英,要是跟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溫韜比起來,只能算是徒弟見到了師傅,孫殿英不過盜掘了慈禧、乾隆兩座皇陵就引來了全國輿論的譁然。

而大魔王溫韜比起孫殿英,可以用所到之處寸草不生來形容,在他轄區內,唐朝皇帝的18座陵寢,他悍然盜掘了17座,李氏祖先的聖地就這樣在他的瘋狂下變成了一推廢墟。

唐太宗的昭陵成為溫韜的首選

千古一帝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也正是在他英明的統治下,才奠定了大唐近300年的國祚。然而,李世民萬萬沒想到,他在昭陵中沉睡了260多年後,就被這樣一個亂臣賊子開棺掘墓,令人不勝唏噓。

溫韜作為後梁駐陝西地區最高長官(耀州節度使),為了籌備軍費,在與部下謀劃了良久之後,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開了李世民的昭陵。

唐太宗的昭陵作為唐代歷代皇帝陵墓之最,佔地約200平方公里,陪葬的文臣武將以及后妃達到了180人之多。唐太宗不但是一位英明的君王,而且對於收藏也是異常熱愛,據說在他的昭陵中埋藏了諸多名貴字畫的真跡,其餘的金銀珠寶更是數不勝數。

而溫韜這個目不識丁的傢伙,眼睛裡只有金銀,從唐太宗墓葬裡搬出來的幾馬車字畫,竟然被他全部撕毀,只保留下了裝裱字畫的絲綢,而千古第一行書《蘭亭序》據記載也是在昭陵之中,然而至今沒有見到真品,從宋代開始,人們就懷疑在溫韜的胡作非為下就已經化為了灰燼。

溫韜的盜墓行為實乃是中國文物界較大的一場浩劫。

唯一倖存的唐乾陵

乾陵是高宗李治與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雖然無數盜墓賊垂涎三尺,但始終未能得逞,反王黃巢如此,溫韜亦是如此。

溫韜難道不想看看武則天墓裡到底埋藏了哪些文物嗎?不,他想,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想。盜完昭陵後,他第二個目標就是乾陵,可能是武則天冥冥中自有天佑,只要溫韜帶兵一靠近,就瞬間狂風不止,電閃雷鳴,而當溫韜撤兵時又立馬雨過天晴,風和日麗。

一連反覆了好幾次都是如此,這讓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盜墓賊徹底心慌了,認為是有鬼神在作怪,也就放棄了乾陵,轉而把目光放在了其他16座皇陵上。

其他的皇陵發掘工作也很順利,彼此盜墓行動讓溫韜賺的滿盆缽體,富甲一方。而我們現在所關心的是,《蘭亭序》是否跟隨武則天一起埋進了乾陵,至於其他的文物我們已經無法還原,只希望這件稀世珍寶能夠還在人世間,讓我們有生之年能一睹王右軍筆走龍蛇的風采。

溫韜最後怎麼樣了?

可以說自絕於天下,禍亂不遠。溫韜這個亂世混起來的草莽,先是被唐朝招安,跟在岐王李茂貞手下做了一名校尉,後來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又成為了朱溫的幫兇。

後梁滅亡後,他搖身一變,成為了後唐的節度使。可以說,在他的字典中,根本就沒有忠義一說,是一個完全的利己主義者,誰的拳頭硬,他就是誰的奴僕。

雖然後唐許多大臣對這個盜墓賊嗤之以鼻,多次上書李存勖儘早處理掉這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但那是的李存勖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風姿颯爽,整天與伶人一起荒廢朝政,而且還寵幸後宮干預國事,他的皇后劉娘娘早就被溫韜的珠寶給餵飽了,不斷的枕邊風也讓李存勖放棄了誅殺溫韜的念頭。

只不過李存勖國破身亡以後,繼位的李嗣源並沒有放過溫韜,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威,他剛剛上臺就把溫韜給殺掉了,以此來安撫眾臣的情緒。可憐的盜墓賊,死的時候連個像樣的棺材都沒有,被人拋屍街頭,受盡了百姓的口水。


