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我們“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時代侷限還是其他?

小小嬴政


之所以對李鴻章有這樣一個評價,一方面是教科書造成的第一印象。再就是很多宣講帶來的負面影響,讓很多人看李鴻章的種種事蹟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其實晚清的中興四大臣裡,每一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評價。曾國藩會做人,左宗棠會做君子,張之洞會做面子,李鴻章會做官。



李鴻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因為簽訂了《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並且主張對法戰爭議和,還有出賣東北的鐵路權益,以及貪汙了數量相當龐大的錢。

但是他也有好的一面,像組建北洋海軍,不管結果怎麼樣,至少曾經輝煌過。而且近代的很多兵工廠和製造廠都出自於李鴻章派系下。為了中國的近代化,李鴻章也是出了不少力。


因此對於這樣一個有亮點又有汙點的人,我們一定要更深度的去剖析。

李鴻章可以說在整個中興四大臣中,最有國際眼光和外交天賦的一個。這個眼光和天賦,既成就了他,也給他留下了汙點。

之所以說他最有世界眼光,是因為他很清楚整個世界的形式,明白大清國在世界上是處於一個怎樣的水平。因此在鎮南關大捷後,李鴻章極力主張議和,因為他清楚,一旦法國大舉進攻,那麼大清損失的利益會遠比《中法新約》中的損失還要大,權衡利弊,最小的損失就是賺了。

但也是因為李鴻章過於相信列強之間的制衡之術,以至於在甲午戰爭中,始終不敢放開了和日本人打,以至於從開始就陷入被動局面,而西方列強也是看出了大清中幹外強的本質,轉而紛紛支持日本,也實在是李鴻章的失職。


至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這並非李鴻章的本意。在前往日本之前,李鴻章曾靜告誡過光緒和慈禧,日本方面有他拖著,但是北京方面也一定要拖住。這點從《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和內容的變化上也可以看出,李鴻章確實盡力了。賠款從4億砍到了2億,這確實是靠李鴻章的外交能力解決的。因為當時清朝就是打不過日本,百姓渾渾噩噩,朝廷懦弱可欺,財政瀕臨崩潰,不是說你吆喝著打下去就能打的。因此割地賠款已經是個定局,屈辱是必然的,而怎麼減少損失,才是關鍵。

另外一說,這兩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也是清政府要求李鴻章去籤的,多少受一定愚忠思想的禁錮,李鴻章只能去做這個背鍋俠。

今天的人們總是去稱讚左宗棠,而去貶低李鴻章,這其實是一種很不厚黑的想法。因為多數老百姓不懂政治,大部分人依然是認為不貪汙又能辦事的才是好官,然而這樣的官員終究只是少數,而且能不能混到權力巔峰就又是另一回事了。左宗棠這樣的大儒大君子,終究只是個例外,官場這趟渾水,一旦陷進去,能出淤泥而不染的自古以來屈指可數。


李鴻章的貪汙,這在當時很正常,李鴻章的問題在於受到俄國人的賄賂,而出賣東北權益。李鴻章幹這麼幹,也是他的世界觀在作祟,他很清楚,列強們覺得不會坐視任何一方獨自強大,這就和前面我說過的,李鴻章對於自己的眼光過於自信,這是他的一個敗筆。

有人說,作為一個官員,李鴻章沒有做到讓國家走向正軌,這是不稱職的。但其實客觀來說,恰恰是李鴻章把大清的官場看的太透了。這個腐敗的政府,沒有任何生氣,腐朽的勢力還在互相黨爭,沒人想著如何讓國家徹底走向富強,只是不亡就好。在官場抹水很深的李鴻章很清楚,就行自己一己之力,改變不了什麼,所以只是盡力的做一個裱糊匠就好。因此李鴻章辦海軍、建工廠其實客觀上也是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所以說,李鴻章很不容易,他不是君子,但是他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一個合格的大官僚。


火器工坊


能說出“年少不識李鴻章,長大才知真中堂”的人,起碼都是有一定史觀的人。講證據,懂分析,不會聽風就是雨。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這是李鴻章臨終前的絕命詩。

從這手詩中都能感受到一個人在試圖挽救風雨飄搖的大清,但是大限將到無力迴天的感情。


說實話,在中小學歷史教育中,書中記載一點都不細緻。只是錯略說一下事件,所以人們容易有先入為主的概念。都以為李鴻章是賣國賊,受辱籤賣國條約,沒甚大本事。

不否認,我在以前看過《甲午大海戰》那部電影,當時沒有讀過李鴻章,並不瞭解他的歷史背景和自身無奈,只是當做一個歷史課本中的事件來看,怎麼看怎麼覺得他在電影中表現的扭捏,確實像賣國賊姿態。

