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弘晝在豐臺大營為什麼不直接戳穿三阿哥和八爺假傳聖旨?

紅雨說歷史


這裡不得不提一點,雍正最聰明的兒子並不是弘曆,而是弘晝這個傢伙。他實在是太聰明瞭,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第一,在八爺的安排下,四位關外的旗主王爺進入京城,一起整頓旗務。

這是有歷史背景在裡面的,當時的雍正正在實行新政,而整頓旗務就是新政中非常著名的一項舉措。這個時候八爺黨的人,提議讓四位旗主王爺進入北京,一起整頓旗務,在明面上來看,確實是順從了雍正新政的措施,所以雍正還是表示許可的。可是伴隨著四位旗主王爺一起進京的,還有他們所攜帶的四千兵馬。這四千兵馬都是旗主王爺們自己的人馬,屬於他們的嫡系部隊,這支部隊如果單獨進入了北京城,那是一股非常可怕的力量。

第二,八爺約著四位旗主王爺一起進駐豐臺大營。

等到八位旗主王爺都到了京城以後,他們早就跟八爺約好了,要參與謀反。可是他們帶來的四千人馬,跟豐臺大營還有西山銳健營的人馬是沒辦法比的。而這兩個大營的人馬都是雍正的嫡系部隊,是保護北京城安全的軍營。八爺想要控制北京,軟禁雍正,就必須要對這兩個大營採取強制措施接管。但是接管這兩個大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雍正曾經說過,沒有他和十三爺的手諭,任何人都不可以調動這兩個大營的一兵一卒。所以他們安排了一齣戲,以此來接管大營。

第三,弘時給弘晝下了個套,讓他不小心上了當。

這個時候八爺就帶著四位旗主王爺進入了豐臺大營,可是一談到接管軍務的事情,大營裡的主帥們就都不答應了,因為雍正有言在先,沒有他的聖旨和十三爺的手諭,這件事辦不成。這個時候八爺撒了個謊,說聖旨在宮裡,明天才能取出來,這是騙不了人家的,所以這個時候弘時登場了。他對主帥們說這是雍正的意思,並且還反問了身邊的弘晝,是不是有這麼一回事。弘晝當時連連點頭,表示雍正確實說過讓旗主王爺進京整頓旗務的事情。這麼一來這兩座大營可就都被四位旗主王爺給接管了。

第四,雍正可沒有那麼簡單,接管軍權這麼大的事情,他沒理由不知道。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說弘晝的厲害之處了,他忽然反應了過來,認為自己上當了。但是他沒有及急躁,而是在不經意之間將這件事告訴了十三爺。其實不管他告不告訴十三爺,這件事都會被雍正所知道。因為這是雍正佈下的一局棋,當時雍正需要推行新政,但是八爺他們一直在朝中的話,只會阻攔新政的實施。這個時候必須要除掉八爺這些絆腳石才行,而證實他們謀反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當時的雍正假裝不知道軍營被接管的事情,其實在軍營中早就有了安排,所以十三爺去不去都沒有多大關係,雍正就是要等著這些人的狐狸尾巴全都露出來以後,他才將他們一網打盡。而這個時候的弘晝已經看出了這件事的端倪,他在軍營中沒有立刻反駁弘時,在後來也沒有找八爺他們理論,而是靜靜地等著接下來的結果。

第五,雍正打弘晝的那一巴掌,實在是滑稽的很,本意應該是要誇誇這麼一個聰明的孩子。

我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雍正在金鑾殿上打了弘晝一巴掌,八爺他們都在地下看笑話。其實雍正自己也是憋著想要笑出來,畢竟自己的這步棋,沒有被這個兒子給毀了。弘晝在事先沒有被知會的情況下,依舊能夠按照計劃來進行,實在是難得很。而當時的弘晝也明白的很,故意裝著哭了出來,就等著八爺他們完全露出險惡的嘴臉,好完成雍正的心願。


江湖小曉生


我來回答,這背後可是藏著弘晝的奪嫡之心哦:

一、

很多人認為弘晝從來沒有想爭奪過皇位,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連雍正帝自己都說,最像朕的就是弘晝。既然像雍正帝,那也只能是像他的隱忍,像他的韜光養晦,像他的深謀遠慮……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再分析那次在豐臺大營,為什麼弘晝會假傳聖旨,他真的被弘時套路了嗎?

其實並不是,楊角風之前的文章也分析過,弘晝小時候跟鄔思道走得比較近,按照老八胤禩被抄家時說的話:

“你們兄弟三個在一起讀書,弘晝是最不用功的一個,可哪一次背書,他不是倒背如流?”

也就是說這個弘晝相當的聰明,明裡裝糊塗,暗地裡使勁,這種性格同樣體現在奪嫡上。

因為弘晝知道自己的資源很少,如果明著跟弘曆和弘時爭奪皇位,基本毫無勝算,他要想獲得皇位,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撿漏,這一點跟老四胤禛有些地方還是比較像的。

老四胤禛也是在太子胤礽被幹掉,老大、老三、老八等挨個被pass掉後,才最終落到他頭上。用老四胤禛自己的話講,就是本無意做皇帝,是康熙帝硬讓他做皇帝的。

對於弘晝來言,弘曆是自帶光環的,從皇爺爺康熙帝就定下來的接班人,而且早早就被封了寶親王,參與政事。而弘時又最機靈,跟老八胤禩等人打得火熱,腦子又靈活,且年齡也較長,跟他比,自己也沒有優勢。

自己要想奪嫡,只有一個方式,那就是弘時和弘曆同時完蛋,只有這樣,自己才有機會登頂!

