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袁世凱?

不如一醉1982


19世紀末的中國,大清王朝在內憂外患的衝擊下即將分崩離析。即便有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來充當大清王朝這棟房屋的裱糊匠,也只能起到修修補補的作用,絲毫挽救不了大廈將傾的大清王朝。

等到進入20世紀初年,隨著李鴻章,張之洞等實幹能臣的去世,清王朝失去了最後的頂樑柱。而另外一個強勢人物也開始在晚清政治舞臺上大放異彩,他就是李鴻章的接班人袁世凱。

袁世凱發家於朝鮮,回國後靠著小站練兵掌握了之後叱吒中國的北洋軍閥。他憑藉著自己的實力和權術,穩紮穩打成功的接了李鴻章的班。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他率領清朝新軍與南方革命軍戰鬥。

不過他的野心更大,他並不想成為像曾國藩那樣的聖人。他逼迫清室退位,並以此為條件換取革命黨的支持,成功登上大總統的寶座,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

然而,他的胃口遠不止如此。上臺之後,他廢除了嚴重限制總統權力的臨時約法,解散了國會,擴大了總統的各項權利。不過他離權力的頂峰還有一步之遙,那就是成為皇帝。為了當皇上,袁世凱可以說不遺餘力,最後卻只當了83天皇帝。

要評價這樣的一個人就一定要站在客觀的角度,首先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從小站練兵到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運氣成分幾乎不佔主流。大家族出身,自己能力突出,發跡於朝鮮。袁世凱在中國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各方面的近代化過程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其次,對袁世凱的負面評價在過去一度成為主流,這固然受到了政治因素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但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帽子可是實實在在的戴在袁世凱頭上。站在當時的立場和背景下,袁世凱的做法無非是野心驅使的。

最後,稱帝毀一生,袁世凱復闢帝制,自己當了把皇帝。如果沒有這個復辟,袁世凱起碼功過參半,能力還會得到歷史的肯定。稱帝這個“逆流而上”的舉動讓世人徹底看清了袁世凱。

袁世凱的形象小咖認為總體來看還是擅長權術的舊派人物,蔣介石說袁世凱是最大的軍閥,也是準確的。但同時袁世凱也是愛國者和民族主義者,對我國近代的發展歷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歷史小小咖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袁世凱一生是非常複雜的,難以一句話說清楚。

薩沙簡單說一說。

第一,袁世凱在朝鮮

袁世凱在朝鮮的12年內,大體還是不錯的。

他主持平定了壬午軍亂、甲申政變,維持了朝鮮的存在,也維持了滿清在朝鮮的利益。

但是,袁世凱在朝鮮樹敵太多,導致朝鮮很多力量對中國不滿意,認為袁世凱是朝鮮的太上皇,最終這些力量大多投靠日本。

袁世凱在東學黨起義時,處理不利,錯誤判斷了日本的野心,認為日本短期內不會大舉進攻朝鮮。

這個誤判,對後來甲午戰爭有著較大的負面影響。

日軍因此先一步大舉開入朝鮮,集中了大量兵力。清軍倉促趕來,無論兵力和火力都不佔優,最終導致了一連串的失敗,退過了鴨綠江。

但話說回來,將板子打在袁世凱一個人頭上也是沒有道理的。

畢竟袁世凱大體如實介紹了朝鮮的情況,朝中的大臣則負有決策權,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第二,訓練新軍

就訓練新軍上,袁世凱是有比較大的貢獻的。

如果不是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就不會存在清軍的近10萬武衛軍新軍,也不會有後來的北洋系。

自然,你不論袁世凱出於什麼目的,但幫助滿清建立了新式部隊。

如果不是有這支武衛軍,後來庚子事變的清軍怕是連招架幾下都頂不住,像鴉片戰爭一樣直接兵敗如山倒了。

而武衛軍在庚子事變中,還是發揮了一定作用的,也有過幾次和洋人的激戰。

第三,戊戌政變

戊戌政變中,袁世凱出賣維新派是事實,這個是他的一大汙點,也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

但話又說回來。

如果袁世凱參加戊戌政變,支持光緒,那又會怎麼樣?

以袁世凱麾下區區武衛右軍不到1萬人,如何同平津地區近10萬清軍對抗?