但是,拿出幾本近代史著作,李鴻章學者的著作,看一看確實發覺到很多細節。

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

“歷史不忍細看”

歷史確實禁不住細看,看的越細,越發現是非對錯太模糊了。模糊到如人性一樣,一個壞人並非全是壞處,一個壞人雖做壞事,但並非出自本心,而是無奈為之。

越看,你越發現,看歷史看的不是事件,而是人性。

所以才叫“真中堂”,中堂是個官位,是李鴻章在大清的職位。即是職位,必有職責。即有職責,必有無奈。

說白了就是一個人在一個歷史背景下的掙扎,他的所作所為,因為未必都是好事兒,所以顯得非常鮮活,更像一個正常人。

誰不會犯錯?聖人嗎?有幾個人能做聖人呢?

把聖人文擺在你面前,你連半人聖人都做不了,怎麼可能引起共鳴?

以史為鑑,以史為鏡,這才是看歷史的作用。

“鑑”是從哪裡來的?還不是從那些歷史人物在特定背景下做出的選擇和行為來的?


看歷史事件的來的“鑑”又是什麼樣的?

難道是看著甲午中日海戰告訴自己以後海上開戰船打仗一定要注意加滿油嗎?

一直糾結在事件上,永遠看不到歷史的細節。看到歷史的細節,必然會拋去對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的主觀判斷。

這才是歷史的作用。

如果只是為了“人前顯聖”,為了酒桌上吹牛逼。拿著兩本書在那啃歷史事件,還不如看故事、聽評書會來的更快,更精彩。


有一點要說明,在我所看到的有關於李鴻章的著作和史料中,從未見過李鴻章留有四千萬遺產的證據。當然,很多專著中都有記載,但無一找到史料證據。

所以,當代很多人罵李鴻章這個,可笑、可笑。


梁宇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通俗點,李鴻章只是為了個人私利,不顧國家民族利益的一條走狗而已。

大家看看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時,伊藤博文和李鴻章的對話。

多年前,他們有過類似的對話。

伊藤博文指出,經濟改革、軍事改革的前提是政治改革。如果政治不改革,經濟改革和軍事改革也就無從談起。

他勸告李鴻章,中國必須政治改革,不然遲早會被列強吞掉。

多年後,吞掉中國一部分的,竟然就是日本這個剛剛政治改革的國家。

他們的對話很有意思。

伊藤博文說:“數年前與閣下在天津相會時,敝人曾進言:貴國之現狀,實有改進之必要,想閣下尚能記憶此事。但爾後貴國晏然依舊,不圖改進,以至今日,實深感遺憾。”

翻譯一下,幾年前我們在天津見面時,我曾經勸告你,中國的現狀真的有(政治)改革的必要。我看你應該還記得這件事。可惜隨後中國還是老樣子,不思進取,才有了今天戰敗,我也深深感到遺憾。

李鴻章回答:“實感遺憾……邇來雖常以素志未伸為憾,但夙願未能一日或忘。唯限於時勢積弊,以致虛度歲月至今。”

翻譯一下,我也很感到遺憾。我雖然以無法實現志向遺憾,但這個志向並沒有忘記。可惜限於中國現實的問題,到今天還是一事無成。

以李鴻章的遠見卓識,不可能不知道滿清是朽木不可雕的。

早在剿滅太平天國時期,李鴻章就成為滿清重臣,隨後40年時間他基本都在最高層。

自然,李鴻章沒有最高決策權,只是各種政策的執行人。

隨著滿清一系列胡來妄為,尤其是高層倒行逆施,李鴻章應該明白國家民族會給他們糟踐完了。

這種情況下,李鴻章卻為虎作倀,執行慈禧的一個個命令,維持了滿清殘局多年。

搞到李鴻章自己吐血而亡時,八國聯軍剛剛殺入北京,簽訂了最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李鴻章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是為了他自己。

在成為淮軍領袖之前,李鴻章只是曾國藩手下普通幕僚,兩袖清風。

李鴻章死後,僅僅公開留下的遺產就高達幾百萬兩白銀。

一般認為他的總資產高達上千萬兩。

肥了自己和子孫,苦了國家。


薩沙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頗有爭議的一個人,他的爭議和他的成就恰恰是分不開的。

他是清朝的一個高官,而且還是慈禧太后最倚重的人,甚至慈禧太后在聽說她去世之後,都是忍不住當場落淚,抽泣不已。

要知道慈禧太后可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她殺人無數,手上沾滿了鮮血,但是,她對李鴻章卻是一直都是敬重有加。

可見,李鴻章在朝中的地位真的是不一般。

李鴻章當然是因為給慈禧,辦理了很多事情,所以,慈禧才對他委以重任的。

也恰恰是李鴻章手握大權,讓他個人的威望,達到了極點,這成為了日後大家詬病他的原因。

李鴻章為什麼會被別人詬病,甚至是加以指責呢?

