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諸“屍”——窫窳之屍

首先,是對作為怪獸之窫窳的分析: 對於《北山經》所言之“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音如嬰兒”且“食人”之“窫窳”,郝懿行認其與《海內南經》所載“龍首,居若水中”之“窫窳”及《爾雅》所釋“似貙”、“虎爪”之“窫窳”,似乎不為同一物。另外在《海內南經》所載“窫窳”處,郝懿行還引劉逵所注《吳都賦》雲:“南海之外有猰貐(窫窳),狀如貙,龍首,食人。”對於書中關於怪獸窫窳形貌不同的說法,吳任臣、汪紱等也表示“未知孰是”。究其根本,大約是不同時代或地方的人,由於口耳相傳過程中對怪獸窫窳的形貌描寫產生了一定的誤差,進而導致《山海經》不同篇目對於怪獸窫窳的描述各有所異。

經中諸“屍”——窫窳之屍

對於此怪獸窫窳(猰貐)的結局,《淮南子·本經訓》雲:“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於是天下廣陝險易遠近始有道里①。”這裡怪獸窫窳(猰貐)為害人家,最終被羿所殺,與堯、羿的傳說有了一個交叉點。

經中諸“屍”——窫窳之屍

其實上古神話都有一定的歷史實影,羿所殺的這些例如窫窳(猰貐)、九嬰等怪獸,其實還有一種可能是為當時作亂的臣子或者擾亂中原的蠻夷部落。其實很多古代文獻中對於蠻夷或者賊寇的形象描寫,往往就是一些半人半獸的狀態,其原因或是蠻夷人身著獸皮;或是蠻夷以禽獸為圖騰;或是以禽獸的兇猛來比喻蠻夷、賊寇的兇惡。這種情況皆為大家所熟知,這裡不再贅述。另外就是“猰貐”這類帶有“犭”、“豸”偏旁的字,在古代也經常用於對蠻夷的稱呼(如狄、貊等)。

經中諸“屍”——窫窳之屍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窫窳”是古代“神靈”,“人面蛇身”等半人半神的形象是“窫窳神”的畫像,其情形當與著名的蛇身人首之伏羲、女媧交尾圖(見附圖)相類似。此“窫窳神”的畫像有可能存於已失傳的古《山海圖》,而《山海經》中關於窫窳的敘述,當是對於此神像的文字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