所以,他就像當年老四胤禛那樣,弄個太子信件讓老八胤禩跟太子胤礽幹起來,自己漁翁得利。

二、

有了這個思想在心中紮下,弘晝只能等待時機了,而時機顯然到了:

雍正帝為了整頓旗務,也為了擠破老八胤禩這個膿包,同時擔心弘曆會出問題,所以把他派往了李衛處。隨後讓弘時跟老八胤禩一起去迎接四大旗主王爺進京整頓旗務。

其實,弘晝自己會判斷形勢的,弘曆完美無缺,也沒有什麼把柄可抓,弘晝對他信心不足,但是對弘時就不一樣了,因為弘時跟老八胤禩走的近,弘晝自然看在眼裡。

這次旗主王爺帶來的人接管豐臺大營,弘時故意問弘晝:

“五弟你也聽到了是嗎?”

豐臺大營是什麼地方,連豐臺提督自己都說了,只有皇上聖旨和十三爺手諭才能接管大營,其餘人想都別想。

弘晝作為皇子,自然知道豐臺大營的重要性,也知道規矩是什麼,他隨後就贊同了弘時的話說皇阿瑪是這樣說過,說到底就是套路弘時的。

但是他又怕弘時發現端倪,畢竟他答應的這麼爽快,萬一弘時起疑怎麼辦?

所以,他在半路上又假裝想起來了,問弘時說,皇阿瑪是說整頓旗務,沒說共管啊?

弘時說的是明天再送聖旨就是了,其實他這樣說的目的,也是坐實弘時勾結老八胤禩圖謀造反的事。

只要這個把柄握在了自己手裡,那麼就可以實施下一步了。

當然,實施下一步之前,必須洗刷自己的罪名,也必須得粉碎弘時的陰謀,不然他真跟老八胤禩逼宮成了,自己豈不是仍然沒有希望?

所以,他才半路彙報老十三胤祥,一方面讓老十三胤祥替他作證,自己沒有跟弘時他們勾結,另一方面也是讓老十三胤祥去化解危機。

三、

等到了朝堂之上,雍正帝面對軍隊被架空,有點愣了,問弘晝怎麼回事?

弘晝完全可以解釋的,但是剛才楊角風也提到了,弘晝這才走完第一步,如果直接供出弘時來,那麼第二步就沒法走了,所以,一方面他支支吾吾向弘時求救,一方面表現的自己很慌張,不知道怎麼回事。

其實就是讓弘時自己來解釋,弘時當然不敢解釋成自己跟老八胤禩聯合的事,只會把責任往弘晝頭上推,而這一推,正中了弘晝的圈套。

就等於雍正帝可以給自己作證,弘時是怎麼欺騙大家的?

以弘晝對弘時的瞭解,知道到了最後,弘時自然會狗急跳牆,而他恰恰就等著他狗急跳牆。

弘晝是什麼人?

他府上可是養著一群能人高士,比如賈士芳就是他推薦給雍正帝的。還記得在伯倫不歸樓上那個神秘道士嗎?

那個神秘道士能算出科舉的前三甲,當然我們之前也分析過,這個道士是有宮裡背景的。後來的賈士芳能給老十三胤祥續命一個時辰,這兩個事例從一側面也可以反應出,雍正王朝中也是有會算命的高人的。

既然老八胤禩都能看出來雍正帝命不久矣,難道弘晝看不出來?

正是因為雍正帝命不久矣,所以留給弘時的時間不多了,留給弘晝的時間也不多了。

所以,當雍正帝找到弘晝想探明弘時那天到底說了什麼?

就證明弘晝的計謀成功了,因為雍正帝到這時已經不懷疑弘晝了,轉而懷疑弘時了。也就說明在朝堂上弘晝的表演成功地騙過了雍正帝。再加上後來的出活喪,也是為了避開抄老八胤禩家的機會,讓弘時能跟老八胤禩繼續親密接觸。

四、

面對雍正帝的提問,弘晝當然不能這時候供出弘時啊,只能以忘記了回話,一旦弘時刺殺弘曆成功,弘晝保準馬上想起來了弘時那天的話,那時候對弘時來講,就是死期!

這就是弘晝整個的奪嫡之路,而且眾人都非常配合他,一步步往他設想的方向走,只可惜他低估了雍正帝保護弘曆的魄力。

也低估了圖裡琛的聰明之處:

圖裡琛半夜巧妙地把雍正帝請到了大牢,讓他跟隆科多有了一次親密接觸,從隆科多的口中獲知了弘時要暗殺弘曆的消息。得知消息後的雍正帝,馬上派出圖裡琛火速趕往李衛處,保護弘曆。

假如那晚雍正帝沒有去見隆科多,假如隆科多沒有供出弘時,假如圖裡琛沒有及時趕到,假如劉墨林沒有以身檔刀……

那麼,皇位必然是屬於弘晝的!

只可惜,上天不讓弘晝做皇帝,弘時刺殺弘曆失敗了,而弘時又被雍正帝滅口了……

由此,弘晝知道了雍正帝一心改革的決心,為了新政竟然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放過,這讓弘晝這個一直小心走路的人驚訝不已。

驚訝之餘,也就再也無意於皇位了,於是做了一個糊塗王爺。

要知道,弘晝一點都不糊塗,之所以在乾隆朝一直裝糊塗,還不是為了自保啊,萬一讓弘曆知道自己曾經還有這麼一出,不死也得圈禁!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八爺黨和關外鐵帽子親王共管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防務這一環節,弘晝在當中扮演的角色很微妙。

表面上看,是兩處大營的提督要看聖旨或十三爺的手令,胤禩推出弘時表明這是雍正的本意,弘時又拉上弘晝表態接防軍營的確是雍正的旨意,然後八爺黨順利完成政變前接管京城外兵權的準備工作。

弘晝真的被利用了嗎?

