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為醫療健康行業描繪新賽道 遠程虛擬服務更加個性化

5G為醫療健康行業描繪新賽道 遠程虛擬服務更加個性化


移動網絡技術已經發展到第四個時代:1G移動網絡支持傳輸模擬語音;2G網絡實現數據通信傳輸,能夠攜帶文字和圖片信息;3G開始支持視頻通話、數據網絡;4G代表更高速的網絡和連接質量。其網絡帶寬也經歷了從100千比特每秒到100兆比特每秒的指數級增長。

而到了5G時代,通信技術又得到了更大的延伸。5G不只是網絡速率的提升,而是將人與人之間的通信擴展到萬物連接,打造全移動和全連接的數字化社會。

技術發展契合政策需求

2011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醫療健康服務開始突破面對面的限制,邁入互聯網時代。早期的移動醫療並未觸及醫療服務的核心領域,主要是網上的信息諮詢和“留言—回答”式的交流。

從2013年起,一系列直接切入醫院前端的專業平臺開始涉足醫療領域,拉開了互聯網醫療的大幕。一時間,問診諮詢、預約掛號、醫患交流、醫生服務、疾病管理、在線藥房等領域的應用大量湧現,其背後不乏當時4G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作為保障。

可移動可穿戴的醫療硬件設備也在這一時期興起,一些需要長期監測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有了以傳感器、物聯網為技術支撐的硬件基礎。

與此同時,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也在不斷開發應用中。得益於高速的移動網絡,醫學影像分析和醫學教育有了全新的實現途徑,為醫生提供輔助診療的能力越來越強,醫生的培養和提升也不再是一件枯燥和耗時無數的工作。

但是,醫療技術的提升依然無法改變我國醫療資源總量不足、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因此,藉助信息化、網絡化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對於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09年,新一輪醫改開始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面向農村及邊遠地區的遠程醫療”的意見。2010年,衛生部開始大力推進遠程醫療建設。2015年,“互聯網+”正式成為國家戰略,隨之而來的,醫療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進入井噴狀態。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在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服務、藥品供應保障服務、醫療保障結算服務、醫學教育和普及服務、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等七大方面的互聯網技術深度介入的場景。這其中需要應用大規模、低延時、高帶寬的網絡技術,而5G的應用為這一切提供了無限可能。

互聯網醫療或有新突破

在4G時代,互聯網醫療已經帶給我們完全不同的體驗,增進了醫患溝通,改善了就醫體驗,促進了慢病管理,推動了醫療行業的流程變革。

但是應當看到,目前的互聯網醫療並未給醫療行業帶來更實質性的突破,而僅是停留在切分現有格局的基礎上。換句話說,這一批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提供者,並未能提供增量,而只是佔取了最容易標準化的部分。

2018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要求互聯網診療必須有實體醫療機構或與一家實體醫療機構緊密合作。這幾乎阻斷了所有純虛擬的互聯網醫療模式。

5G技術雖然無助於政策上的突破,但其擴大了互聯網醫療的適應範圍,未來“泛互聯網醫療”或將成為受追捧的熱點領域。

5G將大大拓展應用範圍

在純虛擬醫院被叫停之後,現存互聯網醫療的模式又回到“掛號+網絡問診+醫藥電商”的老路上,缺失了應急救助、醫療檢測、影像檢查以及電子處方等幾大關鍵環節,就無法觸達醫療服務的核心。

而5G技術的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進這一切。通過急救車上的監測設備,可以安排最優的院前急救通道;通過搭載物聯網芯片的移動檢測設備,患者可以輕鬆地實現基本體徵、尿常規、生化、免疫、特定蛋白甚至基因檢測等項目;通過集中的第三方影像中心和AI影像解讀,能更準確地做出疾病判斷;通過遙控遠程機器人,醫生可以跨越距離做手術……

同時,5G也令一些更廣泛的健康服務網絡化成為可能。如目前正成為投資熱點的養老產業、月子護理,適合5G大規模物聯網的應用;而美容等服務,通過5G的低延時網絡也使遠程操控成為可能。

既有商業模式迎來突破點

目前國內主流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模式大同小異,主要是網絡問診、付費問診、預約掛號、健康商城、第三方大健康服務等功能模塊。除了平安好醫生在港上市之外,其他互聯網醫療平臺都未上市,因此業績表現並不明確。

2017年和2018年,平安好醫生分別虧損10.02億元和9.13億元,其業務收入大部分依賴於平安保險提供給保戶的健康卡消費。甚至有評論認為,說其是一家電商都不為過。

除了這一領域外,國內其他醫療服務相關的互聯網企業基本處於創業初期狀態。

對於現在看起來並不那麼好的互聯網醫療,融合進5G技術後,可能會帶來極大的提升。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業務重塑,將會給目前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帶來全新的空間。

