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西溝故事

《山西日報》5月3日報道

【一線蹲點調研】共同富裕的西溝故事

這裡曾經誕生全國首家農村互助組。70年來,這裡的人們為了共同富裕奮鬥不息

西溝,一個有故事的小山村。

上世紀40年代,因為全國第一家農村互助組和合作社,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稱讚。也因了合作社,誕生了李順達、申紀蘭兩位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今天西溝的合作社,無論組織形式還是帶動作用,與往日有著巨大的不同,但不變的依舊是那種扭成一股繩、奮鬥不息的精神。

從一家到14家,西溝的合作傳統正轉化為發展優勢

2014年,西溝四季飄香香菇大棚專業種植合作社正式成立。這對於當時已有近萬家農村合作組織的長治來說,已不算什麼新聞,但對於這個誕生過全國第一家農村合作社和全國首批農業合作社典範的地方來說,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西溝村是全國農業合作化的老典型。合作社在西溝村已轉化為一座座“綠色銀行”、一個個小糧倉和集體資產。老勞模申紀蘭回憶起當年的奮鬥經歷無不感慨:“西溝能發展到今天,靠的正是黨的好領導,依靠的正是艱苦奮鬥。”

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王根考告訴記者,當時大家共同的意見,就是發揮農業合作化的傳統和優勢,將合作化貫穿到產業發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地提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

正是發揮了合作社的作用,西溝村的產業發展再一次步入了健康軌道。最早成立的西溝四季飄香香菇大棚專業種植合作社,發起者有22人。他們在籌集50萬元股金的基礎上,以每股100元的股金,吸收了村裡147戶村民。同時,合作社優先安排貧困戶參加生產。這樣,不但確保了入股村民的收益,還使貧困戶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作為第一批社員,今年36歲的張惠林從做菌棒到栽菌棒,從摘香菇到打樁架,生手做成了熟手,門外漢成了全把式,每年6個月的活計,她可以拿到兩三萬元的收入。

在革命巖景區內,記者看到造林合作社正在施工。“因為西溝植樹造林的優良傳統,村裡的造林合作社不少。”合作社理事長常永剛介紹。

綠水青山帶來的經濟前景,讓之前的造林公司紛紛加入到合作社,賺上了造林的錢。西溝村村委會主任趙愛亮介紹,目前西溝已有4個造林合作社,吸納380口人,其中貧困戶128戶308人,人均年收入1萬元左右。

堅持了70年的背坡、陽坡的植樹造林。西溝村植被達2.6萬畝,平順縣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的0.13%提高到了現在的41.6%。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太行山裡的氧吧小氣候正在悄然形成。

在西溝,有一個新的致富項目,就有一個合作社誕生。短短几年的時間,西溝村相繼成立了14個合作社。圍繞森林管護,西溝成立了眾新源扶貧攻堅專業合作社;圍繞健康養生,他們成立了傑佳美靈芝專業種植合作社;圍繞黨參深層開發,他們成立了紀蘭潞秀潞黨參植物纖維藥衣公司。在這些合作社中,有的是以資金入股合作的,有的是以土地流轉合作的,有的是以技術入股合作的。西溝村的農村經濟也從傳統的單一糧食種植拓展為多種經營的新格局。

從合作生產到產業聯合,西溝書寫著新時代的合作故事

登上金星峰,俯瞰西溝全貌:老西溝內,李順達故居、新的西溝展覽館正在修建;再往溝裡走,當年黨員秘密開會的革命巖、血淚凹、勞模泉等遺址正在被開發為旅遊景點。

“西溝70多年植樹造林換來了綠水青山,革命傳統、勞模文化積澱形成的品牌,將都是西溝獨有的優勢產業。”西溝村黨支部書記郭雪崗說。

2018年,良好的生態和文化資源為西溝引來了18萬人次的遊客。這裡種植的黨參等道地中藥材吸引來上海、浙江等地企業家實地考察,催生了一批黨參等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領著西溝人增收致富。

如果說過去是一家一戶生產資料的集合式的合作社,單純為了完成土地上種植環節,最終的任務是為了“活下去”。那今天的新型合作社便是專業合作,是全生產鏈條上的通體聯合,是貫穿於標準化種植、管理、研發、銷售、追溯等系列從土地到餐桌,還兼顧市場個性化小眾需求,是為了“過好日子”的高組織化的合作。

2019年,由5家黨參合作社聯合起來,成立了平順縣寺河關山黨參產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其中,有兩家專業種植,兩家銷售,一家產品開發,形成了黨參一條龍服務。聯合社理事長劉軍平說:“我們聯合起來,就能夠完成從標準化農田管理,到科學種植,再到黨參品質監測,直到客戶的DIY要求,都可以得到準確落實,並且實現一定程度的市場風險可控。”