恐怕未必。弘晝不當場說破胤禩和弘時假傳聖旨的圖謀,正是他少年老成的穩重表現。

大家想想現場的氣氛,八阿哥胤禩、旗主王爺和弘時已經連成一夥結成同盟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兩位提督也已被旗主王爺壓倒了勢頭,再加上門口關外的四千鐵騎,顯然弘晝一個人孤掌難鳴。

這個時候弘晝跳起來挑破八阿哥和弘時的陰謀,找死啊!

萬一八阿哥他們軟的不行來硬的,像當年十三阿哥斬殺豐臺提督成文運一樣也來上那麼一出,弘晝怕是連軍營大門都別想走出去了吧!

弘晝此時或許還不知道八阿哥和弘時的具體陰謀,但眼前的這一幕顯然是讓他提起了足夠的警覺。

等出來軍營外面,周邊環境安全了,弘晝才向弘時提起剛才對兩處大營提督傳話的不妥之處。弘時輕描淡寫的反應,更加深了弘晝心中的猜疑。不過有一點弘晝十分清楚明白:胤禩、旗主王爺和弘時他們看來要搞事了。

可見弘晝此人心思細密,遇事不慌不亂,頗有些沉穩氣質。

平時來看,弘晝荒誕不經,對皇位之爭也是不冷不熱,只想當個閒散的平安王爺。然而從一處很小的細節不難發現,弘晝或許是在韜晦隱藏中深度潛伏。

這處細節是弘晝向雍正奏請,讓道士賈士芳進宮給皇阿瑪雍正看病。

皇帝的身體關乎國家的江山社稷,當中責任的大小輕重可不是一般的兒戲,尤其在推薦醫生、大夫這樣關乎皇帝性命的事情上,必然是更要小心謹慎。

弘晝敢於提出讓賈士芳給雍正看病,則表明他對賈士芳瞭解頗深,能夠託付極大的信任。可見弘晝和賈士芳兩人私底下沒少打交道,否則也不會有這麼深的交情。

而賈士芳呢,也深得雍正的信任。雍正晚年大量服食賈士芳進貢的“仙丹”,若不是對他了解至深,也斷然不至於拿自己金貴的身體開玩笑亂吃他開的藥。

弘晝和雍正信任的賈士芳攪和在一起,當中有什麼貓膩,就顯得不言而喻了,目的就是在皇位之爭中看看能不能尋找到見縫插針的機會。

這一次豐臺大營裡的情形,讓弘晝敏銳得意識到弘時可能有大動作,而且弘時搭上八阿哥胤禩和旗主王爺們的線,極有可能是衝著皇位去的。萬一讓弘時捷足先登得手,自己就再也沒什麼戲了。

於是弘晝想出了應對之策,那就是在上朝的路上將城外兩處大營被接防的情報偷偷告訴了十三叔胤祥。以胤祥在軍中的威望地位,只要他人往軍營前一站,關外的那四千鐵騎立馬也就把控不住兩處大營的幾萬兵馬了。


劇透歷史


有的人認為弘晝也是在設局,故意在害弘時,這個顯然是不可能的,大家都知道,弘晝是一個假裝糊塗的人,其實特別精明,但也不代表,他什麼事情都能看清,或者看透,比如這一次在豐臺大營的事。

從弘晝和弘時回去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弘晝確實是後知後覺,他對弘時說:我感覺有點不對勁,說皇上答應的是讓八旗王爺過來幫忙整理旗務,而不是接管防禦兵務的,弘時說:那你還說是皇阿瑪說的。

弘晝說:我不是那個意思呀。是的,三阿哥和八爺是怎麼拿下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呢?因為這兩個大營的提督只聽命於十三爺或者皇上的聖旨,而八爺是沒有的。

八爺說,這個明天就有聖旨了,但是這兩個提督還是不信,後來為什麼信了呢?因為有弘時和弘晝兩個皇子的做證,證實了雍正確實有派八旗王爺來整理旗務。

但是在兩個皇子來之前,八爺跟兩個提督說了,這個整理旗務就包括整理兵務,也就包括了兩個大營的防禦兵務,在弘晝看來,整理旗務與防禦兵務是兩件事情,而兩個提督這個時候已認為整理旗務包含了防禦兵務。

在兩個提督看到有兩個阿哥做證之後,就相信了八爺的話,就交出了兵權,而這時的弘晝根本沒反應過來,是回去的時候才反應過來的,否則,弘晝早就出來阻止了,重新解釋自己剛才說的話。

而弘時對弘晝說:如果有錯,明天再改就可以了嘛。弘晝就知道,弘時可能有問題,所以就趕緊去跟十三爺報信,十三爺就趕緊託病去處理這個事情了。

而後來雍正派弘時、弘晝、誠親王去查抄八爺的家的時候,弘晝就不願意再和弘時一起辦差事了,擔心又被弘時坑了,所以就假辦喪事,然後事後向雍正去解釋。


歷史簡單說


(日堯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無限猜想200——030

弘晝號稱為和親王,是雍正帝序齒的第五個兒子,由於玩兒得別具一格,所以被統稱了荒唐王爺。聽這名字覺得這個人一定荒唐,可是這小子鬼得很,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滿足和享受外加裝傻。(雍正與他兒子和親王弘晝)

雍正帝這個序齒排行老五的和親王弘晝本就是一個質量不管穿的閒散王爺,就是因為他這事荒唐,所以落下了一個荒唐王爺的稱號。他在他的父皇雍正帝的面前受到倍加的寵愛,無論他怎麼貪玩和荒唐,雍正帝都不會責怪他,因為他從不干擾政務。

