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蘇菲的選擇》中整體情節失衡的敗筆所在

聊聊《蘇菲的選擇》中整體情節失衡的敗筆所在

《蘇菲的選擇》是1982年拍攝的一部影片。影片的女主演梅麗爾·斯特里普還憑藉該片於1983年獲得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但個人感覺,這並不是一部討人喜歡的電影。

影片採用的是一種橫斷面的敘事方式,表現1947年,一個愛好小說寫作的青年史丁可來到城裡,遇到了一對大肆吵鬧的同居男女。他們之間似乎仇恨著,但沒過多久,兩個人又和好如初,如膠似漆。

那一對夫妻,也力邀他加入他們之中,似乎這二男一女之間,從一開始就有某種曖昧的成份,而他們之間也不避這種三角關係,這是很讓人奇怪的,但顯然史丁可沒有意識到這種關係的不正常。

聊聊《蘇菲的選擇》中整體情節失衡的敗筆所在

後來史丁可在海灘上遇到了一個嘴裡高聲嚷嚷“做愛彷彿置身天堂”的女子,可當他與她到她家裡欲與她兌現她的愛的理論的時候,這個女子卻拒絕了,原來她只是葉公好龍。

之後史丁可繼續與蘇菲保持往來,蘇菲也很主動,述說了自己的經歷,她稱她父親是一個親猶太主義者,自己因為參與了拯救猶太人的計劃,而被送入集中營。她來到美國時,在圖書館裡暈倒,遇到了現在的男友內頓,幫助她恢復了健康。

他們一起郊遊,但內頓發現蘇菲與史丁可在一起的時候,又妒意大發,直言不諱地惡語相加。之後,這對情人突然失蹤了。

史丁可對蘇菲迷戀上了,決定到大學裡找蘇菲曾經談起過的一個波蘭朋友,在那裡見到大學裡的教授,才知道,蘇菲的父親是一個堅定的反猶太主義者,這與蘇菲對父親的美化截然不同。

聊聊《蘇菲的選擇》中整體情節失衡的敗筆所在

不久,蘇菲又回來了,當史丁可向她問起真相的時候,蘇菲坦白了自己的不堪回首的經歷。她的父親的確是一個反猶太主義者,在大學裡宣揚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政策,當年的蘇菲對父親信奉的這一殘忍的政策,嘖有煩言,為父親打材料時,丟魂失魄,把很多內容都打錯了,導致了父親的不滿,後來可能因為她出於自己的良心,參與了拯救猶太人的地下活動而被捕。

在車站上,她帶著一子一女,用德語向德軍官哀告,德軍答應只能留下一人,她痛苦中選擇了兒子,女兒被帶走。

之後兒子被送入福利院,在集中營中,她因為有著語言的優勢,而被軍官收為秘書,她再次哀求軍官救出他的兒子,而軍官向她求歡,為了孩子,她只得默默忍受,但正在這時,警衛進來,軍官為自己在女人面前的失去理智而自責,對蘇菲食言,沒有把她的兒子帶來。

聊聊《蘇菲的選擇》中整體情節失衡的敗筆所在

史丁可也接到了內頓的哥哥的電話,說內頓是一個精神病人,這時候內頓打來電話,欲殺蘇菲,史丁可帶蘇菲來到自己的故鄉,提出與她結婚。

但是內頓還是找到了蘇菲,對他依戀依舊,史丁可只好選擇離開。

內頓與蘇菲準備結婚,看起來十分幸福,但是沒有多久,史丁可就收到了兩人自殺的消息。

電影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揭露法西斯的兇殘,但是現在設置出來的表象,卻很難看出,蘇菲有著悲慘的過去。影片對她的第一任丈夫隻字不提,她現在在的生活中,是依舊醉生夢死,對男人也是毫不設防,很容易地就向乳臭未乾的青年史丁可敞開了心扉。當然這是為了電影的敘事的需要,但這種作為鄰居的偶然介入,未免使這個電影的情節,帶有極大的偶然性,也削弱了蘇菲的悲劇性人生的嚴肅意義。

如果沒有這個極其偶然與鄰居碰撞的經歷,那麼,蘇菲的人生秘聞必然是雪藏著的。

而內頓作為蘇菲的拯救者,卻是一個沉湎在幻覺中的精神病人,更使整個電影的情節,變得荒唐與無從捉摸,也使蘇菲的悲劇最終命運,失去了社會的批判性內涵。

聊聊《蘇菲的選擇》中整體情節失衡的敗筆所在

蘇菲的被拯救,完全是一個瘋子所為,蘇菲經受過痛苦的災難,但是她卻依舊沒有對人世與人心有著深刻的認識,連一個瘋子的真面目都無法看清。這難道是想說,經過了瘋狂的法西斯集中營,她連辨識一個非正常人的能力都沒有了嗎?還是想說,她經過了一段瘋狂的記憶,只有另一個不正常的瘋子,才能獲得她的青睞?

但不管怎麼說,由瘋子來拯救一個精神創傷者,無論如何是難以給人帶來信服的力量的。難道這個社會,就沒有蘇菲所能碰到的正常的理智的人嗎?她從小到大,可以說一直生活在一種不正常的環境中,父親的瘋狂的言論,本身就是癲狂的,後來又遇到了納粹的兇殘,再後來,她的拯救者,也不是一個正常人。為什麼她會失落在這種選擇中呢?如果說在前面的際遇中,她是被動選擇的話,那麼,她到美國遭遇到的並不正常的生活,她怎麼會像一個小姑娘似的懵懂接受呢?應該說,內頓作為一個精神病人的形象設計,是無法自圓其說的。這似乎是說,這個時候已經沒有正常人去真正地關心蘇菲的精神創傷了,只有一個精神病人,才能因為他的偏狹與瘋癲而願意介入到蘇菲的精神世界。

聊聊《蘇菲的選擇》中整體情節失衡的敗筆所在

因此整個電影的情節過於偶然,完全像是一種編造,而蘇菲的人物心態與狀況,也與她所遭受的非人待遇難以匹合,而她的男友內頓的角色設定,更讓整個故事有著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但卻削弱了它的現實性的批判風格,使電影的悲劇性,淪為一種生理疾病導致的意外與偶然。蘇菲之死,不再是死於她的無法承受的內心之痛,而是在於一個精神病人的偶然的行為。這實在是影片情節失衡的一大敗筆。

聊聊《蘇菲的選擇》中整體情節失衡的敗筆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