況且武衛右軍的補給和彈藥也依賴朝廷補給,這樣一打等於孤注一擲,顧前不顧後。

且不說武衛右軍的官兵有多少人會支持,就算人人拼死作戰,開戰後勝算也不大。

甚至很有可能重複張勳的模式,全軍迅速瓦解,袁世凱自己也保不住性命。

這種情況下,袁世凱作為一個軍閥,是絕對不可能幫助光緒的。

譚詞同他們去找袁世凱,屬於對袁絲毫不瞭解的誤判。

第四,庚子事變

庚子事變之前,袁世凱就認為縱容義和團殺洋人,必然遭到洋人出兵報復,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袁世凱來到義和團發源地山東以後,對義和團毫不留情。

就是因為袁世凱的霹靂政策,加上他將武衛右軍擴大到約3萬人的規模,洋鬼子最後沒有殺入山東。

就這點來說,袁世凱對山東人民是有貢獻的。

至於他在庚子事變期間,在山東按兵不動,雖然是出於私心,也防止山東被洋人藉口攻擊,還是對山東人民有貢獻。

第五,新政

庚子事變後,袁世凱在慈禧命令下,進行了一些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也籌劃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這些也是對國家有所貢獻,但因袁世凱沒多久就被搞了下去,所以新政起到的作用還是很悠閒的。

第六,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袁世凱客觀上是有功的。

自然,袁世凱明白如果消滅了革命黨,他的下場肯定也是一個死,滿清權貴不會放過他。

所以袁世凱選擇聯合革命黨掀翻滿清,完全是出於自己的目的。

但是,這客觀上還是使得滿清最終支持不下去以後退位,結束了中國5000年的封建統治。

就這點來說,袁世凱也是有貢獻的。

第七,民國後的種種手段

從此刻開始,袁世凱就沒有什麼閃光點了。

為了爭權奪利,袁世凱架空又廢除了民國的共和制度,消滅國民黨,打擊國內擁護共和的力量,最終成為權力無邊的大總統。

這種行為,就是歷史的倒退。

這是袁世凱的汙點,這個沒有什麼可以質疑的。

第七,中日民四條約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袁世凱試圖和日本簽訂《中日民四條約》。

具體內容

1.在山東,日本不僅得以繼承德國的一切利權,還得到中國政府關於山東內地或其沿海島嶼一概不租讓於外國等許諾。

2.在南滿,日本得到延長租借地及鐵路期限、其臣民得任便居住、往來並經營農工商業及租用土地等權利。

3.在東蒙,日本得到其臣民與中國人合辦農業和附屬工業等權。

4.漢冶萍公司可與日本資本家商定合辦,中國不將該公司充公、收歸國有或使其借日本以外的外資。

5.在福建,中國政府答應不允許外國在沿岸地方設造船所、軍用貯煤所及海軍根據地,也不借外資自辦。

《民四條約》的簽訂,使日本侵略勢力在滿蒙、山東得到鞏固和擴展,在華中華南也有所增進。

這是標準的賣國條約,也是袁世凱的汙點,這個也沒有質疑的必要。

第八,軍政手段的失誤

作為軍閥,袁世凱故意讓北洋軍系統內部各自為政,沒有出現唯一可以取代袁世凱的領袖。

即便所謂的二號人物段祺瑞,也根本無法和袁世凱相比。

更慘的是,袁世凱部下馮國璋、吳佩孚等人實力上都是用兵輜重的土皇帝。

這為民國隨後的長達20多年的軍閥混戰,埋下了最大的隱患。

事實上袁世凱一死,北洋軍閥立即四分五裂,互相攻打,把中國搞得一塌塗胡。

這是袁世凱的另一個汙點。

第九,稱帝

稱帝是袁世凱汙點的最高峰,古往今來都有統一的評價,這個薩沙也不多說。



可以這麼說,袁世凱是個爭議人物,但總體過大於功。

他的一切出發點,基本都是為了自己或者小團體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國家民族。

站在這個角度來說,袁世凱稱不上是個偉人,這是個強人而已。


薩沙


1916年,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在一片討伐聲中憤然離世。留下遺言:“吾不為帝位惜,吾為天下人心惜”。在他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富強,而得到的卻是國人的誤解。但在歷史中他卻被臉譜化為獨裁民夫、竊國大盜。袁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首先,袁世凱是一個素有大志的人。袁出生在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家族,從小就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雖學習不佳,但對兵法頗有研究。據說他曾寫過一副對聯: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幅對聯已無法用牛逼來形容,簡直是氣吞山河。問題這時的袁世凱才13歲。由此可見,淵博的知識可以通過後天學習得到,而睥睨天下的王者之氣是與生俱來的。1879年袁世凱與徐世昌一見如故,自感在科舉上難有作為,遂資助徐200兩銀子用於考取功名,自己則投筆從戎。不曾想,多年後二人殊途同歸,先後擔任了同一職務:中華民國總統。