劉軍平最近正在收集一米以下的生土,準備在基地裡為香港的客戶做深層土壤黨參培植實驗,以期達到他對黨參品質的要求。

無獨有偶,聯合社的另一位成員晉振堂合作社的理事長宋建紅。從事外貿的他是2015年在長治市“潞才回巢”引流中選擇回鄉創業。可當年他收購的黨參不僅數量不夠,而且品相也沒有達到出口的標準。於是,他成立了合作社。

“我們對市場很有信心,對聯合社也很有信心,只要產業全生產要素都能夠擰成一股勁,就一定能夠擁有黨參的定價權,實現質優價優。”宋建紅如是說。

瞄準這一市場需求,2016年,房慧亮辦起了佳農家庭農場,是一家集種植、休閒觀光、旅遊、貿易採摘為一體的產業化家庭農場,運營採取“農場+基地+農戶”的模式。長期僱工46人,短期僱工170餘人,其中專職技術開發人員12人,年產值200餘萬元。不久前,他參與了潞黨參標準化示範園項目,通過開展標準化種植,提高黨參品質,為合作社社員提供更高的收益。

在西溝村,房慧亮聯著農戶;在西溝之外,房慧亮卻是區域聯合體中的一員。房慧亮感慨地說:“農村合作組織從適應到創新,既是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農民自己的創造。面對外面精彩的世界,我們不再無奈。”

跨地區、細分化黨參聯合社,將通過品質提升,獲得產品的專屬權和定價權,成為眾多廠商的供貨基地。村黨支部書記郭雪崗說:“新型合作組織通過全產業的滲透,全要素整合,實現了市場與資源的有效對接、資源和要素的優化組合,下活了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盤棋。”

從精神傳承到鄉村振興,西溝是農村合作經濟的縮影

2017年9月22日,首屆長治農合發展博覽周拉開帷幕,申紀蘭作為區域品牌“長治神谷”的代言人為博覽周站臺。

這一次,她不僅為長治地區的農特產品向市場發聲,而且帶來了西溝村合作社的產品參加博覽周。紀蘭潞秀就是參展品牌之一。

在舊村委會大院,三間大的老房子裡沿著牆壁擺著兩排老式織布機,40來歲的張勤霞是紀蘭潞秀粗布紡織的老人了,每天她都會抽空來這裡織上三四米布,她說:“這兒時間靈活,自由安排,一年到頭都有活幹,還能照顧上家,挺好的。”

紀蘭潞秀不僅是傳統工藝的再現,還聯合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於湖生教授以及山西納安生物科技公司聯合開發了潞黨參植物纖維藥衣。黨參植物纖維具有抗菌、保健、護膚的作用,並於2017年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權。現在紀蘭潞秀新衣正在藉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東風走向國外市場,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使用黨參藥衣。在店裡,一針一線的粗布和細密考究的藥衣交相輝映,傳統和創新一起和諧而閃亮。

科研深入的行業裡就會迎來春天。西溝村一直在探索工業化的道路。1987年,西溝將農業合作社升級為“西溝金星經濟合作社”,先後辦起了鋁合金廠、飲料廠等10多個企業。2014年,在因環保關閉10年的鐵合金廠舊址上,四季飄香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了30座香菇種植大棚。2016年,由村集體注資,在合作社大棚頂端安裝了光伏電站,形成了立體化開發的新格局。第二年,合作社收益22萬元,16萬元用於務工工資和貧困戶分紅。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西溝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商機。藉助“互聯網+”拓展發展領域,通過“旅遊+”融合產業發展,西溝村的合作社在淘寶、天貓等網站開展了電子商務,通過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重構了農村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入了“互聯網﹢”的新時代,當地的土特產品通過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

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是西溝村改造和提升農村合作經濟的重要舉措。2016年,他們以集體土地入股方式,佔股40%,與浙江省太子龍服飾企業開展合作,優先安排貧困戶和農村婦女務工。2018年,以同樣的方式,西溝與山西曦晟園科貿公司合作發展沙棘產業。這種以股權為紐帶,把新型經營主體、集體和農民聯結起來,以資產收益和務工收入為主,把土地、勞動力、生態等內部資源與市場捆綁,達到了集體資產收益和農民收入雙增加的效果。

農村合作組織的不斷提升,農村合作經濟的不斷壯大,使西溝村實現了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集體收益和農民收入實現了同步增長。201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500萬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2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00元。

西溝的故事還在延續,奮鬥者們為她不斷注入新的內容。這是西溝的變化,更是中國農村的縮影。(李楠)

共同富裕的西溝故事

共同富裕的西溝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