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最終敗給羅馬的原因是什麼?

五年二班1


大約在公元前9~前8世紀今天的意大利羅馬城形成了一個城邦國家,據說這個城邦國家的開創者是戰神瑪爾斯和貞女祭司雷亞·西爾維亞的孩子羅慕路斯。早期的羅馬歷史大多近似於神話傳說,但從這些神話傳說中我們還是能大致瞭解當時羅馬城的狀況:早期的羅馬歷史被稱為王政時代。王政時代的羅馬統治者稱為勒克斯,其權力受到民眾大會和元老院的制約。羅馬建城後的第六位勒克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將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財產劃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提供數目不等的軍事百人隊,共計193個百人隊。由此創立的百人隊大會取代了之前民眾大會的宣戰、選舉、審判權力。193個百人隊每隊有一票表決權。同時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把氏族部落按地區劃分為4個,這標誌著古羅馬由氏族制向國家的過渡。在任何國家的任何時期改革都會引起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最終塞爾維烏斯被塔克文二世謀殺。塔克文二世上臺後獨斷專行地凌駕於元老院之上,公元前509年元老院成員們發動政變推翻了塔克文二世的統治,此後羅馬歷史進入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447年羅馬邁出了征服意大利半島的第一步:通過此後的3次戰爭使羅馬得以在公元前396年攻佔伊特魯利亞人建立的維愛城邦,這使羅馬的領土翻了一倍,成為意大利中部的強國。公元前385年高盧人洗劫了羅馬城,這給羅馬人留下了一段永難磨滅的歷史記憶,在此之後的700多年間羅馬始終保持著不被外族攻克的紀錄。從公元前343年開始羅馬與薩莫奈人進行了先後3次戰爭,終於得以將意大利中部完全征服。公元前272年羅馬攻入意大利南部,至此除北方的波河流域外羅馬已統一意大利半島。

當羅馬崛起成為意大利半島的霸主之際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正處於全盛時期:公元前9世紀末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了迦太基城,這裡很快就發展成為地中海貿易的中心。公元前5世紀前後迦太基已征服了整個北非、伊比利亞半島南部以及亞平寧半島以西的撒丁、西西里、科西嘉等島嶼。公元前4世紀初古希臘諸城邦之間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忙於內戰的希臘城邦一時無暇他顧,迦太基人則趁機染指希臘人控制下的東地中海。公元前2世紀的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稱迦太基為”全世界最富裕的城邦“,這時的迦太基擁有整個地中海世界最優越的商船、戰艦和水手。相比之下此時正處於國力上升階段的羅馬只是意大利半島中部一個二流的農業城邦,直到前4世紀末才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然而後來居上的羅馬僅僅用了100年的時間就成為亞平寧半島的霸主。在成為亞平寧半島的霸主後羅馬也開始試圖染指地中海上的撒丁、西西里、科西嘉等島嶼,這就和迦太基構成了競爭關係。公元前264年羅馬和迦太基圍繞西西里島的歸屬問題爆發了第一次戰爭。此時的羅馬還沒有能參與海戰的戰艦,首批參戰的戰艦都是從意大利半島上作為羅馬盟友的各城邦借調而來。羅馬元老院有鑑於此決定新造100艘最新的五列槳座戰艦——這種戰艦的設計巧妙之處在於:在船首裝有吊橋,可以鉤取地方戰艦,從而讓己方士兵可以從容攀上敵方甲板,從而變海戰為陸戰,這對海戰經驗相對匱乏的羅馬人而言無疑大大降低了戰鬥的難度。公元前256年已擁有330艘這種戰艦的羅馬艦隊在西西里島南部的埃克諾穆斯角擊沉和俘獲了100艘迦太基戰艦。此戰後羅馬艦隊主力乘勝進攻迦太基本土,試圖一鼓作氣徹底消滅迦太基,然而這一行動被迦太基人挫敗。公元前424年羅馬放棄了一鼓作氣攻佔迦太基本土的念頭,轉而封鎖西西里島南部的迦太基要塞。這一戰術取得了成果:公元前241年3月200艘羅馬戰艦在埃加迪群島附近擊沉和俘獲了120艘迦太基戰艦,至此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權落入羅馬之手,迦太基被迫求和,至此雙方之間長達23年的第一次戰爭結束。