弘晝的上面有兩個序齒的哥哥一直健在,一個是排行老三的弘時,一個是排行老四的弘曆(後來繼承皇位的乾隆皇帝)他的兩位哥哥都熱衷於幫助父皇辦差,更熱衷於政務的權利。

雍正帝整頓旗務,本來是由八阿哥阿哥胤祀來主持,三個紅石來協助八叔,八阿哥胤祀,可偏偏三個弘時把自己也拉上並鬼使神差的跟著他來到了豐臺大營,弘晝根本沒明白其中的意思,最後鬧了個假傳聖旨的罪名,在大殿上被自己的父皇雍正帝兩個大巴掌扇了過來,才明白是自己的摻合,無形當中打個哈哈弄了個假傳聖旨自己還渾然不知,看來不摻合他們這爾虞我詐的朝政是對的。
(對皇位有狂想症的弘時)

國外的四個鐵帽子王已經來到了京城重地,並且還特自帶著各自的親兵,這些弘晝並不明白的,他也不想明白。可是跟這三個弘時還有八叔八阿哥胤祀,不知不覺的來到豐臺大營時,才迷迷糊糊的知道他們要換防。

豐臺大營是拱衛京畿和宮廷宿衛安全遙相呼應的滿洲鐵騎。今天為了整頓球關外四個鐵帽子王的親兵由各自的將領帶著,要與豐臺大營的將領互換,可是這豐臺提督堅決的說,必須有主管兵部的十三阿哥,怡親王胤祥的手令,否則便不能執行廉親王八阿哥胤祀傳的所謂雍正帝的口諭。


(廉親王八阿哥胤祀)

弘時和弘晝廉親王八叔胤祀那處事不驚的做派,今天如果得不到解決誓不罷休的架勢似乎胸有成竹,於是聽到“八叔胤祀”說:我傳皇上的口諭,你們不信,這不,皇上的兩個兒子都在,你聽他們說是不是皇上是這麼說的?

說罷看弘時和弘晝一眼,意思是他們二人可以證明一切。

弘時接過話頭說,是,那日朝會父皇是這麼說的,說罷又問站在一旁的弘晝,五弟,是不是這樣?

這個弘晝平時根本就不參與這個所謂的朝會,至於父皇雍正帝怎麼說的,他根本就沒反應過來,只得附和著三哥弘時似懂非懂的說,是這樣,是這樣!

實際上三哥弘時問他這個事兒,他根本就沒明白是什麼事兒,當三哥弘時突然問他時,他也是迷迷糊糊跟著打哈哈,此時這個荒唐,王爺可能這麼想的:反正這是家裡事,有八叔胤祀和三哥弘時,你們定完馬上回家。

至於弘晝為何不當面揭穿自己的三哥弘時,因為他就是不懂,如果他要是明白,他根本不會答應去傳這個假聖旨疼愛自己的父皇。最後弘晝看到八爺黨逼宮的場面,才知道是他自己惹了大禍,禍根就是自己迷迷糊糊的打了證言,這才知道是假傳聖旨。

經過這次的逼宮政變,弘晝更加明白,不能摻合他們這事,還是當個荒唐王爺更自在。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因為弘晝在佈一個局,可以讓弘時與弘曆自相殘殺的亂局,然後自己漁翁得利。實在不行了,就搞一出活出喪鬧劇來自我毀滅前途,完成了明哲保身。

既然要佈局,那麼肯定要幫三阿哥弘時和老八假傳聖旨,使他們奪取了兵權,來進行八王議政。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雍正的第五子弘晝被很多人認為是明哲保身的典型代表,更是曾被雍正誇獎為是最像他的兒子,這位皇子雖然最後沒有登上帝位,但比之被賜死的三哥弘時,可謂是幸運至極,全身而退了。

弘晝這樣一個明哲保身的聰明人,在老八與三阿哥弘時謀劃奪取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建營兵權時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因為他被弘時擺了一道,無意間幫弘時和老八假傳了皇上口諭,導致了老八暫時性奪取了京城外兩營的兵權,順利實施了八王議政。

那麼弘晝真的是被利用了嗎?

非也。

按照之後發展的軌跡來看,宋安之反倒是認為弘晝這是故意而為之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可以想想雍正為何評價弘晝最像他呢。而且老八對於弘晝的評價也是很高的。再看看九子奪嫡時雍正是怎麼做的呢,雍正表面上看似沒多少心機,只知道一味的為國為民辦事,背後卻總是不著痕跡的製造爭端,比如說一廢太子之時,就是雍正故意放水,讓高福將太子的親筆信送給老八,然後讓老八出馬對付太子,自己則在背後坐收漁利,完事了還賜死高福。

那麼弘晝呢,其實也是這個套路,而且更高一籌。看似人畜無害,其實背地裡早有打算了。他奪嫡的競爭對手的也就是弘時和弘曆,弘時平時跟老八他們走的近,多少有些勢力;弘曆就更不用說了,就像弘時對老八說的那樣,明眼人都知道太和殿那個位置遲早是他的,大家心知肚明的儲君。弘晝卻什麼都沒有。

所以弘晝要贏只能像他老子雍正當年,背後操縱一切,讓老八與太子鬥那般。自己也需要讓弘時和弘曆鬥,製造亂局好漁翁得利。

所以就出現了以下一幕,弘時與弘晝代雍正接待旗主王爺,當時老八與旗主王爺意圖奪取京城外二營兵權,弘時配合老八,說道整頓旗營兵務是皇上的旨意。然後假裝不經意的問道弘晝“五弟你也聽到了是嗎”。弘晝沒有多想,就說道“這句話是皇阿瑪親口說的”。

看似弘晝是被弘時套話了,其實弘晝是刻意為之的。接下來兩人騎馬回去途中,弘晝一臉茫然的說道感覺有點不對頭,說道皇阿瑪說過讓旗主王爺整頓旗務,並沒有讓他們這樣管理啊。弘時反說道那你剛才為什麼那樣說。將責任推弘晝身上,見弘晝還要繼續追究下去,弘時馬上說算了算了,皇上不同意明天還可以改唄。

弘晝這番懷疑,其實有著試探弘時之意,更重要的是表現的有些摸不著頭腦,使弘時放鬆對自己的警惕。


此時在老八和弘時看來是套路弘晝成功,從而順利進行八王議政。其實是弘晝故意放水,就想將這個局勢攪亂,但弘時他們奪取了兵權,弘晝肯定也不願意讓他們真的成功,那樣一來,自己還不是沒有機會嗎。但過早破壞他們的陰謀,弘時直接被出局,誰與弘曆去鬥呢?