說實話正是因為他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那時候清政府面對八國聯軍的咄咄逼人,屢屢吃敗仗。

每次吃敗仗需要談判的時候,慈禧就派李鴻章去和外國人交涉。因為誰都知道,和外國人簽訂協議,是賣國,是會被後人辱罵的。

所以,沒有人去幹這件事。

在當時若是皇家的人,沒有站出來擔當這個責任,也只有李鴻章可以了。因為除了李鴻章,外國人誰也不信,畢竟其它人的威望,沒有李鴻章那麼高。

李鴻章官場上的老手了,難道他就不知道慈禧是讓他背鍋的?

他當然知道了,因為他沒得選,當時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已經七十多歲了,這樣的一個老頭子,也不怕別人罵了。

這個字必須要他來籤,畢竟其它人還年輕,簽了這個字,可能就會毀了自己前程,但是,李鴻章不一樣,他是不怕的。畢竟他的兩隻腳,都快邁到了棺材當中。

為了簽訂《馬關條約》李鴻章親自跑到了日本和伊藤博文談判,兩個人因為賠償問題遲遲沒有談判成功。

這件事就這麼壓了下來,當時日方提出來要清政府賠償3億兩白銀,李鴻章說這個數額太高了,不在他的能力範圍之內,總之,李鴻章是各種打太極拳,就是不籤這個字。

清政府給李鴻章的回覆是,若是日方不讓步3億就3億吧。反正戰爭不能在打了,國家吃不消了。

李鴻章的意思是最好能減少三分之一的賠償,他就去照著這個目標去談判,但,若是真談不下來,那也只好這樣了。

所以,李鴻章還是繼續給日本討價還價,可是,談判還沒有談好,就出了意外,因為李鴻章被日本的一個右翼份子打中了臉部。

本來那個日本暴徒,是想要了李鴻章的命的,但是,李鴻章命大,並沒有死。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因為李鴻章是奉了大清的命令,去和日本談判的,他是清朝的重臣。

清朝的大臣在日本遭到了暗殺,這就是日本的一個短板,一時之間國際輿論,紛紛開始指責日方。

最終,伊藤博文為了息事寧人,趕緊把條約給簽訂了,答應了李鴻章提出的只賠償2億兩白銀的事。

也就是說,因為李鴻章在日本捱了一顆子彈,讓清政府少賠償了一億兩白銀。

我想正是因為李鴻章,幹了這樣的事,才有了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這句話的吧。

年輕的憤青們,都覺得李鴻章在條約上籤了字,他就是賣國賊。他就是十惡不赦,他就應該千刀萬剮。

但是,隨著自己的年紀越來越大,也許,你也就理解了,這位老人當初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這麼做還不是為了大清,還不是為了大清王朝的子民。

若是條約不簽訂,勢必會引起戰爭,清政府打又打不過人家,到頭來吃虧的還是百姓呀。


史學達人


要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們來看一下李鴻章生平都做了哪些事情?

李鴻章一生中,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30多個不平等條約,以至於現在人們一想起他就會與“”喪權辱國”這四個字聯繫在一起,認為他是賣國賊。但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他為“東方俾斯麥”,慈禧視他為“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少年時我們讀到晚清歷史的時候都為李鴻章的賣國而感到羞恥,等風華逝去,我們再讀晚清歷史的時候,你會發現李鴻章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物。他有自私的一面,在組建淮軍之時,為了鞏固地位,建立了自己的淮軍幕府。在蘇州殺降事件中,利用洋人赫德等人為說客,巧妙地解散了常勝軍。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就曾經評價過李鴻章。書中寫到,“李鴻章在戎馬壓境之際,有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更何況李鴻章身臨其境的感受。”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若以中國之失政歸罪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我4萬萬同胞放棄國民之責任者,又應該負什麼責任呢?


日青繁花


我呸,還真中堂。分明一個自私自利的貪官,昏官,庸官,加瀆職統帥,頂多談判耍點小聰明。左宗棠就說,十個敵國將軍都不如李鴻章壞事。

難道天真的以為北洋海軍是李鴻章一個人建的?北洋海軍經費是海軍衙門從各省財政抽調來的,就是舉國之力!但是李鴻章偏偏把北洋變成了自己的私產,不討人反感才怪。這就跟袁世凱搞北洋軍一個道理。北洋的軍閥化,自李鴻章始!把北洋搞成私家軍閥也罷了,還任用昏聵,無能之輩,任人唯親,裙帶關係,手下盡是逃跑將軍。李鴻章不過靠北洋維護在朝廷的地位而已,甲午不敗才怪!