第二,袁世凱有雄才大略。另一位與袁世凱同樣有巨大爭議的李鴻章,臨死前向清廷極力推薦袁世凱。後袁被派往朝鮮,在1884年朝鮮的一次政變中,袁當機立斷,一舉擊敗了政變背後的日本勢力。被清末狀元張謇譽為“中國近代史上擊敗日本第一人”。十年後,袁目睹了甲午海戰中清軍的兵敗如山倒,遂萌生訓練一支新軍的念頭,這就是小站練兵的開始。清末民初,整個中國內憂外患,但袁世凱的職位卻不斷提升,直至掌權天下。這與他的雄才大略密不可分的。

第三,袁世凱是一位實幹家。這也是一些人認為袁是中國近代化建設奠基者的原因。與孫中山不同,袁有豐富的治國經驗。擔任大總統之後,開國會、興學校,大搞經濟建設,當時中國的各項事業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勢頭。袁提出“埋頭十年,抬頭與日本抬頭相見”的發展計劃。但這一切都被稱帝所打斷,這也成了袁一生最大的敗筆。

客觀的說袁為中國近代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更重要的是他將革命者的治國理念投入到了實踐中去。周恩來接見袁世凱孫子袁家騮時說:“你們出了三個家,你祖父是政治家,你父親是文學家,你是科學家”。這一評價是比較中肯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對袁的評價也會更加多元化。

袁曾自挽:“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既有哀怨也有希冀。袁世凱稱帝當然有自己的私心,但更多的還是對時局的錯判。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不管有心還是無心,袁的一個錯誤讓我們再次與共和失之交臂。無限惋嘆之後,不禁深思:為何中國每次都是錯過?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互粉哦,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素顏歷史


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

如果以百分制來計算,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袁世凱可以打80分。

如果人生是一張試卷,袁世凱前面常規題目本來已經拿了100分。

但從1914年開始,他遇到了最後一道附加題:這道題的題目要求是這樣說的:

——如果不做,不扣分,還可以拿100分。

——如果要做,做對了,120分,直接封神;如果做錯了,倒扣20分。


這道題目就是:袁世凱,你要不要真正統一中國?

一生天下盡在掌控的袁世凱,在這道題目上猶豫很久,最後過於自信地選擇了迎接挑戰。

結果,很不幸,他一生,就輸了這一次;而僅這一次,就讓他輸了一生。


縱觀袁世凱一生,關健點有這麼幾個時期:


1882年,23歲的袁世凱隨吳長慶入朝鮮平亂,走上政壇,直至1894年,35歲回國。

在朝鮮十多年間,袁世凱從一名五品同知銜的小官,成為朝鮮真正的“攝政王”,在晚清受盡列強欺辱的日子裡,袁世凱在朝鮮成為另一種列強式存在。


1895年取得小站練兵權,是袁世凱一生最為關鍵的一步,繼而開創了屬於他一個人的北洋時代。


1898年戊戌變法中,他選擇了站隊後黨,從而獲得了慈禧的認可。


1900年的義和團暴亂中,他選擇了“東南互保”,從而獲得了列強的認可。

1908年慈禧死後,他選擇了隱忍不發,度過了人生中最危險的一關。


1911年復出,他選擇了順應時代,力勸清帝退位,與南方談判,確保了中國順利完成從帝制向共和的轉向。


1913年鎮壓贛寧動亂,再次確保中國不分裂。


到這裡,袁世凱基本上屬於一分不失,拿滿了100分。

但從1914年之後,他就開始面對一個重要的選擇:要不要做最後這道附加題?