所以弘晝掐好點,在次日朝會途中,假裝猶豫的將京城外二營的兵權被旗主王爺暫時性架空的事情告訴了老十三,老十三聽到以後急匆匆出城奪回兵權,為之後力挽狂瀾埋下伏筆。但這段時間內,八王議政也已經是白熱化。

同時八王議政中,弘晝開始有意無意的反套路老八和弘時他們。先是老八架空京城外二營的兵權,對雍正說的時候,說這是皇上自己的意思,並非是他擅作主張,說道弘晝就可以作證。並對弘晝說你昨晚說過這話沒有。弘晝一臉驚慌失措的對雍正說不出什麼,只是呆呆的叫道“三哥”。弘時走出來解釋道,五弟弘晝也就是誤說了一句。因此雍正氣的打了弘晝一個大嘴巴子。

看似是老八和弘時合夥將包袱推給弘晝,其實弘晝才更高明,面對雍正的質疑,說不出話來,還驚慌失措的叫弘時出來。很明顯意思是弘時才是幕後主謀,反套路了他們一把。

弘時的狐狸尾巴在弘晝的引導下,算是慢慢露出來了。那麼自然與弘曆的鬥爭開始白熱化了,雍正就這三個成年兒子,這兩個人相鬥,老五弘晝肯定漁翁得利,弘晝這場亂局總算是佈局成功了。

事情也發展的很順利,八王議政失敗以後,老八慫恿弘時殺掉弘曆奪取嫡位。曾點評過弘晝,說弘晝是他們三兄弟之間最聰明的。同時以雍正壽元將盡為理由,讓弘時快點下決定,殺掉弘曆,以成功奪嫡。


老八一個不懂醫術之人,都可以通過雍正面相還有平常行為,看出雍正命不久矣。弘晝肯定也看得出來,所以說他佈局讓弘時與弘曆鬥爭的時間點也踩的好,皇阿瑪命不久矣,三哥弘時和四哥弘曆開始相鬥起來。說不得弘晝也算到了弘時與老八這種人勾搭在一起,無異於與虎謀皮,早晚會闖天大的禍,那麼自己肯定要漁翁得利了。

時間的發展也的確如弘晝所料那般,弘時的確無腦的派人去暗殺弘曆,但弘曆那有那麼容易死,隆科多提醒雍正以後,雍正趕緊派圖裡琛前去保護弘曆,最終弘曆逃過一劫。

但弘時暗殺弘曆失敗以後,雍正思考了一番,為了自己的新政為了弘曆的順利繼位,痛下決心賜死弘時。

事情的發展,還有雍正的壯士斷腕的決心,很明顯超出了弘晝的預料。而且說不得自己哪位腹黑皇阿瑪已經猜疑自己了呢。所以弘晝就改變了策略,以活出喪這種荒唐事,來自己毀壞自己的名聲,以示自己沒有奪嫡之心,來保全自己。

而通過新三皇子弘時與老三皇子誠親王胤祉與弘晝的對話,可以看出弘晝是第一次幹活出喪這種荒唐事情,更是說明了弘晝的確是奪嫡不成,馬上改變策略,通過活出喪這種事情來保全自己。

雍正能在九子奪嫡的殘酷鬥爭之中脫穎而出,也並非是泛泛之輩,果然懷疑上了弘時。因此召見了弘時,而此時弘時開始展現了真正聰明的一面,面見雍正之前,給了雍正的貼身太監李德全一些鈔票,說道如果有說不過去的地方,讓他幫忙圓圓。

弘晝這個人可謂是心機深沉,知道李德全有用處的,所以用錢拉攏。再對比一下,弘時之前是毫不客氣的揭露出李德全等太監為了收好處,帶大臣跪等時安排是空心還是實心的套路,弘晝的情商還真是高。

弘晝進去以後,可謂是全程高能。之前弘晝活出喪時說道自己這幾天出去會有血光之災的。


雍正開始試探起弘晝。

別有深意的問道“今天叫你出來,不會讓你染上血光之災吧?”。潛臺詞是要是發現你小子有奪嫡的心思,就收拾你。

弘晝這時候開始坦誠相見,直接說道“兒臣那些昏話只是搪塞世人的。兒臣實在是因為辦不好差事,又怕給皇阿瑪添亂子,所以才以這個為藉口!請皇阿瑪治兒臣欺君之罪”。

弘晝其實是在變相解釋之前幫老八他們誤傳聖旨,是真的冤枉,不是故意的!同時面對父親的質疑,直接說道自己就是裝的,就是不想接這些差事,您治罪我吧。

雍正見弘晝這般坦誠,倒也理解。但是並沒有完全放心弘晝,試探還沒有結束。

說道你說出來就不算欺君之罪了,你這麼做我可以理解的。看你整天跟那些和尚道士攪在一起,總比跟那些朝廷大臣攪和在一起好啊。

意思是你可以隨便玩,但是不要結黨營私就好。

接下來雍正開始真正的試探與捧殺。

說道你小小年紀,就知道明哲保身了,這一點比你阿瑪我都強啊。意思是你小子隱藏的挺深的啊。

弘晝馬上回應道,兒臣是百無一用之人,就是再修上十輩子,也難以望到皇阿瑪的項背。意思是我是一個沒用的人,您老人家太高我了!