小小嬴政


自古以來盜墓都是一項令人唾棄的行為,盜墓賊中很少有能夠善終的。溫韜是中國歷史上破壞力最大的盜墓賊,就算是東陵大盜孫殿英比起來溫韜也是小巫見大巫。由於溫韜的行為卑劣,在投降後唐後不久就被李嗣源殺死。溫韜的罪行主要是盜竊唐朝皇陵,除了武則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之外,唐朝所有皇家陵墓大都被溫韜盜掘過。<strong>

溫韜出身盜匪,在沒有被李茂貞收編之前,就經常做違法犯紀的事情。由於唐末混亂的局勢,李茂貞需要收編一些亡命徒為自己所用,溫韜才有了發跡的機會。溫韜為人狡猾陰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在被李茂貞重用之後,溫韜對於李茂貞並不忠誠。在朱溫和李茂貞開戰的時候,溫韜見風使舵投奔了朱溫。後來李茂貞打跑了朱溫,溫韜又回到了李茂貞的身邊。

唐朝沒有滅亡的時候,很多野心勃勃的軍閥都改姓李,溫韜給自己改名李彥韜,冒稱自己是皇家宗室。李茂貞倒臺後,溫韜再一次見風使舵投降了朱溫的繼任者朱友貞,被朱友貞委任駐守在裕州和崇州一帶。當時正處在軍閥混戰的時期,溫韜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是各方節度使拉攏的對象。溫韜本身出身盜匪,貪圖金銀財寶又不講究道義,唐朝皇帝的大部分陵墓都在溫韜的轄區內,自然逃不過溫韜的魔爪。<strong>

<strong>

溫韜盜墓同曹操性質不同,曹操盜墓是因為軍糧不夠,溫韜並不缺錢,他盜墓的行為純屬貪得無厭。溫韜盜墓的破壞性極大,唐朝的皇帝熱愛文學作品,墓穴中除了金銀綢緞之外,更多的是古文典籍。溫韜是一個粗人,不明白這些古文典籍的價值,反而將這些書籍全部扔掉,僅僅將書籍外面包裹的綢緞和金絲抽去。溫韜的行為,給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很多國寶級的文物,都因為溫韜的盜掘而流落民間。一些寶貴的文學作品,更是被溫韜隨手丟棄。溫韜的行為,註定讓他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溫韜還是一個迷信的盜墓者,溫韜兩次挖掘乾陵,都遇到了天氣變化。溫韜認為這是上天要譴責自己,放棄了盜取乾陵的計劃。他的行為遭到了當時人民普遍的反感,在後唐消滅朱友貞的時候,溫韜再一次見風使舵投降了後唐。因為後唐自稱繼承了唐朝的衣缽,所以後唐的大臣們都勸說李存勖殺死盜陵的溫韜。然而溫韜憑藉著盜竊來的財寶,買通了李存勖寵幸的伶人和劉皇后,最終保住了爵位和性命。

<strong>

但是溫韜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後唐明宗李嗣源稱帝后,對於這個盜墓賊深惡痛疾。李嗣源登基後就罷免了溫韜的爵位,第二年將溫韜處死。溫韜盜竊皇陵罪不可赦,的確是死有餘辜。溫韜之死除了他盜竊皇陵之外,還因為他反覆無常的個性,對於反覆無常的小人,不管是哪一個統治者,都會盡量找機會除掉,這點毋庸置疑!不知你們還熟悉哪些有名氣的盜墓賊,歡迎留言交流。


鄧海春


中國有句古話,叫“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把這句話稍微改一下,放在盜墓領域,依舊無比的貼切:盜墓者誅,盜帝陵者諸侯。

古往今來,中國人最恨的行業,莫過於盜墓,以至於將他們放在三教九流之末,甚至但有聽說誰是盜墓者,則以私法刑之。(也就是逮著就打,生死勿論)

非常奇怪的是,自從中國有帝陵的那一刻起,所有公開盜取帝陵的人,在當時都沒有遭到應有的報應。

盜了漢帝陵的董卓,當上了相國;設了專業盜墓組織摸金校尉的曹操,當時了丞相;清空南宋皇陵的楊璉真伽,做了江南釋教都總統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總統);摸了清東陵的漢奸孫殿英,成了汪偽的走狗司令;開了明定陵的郭…

近些年比較流行的盜墓類小說,那些個手段高超的盜墓賊,在盜取了一個又一個的王陵、帝陵之後,不照樣吃香的喝辣的?見過哪個因盜墓而蹲大號了?