對雙方來說:這都是一場精疲力盡的戰爭——羅馬在戰爭中損失的戰船總數超過700艘,陸海軍傷亡總數約15.5萬人;迦太基方面損失戰船500艘,傷亡約13萬人。儘管迦太基人在損失上略小於羅馬,但堅持到最後關頭的羅馬人達成了自己的戰略意圖,他們因此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併為自己贏得了足夠豐厚的回報;相比之下作為戰敗方的迦太基被迫承認羅馬對科西嘉到及除敘拉古之外的整個西西里島的所有權,立即支付羅馬方面1000塔蘭特的戰爭賠款並在此後10年內每年支付220塔蘭特的賠款。公元前238年羅馬人借撒丁島僱傭兵叛亂的機會將這個原屬迦太基的島嶼收入囊中,至此迦太基在西地中海的大部分還是基地都被羅馬奪取,曾令迦太基引以為豪的海上霸權和商業優勢已開始瓦解,已擁有220艘五列槳座戰船的羅馬已控制了西地中海的制海權。戰爭的巨大損失和戰敗的恥辱深深刺激了一戶迦太基人家——巴卡家族。哈米爾卡·巴卡在對雙方的第一次戰爭進行分析後認為:在羅馬佔據西西里島後任何從海上實施的進攻都將付出慘重的傷亡和高昂的時間成本。為此他相處的對策是: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陸軍從陸上直接進攻羅馬本土。主意打定後他決定將亞平寧半島側翼的伊比利亞作為打造這支遠征軍的基地。公元前236年哈米爾卡攜其女婿哈斯德魯巴以及三個兒子漢尼拔、哈斯德魯巴·巴卡和馬戈·巴卡前去征服西班牙,此後8年的時間裡巴卡家族在伊比利亞半島大搞開發建設和軍事訓練,將這裡打造成為進攻羅馬的財源和兵源基地。公元前228年巴卡家族在如今西班牙穆爾西亞自治區的卡塔赫納建立了新迦太基城——這裡的地理位置可謂四通八達:向西可以直出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向東可抵達位於北非的迦太基本土與地中海腹地,還可以一支騎兵向北翻越阿爾卑斯山長驅直入波河平原。公元前219年漢尼拔出兵攻陷了羅馬在伊比利亞的同盟城市薩貢託,由此引發了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第二次戰爭。

漢尼拔深知此時羅馬的海上霸權已然成型,迦太基不能再像第一次戰爭中那樣通過海戰交鋒對抗羅馬。他決定利用伊比利亞的前進基地以及在那裡訓練出的10餘萬精兵直接從陸上進攻意大利本土:公元前218年春漢尼拔親率9萬步兵、1.2萬騎兵和37頭戰象從巴卡家族在伊比利亞建立的新迦太基城出發翻越阿爾卑斯山、跋涉1600公里,突如其來出現在意大利北部。儘管沿途惡劣的地理環境導致了大量非戰鬥減員,沿途的一些重要據點也要分兵把守,所以當漢尼拔到達意大利時已只剩2.6萬兵力,然而他聯絡了阿爾卑斯山兩側反羅馬的高盧人,得到了5萬名以上的友軍。兩個多月後4.2萬名羅馬大軍在特雷比亞河岸與漢尼拔的3萬餘人遭遇,漢尼拔以重裝步兵引誘羅馬人從正面發起攻擊,隨後讓高機動性的努米底亞騎兵繞到羅馬人的側翼、背後發動猛攻。此戰羅馬傷亡超過2.6萬人,而漢尼拔只付出不到5000名騎兵的損失。次年6月24日漢尼拔又如法炮製在特拉西梅諾湖畔奇襲了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指揮的3萬羅馬大軍並將其全殲。特拉西梅諾湖戰役的慘敗是羅馬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為應對這一危機羅馬開始實行獨裁製——以執政官費邊為獨裁官,全權指揮羅馬軍團。費邊極力避免同漢尼拔正面交鋒,而是利用羅馬軍隊本土作戰的主場優勢緊緊尾隨漢尼拔的軍隊,不斷對其進行騷擾打擊,同時打擊漢尼拔的後勤補給線。這樣的戰法雖不能帶來大的戰果,但也避免了再出現像特雷比亞河戰役和特拉西梅諾湖戰役那樣的重大慘敗並且有效牽制了漢尼拔的行動。而漢尼拔在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大獲全勝後並沒一鼓作氣直取羅馬,而是在亞德里亞海沿岸大肆劫掠。此時的意大利半島儘管已被羅馬大體控制,但各城邦仍有相當的獨立性——這些城邦是作為羅馬的同盟者參與戰爭的。漢尼拔宣稱:自己不是來和意大利各城邦作戰的,而是來把意大利人從羅馬的主宰下解放出來的,為此他准許意大利各邦恢復舊日疆界並釋放那些追隨羅馬與自己交戰的意大利城邦的戰俘。雙方就這樣相互對峙,終於羅馬人忍受不了戰爭的曠日持久了,他們開始紛紛指責費邊膽小怯懦。費邊的獨裁官任期屆滿後兩名新任執政官率16個軍團與漢尼拔展開正面決戰——公元前215年8月2日雙方在意大利半島南方的重鎮坎尼遭遇。漢尼拔為對付羅馬的佈陣使用了雙重包抄的戰略:將最不可靠的兩萬五千名高盧新兵置於中軍,並混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兵。而其中軍並不是一條直線,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陣,以誘敵擊之。而精銳騎兵則置於兩翼,以作包抄之用。在戰事開始時迦太基的中軍不敵羅馬中軍的優勢兵力而向後撤。但羅馬人在不久後便墮入了一個巨大的凹字中心裡,而迦太基的中央步兵與兩翼的騎兵則由中間進逼,結果包圍了羅馬軍。羅馬軍無處可撤,結果被迦太基軍分割,逐個擊破。最終大約六萬至七萬名羅馬士兵戰死或被俘,兩名統帥之一,執政官鮑魯斯,與八十名元老院成員一同陣亡。