雍正不置可否,繼續試探起來,說道“朕三個兒子中,也只有你真正有點兒像朕啊!朕在你這個年齡也和你一樣,潛心佛法,從來不願意捲入爭鬥之中,也就是你皇爺爺非要將這江山社稷交給朕,朕才勉為其難”。

雍正破天荒的將弘晝評價為最像自己的兒子,還說兩人在年輕時候都是喜歡潛心佛法。看似誇獎弘晝,其實是在捧殺試探弘晝。同時又說了說自己繼位的事情,意思是自己當年就是靠著這般,才取得的皇位。

弘晝的回答也很有意思,說的“皇阿瑪這樣說,兒臣更加羞愧了。皇阿瑪是天上的太陽,就算無意與他人爭輝,光輝自然會普照萬物。兒臣是螢蟲之光,拿什麼去爭”。意思是你老人家能力擺在哪裡,所以不用爭,自然會成功。我看似一樣都是不去爭,其實是因為我沒能力啊,我們不一樣啊。

雍正還沒有放棄試探,又將曾靜策反嶽鍾琪的書信讓弘晝去看,同時說道曾靜將他評價為古往今來第一暴君第一昏君。想看看弘晝是什麼反應。

弘晝反應依舊是聰明,說道自己不屑於看那種瘋話,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看這些詆譭君父之話。而且自己要是看了,該是什麼反應呢,是要求處置曾靜還是什麼呢,自己要將無心政事的意思表現徹底啊!

雍正又說道自己不得不管啊,如果任由他們造謠,天下百姓信以為真,自己的新政就無法推行,祖宗的江山社稷也就不穩吶。

弘晝馬上回答道自己就沒有想到這層。意思是自己是能力不足,想的太少了。

雍正又別有深意的說道,人心險惡不得不防啊!

這番試探弘晝是滴水不漏,可謂是險險的過關!


雍正試探差不多以後,又開始問弘晝那天是怎麼假傳聖旨的。弘晝有些書呆子的回答道“那天八叔問兒臣,皇上有沒有說過讓幾位旗主王爺參與整頓旗營兵務的旨意,兒臣說有過這個旨意”。

雍正問起弘時是什麼表現時候,弘晝繼續他書呆子式的表演,有些裝傻充愣的說道自己不記得弘時說什麼了。努力營造出自己不想參與到其中的意思。

其實結合之前八王議政朝會之時,雍正質疑弘晝時,弘晝卻叫起弘時。還有這次弘晝不願意提及弘時說了什麼,可以看出他看似不想捲入其中。其實一直是不著痕跡的引導暗示雍正,就是弘時搞的鬼。這樣一來,自己不捲入其中,又沒有給父親落下出賣兄弟的印象,還不著痕跡的暴露了弘時,完美隱藏了自己,真可謂是十分成功的明哲保身!

通過弘晝這一系列的戲精表演,可以看出這位毫無實力的皇子的確最像他父親雍正,善於製造矛盾製造爭端,假借傳聖旨事件,使野心於嫡位的弘時露出真實面目,與弘曆鬥爭白熱化,而自己一直裝傻充愣,好坐收漁翁之利。後來見事情不可為,馬上轉變思路,想做一個太平王爺,所以堂堂皇子大搞活出喪,徹底搞壞自己的名聲,自毀前途,以表示自己沒有奪嫡的心思,面對雍正的猜疑,回答的也是滴水不漏,真是個大智若愚式的天才!

弘晝這個隱藏最深的皇子,現在大家看清楚了吧?

我是宋安之,主打歷史文章和分析經典電視劇中隱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筆下,我們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這麼有緣分,正好讓你看到我的文章,那麼還請繼續這種緣分,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第165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 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宋安之


在豐臺大營戳穿他八叔和三哥的陰謀?他當時壓根沒反應過來好嗎?

弘晝是跟著胤禩和弘時一起去傳令的,讓關外鐵騎與豐臺提督共管防務,當時豐臺提督還有質疑,說沒有皇上的聖旨和十三爺的手諭,大營的防務不應擅動。胤禩想必早就料到了,於是他把鍋推到弘時和弘晝身上,說兩個皇子都來了,你聽他們說說,總該信了吧?



弘時立即虛與委蛇地說,是有這麼回事,五弟啊,皇阿瑪也是這麼跟你說的吧?弘晝當時似乎是沒想到這一層,而且他向來對朝政不甚留心,又怎能知道雍正是否允許關外鐵騎接管防務呢?於是也馬馬虎虎應下了,說確實是這麼回事,豐臺提督這才勉強同意關外鐵騎進駐豐臺大營。



等到和弘時回去的路上,弘晝才慢慢覺察出不對勁來,還向弘時提出了疑問,說皇阿瑪只是讓關外旗主整頓旗務,可從來沒提共管防務的事啊。弘時在這時使出了拖字決,說今天太晚來不及進宮了,哪天咱再去問問皇阿瑪去。

傻子都知道弘時在拖,到時候八叔和三哥真做出什麼逼宮的事來,他自己也是他們一條繩上的螞蚱,肯定難逃其咎,所以在第二天朝會的路上,他一直等著十三叔胤祥過來,因為這時能把兵權奪回來的人就只有他了。



果然,聽弘晝說完事情原委後,胤祥頓時一陣緊張,提醒弘晝,剛才的事情不要對任何人提起,然後趕忙掉頭往回,奔赴豐臺大營奪取兵權去了。


達摩說


八爺胤禩和三阿哥弘時完美利用傳話過程中“旗務”“防務”的細微差距,讓弘晝當了一次自己陰謀的“證人”,讓弘晝措手不及更別提拆穿了!\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21830005dacb91933b91\

