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弒母案該給我們什麼啟示,入學是否該增加心理考試,心理不健全的學生能否錄取?

底層史觀


很明確的告訴你,對於像吳謝宇這種能完美偽裝自己的人沒什麼用,他有的是辦法選擇你認為完美的答案。而且憑什麼要考試,正常人會把自己心裡最私密的部分寫出來讓你分析嗎?再說教師要怎麼對幾千甚至幾萬人進行心理評測,就算是隻分析一個卷子,要花多久時間,你有計算過嗎?可能教師開學都在分析卷子了,課都不用上了。所以從現實層面上來說,入學心理考試是無法實行的,硬要實行也只會流於形式,沒有什麼作用。

至於啟示的話,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還是得靠家長,畢竟父母是陪同孩子最長的人,孩子有煩惱都能第一時間看出來。同時也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意思行動,畢竟你要的是個身心健康的人,不是一個聽話的人偶。吳謝宇就是類似的人,從小到大都是個聽話的人偶,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身的思想和人偶思想衝突日漸激烈,再加上外部的刺激,導致矛盾的爆發。


購萌吧


作為一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北大學子、弒母嫌疑人吳某,潛逃3年後被抓,這是高智商犯罪,隨身攜帶幾十張身份證,完美躲過天眼系統,要不是他得意了,自露破綻,相信還會潛逃更長的時間。令人意外的是,這個天才少年,除了智商高之外,老師和同學都覺得這個少年沒有任何缺點,找不到一點破綻,是一個完美的道德模範。他弒母的動機大家也在猜測,我覺得最可能的動機是其母從小對他的高道德標準培養,他一直壓抑自己的個性,選擇做一個完美的演員,再碰上青春期的敏感,很容易造成對他人的侵犯。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性能量必須通過某種辦法宣洩出來,以免持續積累而生病,通俗來說就是水壓理論。吳某就是無法宣洩這種能量而侵犯他的母親,證據就是,他殺死母親做的事兒就是騙親友的錢謊稱出國、找妓女談婚論嫁,這就是偏偏做出反道德的事兒宣洩和報復。

這件事對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國的教育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不太重視。

我在高中的時候,因為壓力大,有點抑鬱。想找班主任給我點安慰,他卻說我心理素質差,自尋煩惱。我一氣之下不再聯繫他,在家人的幫助下,我成功的走出了這個陰影。

所以在求學的壓力下,很多學生或多或少,都面臨著心理問題,沒有人幫他們疏導或者解決,這樣的心理問題一直會壓抑在潛意識裡,不爆發則已,一爆發就會出現致命的後果。

我建議每個學校都要配備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幫助學生解答心理上的問題。


浩評如潮


吳謝宇從小就是個完美的孩子,教師家庭成長的他一切都是循規蹈矩,在所有鄰居、同學、家長眼中,吳謝宇就是個典型乖巧、懂事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孝順、從不闖禍,聽話,體育成績也出色,1米8以上的個頭,文理從不偏科,中考是學校狀元,高中提前被被北大錄取。在他身上彷彿找不到一絲缺點,而這一切的完美,得益於他有一個極度保守型的教師母親——謝天琴。謝天琴對自己的品德要求極為高,極為自律。在當老師後在夏天就再也沒有穿過裙子。她個子不高,纖瘦,穿深色衣服,帶金屬框眼鏡,是很典型的知識型女性的外貌。平時與人交往也不太多,不惜花在辦公室聊一些家常裡短,但她和丈夫的感情非常的好,人也特別正直,非常有原則性。