坎尼模式成為戰略史上最輝煌的殲滅戰典範——此戰羅馬損失了可用兵役資源的1/7,意大利第二大城邦卡普託、馬其頓、西西里的敘拉古城邦在戰後同迦太基結盟。然而在這樣的危急關頭羅馬徵募不到最低服役年齡的青少年入伍,同時將囚犯和奴隸武裝起來,迅速組建了4個新軍團,同時籲請盟邦出兵援助。羅馬還進行了財稅改革以維持戰爭所需開支,在戰術上重新開始執行費邊戰略。後來的歷史證明這的確是對付漢尼拔的最佳戰術——儘管漢尼拔能征善戰,但畢竟是客場作戰,拼消耗永遠拼不過羅馬人。公元前211年羅馬出兵遠征伊比利亞半島,以此切斷了漢尼拔的財源和兵源補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羅馬將領是24歲的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說起來西庇阿和漢尼拔之間可謂是國仇家恨——西庇阿的父親和叔叔死於漢尼拔的姐夫哈斯德魯巴之手,岳父則喪命於漢尼拔的經典之戰坎尼戰役。因此西庇阿向民眾大會毛遂自薦,主動攬下這一重任。公元前210年西庇阿率領的羅馬遠征軍抵達伊比利亞併成功攻陷新迦太基城。一年後他在巴庫埃拉重創了漢尼拔的姐夫哈斯德魯巴率領的部隊,迫使後者越過阿爾卑斯山逃往波河流域。公元前207年哈斯德魯巴率部向漢尼拔的部隊靠攏,西庇阿當即出兵阻止這兩支迦太基軍隊會師,這次軍事行動導致哈斯德魯巴手下的3萬名士兵中1萬人陣亡、1萬人被俘,哈斯德魯巴本人也戰死於這場戰爭。至此漢尼拔完全失去了伊比利亞的後方補給基地,徹底成為一支孤軍。公元前204年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這招“圍魏救趙”迫使迦太基政府匆忙召回漢尼拔。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羅馬軍團在西庇阿的率領下同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在北非的扎馬平原展開決戰,最終西庇阿戰勝了漢尼拔,這為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第二次戰爭畫上了句號。

