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在《老兵聊游擊戰精髓》上下文中,我們說到了堅持長期性的游擊戰並獲得勝利的前提,那就是要保證遊擊武裝能夠長期生存和戰鬥。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在敵方優勢兵力的清剿下免於覆滅之外,最重要的是能保證當地的社會經濟能夠持續性的對游擊隊提供力量補充。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由於篇幅的限制(儘量只論述原則的情況下都還要分上下兩文才使文章篇幅不至於顯得冗長),文中並引用具體戰例,有讀者提出意見說讀起來過於枯燥,於是彈痕決定以布爾戰爭作為戰例補充。因為正是這場20世紀初發生在非洲大陸上的戰爭,使得游擊戰開始真正為世人所關注。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16世紀末期,有著“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在世界各地進行殖民活動,在非洲南部,荷蘭人建立了零星的殖民點並定居下來。後來因為荷蘭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英國取代,這些移民與其母國的聯繫逐漸減弱,開始視自己為本地居民。這些人被稱為“布爾人”(荷蘭語Boer,農民的意思),而他們自稱“阿非利卡人”(也就是非洲人)。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19世紀中期,英國不斷在非洲南部擴張其殖民勢力,在祖魯戰爭結束後,甚至試圖吞併原先布爾人所建立的殖民點,布爾人與英國人的矛盾開始一步步升級。1880年至1881年,雙方爆發了歷時3個月的第一次布爾戰爭,戰爭結束後雙方都做出了妥協,英國承認布爾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獲得自治權,布爾人則承認英國擁有德蘭士瓦共和國的宗主權、外交權。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但停戰不久,德蘭士瓦境內就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金礦和鑽石礦,這樣的鉅額財富刺激下,原本就舊怨未消的英國殖民當局和布爾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明爭暗鬥。英國方面想將金礦和鑽石礦收入囊中,布爾人也想靠著這筆天降橫財擴張實力,建立一個從好旺角到贊比西河流域的大南非布爾聯邦。雙方誰都不願退讓,當然也不可能退讓,終於在1899年10月11日爆發了戰爭。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在外界看來,這場戰爭就是一場“侏儒與巨人的戰爭”,根本不存在任何懸念。當時南非布爾人總人口不過44萬,戰前經過緊急動員雖然拼湊了8萬人的軍隊,但這8萬人已經是所有能拿得動槍的男丁了。在武器方面,布爾人的情況更糟糕,雖然從德國進口了約5萬支步槍和部分輕型火炮,但整體裝備水平依舊較差,許多布爾人甚至扛著自家打獵的獵槍參戰。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因此,英國方面認為,最多需要75000人的軍隊,最壞不過付出幾百人的傷亡,就能在三四個月內結束戰爭。英國人的自信其實不無道理,布爾人糾集的8萬人真正有戰鬥力的不超過3萬人,而且缺乏像樣的重型火力。英軍的75000人則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正規作戰部隊。雙方如果進行的傳統正規作戰,最多隻需要兩到三次的戰鬥就可以結束戰爭。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畢竟在整個維多利亞時代,女王陛下的紅衣男孩們憑著精良的裝備和過硬的戰術素養還未嘗敗績。但戰爭一開始,英國人就發現事情和他們預想的不太一樣,1899年11月下旬,英軍三路大軍對布爾人發動了進攻,布爾人以3500人和5門火炮迎戰裝備46門火炮的22000名英軍。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但英軍沒想到布爾人根本不按常規出牌,他們利用地形地物的掩護,以小股兵力對英軍發動襲擊,列隊整齊的英軍發現自己四面受襲,但卻很難鎖定布爾人的蹤跡。布爾人僅有的5門火炮也在嚴密的掩護下給予英軍步兵很大的殺傷,而英軍的15磅火炮由部署過於靠前被遭到了布爾人步槍火力的壓制,根本無從發揮炮兵火力的優勢。一戰下來英軍付出了1139人陣亡,250人失蹤的代價,布爾人卻只傷亡了38人!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英軍的三路進攻在一個星期內相繼失敗,這引發了英國朝野震驚,英國國內掀起了狂熱的戰爭浪潮,就連柯南道爾也放下創作的筆,背上醫藥箱當起了隨軍醫生。1900年1月,英國調集了18萬人的軍隊前往南非,到3月達到了22萬人。面對英軍大軍壓境的態勢,布爾人繼續化整為零以游擊戰對英軍發動襲擊。在之前的殖民戰爭中,英軍也遇到過這種“打了就跑”的戰術,但那些對手大多以村落和部族為單位開展抵抗,很快便會被瓦解。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但布爾人則將每一個村莊都變成了抵抗的堡壘和補給站,英軍無論是多路並進還是合兵一處卻總是撲空。而布爾人總能找到英軍的空隙發動襲擊,在英國人反應過來之前又“像風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屢遭挫敗的英軍開始改變策略,利用鐵絲網將游擊隊的主要活動區分成了若干隔離區,並每隔1-2公里建立一座碉堡派兵駐守,一旦發現有游擊隊活動,就將附近10英里以內的農場、房屋盡數焚燬。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同時,英軍還將13.6萬名布爾老弱婦孺和8萬名為布爾人服務的黑人僕役全部抓走,投入集中營,通過製造大量的無人區以斷絕游擊隊的補給來源。讀者朋友們對這樣的手段想必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侵華日軍在華北平原就使用了這種慘無人道的手段。英軍的囚籠政策慢慢顯出了效果,失去了補給來源的布爾游擊隊戰鬥人員開始銳減,從8萬餘人降到了不足2萬,進駐南非的英軍數量卻增加到了45萬人之眾。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大家猜猜這位英俊少年郎是誰?

在英軍的步步緊逼下,布爾人游擊隊逐漸耗盡了最後的補給,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1902年5月,雙方簽訂和約結束了這場歷時31個月的戰爭。在戰爭前期,布爾人靈活的戰術和全民皆兵的鬥爭形態給英軍造成了非常有效的打擊。但由於裝備和兵力的總體劣勢,布爾人在整場戰爭中從未能攻下任何一個有決定意義的據點,也未能扭轉任何一處戰局走勢。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而當英國人開始用集中營和無人區對遊擊武裝進行封鎖以後,布爾人的戰爭潛力漸漸陷入了枯竭,布爾人游擊隊不僅在物資上完全斷絕了供應,就連戰鬥中的人員損耗也無法得到有效補充。布爾人並非沒有對社會整體進行有效整合,但布爾人的社會整體力量相較於正處於巔峰狀態的英國來說,實在過於弱小,無力支撐持續性的長期鬥爭。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對於英國來說,布爾戰爭的損失和消耗固然巨大,但遠未到無力承受的地步,關鍵在於英國人這次痛下殺手的對象是白人,這使得英國一系列戰爭罪行在歐洲各國和英國國內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再加上當時英國的利益遍佈全球,在這樣一個是非之地獲得足夠的優勢後簽訂和約顯然更有利,這些因素最終迫使英國政府選擇結束戰爭。


布爾人的血淚游擊戰


從布爾戰爭我們可以看出,游擊戰的最終勝利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緊要的是保證鬥爭的持續性。布爾人通過持續性的打擊,使英軍遭受了沉重的損失,這為布爾人在戰後南非的利益分配中爭取了一定的份額,但也正因為布爾人沒有堅持到英國無力承受自身的戰爭潛力先枯竭了,所以並未能真正掌握戰後南非利益分配的主動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