2010年謝天琴的丈夫不幸因病去世,謝天琴曾經的大學同學和好友曾籌集1.8萬慰問金給謝天琴母子,被她婉拒。丈夫去世後,謝天琴的情緒有了略微的變化,晚上樓裡只要有孩子哭鬧,謝天琴就會跑上我去說教。平日裡這樣的教師作為母親往往會表現為要強、忠貞、刻板、道德潔癖,而這樣完美的人生模版,長年累月之中加載兒子身上,從上學起,吳謝宇就表現出與其他孩子不同尋常的自律,下課後從來不和同學一起出去玩,而是馬上背上書包回到家裡寫作業,而他的智商優勢在這種原生家庭中如虎添翼。從小就是同學老師視為天才,文理科都很優秀,英語GRE成績更是高達全球前5%。在福建省最好的高中——福州一中,他被同學成為“宇神”。即便在學霸扎堆的北京大學他也同學稱為大神。      自從父親在吳謝宇16歲去世以後,吳謝宇就和母親相依為命,時刻保持密切聯繫。就算在大學,他依然每晚保持和同學通話的習慣。聊當天的飲食,活動和學習情況。吳謝宇業經常通過社交平臺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雖然吳謝宇身上處處都可以看到對母親的愛,卻很少談及父親。吳謝宇的父親的家族有精神病家庭病史,四個孩子除吳謝宇父親外,其他三個姑姑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病,2015年6月底,吳謝宇通過網絡購買了作案工具,並於7月11日將母親殺死在教師宿舍樓內。然後以母親的名義向親朋好友借款共140萬元,在殺死母親之後,吳謝宇愛上一名性工作者,並很快發展成戀愛關係。在這期間吳謝宇對性的發洩欲很強,喜歡用假陽具和女友玩SM,並拍下了多部性愛視頻,甚至向性工作者求婚。

為什麼吳謝宇網購刀具等作案工具後,選擇另外一個處理屍體的方式。吳謝宇就是非典型反社會人格障礙。在作案過程中,會有心理和法律的雙重懷疑,在強烈的思想鬥爭中,吳謝宇放棄了分屍計劃。當然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吳謝宇初次作案,分屍的難度太大從而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

吳謝宇的母親是一位歷史教師。教師這個職業普遍有極強的佔有慾和控制慾。加之還是以為極度保守型的教師,丈夫去世。吳謝宇母親加所有的希望和關注都放在吳謝宇的身上,無時無刻不關注兒子的一舉一動,就算上了大學還要每晚保持聯絡。這種特殊共生性質的關係,導致吳謝宇與母親之間再也容不下任何人,二初中階段是一個少年萌發性衝動、性好奇的時期,這又與母親的極度保守格格不入。吳謝宇的母親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把精力放在除學習以外的事情上。不敢反抗母親的吳謝宇,這能將這種性衝動硬生生的壓抑在內心的深處。這種性衝動從少年時期一直被壓抑到大學,就算上了北大,吳謝宇還是無法也不敢掙脫母親設下的這個屏障,慢慢地這種積蓄下來的性衝動轉化為扭曲的病態性心理,這種病態性心理在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不易被發現。所以吳謝宇還是能在老師同學面前展現和平常不差別的狀態,最後這種病態性心理在那名性工作者身上得到了發洩,那時吳謝宇對性的發洩欲很強,SM、性愛視頻,就是吳謝宇病態性心理的的外在表現。在不成熟的戀愛觀的驅使下,使得錯誤的認識這是所謂的愛情,並深陷其中,所需要的日常花銷也急劇增加。吳謝宇的家庭並不富裕,所以他需要通過其他途徑儘快拿到錢,這就說明他在培訓機構領取獎學金的前一個月就詢問能否提前領取急用。後來吳謝宇的行為被母親發現,對品德修養極度要求的額母親,當然無法容忍兒子這種行為。母子二人產生了激烈的爭吵,而此時吳謝宇已經深陷其中,長期被壓抑在心底的負面情緒就在這時候爆發。之後吳謝宇開始計劃殺害自己的母親,並付出實際。吳謝宇對母親屍體的處理和佈置,體現出強烈的儀式感,反映出他們長期的病態依戀關係,以及他試圖擺脫這種依戀的心理衝突圖。一方面,他想擺脫這種病態共生的關係,另一方面,同時他又很難割捨這種病態依戀。他很清楚這種處理屍體的方式總有一天會被人發現,所以他選在在2016年情人節這一天,透露消息給舅舅,繼而導致案發。也算對母親的一種懷念,同時可以看出吳謝宇與母親不是單純的母子關係,當然在這麼做之前他已經找到了藏身之所。



福州教育依哥


北大學子弒母案確實帶給我們很多思考。這個案件反映出吳謝宇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果本案能引起人們足夠關注心理健康,也是有價值的。


第一,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緩慢。

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不發達。與此相適應的就是人們追求的層面還屬於物質方面,例如,人們很重視衣食住行方面,而忽視精神方面的追求。例如,人們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僅僅是為了將來有個好工作,而不是為了孩子終身發展。初級階段的人們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所以家長重視孩子的成績是必然的。