此人富可敵國,家產4000萬兩白銀!而且史料早就證實了北洋不是沒錢添船添炮,而是李鴻章自己昏聵到家了。


Linux-深圳


首選,我們的第一印象李鴻章是個大壞蛋,因為在我們的腦海裡面,李鴻章作為清末的大臣,他簽訂了很多不平等的條約,他是一個賣國賊性質的人,這個是我們在歷史書上面學到的,也是我們在學生時代老師教給我們的,因為這裡面有很大的一個政治色彩,凡事都有它的兩面性,他當時坐在那個位置上面很多都是言不由衷的,我們在平民老百姓的立場上面去看待這個人,覺得他是沒有考慮到國家的利益,他把我們的很多利益都葬送了,但是我們要理性的對待這個事情,在當時這樣一個局面,不管是經濟還是科技,都趕不上別人,自古有句話,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想要自立自強,首先我們要一個好的國策,好的領導人,當時一個封建社會,舊社會里面沒有一個好的領導人,更沒有一個好的國策,即使你有這個心,但是你使不上力,也是枉然,李鴻章其實說白了也是皇族裡面的一個棋子,隨時都可以被拋棄的,有能力可以多坐幾年,沒有能力說換就換,身不由己的,我們有時候是把清朝的一個腐敗,封建社會的落後,強加在李鴻章身上的,他其實也是一個時代的犧牲品,時事造英雄同樣,也能造狗熊,誰人背後沒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他的很多政治觀念在當時來講,其實算是很不錯的,只不過是皇族,沒有徹底的實施,因為在當時損失了很多貴族的利益,在利益面前,沒能夠以大局為重,這是君主專政時期的弊端,同樣也更加證明了國家要富強,要民主,要想不被別人欺負,必須要自立自強,要共產黨這樣的領導人帶領咱們國家走向繁榮昌盛


用戶106913138737


主要是主體的認知侷限導致了對客觀事物認知的侷限。成熟歷史觀、價值觀的塑造是需要時間的,也需要整個社會和時代的認知進步。

環境對認知是有一定影響的。

比如我們熟知的“孟母三遷”,就是強調環境對兒童學習能力的影響,好環境的氛圍決定好的教學效率。

比如非洲寓言中的三種動物,老鼠有地下打洞的視角,河馬有水陸兩棲的視角,禿鷲有空中俯瞰的視角。他們眼中的非洲大陸是各不相同的。

李鴻章本來就是一個活在複雜歷史時期的非常人物,後代人認知這個角色需要付出時間和探索的努力,一味沉醉在別人編撰好的材料裡面,就容易喪失客觀的態度。

再說,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沒有一點火眼金睛,就會被時空誤導。

袁崇煥被明末民眾瘋狂殺死,後代史實證明,真相錯綜複雜。

李鴻章也是被種種利益、政治勾兌包裹起來的一堆真相,沒有一點歷史觀進步的社會動因,我們就會憑著一些短暫證據,輕易下結論。

這樣的態度,對人,對事都不公平,不利於一個民族雅緻、宏大歷史觀的形成。再說點本質一點的話,我們對別人評價不公平,後代歷史對我們也是一樣的苛責。

中華價值觀應該容許一點灰度,萬事萬物不可能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秉持客觀中正,不怕出錯,有錯就改。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實事求是,治病救人。

認識到這點,即是進步。


互聯網產經價值


我們評定一個歷史人物首先是要看他對中國社會發展有沒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李鴻章,他的洋務運動本身是進步的但最終失敗了,歷史的侷限性使他跳不出幾千年專制權力的桎梏,他對社會的影響是積極的,李鴻章最大的歷史瑕疵,是他與外國簽定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我們不能將全部的責任算在他一個人身上,清朝最高統治者畢竟不是他,他其實是為權力打工的人,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思想西風東漸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李鴻章也是其中之一,經歷了鴉片戰爭失敗的屈辱中他們認識到應該向西方學習,但是骨子裡還是深陷在傳統文化思想中,提出了師夷制夷的口號,沒有在文化思想的深層次上認識西方,所以最終他的改良是失敗的,但是死水微瀾畢竟在嚴凍的板結上吹起了一縷春風。


麥克166283070


一代梟雄,私心過多!沒有碧血薦軒轅之高遠大志,比之以漢蕭何,唐姚崇,明宋濂尚有幾天街道!往美國,至西歐,到東京,明知國禍在旁,卻難以清理,望洋興嘆了,不可強求李中堂也!然位高權重,耽於享樂,共為汙泥。

權臣,近乎佞臣而有尺度。屢次簽訂不平等條約,每每以言行反抗,難能可貴!

不算奸臣,更不是大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