雙方的第二次戰爭再次以迦太基的失敗告終,戰敗的迦太基被迫放棄伊比利亞半島、在地中海的全部島嶼以及整個艦隊並支付鉅額戰爭賠款。至此昔日的西地中海霸主從此淪為一個毫無防禦力的商業城邦,在軍事上再也無力與羅馬競爭,然而迦太基迅速增加的物質財富還是引起了羅馬的妒忌。對坎尼之戰記憶猶新的羅馬人生恐迦太基復興,於是在公元前149年西庇阿的外孫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小西庇阿)率兵包圍了迦太基城,雙方之間的第三次戰爭爆發。這時的羅馬處於多線作戰狀態:在東邊羅馬正忙於征服馬其頓王國,在西邊正忙著壓制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內亂,然而對在雙方第二次戰爭中迦太基人險些攻入羅馬城記憶猶新的羅馬元老們在演講時幾乎都有一句口頭禪”迦太基一定要消滅!“在雙方第二次戰爭結束後的五十年間處於無戰事狀態的迦太基致力於經濟建設並迅速以貿易方式恢復了國氣。當小西庇阿的軍隊圍攻迦太基城時遭遇了迦太基人的頑強抵抗,以致於羅馬人遲遲不能攻陷城池,最終羅馬人採取圍而不攻的長期封鎖策略,無疑這對以貿易立國的迦太基而言是毀滅性的打擊。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在經歷長達3年的封鎖圍困之後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和瘟疫,小西庇阿趁機發起總攻,終於成功攻陷了迦太基城。羅馬人入城後開始進行報復性的大屠殺,迦太基市民則與之進行了六天六夜的激烈巷戰,最終迦太基城的二十五萬公民只剩五萬倖存並被全部賣為奴隸。隨後小西庇阿下令焚燒迦太基城,大禍整整燒了17天,這座古城從此劃為灰燼。羅馬人甚至在迦太基城周圍的田野裡撒鹽,以阻止這裡出現任何生命生存的跡象。至此迦太基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羅馬統治下的迦太基行省。

孟德斯鳩曾經言簡意賅地指出:羅馬之所以能在坎尼之戰後轉危為安並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主要是”由於它的制度的力量”。從戰爭過程看,:羅馬的戰略設計集中體現了一切優良的國家大戰略的本質內涵——武裝力量、政治安排、財政規劃、外交操作、對外宣傳等各類手段及其資源基礎都得到充分動員和高度協調,以服務於保障國家生存、擊敗對手這一根本戰略目的的規劃和部署。羅馬從一度受挫走向勝利的整個過程證明了堅韌、勇敢、誠實、敬畏眾神和服從權威的農民士兵氣質以及更強的動員能力的重要性:羅馬人所享有的公民權使羅馬人在為國作戰時有一種為自己而戰的信念,然而迦太基實行的卻是一種寡頭政治模式,寡頭們首先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缺乏國家整體意識。羅馬人雖然曾一度遭受失敗,卻能以永不枯竭的兵力東山再起,而這恰恰是迦太基人所做不到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第二次布匿戰爭奠定了迦太基的敗局。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羅馬人取得了勝利並得以進攻迦太基領土,可這是建立在本國極大的損失的,且迦太基仍有一戰之力,所以第一次戰爭並不能鎖定迦太基的敗局。而第三次布匿戰爭則是羅馬對迦太基恃強凌弱的戰爭和一次單方面屠殺,完全是建立在第二次戰爭中羅馬的勝利上。

說到第二次布匿戰爭,迦太基人主帥漢尼拔可謂是勢如破竹,先是通過軍事及外交手段征服了比利牛斯山和埃布羅河之間的各個部落,僅僅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隨後穿過高盧地區並戰勝了高盧各部落。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後又數次擊敗羅馬軍隊,基本可以說是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是後來,命運似乎對迦太基開了個玩笑,在漢尼拔成功對亞平寧半島發起進攻時,迦太基本土卻受到了努米底亞的西法克斯的進攻,漢尼拔不得不把其弟哈斯德魯巴和一部分軍隊召回支援本土,加之遠征之後軍隊疲乏,戰爭的主動權慢慢掌握在了羅馬的手中。

這一次戰爭使得迦太基元氣大傷,慢慢失去了戰鬥力,最後被羅馬所滅。






mordu




迦太基人有點類似一二戰期間的猶太人,不喜歡自己從事軍事拼殺,喜好生意、貿易,一支迦太基的軍隊,迦太基人僅佔5%左右,絕大多數是僱傭軍。看起來和亞歷山大大帝有類似點,但亞歷山大大帝的主力部隊還是馬其頓帶來的主力軍,只是遠征的途中收編了當地的僱傭軍。而迦太基絕大多數都是僱傭軍,在士氣、榮譽感、獻身上都大打水準。