雖然這幫人都揹負了該有的罵名,盜墓之後,也都活的人模狗樣兒的。

在這幫盜取帝陵的人裡,最厲害的當屬盜取唐代17個帝陵的“盜墓王”溫韜了。

《資治通鑑》記載: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盜了唐代帝陵之後,溫韜所獲取的地宮寶物並沒有獨享,而是像孫殿英一樣,將這些寶物四處打點,以求在亂世苟活。

莊宗滅梁,韜自許來朝,因伶人景進納賂劉皇后,皇后為言之,莊宗待韜甚厚…郭崇韜曰:“此劫陵賊爾,罪不可赦!”莊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遽遣還鎮。

後唐滅了後梁之後,溫韜的靠山倒塌。

為了活命,溫韜使出了畢生絕技—叛變。

在此之前,溫韜已經多次在朱溫與李茂貞之間“跳槽”,每次跳槽,都能保住華原鎮將的職位。

溫韜此人,從小就做雞鳴狗盜之事。後來不知何故,投靠了岐王李茂貞。李茂貞對他頗為信任,不僅賜他姓李,還讓他鎮守華原(唐代帝陵就在附近),封他做華原(耀州)節度使。

耀州節度使還沒坐穩,朱溫便帥兵殺了過來,並圍困了溫韜的主子李茂貞。眼瞅著李茂貞城破在即,溫韜麻溜兒地帶著耀州官兵投靠了朱溫。

然而,溫韜前腳投靠了朱溫,後腳李茂貞就解了圍。如此一來,溫韜略顯尷尬。

於是乎,李茂貞就又叛變朱溫,重新回到李茂貞的“懷抱”。

李茂貞覺得溫韜此人“甚是忠誠”,大喜,將新拿下的鼎州賞給了溫韜,並在鼎州建立義勝軍。

沒過幾年,溫韜覺得李茂貞快不行了,乾脆帶著義勝軍、鼎州、耀州重新投靠了朱溫。

這就非常流弊了!在兩個“老闆”之間,連續跳槽四次,每次還都沒有挨批評!可見,溫韜的技術之硬,連亂世的土匪都認可。

第二次投靠朱溫之後,溫韜繼續擔任耀州和鼎州的節度使。

不過,收留這麼一個兩面三刀的叛徒,是李茂貞傻?還是朱溫蠢?

溫韜在兩個軍閥之間搖擺不定,並且長期擔任耀州節度使,只有一個目的:盜墓。

在溫韜擔任耀州節度使的七年時間裡,頂頭上司換了又換,唯有他是鐵打的營盤。這七年時間裡,溫韜將目光所觸及的唐陵,悉數發掘。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合葬墓之所以沒有被盜,並非什麼天氣原因,而是溫韜並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

溫韜以所盜之物資,獻給李茂貞和朱溫,供他們戰爭開資,以獲取他們的支持。溫韜所付出的,不過是萬世之罵名,當時卻活的有滋有味。

朱溫和李茂貞很快就衰敗了,溫韜又將靠山指向了取代後梁的李存勖。

李存勖與李茂貞、朱溫原是一丘之貉,卻打著李唐後裔的名號,建立了後唐。從法律與倫理上,李存勖有義務去維護唐代帝陵的周全。

然而,溫韜卻買通了李存勖的寵妃劉皇后,並讓她在李存勖面前說好話。

就這樣,即便是後唐建立了,溫韜依舊憑藉手裡的錢財,活的逍遙自在。

李存勖死後,李嗣源成了後唐的皇帝。李嗣源始一繼位,就對溫韜下手,將他收監入獄。

明宗入洛,與段凝俱收下獄,已而赦之,勒歸田裡。

奇怪的是,對於這樣一個盜取皇陵的罪人,李嗣源非但沒有將他殺死,反而又把他給放了!這裡邊兒的貓膩,恐怕只有當事人知道了。

或許,溫韜的錢花完了?