在線問診模式將被顛覆。目前的問診還停留在簡單的文字、語音、視頻上面。5G將把簡單的檢測,如聽診、血壓測量、觀察、把脈等納入線上,使醫生的諮詢服務更有依據,基本可做到與門診無差別,且能實現24小時服務。

第三方影像中心也將進入新階段。此前影像中心業務的玻璃門在於無法打破現有醫療機構的利益格局,影像檢查是醫院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與醫院各項診療服務關聯密切。但在5G背景下,實時信息的傳輸和AI或人工專家讀片報告兩大部分均可實現無感切分,形成含設備的醫學影像中心和提供讀片服務的虛擬影像中心兩種模式。一旦設備利用率和費用能夠實現規模經濟,將能有效地重構目前醫院的組織形式,甚至進一步形成虛擬醫院模式。

智能檢測也是尚未完全開發的空間。4G時代的可穿戴設備以及遠程檢查設備已基本實現有人維護條件下的健康數據管理。5G使用大規模物聯網,使實時數據傳輸和分析成為可能,將通過AI系統主動提供診療建議。健康管理將成為一門全新的產業,將大部分慢病業務從現有醫療機構中再次切分出去。

可以看到之前的互聯網醫療風潮,基本上把能夠快速實現互聯網應用的醫療部分都網絡化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沒有技術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而5G給了整個行業全新的視角,醫療服務中會有全新的部分可供網絡化,成為新的賽道。

全新應用場景帶來無限想象

與之前的通信技術相比,5G帶來的提升是指數級的。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定義了5G的三大場景:eMBB、mMTC和URLLC。分別對應增強型移動寬帶、大規模物聯網和高可靠、低延遲通信。這給了醫藥健康領域無限的想象空間。

遠程虛擬服務更加個性化

eMBB可以支持個性化的醫療應用程序並提供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醫生可以通過如VR頭盔/眼鏡以及在線視頻,和患者實現無障礙的交流和診療。醫院和醫院之間、醫生和醫生之間也可以利用這一技術,進行遠程會診、病例研討、影像診斷等,配合移動設備,可實現跨越時間和空間障礙的全天候全方位護理服務。

除了健康管理之外,醫學教育也是5G的重點應用方向之一。醫療培訓在全球範圍來說都是一項困難且耗時的任務,醫學本質上是一門經驗科學,利用5G提供的高速寬帶服務,醫學專業學生可以通過VR設備獲得高度標準、一致的醫學培訓。有公司已經開發了虛擬現實工具包頭戴設備,通過虛擬的機器人,幫助醫學專業學生學習中風的檢查。

健康管理依託物聯網升級

物聯網技術在4G時代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5G時代的大規模物聯網在設備數量和在線壽命上都已經大大超出了過去的概念。通過對智能設備數據的感知、測量、捕捉和採集,分析數據信息,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實現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和定時監測,也方便醫療工作者及時掌握疾病高危人群的動態,實時記錄個人健康狀況,方便今後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有效的健康管理也意味著更有針對性的應急救護。通過5G網路,醫療工作者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病患體徵,為急救開展留下餘地。急救通訊系統包含聯絡、協調、指揮、調度、傳達等功能,使醫院急救和院前急救能夠緊密結合。突發的心梗患者可以通過5G物聯網傳感器向附近的醫院發出求救信號,確保醫生了解病情,進行救助。

數據分析將更準確便捷

5G技術將4G條件下時延50毫秒~100毫秒縮短到1毫秒~10毫秒,幾乎可以做到同步。基於在線視頻和VR技術實現遠程診斷、遠程影像會診、遠程監護等,5G所帶來的更高速可靠的連接以及更短的時延,可以在無需面對面的前提下,實現精準的遠程技術指導、手術操控、診療支持。

URLLC還有更廣泛的衍生應用。在5G到來之前,醫務人員使用醫療數據的效率不高,表現在即便經過了專業的學習和培訓,醫生在解讀放射科CT掃描數據時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這過程中產生的錯誤往往是致命的,將影響到病患的診療方案和最終結果。基於5G的深度學習系統最終有可能消除醫生工作中的數據分析部分,即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可靠及時的分析,實現更成功的診斷和治療。

藥品配送調劑更有保障

在電子監管碼時代,藥品流通和配送奉行的是端到端的準確有效性,實現藥品信息的追溯。但在實際操作中,電子監管碼設備成本高、工作量大、存在信息洩露風險等,對這一工作開展十分不利,尤其對於一些特殊品種的流通以及跨區域調劑,電子監管碼的空白點顯而易見:無法實現實時的定位跟蹤和狀態捕捉,給醫藥流通留下很大的隱患。

5G條件下,大規模物聯網設備將實現通用化,取代過去專一設立的電子監管碼系統,成本下降的同時也大大簡化了信息的採集錄入工作,醫藥生產和流通企業只需利用統一的平臺即可實現對藥品流通中間環節的監控。各種感應設備能夠保證藥品在符合要求的運輸和存儲條件下交到醫生和患者的手中,藥品質量更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