迦太基在軍事謀略上也遠輸於羅馬,對侵略和遇敵都沒有強大的野心,所以對軍事的支出都不足,關心度也不夠。國內也沒軍事人才湧現,導致只有一個將軍漢尼拔得勢,一個將軍得勢自然會招到王室當權者的忌憚,這個是所有王朝的通病。漢尼拔的副官說,漢尼拔能取得勝利,卻不會利用勝利,也有點弦外之音。因為迦太基政府害怕漢尼拔勝利後會回到迦太基奪取政權,愚蠢地決定不再給漢尼拔持續的援助。在意大利遠征只能通過掠奪搜刮來滿足軍費開支,導致民怨反抗寸步難行。失去了徹底顛覆羅馬的絕佳機會。



羅馬一隻在不斷增強對軍事的輸出,將軍都是貴族,都要極高的名望和家室,元老院又是共和制,各地都有駐軍和將軍,所以不擔心背叛和謀反,對對抗迦太基的將軍給了很大自由發揮空間。在不斷被迦太基擊敗的同時不斷改進戰法、機制、紀律和策略,更奠定了元老院極力支持軍事擴張增加軍費開支和軍隊授權的決心。這在凱撒征戰高盧,克拉蘇東征安息帝國元老院都沒遏止都可以看出,即使是屋大維上臺,元老院仍呼聲一片要求再次攻打安息。



引用叛逆的魯魯修,戰術很難超越戰略。迦太基的王室顯然對戰略佈置有極大的不足,讓羅馬成功登陸迦太基本土,急招漢尼拔回防而不去包圍羅馬城失去圍魏救趙的機會。漢尼拔也因為太多的勝仗過於依賴戰象,被羅馬年輕將領西庇阿破解戰敗。然後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剝奪軍事發展權利,最後滅亡。


小太史


迦太基敗給羅馬的最終原因,在於他是一個過於純粹的商人國家,商人國家的最大特點就是唯利是圖,因小失大,往往為了蠅頭小利而做出埋葬國家未來的蠢事。除了迦太基,之後的威尼斯,荷蘭也曾因繁榮的商業盛極一時,但終因短視的眼光而輸掉了國家的未來。(英國,美國並非純粹的商業國家,美國在19世紀中期前更像個農業大國,如今紅脖子鄉下人依然是美國的一大主要部分)作為最早也是最純粹的商業國家,迦太基的弱點在與農業國羅馬交戰時暴露無遺,並徹底輸給了後者,葬送了宏圖霸業。



一、純靠僱傭兵,軍事實力本身就弱勢的迦太基

迦太基這個國家,是個純粹的商人國家,純粹到連打仗都要依靠花錢買來的僱傭兵,這意味著迦太基的軍事力量強大與否全在於其是否擁有足夠的財力和贏面。一旦戰局緊張或處於下風,僱傭軍的忠心就會受到打擊,甚至做出叛變的行徑。這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顯露無疑,迦太基僱傭兵的薪水遠高於作為義務兵的羅馬人,但其勇氣卻遠遜於後者。因此,在陸戰上迦太基人根本不是羅馬人的對手,在海上,迦太基本來佔據優勢,但是在羅馬人發明烏鴉艦,變海戰為陸戰後,迦太基在海上也一敗塗地。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失敗其實已經表明了迦太基的軍事實力遜於羅馬。這些僱傭兵不僅比不過羅馬軍隊,還在財政吃緊欠餉時發動叛亂,讓迦太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鎮壓成功。反觀羅馬的公民兵,懷著熱忱的愛國熱情,自備裝備,薪水較低,視為國而戰為榮譽,這種差距下,羅馬的兵源會源源不斷,迦太基則只能燈枯油盡,因此,論打持久戰,迦太基絕對贏不了羅馬。

二、短視的迦太基人,漢尼拔孤立無援

之後出了漢尼拔這麼個極少見的軍事天才,帶著一幫不同民族組成的雜牌軍,愣是翻過了阿爾卑斯山,連續擊敗羅馬軍隊。坎尼一戰,更是消滅了8萬羅馬軍隊,使得羅馬元氣大傷。可以說,此時是迦太基消滅羅馬的最好機會,只要迦太基高層傾盡全力,羅馬就是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支撐。漢尼拔當然看出了這一點,因此他連續向迦太基本部求援,因為以漢尼拔目前的兵力和器械,根本攻不下羅馬城。