對於袁復辟稱帝,1萬個人有1萬種罵法,但卻可能連一個人都沒有真正想過: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錢穆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


幾千年的皇帝打倒了,政治變了新花樣。但無論如何,不得不先求國家之統一。
要求統一,便要中央集權。但中央的威信如何能建立?這就成為辛亥以來政治上的一個大問題。
我們若拿不出一個為全國人民共尊共信的東西來,這工作自會感覺到困難。


而今日諸君,試設身處地想想:


1914年,當袁世凱真正想把中國統一起來時,他稱帝自然在情理之中。


須知:那時中國百姓的心裡,都是留著一塊供奉皇帝的位子的。


風談天下


1916年6月6日,一代梟雄袁世凱因尿毒症在絕望與苦惱中死去,享年57歲。袁世凱辭世後,喪事辦的極其風光,也算是馮國璋、段祺瑞等北洋大員們對袁世凱多年培養、提拔的一種感恩。黃興送給袁世凱的輓聯如下,這可能就是袁世凱被稱為“竊國大盜”的緣由及出處吧。但“竊國大盜”代表不了袁世凱的一生。

算的個四十年來世間英雄,突然起了野心,假籌安兩字美名,一意進行,居然想學袁公路。做皇帝僅達八旬三日之長,的確是命短啊,援快活一時諺語,兩相比較,畢竟差勝郭彥威。——黃興

一、棄筆從戎、危機四伏

袁世凱,子慰廷,河南項城人,常被人成為“袁項城”。袁世凱生於儒士之家,其叔祖父袁甲三進士出身,以欽差大臣名督辦江南團練,鎮壓江淮捻軍。袁世凱從小不喜歡讀書,科舉受挫後,決定棄筆從戎,投奔叔父好友李鴻章的門下。

袁世凱由此走上了縱橫海內外、步步高昇的道路,十三年間,袁世凱從一個月薪只有二十兩的淮軍下級軍官直升到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成為繼曾國藩、李鴻章之後權勢顯耀,實力與聲望在漢臣中均居首位的重臣。

袁世凱在飛黃騰達的過程中對兩件事深感快意,一是在戊戌變法時出賣光緒,投奔慈禧太后,憑六君子的頭顱,成為慈禧寵臣之一;二是在義和團運動時期,坐鎮山東,一面軟硬兼施瓦解義和團,一面策劃東南互保,坐看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1908年,光緒、慈禧先後駕崩,光緒弟弟載灃三歲的兒子溥儀繼位,載灃監國攝政。把持大權的袁世凱早已引起滿清貴族的猜疑忌妒,隨後便被革去北洋大臣職務。據說慈禧死後留下遺書,要求除掉袁世凱,袁世凱聽聞風聲,便微服跑到北洋舊地天津。

後來在張之洞、奕劻的力保之下,載灃就以足疾令袁世凱回老家休養,驚慌失措的袁世凱終於躲過一劫。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載灃命北洋新軍南下鎮壓。袁世凱早已清楚清廷的滅亡只在彈指間,遂命北洋軍且走且看。

二、逼迫退位、就任總統

清廷在四面楚國的境況下,重新啟用袁世凱,任命他為湖廣總督,辦理剿撫事務。袁世凱在得到朝廷百萬兩軍費後,指揮對南方革命軍作戰。北洋軍並沒有辜負袁世凱對他們的期望,馮國璋、段祺瑞率領北洋軍取得勝利顯示了袁世凱雄厚的實力。

袁世凱的一班人馬完全替換了以載灃為首的清廷貴族勢力,清政府授袁世凱為同革命軍和談全權大臣,袁世凱當天就命唐紹儀為和談總代表。在之前的革命軍各省區代表大會上,就作出了一個幕後決定,即虛臨時總統之席以便等袁世凱投向革命一方。

在和談期間,孫文回到上海,被各省代表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孫文就任後,迅即覆電袁世凱稱,只要袁世凱扳倒清廷,他就以總統一席相讓。這充分說明了袁世凱和革命黨的各自的實力,此時扳倒清廷非袁世凱莫屬。

為逼迫清室退位,袁世凱讓北洋軍聯名通電,要求清帝退位。為全面解決王公貴族的阻撓,袁世凱在汪精衛的相助下,除掉了良弼。在萬般無奈之下,隆裕太后在與袁世凱商量好退位條件後,向全國宣佈了退位詔書。

袁世凱如願以償的在北京就任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擔任大總統之初,國人對這位軍政強人寄託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可以解決國家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但是袁世凱只顧個人的權勢和利益,他迫不及待地一步步清除掉革命黨勢力,不惜以暗殺戰爭手段達到他獨霸職權的目的。

三、復辟帝制、眾叛親離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兩天後不治身亡。通常認為宋教仁的遇刺,與袁世凱有莫大的關係,但這只是猜測而已,不能排除嫁禍與栽贓。以袁世凱的精明與經驗,這麼愚蠢的事情他是不會做的。於是袁世凱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兇手。

