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魚塘公的“清水打邊爐”,你聽說過嗎?

打邊爐是廣東人吃的藝術之一。一家人圍爐而坐,在氤氳的水汽中談笑風生,一邊拉家常,一邊慢慢涮,吃上兩三個小時,真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順德魚塘公的“清水打邊爐”,你聽說過嗎?

在“刮魚”的魚塘公(順德區檔案館供)


而“魚塘公”是指從事塘魚養殖的農民。在順德,塘魚養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鯪魚、鯉魚為主,目的只是為了“一年可供口腹”。挖塘養魚較早為“兩龍”,即龍江、龍山地區。清乾隆年間,順德掀起“棄田築塘,廢稻樹桑”的高潮,龍山堡“民舍外皆為塘”。時至今日,兩龍地區的不少村落,依然保留這種人居格局。到清光緒年間,縣境種禾田的面積不到總耕地面積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另外九份的耕地是桑基魚塘,所以順德十個農民有九個是魚塘公,不足為怪。

相傳,魚塘公捕魚後,便會隨捕隨吃,吃的是第一手滋味,泥腿子還未洗淨,便來圍爐夜話,更添了幾分野趣。

在《順德菜精選》(梁昌、廖錫祥著)中對魚塘公的“清水打邊爐”有這樣一段描述,“前些年,有幸在順德杏壇赴過一次這樣的邊爐宴。傍晚,幾個黑鐵塔似的魚塘公,披一身紅霞,招呼我們蹲下“入席”。他們有的在“地堂”(曬場)上隨手撿來幾塊磚頭砌成爐灶,從香蕉樹上取下掛著的大鑊,抱來幾捆幹桑枝,升火燒水;有的從竹箔裡兜起幾尾活蹦亂跳的鯇魚來,隨機三刀兩割制起了魚肉,然後快刀切成“輕可吹起,薄如蟬翼”的雙飛魚片、盛好;有的則操刀切薑絲......隨著“水開啦(水滾啦)”的一聲吶喊,各位廚師兼食客不約而同撿來一塊磚頭作凳,圍鑊二坐,隨即操著夾起魚片往鍋中開水裡浸。時遲那時快,眨眼間魚片捲成蝴蝶狀,他們立刻夾起,伴著碗裡的醬油、熟油、薑絲往嘴裡送。他們說,魚片七八熟時特別鮮嫩爽滑;十成熟時,就爛在鑊裡。”

魚塘公的形象躍然紙上。一天辛勤勞作後,也不虧待自己,魚塘公的一著一酌,反映了順德人對美食的追求,珠三角農民豐足的生活風貌也一覽無疑。

文字|綜合整理

圖片|順德區檔案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