但是此時的迦太基元老院面對如此好的機會,竟然來回爭吵,猶豫不決,仔細盤算是否有利可圖。 漢尼拔家族的敵人,比如漢諾家族,就是個希望和平商貿的家族,他們一直反對巴卡家族的擴張和復仇政策。這幫人之間鬥來鬥去,導致軍隊和糧食都沒能及時送到漢尼拔手裡,漢尼拔縱使贏得勝利,卻無法擴大戰果,只能四處燒殺搶掠。

等迦太基元老院反應過來派出援軍時,羅馬早就緩過勁了,費邊拖住漢尼拔,西庇阿則進攻西班牙的新迦太基。此時,迦太基元老院又犯了一個錯誤,他們把援軍全調往了西班牙以保護迦太基的財稅重地。但是沒有漢尼拔的領導,這些部隊根本無法戰勝羅馬人,結果一個一個被吃掉。漢尼拔的弟弟帶領一部分部隊逃出增援漢尼拔,也被伏擊而死。漢尼拔因為孤立無援完全陷入了劣勢。



之後羅馬人進軍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援,結果被打敗,迦太基徹底失去了大國地位。

與迦太基國內的勾心鬥角和短視相比,羅馬人則厲害的多,坎尼大敗後,羅馬的青壯年男子損傷一半,岌岌可危,但是羅馬上下依然團結一致,人人出力,最終憑著消耗戰終於擊敗了漢尼拔。

三、勝利總是屬於願意付出犧牲的民族

與公民精神強大的羅馬人相比,迦太基人則顯得過於功利,人人都在乎自己的蠅頭小利,而不考慮國家利益。跟羅馬的公民精神相比,迦太基人顯得太自私自利了。勝利者總是屬於願意為國家付出犧牲的民族,羅馬人為何贏,迦太基為何輸,想必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沉思的托克維爾


其實僅僅把布匿戰爭中羅馬的勝利歸因於制度,是一種大而化之的解釋,並不能真正的體現出這場長達百年的戰爭中雙方的角逐。這其中每一次戰爭都牽扯著不同的因素。不過如果單單從第三次布匿戰爭說起來分析的話,最後的扎馬戰役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隨著扎馬戰役的結束,第二次布匿戰爭落下了帷幕。戰敗的迦太基被迫放棄伊比利亞半島、在地中海的全部島嶼以及整個艦隊,並支付鉅額戰爭賠款。曾經的西地中海霸主自此淪為一個毫無防禦力的商業城邦,再也無力與羅馬爭雄。前149年,為阻止已經付清賠款的迦太基再度崛起,西庇阿的外孫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小西庇阿)率兵出征非洲,經過3年圍困,最終攻陷並毀滅了迦太基城。羅馬軍隊縱火焚燒這座古城,大火燃燒了整整17天。從那時起,獨立的迦太基不復存在,淪為羅馬的行省。

孟德斯鳩曾經言簡意賅地指出:羅馬之所以能在坎尼之戰後轉危為安、並最終贏得布匿戰爭的勝利,主要“是由於它的制度的力量”。從戰爭過程看,羅馬的戰略設計集中體現了一切優良的國家大戰略的本質內涵——武裝力量、政治安排、財政規劃、外交操作、對外宣傳等各類手段及其資源基礎都得到充分動員和高度協調,以服務於保障國家生存、擊敗對手這一根本戰略目的的規劃和部署。更重要的是,羅馬擁有對其武力成功不可或缺的卓越精神,即堅韌、勇敢、誠實、敬畏眾神和服從權威的農民士兵氣質。“羅馬人雖然最初遭受失敗,卻能以永不枯竭的兵力東山再起,那是迦太基人做不到的。”文化第一,制度次之,戰略再次,這也是世界歷史上一切偉大戰勝者的奧秘。


國家人文歷史


迦太基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國家經濟支柱是貿易,而非農業。迦太基是個非常有錢的國家,貿易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但是貿易經濟能支撐的人口數量就不夠,而羅馬則是農業為主。