各省紛紛通電獨立,袁世凱進行了二次鎮壓,穩定了局勢。一年後,袁世凱在法律顧問美國人古德諾和顧問日本人有賀長雄的鼓吹下,將共和制改為君主立憲制,改選大總統為皇帝。袁世凱於1916年1月1日舉行了登基大典,將此日定為洪憲元年元旦。

人們只知道袁世凱復闢登基,但卻不知道這是君主立憲制,與君主制有著本質的區別。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制。而袁世凱的君主立憲制被抹去了“立憲”二字,使得人們只知道袁世凱要當皇帝,袁世凱是竊國大盜。這種認識非常膚淺與片面。

袁世凱的“稱帝”激起一片反對浪潮,隨著袁世凱猜疑心的加重,北洋軍內部也出現了反對的聲音。於是各種討袁活動此起彼伏,各國對袁世凱“稱帝”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對袁世凱來說是致命一擊。

內外交困下的袁世凱,在當了83天皇帝后宣佈取消帝制。袁世凱面臨著政治、軍事、經濟三方面的壓力,本來強壯的身體也開始衰弱。眾叛親離、四面楚歌的處境,使他從失望轉到絕望。羞愧、憎恨交集,致使精神萎靡不振,之後便一病不起,直到死去。

袁世凱的一生極富爭議,但這不能抹殺他對中國近代史的貢獻,不能忽視他對清室退位及穩定全國局勢所起的作用。沒有袁世凱,革命黨是沒有實力推翻清廷的;沒有袁世凱,權力是不能和平移交的。但同樣袁世凱也是有不足之處的,不應該囫圇吞棗的實行君主立憲,不該將權力看的太重。他是“竊國大盜”嗎?


野史也是史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漢族,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北洋新軍的創始人。

事實上,許多知名人士和歷史學家通過對袁世凱的瞭解和研究,對老袁冷靜分析、客觀評價,採取了有褒有貶的評價方式。這些評價的共同點是:袁世凱在本質上是非常擅長玩弄權術的舊派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愛國者和民族主義者,對我國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他的一生最大的失敗就是逆歷史潮流復辟稱帝。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地主階級總頭子皇帝
老爺被拉下馬了。而此時袁世凱卻不顧民意,多行不義,公然跳出來開歷史倒車,當然全國人民不能答應,大家站起來討伐他是必然的。


袁世凱是軍人出身,曾任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物衙門總辦,幕僚中也有像唐紹儀那樣受過新式教育的秘書和顧問,但他完全屬於舊派。和當時頑固不化的保守派相比,他似乎相當維新,甚至有些自由主義的思想,但他對事物的看法則是舊派封建的那一套。他以小站練兵建立新式軍隊和任直隸總督名聞天下,是個實幹家。他是個卓越的行政官吏、領袖人物。他為人處世機警過人,能方能圓,擅長應付各種各樣人物。他雖然才智過人,但他從未想過把這種才能用在治國理政上,使我們的國家走上民主化道路上來。


歷史快餐


說的都是袁世凱的汙點。應該知道袁世凱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保持統一的中華民族也就是說維持住了中國現在的版圖。。大家知道孫中山搞辛亥革命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如果按照孫中山的政治主張,那麼滿族清朝就很可能退守關外(東北地區和蒙古東部地區),而新疆西藏還有青海蒙古的大部分都是在驅除韃虜的範圍之內。那中國會是什麼樣呢?不可想象……經過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政治主張的五族共和,客觀上起到了奠定五十六個民族的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理版圖。這個貢獻應該是袁世凱的最大亮點…………


手機用戶51612704216


袁世凱臨終說的四個字

袁世凱一生精明謹慎,是清末的改革派。他在小站練兵,創建中國第一支近代化軍隊;他倡導廢除科舉,大力發展近代教育;他支持修建鐵路,大力發展工商業;他最早成立警察和創建近代司法制度等。

袁世凱最大的歷史功績,莫過於他手握重兵卻順應潮流贊成共和,用和平手段迫使清帝退位,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帝制。可以說,袁世凱是中國共和制度的締造者之一,功不可沒。

1913年,袁世凱挫敗了孫中山的“二次革命”,由臨時大總統成為正式大總統。1914年5月1日,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實行《中國民國約法》,廢除了內閣制,實行總統制。袁世凱又修改《大總統選舉法》,規定大總統任期十年,連任無限制;每屆大總統選舉時,由大總統代表民意推舉三名總統候選人。