少龍210012


八爺黨利用整頓旗務,聯合關外四個旗主王爺進行武力逼宮,可以算得上是《雍正王朝》當中最經典的段落,其兇險程度不亞於多年前雍正爭奪皇位的關鍵時刻。

面對著雍正新政的推行,原始的官僚既得利益群體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經濟上也是損失慘重,無形之中在官場上隱性反對雍正的群體已經越來越大,在這樣的不滿輿論當中八爺黨也抓住了機會,進行這場蓄謀已久的顛覆行動。



整個行動是在一場既公開又隱秘的環境下進行,說公開是八爺黨聯合雍正的兒子弘時勸諫雍正及時整頓旗務,並徵調駐紮在遼東關外的八旗老班底——四個王爺進京商討旗務,這些王爺雖然很少進入中原,但畢竟是旗人中最高貴的群體,如果他們贊同新政並加以輔佐,關內的廣大旗人自然也無從反對,對於這樣的建議,雍正自然是接受的。但隱秘的是,四個王野入關之前,早與八爺有了暗中勾結,他們已經定好了一個計劃:假稱入關幫助雍正整頓期務,並藉此帶兵進入北京,隨後發動武力逼宮,給雍正一個措手不及!

計劃是巧妙的,但困擾八爺黨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四個王爺的軍隊雖然可以進京但如何能夠控制京城外的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也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工作,如果無法及時控制城外雍正的嫡系部隊,整個逼宮行動將成為空談,但八爺黨也沒有手段讓雍正下達同意關外軍隊控制北京軍權的命令,因此只能耍弄一個心理戰。。。



就在關外軍隊進入兩個大營的那個晚上,最近對整頓旗務一直無比熱心的弘時得到了雍正的允許,前往城外的兩個軍營監督關外軍隊的進駐工作,弘時也拉上了一向玩玩樂樂,對國家政事莫不關心的弟弟弘晝,最近也一直處於旁聽的弘晝既不好拒絕,也不敢在雍正面前露出自己漠不關心的態度,只能迷迷糊糊地跟著哥哥一同來到了豐臺大營,不承想剛走進軍營,就發現軍營內正在進行一場爭執。

這場爭執的起因就是四個王爺率領4000軍隊進駐兩個大營,早已收到消息的兩座大營的主帥自然也沒有反對,可接下來陪同王爺進入大營的廉親王八爺,卻宣佈四個王爺來大營的目的是整頓兵務,因此將共管兩座大營,也就是行使50%主帥的權利,明明只是商討新政整頓旗務,這都是行政方面的工作,怎麼一下變成了接管兵權?對於這樣的變化兩座大營的主帥自然選擇了拒絕,畢竟北京的防衛非比尋常,怎麼可能隨隨便便通過八爺和幾個王爺的一句話,就將兵權交出去,因此雙方發生了爭執,當然,對此八爺和幾個王爺早有預料,他們也等待著那個殺手鐧的到來。



面對兩個主帥的反對,胸有成竹的老八也是不慌不忙,說接管防衛的聖旨正在皇宮內,現在是晚上不方便帶出來,不過很快就有旨意傳達,就在這個時候弘時帶著迷迷糊糊的弘晝來到了軍營,早就與八爺密謀好一切的弘時,也開始了自己的表演:召集四個王爺進京,共同整頓旗營兵務是皇阿瑪的旨意,五弟也聽到了是吧?

弘時的這一招玩兒得格外陰損,他竟然假傳了不存在的聖旨,把雍正整頓旗務改成了整頓旗營兵務,更損的是假傳了聖旨之後,竟然讓弘晝來進行確認,只要弘晝選擇肯定,自己則把責任劃了個一乾二淨,畢竟剛才的話是弘晝最終承認的!平日裡根本不談國事的弘晝也迷迷糊糊的選擇了肯定,兩座大營的主帥誤認為的確有這樣一份聖旨,雖然聖旨未到但來了兩個皇子進行肯定,應該不假,就選擇讓出了兵權,四個王爺帶領的軍隊順利共管了兩座大營,一旦第二天皇城內發生政變,已經對兩座大營有共管權的四個王爺的軍隊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按兵不動,讓皇城內的雍正成為孤家寡人。



但隨後離開軍營的弘晝越想越不對,弘時一開始詢問並讓他確認的時候,弘時也沒細琢磨哥哥的話就直接選擇了肯定,但接下來卻發現四個王爺的軍隊開始控制整個大營,雖然自己平常迷迷糊糊,但架不住近期一直討論關外王爺入京的事,在他的印象裡,皇上好像從來沒說過讓關外王爺控制北京兵權的話,那關外的軍隊為何選擇控制北京的軍營?尤其是當天晚上,現場四個關外王也外加自己的八叔,還有自己的哥哥,可這麼多主要人物在這,最後卻根據自己說的話來讓關外軍隊控制整個軍營,此時的弘晝肯定猜不透這其中的原由,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一環節絕對有問題。

可當他詢問自己哥哥的時候,弘時竟然翻臉不認人,反問弘晝既然父親沒說過整頓兵務,那你為什麼現場選擇肯定?這不經意的一句話才讓弘晝大呼上當,敢情自己在軍營裡傳達了一個錯誤的命令,可現場的一共五個王爺和自己的哥哥竟然沒有一個人給予糾正而選擇默認,如果之前只是猜測,那現在弘晝絕對可以肯定,關外的王爺想利用一個虛假的命令來實施一個他不知道的行動。

可以說在整個過程中,一向對國家政事心不在焉的弘晝成為了幾個陰謀家的利用品,他們偽造不了聖旨,就利用弘晝的嘴來傳達矯詔,藉此控制北京城外的軍隊,來實施自己的逼宮行動,而一向只是旁聽卻從不參與的弘晝,在突如其來的一系列引誘當中,完全沒有察覺出這背後設下的陷阱,反而藉此上套傳達出了錯誤的命令,險些釀成大錯!