只有當人們從追求物質轉到追求精神層面時,人們才會關注自我成長,才會逐漸關注心理學。所以現在很多人還停留在物質層面,不瞭解心理健康,如果建議誰看看心理醫生,會認為是一種病態。其實人人都需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人人心理都有問題,只不過大小的問題,關注心理健康才可能讓自己生活更美好。


第二,大學入學可以增加心理測試。

大學入學增加心理測試是必要的。通過測試,不僅可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同時可以根據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安排心理課程讓學生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第三,大學心理測試不能拒絕心理不健康的人。

如果拒絕心理不健康的人,對學生而言是不公平的,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是不平等的。同時,正因為學生心理健康堪憂,才應該讓學校做出相應的教育行為,而不是一味的推責。

第四,如果這個案例能引起人們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我認為是最大的收穫。

如果教育還有初心,就不會盲目追求高分,就不會漠視人性談功利。

我看到很多家長每天早上八點之前就把孩子送到各個補課班,然後再接回來,學生則流轉於各個補課機構,其實孩子們已經厭倦了學習,沒有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但是家長還是想給孩子硬灌,其實是沒有效果的。只能讓學生在心理上更加厭學或者假學習,或者他們在等待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不要為了高分和名利,盲目追求高分,而忽視孩的全面成長。


中考政治劉老師


《吳謝宇,一個人格完美到扭曲的學霸》

除了一些重型精神病外,很多精神障礙都是隱形的,一個人成長到16歲就應該通過心理測試來檢查心理是否健康了,以便發現問題及時干預,真正有心理問題的人從這個時候就露出端倪了,如果不做心理檢查很難被發現。

正如吳謝宇微信簽名中寫的"我來我看我征服"一樣,似乎他的人生任務就是信守這個信念,達到這個願望而自律到瘋狂。

如果用這句話來表達吳謝宇的內心語言,那就是“我來到這個世界,我看到了這個世界,我必須征服這個世界,否則我將毀滅這個世界,誰也無法阻擋我。"

這是個極端扭曲、極端病態、極端分裂的內心世界,這個可怕的心靈何時開始扭曲我們不得而知,也可能從他自律到常人孩子所不能自律時就已經開始了,而家長毫不懷疑地認為這是孩子的優秀。

吳謝宇的人格完美到扭曲,之所以說他完美,任何熟悉他的人都說找不到他不完美的地方,。之所以說他完美到扭曲的程度,他連殺親生母親都能精心準備到完美無缺的地步,他一次次地去征服,征服初中、征服高中、征服北大、征服出國英語培訓、征服性工作者,甚至最後征服生養自己的親生母親,最終也要把自己小命征服,在他的潛意識深處,征服就是毀滅掉一切,包括他自己。

這是何其變態的一個內心世界,讓人細思極恐,他用完美的"光環"成功騙過了所有人的目光,他把心理學的光環效應運用到極致,然後去完成他征服不了便全部毀滅的變態願望。

"完美“本身就是分裂的一個極端,而另一個極端“不完美“都被"完美'遮掩了,就因為"完美",讓所有人都忽略了"人性的分裂“。沒有去懷疑一個完美的學霸心理會變態,似乎“完美"的學霸心理就一定也是完美的,這實在是個謬論。

家庭警醒 ! 學校警醒 !! 社會警醒!!!





胡文生心理諮詢師


北大學子弒母案該給我們什麼啟示,入學是否該增加心理考試,心理不健全的學生能否錄取?

首先,我想表明自己的觀點,反對增加心理考試,因為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增加心理考試,無非是一種排斥行為。其實有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對他人並不構成傷害,是可以得到治癒的,如果將他們排除校園在外,無疑是對他們的區別對待,這對他們受傷的心理又是一種傷害,等於是給他們提前判了死刑,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認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雖然這個案件屬於極端小概率事件,但其中折射出的教育缺失和治安漏洞問題值得大家深思。希望通過這個案件,讓大家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不論是家長還是青春期的孩子,不論是學校還是社會。(本文重點講家庭教育)

為何一個在別人眼裡是乖娃娃的人,會做出這般有悖倫理、突破道德底線的事呢?