2、沒有真正的國家概念。家抬舉是個典型的希臘式的城邦,雖然領土面積不小,但是並沒有產生國家概念。在利比亞地區,雖然也是迦太基控制,但是迦太基人不把他們視為“迦太基公民”。而羅馬共和國的公民概念範圍則大的多。

3、公民軍稀缺,依賴僱傭軍。迦太基不承認別的地區的人是迦太基公民,但是又要維持龐大的帝國,所以富得流油的迦太基人依賴僱傭軍作戰。很多時候,僱傭軍的戰鬥意志往往比公民軍差,另外軍紀也差,這也是戰敗的一個原因。

4、外交失敗。迦太基周圍的外交環境比羅馬差了好幾個檔次。西南方的馬薩利亞和努米底亞和迦太基的關係非常微妙。後來羅馬人就是鼓動這幫人造迦太基的反,讓迦太基腹背受敵。

5、喪失海權。迦太基人原本有非常強大的海軍,可是海戰玩不過迦太基的羅馬人喜歡玩跳幫,結果以衝撞、投射為主的迦太基海軍懵了。

6、內部不團結。在漢尼拔正在意大利和羅馬軍團打得火熱的時候,迦太基本部卻不願意給漢尼拔任何支援。


小A說史


其所謂商人打不過農民的解釋,或者國內掣肘之說其實都略顯表面。迦太基是古代海上商業民族和農業文明的結合體,並沒有明顯證據證明這樣的民族打不過農業民族,實際上迦太基的農業還是很強的。並且迦太基一直到覆滅前都表現了很大的活力,鬥志堅強且技術高超,這是讓羅馬忌憚而滅亡的根本原因。

個人以為,此二雄之戰,迦太基的地理位置,是一個決定性的不利因素,其太難於防禦,除了海上防禦,其腹地幾乎無險可守。而羅馬地處亞平寧半島,不但靠海,也有山,進可出海攻擊,退可便於找到易於防禦之地。所以迦太基縱橫亞平寧十幾年,羅馬兵數次戰場全滅,依然可較容易組織其防禦,而北非一被登陸,而迦太基很難進行其防禦,一登而敗,再登而亡。


Gav1nZhang


因為,以混血兒不滿黃種人的壓迫的造反運動正處在強勢階段。黃種人對地中海周邊的統治,因理念的守舊而沒落已成定勢。漢尼拔是“西部華夏人”企圖力挽狂瀾,打擊“以黃種人為父本的黃白混血兒的造反”的一名勇士。但他以失敗而告終。並且,黃種人所退居的特里克島、大不列顛島、埃及……都相繼失守。並被亞歷山大匪夥們追殺到印巴地區。以黃種人為父本的黃白混血混血兒亞歷山大,結束了黃種人統治。但是,短命淫亂縱慾的亞歷山大並沒有建立,也沒有時間建立,也更沒有意識要去建立國家,而只是燒殺搶掠了一些地區。並以城池為窩點。這就是所謂的城邦制!因此,“亞歷山大帝國”是偽造的。根本就不存在的!亞歷山大是沒有學識的。因為,混血的地位很低,是不允許上學的。識字是高貴的黃種人中的祭祀階層的專利。因此,從公元前五十世紀,到公元后五世紀,凡是有知的,都是純種的與中國人一模一樣的黃種人!


用戶50013994969


羅馬與迦太基的角逐,主要圍繞西地中海展開——至於東方的埃及和希臘,雖然此時都已衰落,但依然保持獨立性,並未被西地中海勢力征服。

而在這場西南歐與西北非的角逐中,迦太基擁有足夠的先發優勢——畢竟地緣區位的更加優越,決定了它更早的控制了整個地中海海上貿易網絡,能夠從中獲取給養。

但是,海上優勢,終究是要以陸上實力為依託撐的——具體來說,戰艦、商船、水手、武器,軍糧等等,都需要由陸地供應,而陸地的供應能力,則取決於土地的面積和生產潛力。

而在這方面,以北非為基地的迦太基,有著天然的劣勢。迦太基所在的西北非,是出了名的乾旱地區,除了靠接近地中海的阿特拉斯山脈,可以攔截一些北方溼冷氣流,形成一定降雨,進而滋潤一些山脈體系間的低地平原外,絕大部分都是乾旱荒漠,根本無法有效開發——這決定了迦太基的自身生產能力十分孱弱;它的強大,完全是憑藉自身在地中海貿易體系中的區位優勢,藉著中樞區位,從外部獲取給養。