遼寧資深球迷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弘晝這個角色看似呆呆的,傻傻的,但是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從電視劇的種種跡象表明,他做的任何事情無為都體現出“明哲保身”這四個字上!

  自古帝王之家總是故事多,到了雍正這一代也不乏九子奪嫡,霸王逼宮這樣的枕戈待旦!那麼咱們今天主要來說的是雍正第五子弘晝的人物性格以及他的聰明過人之處。

  弘晝出場的時候已經到了《雍正王朝》的後期了,雍正已經政局穩定,推行新政,經濟開始復甦,國家開始富強的時候!此時此刻,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仍然對黃帝的位置耿耿於懷不死心,他們是心有不甘,全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在他們手中,但是卻不能夠受到萬人的朝拜,他們始終不服輸,看到雍正上臺後的一系列的舉措,都是在使得國家變得富強,使得權力在一點點的集中到他的手中個。因此,他們再不有所行動,恐怕雍正羽翼豐滿,就會對他們進行打擊報復,甚至抄家滅門!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八阿哥開始了他的奪位大計策,他是想效仿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的八王議政,朝中大事皆有八位旗主王爺共同商議決定,這樣一來架空雍正,一步一步的蠶食掉雍正!於是八阿哥拉攏雍正的第三個兒子弘時。皆因,雍正喜歡四子弘曆,這樣八阿哥可以利用弘時對於皇位的覬覦,一起合作發動這次八王逼宮!

  然而這個時候的弘晝在做什麼呢?弘晝是雍正的第五個兒子,他向來表現出來的性格比較柔弱,或許是跟著雍正一起經歷了九子奪嫡的事情,他把皇位看的特別淡,特別是他知道自打康熙時期,弘曆一直都是寵兒,弘曆的種種表現都受到了康熙和雍正的讚許,所以他知道雍正一定會把這個皇位傳給弘曆的,弘時其實也是深深的知道這件事,但是弘時跟他八叔的性格一樣,始終對於這樣的結果不甘心!但是弘晝不一樣,他選擇了忍讓,選擇了享受生活,而不是去爭名奪利!所以最終,弘晝能夠得以善終!

  話鋒轉過來,八王逼宮是八阿哥和弘時一起合計謀劃的事件,先是弘時勸說雍正整頓八旗兵務,把四位鐵帽子王召集到京城,之後誤傳聖旨,讓兩位鐵帽子王帶來的4000兵馬協同管理豐臺大營,此時弘晝,弘時,八阿哥一起到豐臺大營傳的聖旨,弘晝當時是上當受騙一起去的,當時還是提出疑問,雍正旨意並沒有協同管理一說,而這一個八叔,一個三個硬是強行這麼講,弘時當時就明白了,這倆人是串通好的,這裡應該有事,此時若要是站出來講錯一句話,以八阿哥和弘時的智慧,一起把弘晝弄死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弘晝更是想當一箇中立的人,既不想得罪弘時和八叔,也不想得罪皇帝雍正老爹!他是一門心思不想參合到其中去!

  只不過,他回去後越想越不對勁,因為他害怕了,他怕他三哥和這位老謀深算的八叔一旦真的成功之後,他的性命必然不保,於是他第二天早早就在等待十三叔,因為只有十三阿哥胤祥能夠掌控局面,因為此時的胤祥掌管大清朝所有的兵馬,任何事情基本上都能擺平。十三阿哥聽到兩位旗主王爺控制了豐臺大營,一面叫弘時告訴雍正穩住局面,一面親自去豐臺大營平叛。

  八阿哥胤禩真的是沒有那個當黃帝的命,他以為這回穩穩的了,京城之內聯合隆科多,京城之外有兩位旗主王爺的兵控制著豐臺大營,九子奪嫡的經驗告訴他,這次必然成功,然而等待他的就是一切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白費心機,又一次遭到了失敗,這次失敗直接導致隆科多,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成為階下囚。而此時的弘晝仍舊心驚膽顫,畢竟雍正對於豐臺大營傳旨對弘晝也是起了疑心,而此時的弘晝這回真的是向雍正表露了自己並無奪嫡之意,先是抄八阿哥家的時候,他裝死不去,其實這點做的很好,這叫明志,就是想告訴雍正他跟八叔一點關係都沒有,自己只喜歡做一些荒唐的傻事,對於豐臺大營傳旨完全就是受到了欺騙!他喜歡這樣瘋瘋癲癲的,不是一個適合當皇帝的人,並沒有對皇位沒有想法,更不會威脅到弘曆!當然這裡他並沒有把弘時給出賣出去,這一點其實說明弘晝還是心地善良的,因為他知道這件事滋事重大,一旦牽連進去,弘時必死無疑!

  但是弘時還是被雍正親手殺死了,此時此刻的弘晝更加害怕,他怕雍正也會像殺弘時那樣殺了自己,因為自己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弘曆的帝位,而雍正經歷了九子奪嫡事件後,不希望他的後代在發生這種悲慘的事情,所以他要為弘曆掃清所有障礙!而弘晝跟雍正最後一次對話的時候,雍正還在試探弘晝。弘晝當時其實還是十分害怕的,他不想像弘時一樣,於是他主動提出絕不會跟弘曆爭奪皇位,他就是想一輩子開開心心的就好,而此時的雍正也是徹底軟下心來!弘晝才能最終優哉遊哉的過完這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