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行易道趙捷:智能駕駛潮流下,毫米波雷達不可或缺

专访丨行易道赵捷:智能驾驶潮流下,毫米波雷达不可或缺

人工智能的發展,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科技產業浪潮,近些年智能駕駛發展如火如荼,英特爾、英偉達和特斯拉推出的車載AI芯片讓無人駕駛技術開始走入現實,馬斯克更豪言特斯拉計劃於2020年推出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從國內來看,國家發改委於2018年發佈《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紛紛進軍智能汽車領域,蔚來、小鵬等智能電動車廠商也實現了智能電動車的上市投產,從政府到企業,都在積極推動智能駕駛的落地應用。

智能汽車的快速發展,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廣泛應用,也帶動了相關領域市場規模增長。傳感器,作為智能汽車的環境感知系統,其市場需求在這幾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而毫米波雷達作為不可或缺的傳感器,市場規模水漲船高。

北京行易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行易道”)是國內一家研究智能駕駛核心傳感器系統的高科技創新企業,專注於車載毫米波雷達系統的研發和生產銷售。近日,行易道創始人兼CEO趙捷博士接受了億歐記者的專訪。

在中科院電子所學習工作11年,有著10年以上雷達技術研發經驗,曾任中科院電子所國產無人機載SAR雷達研發核心成員。有著中科院研究背景的趙捷為何會選擇做民用汽車雷達?她告訴記者:“汽車雷達技術的研發有著出色的商業前景,我也希望在職業上邁出新的一步,尋求新的挑戰,所以在2014年成立了行易道;在汽車雷達領域,因為研發技術門檻高,中國當時還處於空白階段,因此也有著優秀的市場前景。”

全天時全天候,毫米波雷達更具優勢

早在2017年,國家交通部就出臺規定要求大型客車、貨車必須安裝 LEW(車道偏離預警系統)和 AEB(自動制動系統);2018年4月,中國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聯合印發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第一次從政府層面就規範無人駕駛道路測試做出了規定。

國內標準和規範的確立,為智能汽車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據預計,到2020年國內毫米波雷達市場將達到百億規模。

毫米波是指頻率為30-300GHz、波長在1mm到10mm之間的電磁波,毫米波雷達就是指工作頻段在毫米波頻段的雷達。近些年,毫米波雷達被廣泛應用在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中,在ADAS系統中,毫米波雷達的應用根據汽車需求的不同在功能上有所不同,毫米波雷達在汽車上的安裝位置有前向雷達、後向雷達和角雷達:

前向雷達具有前方碰撞預警(FCW)、自適應巡航(ACC)、自動緊急制動(AEB)和自動駕駛(ADS)功能;後向雷達具有後方碰撞預警(RCW)、泊/倒車輔助功能(PAS)、和後方穿行預警(RCTA)功能;角雷達具有盲點檢測(BSD)、變道輔助(LCA)、後方碰撞預警(RCW)、泊/倒車輔助功能(PAS)、開門預警系統(DOW)、和前/後方穿行預警(F/RCTA)功能。

在傳感器系統裡,還存在著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紅外、攝像頭等競品,比較幾款競爭產品,趙捷更看好毫米波雷達,她總結了毫米波雷達具備的幾點優勢。

1、和紅外、攝像頭、超聲波雷達相比,毫米波雷達能實現更遠的探測距離

2、和激光雷達相比,毫米波雷達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速度分辨率高的特點。

3、和激光雷達相比,毫米波雷達的造價成本低,已經實現車規級量產

4、毫米波雷達的抗干擾能力出色,穿透雨霧、煙、灰塵的能力強,不受天氣情況和夜間的影響,具備全天時全天候的特點。

掌握關鍵技術,企業成長的核心

目前全球主流的毫米波雷達有24GHz毫米波雷達和77GHz毫米波雷達這兩種頻段,在國內,比起77GHz毫米波雷達,24GHz毫米波雷達技術更加成熟,為何行易道成立伊始就專注於研發77GHz和79GHz的毫米波雷達?

有著雷達研究經歷的趙捷對毫米波雷達市場的看法極具前瞻性,她表示,目前智能駕駛還處於L2階段,對車輛智能化要求不算太高,後方防撞系統仍然使用近距離雷達,24GHz毫米波雷達還有市場,但是在未來,大部分的主機廠都會使用77/79GHz的高頻段毫米波雷達。

作為一家創辦五年的高新技術企業,如何才能讓主機廠認可採購公司的產品,趙捷認為,和合作夥伴和客戶的溝通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公司的體量、成長性和對關鍵技術的掌握與否都能夠產生影響。但是在科技領域,關鍵技術才是核心,公司擁有關鍵技術,具備很強的成長性,就意味著能夠通過有競爭力的產品打開市場,能夠為客戶創造價值,行易道就是扮演著這樣的一個角色。

研發最新技術,對標國際水平,實現量產目標

“行易道自主研發的77GHz中程毫米波雷達採用全球領先的77GHz射頻前端芯片,利用MIMO射頻技術和雷達信號處理等關鍵技術提高了目標分辨率和識別率,其性能已經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趙捷談及行易道的產品時信心滿滿。

談及公司的技術研發現狀和產品量產情況,趙捷給記者作了詳細的介紹。在技術研發方面,行易道團隊近百人,其中超過50%是研發人員。目前,除了自主成功研發的77GHz中程毫米波雷達,行易道研發中的產品還包括79GHz近程毫米波雷達、77GHz遠程毫米波雷達和79GHz車載SAR成像(合成孔徑)毫米波雷達,其中正在研發的79GHz SAR車載成像毫米波雷達,無論是距離分辨率和方位向分辨率,還是刷新時間,都能夠達到L3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對於傳感器的高端要求

在量產方面,行易道擁有國內第一家自主知識產權的77GHz汽車雷達總裝線,並於去年八月份就實現了77GHz汽車雷達的量產;今年3月份與智能駕駛技術研發公司天津所託瑞安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開啟戰略合作,實現國產AEB量產,在2019年實現大批量交貨安裝。另外,在產品的組裝交付的過程中,還要做好質量上的管控,保證產品的高良品率。行易道已經具備成熟的毫米波雷達研發技術,現在就看產品能否經得起市場的考驗,目前77GHz中程毫米波雷達產品已經積累了超過100萬公里道路行駛里程。

直面市場競爭 不懼挑戰

車載毫米波雷達的研究主要還是在以德國、美國及日本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技術由博世、大陸、電裝、奧托立夫、德爾福等傳統零部件巨頭所壟斷。這些傳統零部件巨頭在國內毫米波市場也具備很高的佔比,國內的初創企業如何進入市場?趙捷告訴記者,一流主機廠從戰略安全的角度出發,他們希望在配件上做拆分,自己做控制和判斷,從傳統零部件巨頭和ADAS供應商購買傳感器,而傳統零部件巨頭在整個汽車零部件生態滲入較深,不能專注於做某個領域,所以給了國內初創企業進入市場的機會。

面對這些傳統零部件巨頭,國內初創企業在技術研發上是否存在較大的差距?趙捷表示,現在的技術發展迅速,產品的更新迭代也很快,這就給了後來者和傳統巨頭競爭的機會,因此,行易道進入車載雷達領域,直接開始研發最新一代的77GHz和79GHz毫米波雷達系統。

趙捷表示,科技發展是一浪接一浪的,中間的間隔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長。科技企業只有掌握關鍵技術才能站在潮頭,才能在市場中分得一杯羹,才能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現在國內智能駕駛這個浪潮已經形成,行易道要當潮頭的那一批企業,迎接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