而羅馬則不同。羅馬所在的意大利半島,乃至其當時所能輻射到的南歐沿海地區,雖然也是崎嶇多山,但氣候得以,降雨豐沛,其農業生產潛力遠在迦太基之上。

雖然在創業階段,由於區位上的劣勢,蝸居臺伯河中下游的羅馬,光憑農耕所得,遠不能與迦太基依託龐大地中海貿易體系所獲得的資源相媲美;但如果羅馬實現了對意大利半島的整合,那它不僅同樣具備了爭奪地中海貿易主導權的地緣資本;更重要的是,意大利半島,乃至南歐地區,有遠超過迦太基和北非的生產能力!

這對迦太基來說就很要命了。如果這個意大利半島在政治上被整合到一起,這個新生勢力,必然會跟迦太基爭奪地中海貿易的主導權。而由於意大利半島本身也處在地中海貿易圈的中央,這種中樞要津的區位決定了,只要這種對峙開始,地中海貿易秩序就會受到嚴重破壞。

當然,這種破壞是雙向的,迦太基固然會受到損失,但意大利本土勢力的貿易行為,也會受到迦太基的阻擊。

但問題是,意大利半島,以及其所輻射的南歐地緣板塊,其農業生產能力,遠超過迦太基和北非!就算沒了海洋貿易的額外支撐,意大利半島依然可以憑著農業創造的財富,把這種破壞支持下去;而迦太基就不行了,海洋貿易是它的立國之本。一旦海貿受阻,僅憑北非那點生產潛力,它根本就不足以支撐與南歐地緣勢力的長期消耗,最後註定會因山窮水盡而土崩瓦解!

其實,對這種格局,迦太基也未必就完全不知。基於此,迦太基要想維持自己的地中海貿易主導權,它就必須盡一切可能,阻止強勢本土勢力對意大利半島的政治整合。

考慮到迦太基的先發優勢,以及通過海洋貿易聚集的大量資源,在羅馬崛起之初,迦太基按說應該有實力做到這一點。

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雖然憑著的強大現實力量,迦太基有能力組織跨海遠征,攻擊在意大利半島上冒頭的新興強勢部落,但地中海這個天然地緣阻斷的存在,決定了它無法在南歐形成穩定的統治,甚至對前方戰事予以持續的物質支撐都做不到。這意味著,這種摧毀,就算能成功,其效果也是短期性的;迦太基始終無法對意大利半島實現持續壓制,那就算摧毀了一個新興部落,但很快又會有其他部落王國崛起;甚至被摧毀者,用不了多久,都可以依託原有的地緣板塊(武力攻擊可以摧毀現有部落,但卻不可能摧毀土地的生產潛力)東山再起。而鑑於跨海遠征的高消耗,迦太基又不可能動輒就興兵遠征,所以總有一天,會有強勢部落,完成對意大利半島的整合——而這個部落,就是羅馬!

隨著羅馬完成對意大利的整合,迦太基的命運就此註定。在海洋貿易收益因交戰而大幅萎縮的情況下,羅馬可以憑藉意大利的強大生產潛力,將戰爭持續下去,而迦太基卻不能做到這一點。雖然在具體操作層面,迦太基可以因為漢尼拔這種天才將領的橫空出世,一時戰勝羅馬,甚至將它逼到極為窘迫的境地,但只要無法徹底摧毀意大利半島的生產潛力,那漢尼拔就算最後真把羅馬給攻滅,也不過就是給迦太基延續幾十年壽命罷了。隨著意大利半島的重新整合完畢(這種趨勢是不可阻止的),新的意大利本土勢力,依然會取得對迦太基的戰略優勢,並最終將對手拖得筋疲力盡,只能舉旗投降。

本文摘選雲石911。


湮世魔儡


迦太基人一點像我們的南宋,不幹活的風涼話,想幹點事的千難萬難。可以說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遠征軍失敗。他們能可要一個奴役自己的羅馬也不喜歡一個風頭蓋過自己的將軍。只是他們沒有想到羅馬人真的到來那一天。只奴役了他們的老婆閨女。基本所有男人都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