但縱使我們有太多的不理解,案件就是發生了。這種高智商的犯案人員,心思和想法是有別於常人的。案件發生似乎在一次印證一個道理:天才和瘋子只有一步之遙。

離奇的案件我們不再分析,相信警方的審訊很快會讓真相大白。

找不出缺點的人

從媒體對吳謝宇的描述來看,他確實是一個自律、專注、早熟、嚴謹、聰明、理智、熱情、情緒穩定、追求完美的人,甚至別人找不出他一個缺點。吳謝宇和我們見過的案件的兇手都不一樣。他身上最令人困惑的是,人性的弱點在他身上似乎完全被隱藏了。

我想說的是這麼一個近乎完美的好孩子,其實是個高度壓抑的偽裝者。

一個別人看不出他缺點的人是可怕的人,不是他沒有缺點,而是他一直活在偽裝之下。就像一個演員,別人演一時,他卻能演一生,由此可想他的內心也是十分痛苦的。

看一看吳的家庭教育

吳謝宇的父親吳志堅2010年因肝癌病逝,能瞭解到的信息並不多,不便過多論述。

吳謝宇的母親謝天琴,在眾人心中是這樣一個道德楷模的形象:要強、清高、保守、忠貞、刻板、道德潔癖、原則性極強。謝天琴可能無形中也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關於學習、關於成功、關於交往、甚至關於性。

吳遵照他母親的意願,以少年楷模的完美人設活著,成為多少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卻壓抑了作為一個孩子的天性。讓一個天性自由的兒童去從接受這些道德高標準,內心是非常壓抑的、非常痛苦的。

一個童年幾乎從來沒有經歷過頑皮、淘氣、放縱時光的人是可怕的。

吳父去世,吳母變得焦慮、易怒,把全部注意力和希望放在吳身上,讓吳承受了巨大壓力,卻又無處排遣。

但在吳母死後,吳謝宇卻迫不及待做了她生前可能最厭惡的兩件事:騙錢和招妓(可能向妓女求婚)。吳完全像是解放了自己被壓抑二十多年的天性。他終於不用再戴面具,可見,對於家庭的教育,他表面是順從的,內心卻是逆反的!

在孝順、乖巧背後,他卻是一個極其叛逆的人。

反思當前教育

教育的目的並非培養高智商的人,而是為了培養人格健全的人。而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

心理學上有這樣的闡述: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夠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而人格是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也是各種心理特性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它都影響著一個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他具有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心理品質。

有心理學家說,家庭是“人類性格的工廠”,表明了家庭對孩子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歡互相拿自己孩子作比較,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只要求孩子“要努力”“要優秀”“要成功”, 從來不問孩子開不開心,不問孩子幸不幸福。可是父母所謂的“成功”不一定就是孩子想要的“成功”,很大程度是他們將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強加給下一代。

父母的這些期望無形中使孩子生活在充滿壓力的生活環境中,容易產生心理恐慌、焦慮以及逆反等各種不良心理,這些都將嚴重阻礙孩子正常的身心健康發展,等到孩子“爆發”“崩潰”、出問題時,才後悔莫及。

一直以來,應試教育以“分數”“升學率”為第一位,而忽略個人心智成長,長時間如此,讓部分孩子變成了思想上“人云亦云”、心理上“黑燈瞎火”的人。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這告誡我們,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不要刻意站在偉人的高度上提要求,不要作為旁觀者客觀批判,而應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在理解、同情的基礎上講述、教授做人的道理。

父母的關愛做到位了,孩子自然能夠感受到愛,也能從心中生出愛的種子。

願看到文章的每位父母能夠反思自己,既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也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別是孩子的人格養成。

最後,這個案件屬於極端小概率事件,大家不必恐慌不安,但其中折射出的教育缺失問題值得大家深思。希望通過這個案件,讓大家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不論是家長還是青春期的孩子,不論是學校還是社會。

阿黎心理,助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阿黎還要悄悄告訴你:“點贊加關注,每天有進步哦!”