有可能吧!溫韜獲釋的第二年,李嗣源就下令將溫韜流放德州,並在半路上將他毒死。自此,一代盜墓王就這麼隕落,揹負了萬世罵名。

從溫韜盜墓的經歷來看,似乎盜取皇陵並沒有什麼嚴重的後果!反倒是那些小規模的盜墓…

能夠公然盜取皇陵、並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都不是善茬。即便當時有人想管,也要掂量自己有沒有那個實力!要知道,溫韜首先是節度使,然後才是盜墓賊。


祗樹


簡單來說,被殺了。

溫韜,又名李彥韜,京兆華原人,活躍於唐末五代時期,這傢伙自小就不是個安分的主,少年時期神風亂世,帶著一幫狗腿子聚嘯山林,後來投靠當地軍閥李茂貞,為表忠心改了個李彥韜的名字。

李茂貞是唐朝的岐王、割據鳳翔一帶的軍閥,有很大的獨立性,華原縣就是他的地盤,他將之升格為耀州,溫韜被任命為耀州刺史。

唐朝被另一個大軍閥朱溫滅掉後,李茂貞沒有臣服朱溫的後梁,而是召集人馬想跟朱溫幹一架,結果朱溫來了,兄弟沒來,李茂貞被摁在地上摩擦,鳳翔被團團圍住。

溫韜很識時務地投降了,不久看李茂貞還撐得住,朱溫滅不掉他,又跑了回來,李茂貞也沒怪罪他,改美原縣為鼎州,建義勝軍,溫韜任節度使,兼管耀州和鼎州。

沒兩年溫韜覺得還是後梁有前途,又反叛降梁,耀州被改為崇州,鼎州被改為裕州,義勝軍改為靜勝軍,溫韜恢復本姓,改名昭圖,還是管兩州。

這種有奶便是孃的牆頭草在那個亂世非常常見,溫韜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真正使他遺臭萬年的是他在任期內的行為——盜墓。

《舊五代史·溫韜傳》載:“唐諸陵在境者悉發。”
《新五代史·溫韜傳》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
《資治通鑑》載:“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新舊五代史都只說溫韜盜了境內的唐陵,也就是崇州和裕州境內的唐陵,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唐朝皇陵都在這兩個州,昭陵就不在這兩個州,但成書晚於《舊五代史》的《新五代史》提到昭陵被盜,成書更晚的《資治通鑑》更進一步說溫韜盜遍了唐朝皇陵。

在那個戰亂年代,拳頭就是話語權,屢屢跳槽的溫韜其實實力並不強,讓他跨區域去盜皇陵,應該不太現實,則他應該只盜挖了轄區內的皇陵。

不管怎麼說,溫韜盜墓這個行為是經過多部史書確認的,而且盜了不只一座,相比東陵大盜孫殿英,他才是盜墓界的大人物。

這個大人物結局如何呢?跟曹操盜墓當軍費有些不同,溫韜盜挖珍寶換來的錢主要用來享受和打點關係,以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

後來朱友謙反叛後梁,向後梁死對頭晉王求援,晉王援軍需要經過崇州,溫韜嚇得半死,趕緊給後梁中央送錢,麻溜地搬家到了忠武,改任忠武節度使。

再後來,晉軍滅後梁,建立後唐,溫韜為了保命前去朝拜後唐莊宗,甚至還能給劉皇后送錢。皇后收了錢,給後唐莊宗吹枕邊風,後唐莊宗對溫韜還挺好,賜姓名曰李紹衝。

大臣郭崇韜看不過去,勸後唐莊宗:“此劫陵賊爾,罪不可赦!”後唐莊宗還是不想殺溫韜,只是將其打發回到藩鎮。

後唐明宗攻佔洛陽後,成為後唐新的主人,溫韜被送進號子,不久得赦,顯然又是花了不少錢。不過第二年後唐明宗決定弄死他,先將溫韜流放德州,後賜死,一代盜墓賊,就這麼結束了他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