當袁世凱完成他的“袁記約法”與《大總統選舉法》時,他事實上已經是大權在握的終身大總統了。

然而在1915年12月,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卻一時糊塗,經不住袁克定和楊度的“籌安會”以及各省國民代表的不斷請願,雖多次揖讓,最終接受了皇帝的尊號,準備效法德國和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在1916年元旦改元洪憲元年(即宏揚憲法之意),建立“中華帝國”,總統府也改名新華宮。

在袁世凱在準備稱帝期間,得到各省督軍的聯名支持,可等到正式稱帝時,雲南都督蔡鍔率先發難起兵反袁。緊接著,數省紛紛宣佈起兵護國討袁。袁世凱四面楚歌,被迫於83天后的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凱憂怒成疾鬱鬱而終。

6月5日,袁世凱在臨死前,召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此三人是“北洋龍虎狗”)和張鎮芳(袁世凱表弟)為臨終託付人,還有他那個一直做著皇帝夢的兒子袁克定。

袁世凱臨終時說了兩句話,一句是“約法”,最後一句話是“他害了我”。

按照新約法,繼任總統由現任總統提名3人,名單放在金匱石屋之中。等袁死後,大家打開石屋取出總統候選人名單:上面依次寫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徐世昌對段祺瑞說:我看就依總統的意思,按這個排序來定吧。段祺瑞不說話,整整沉默十多分鐘,然後說:很好!

【評點】

袁世凱締造共和實現統一,原本可以青史留名,結果卻身敗名裂。袁世凱從臨時大總統到正式大總統,從終身大總統再到“洪憲”皇帝,他違逆歷史潮流,違背天下大勢,最終獲得“獨夫民賊"、“竊國大盜"的罵名。

袁世凱臨終說“他害了我”,這個“他”是誰呢?也許是蔡鍔,袁世凱曾資助蔡鍔到日本讀軍校,兩人關係密切,蔡鍔公開簽名支持稱帝,卻最早起兵護國討袁;也許是他的長子袁克定,袁克定一心想當“皇太子”,他為帝制大造輿論,每天偽造《順天日報》,只收錄贊成帝制的文章;也許是楊度,是楊度極力從“理論和實踐”上論證了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可行性和稱帝的重要性……

其實這個“他”不是別人,正是袁世凱自己。個人私心不受約束、公共權力不受制約,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歷史的倒退、社會的災難和自我的毀滅,歷史早已驗證了這一點,聰明一世的袁世凱也逃脫不了這個歷史咒語。

歷史教訓不容忘記!



麗山飛虎


文史頻道第54期之袁世凱



袁世凱是近代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竊國大盜,但筆者並不這麼認為。

袁世凱這個中華民民國大總統,用歷史學家唐德剛的評價,是最合適不過的。

唐德剛說袁世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治世之能臣



說的是他在清朝末期平定朝鮮叛亂,治理朝鮮半島的故事。

他的這些舉動,為當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掙回了不少顏面。

在慈禧太后實行新政時,一手組建了北洋新軍,為中國培養了現代化的軍隊。

袁世凱啟用了一批人才,如馮國璋和吳佩孚,他們都是民國時期重要的政治人物。

亂世之奸雄



說的是袁世凱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勸退清帝退位。

和孫中山交換條件,成為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

他想效仿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可惜被兒子袁克定和楊度等人套路。

明白過來的袁世凱,立刻退位不再做皇帝。

他稱帝的這個問題,的確是有待商榷。

不過,真正的勇士魯迅先生,卻並不認為袁世凱是個壞人。

他說:“只有袁世凱知道,怎麼對待知識分子,才能鞏固統治,其他統治者見識太過短淺,不值得一提。”

這段話可是出自魯迅的口中,含金量還是非常高的。

—End—



文史頻道


關於袁世凱,革命黨人、袁世凱的政敵黃興在《戲挽袁世凱聯》中寫道:

算得個四十年來天下英雄,陡起野心,假籌安兩字美名,一意進行,居然想學袁公路。

僅做了八旬三日屋裡皇帝,傷哉短命,援快活一時諺語,兩相比較,畢竟差勝郭彥威。

縱觀袁世凱從政三十餘年,他在晚清所作所為的確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發展;而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因為覬覦最高權力而逼迫清廷退位,儘管對於清廷是罪人,但是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終結了二千年的君主制度。

民國肇建,袁世凱又延續晚清各項改革措施,進一步推動社會的近代化發展,在與列強的周旋中積極維護國家利益。但是最後,在主客觀因素的袁世凱最終走上了復辟帝制的不歸路上,背上了千古罵名,最終抑鬱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