阿黎心理


李玫瑾教授問過馬加爵暑假有過~行為嗎?馬加爵認為他的這個事情那幾個同學知道了還以此取笑他,就殺人。吳同學這個事情只有母親知道估計,母親沒能正視這種事情,這種情況下不能口無遮攔,刀刀見血的說話!孩子會無地自容!其實這種青春期需求正常,但就怕遇到壞的影響,我這麼認為!所以說黃對孩子的危害最大!要像以前也行,毛主席把這種營生就徹底滅了。現在你又有,大家又認為可恥,起碼還會染病,這樣對孩子就有點殘忍了!這個媽媽是不是錯就錯在應先幫孩子把問題解決了,再批評教育。但我覺得這種事情跟基因有關係,有的人就是無法自拔。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精神問題,就像你對乾淨無法自拔~潔癖,有人對性無法自拔,倒是不嫌髒。再加上如果那個女的以散播視頻為要挾,吳同學徹底亂了。還是小,如果從小混跡社會,是個小油子,又會怎樣呢?。不然當年陳冠希那些人,不都得出事?嗨,其實都是命,要是把責任都推給家長,那誰還敢生孩子?家長水平也有限啊


朗裡格兒朗


吳謝宇弒母案我分析,有如下原因:(1)他家祖上遺傳有問題,家中多人有精神病史;(2)母親在教育吳謝宇中,雖然成功,但漫長的歲月裡,吳謝宇也會在潛意識中存留很多對媽媽的不滿。所以,教育的成功不能單單看成績,內心世界的化育是非常重要的工程,顯然,吳母其教育是有問題的。加之吳母性格也有某些缺陷;(3)高智商的孩子,一定讓他們內心得到化育,否則,他們危害社會的智慧多多,而且,欺騙性非常大,這是我們教育高智商孩子平時要注意的,也就是加強德育教育,改變孩子內心世界;(4)最後一點,雖然吳謝宇是北大的學生,是超級學霸,因此而全面否定我們的教育是不對的。因為,人類的基因的改變是我們民族永遠的課題,也就是提高民族素質。我們要對青少年進行信仰教育,也是就是改變孩子內心的教育,加強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弘揚,所以,我認為黨中央的許多提法都是非常正確的,只是我們覺得遠,實際,很近。復興中華文化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


科學教育法


這條新聞,確實足夠吸引人的眼球。

弒母,在這個以孝道為傳承的國家,這個罪行可以說是所有罪行中最不能被人原諒的罪行之一了,加上北大學子這個一度被稱為“別人家孩子”的兇手的身份,使這件事變得更加的引人關注,再加上高超的作案手法、高智商犯罪的加持,幾乎佔據了各種頭條。

就這件事本身來說,可以映射出的問題就是我們平時在重視應試成績的教育中,是否忽視了做人的根本,才鑄成了今天的大罪。

這裡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也包括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犯罪的真正動機還沒有被偵破,我們也不能太早把這事完全定性,也許比我們想象得更嚴重,也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

不管如何,等待警察公佈的進一步消息吧

至於說入學增加心理考試?大家想一下,如果是一個考試?會怎麼考呢?要如何應考呢?我是不敢想象了。歡迎各位腦洞大開的朋友留言。


教培行業於盼


這個問題越來越熱了!我已經寫了一篇文章了,閱讀量已7萬多了!再次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我不反對入學進行心理測試。但是,我反對這個問題“心理不健全的人是否錄用”!

前段時間,有新聞報道稱,十五位艾滋病毒🦠攜帶者考上大學,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而你的這一議題,難道我們的社會倒退回去?

心理不健全的不錄用?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只是發展趨勢有些人可控,有些人不能自我控制而己……

與這一件事恰恰相反的是,陝西張扣扣為母報仇,隱忍二十年殺了三人,我寫文章是這麼說的:如果我們這個社會有這麼一套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輔導機制,然後配備相關機構和工作人員,有清晰明瞭的系統輔導,不能確保效果如何……但可以確保不會發生這樣的命案!如果效果好了,也許會轉化為一種成長動力,推動當事人的進取精神,則完全是另外一種可能!期望這樣的機制不久可以實現!

我還是保持這一觀點,我們要學會發現問題,更要學會提前把問題解決在爆發前!北大學子的心理問題絕對可以通過測試發現的,也是絕對可以通過心理治療解決的!但是,與張扣扣案一樣,沒有任何人、任何機構來關注這些潛在風險,任其自然發酵,然後,爆發!

兩個案件告訴我們,建立公益的、社會普及化的心理專業機構迫在眉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